病请描述: 提起骨科手术,大家总会联想到全麻、开刀、长长的刀口,还得用到刀锯钻锤等“十八般兵器”,想想那场面总让人不寒而栗。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骨科主任徐于保表示,随着微创介入治疗的发展,如今的骨科手术已经逐渐告别了“大刀阔斧”,进入了微创时代,从“木匠活”变“针线活”。 ▲ 徐于保主任在坐诊 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技术,不开刀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腿痛是目前骨科临床最常见的患者就医因素之一,引起腰腿痛的原因很多,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多见。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中国有超过 2 亿人腰椎间盘出了问题,其中20~40 岁的年轻人占到了60%以上。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就是长期反复腰腿痛,常常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丧失工作、生活能力。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后,如果症状很轻,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腰椎牵引、针灸等。若经保守治疗仍难缓解,可以采取微创介入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有椎间孔镜技术,射频调控治疗等。 徐于保主任介绍,椎间孔镜是一种脊柱微创内镜,它配备有光源的管子,在局麻下从病人侧方或侧后方进入间孔,在安全三角区内实施微创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解除对神经的压迫,达到解除患者疼痛的目的。椎间孔镜手术作为脊柱微创的革命性创新技术,在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创伤小,手术切口仅约7mm的钥匙孔大小,局麻下完成手术,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行走,充分体现了脊柱微创手术的特征和优点,尤其适合于年轻以及不适合做开放手术的患者。 一位50多岁的中年女性患者王阿姨因为腰椎间突出腰疼,并伴有下肢发沉疼痛,病情迁延五六年,曾尝试过多种治疗方法,但症状并未得到根本缓解。经多方打听,她慕名找到徐于保主任。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评估,考虑王阿姨的L5/S1椎间盘已经出现严重突出,椎管狭窄,并压迫到了神经,才导致腰部疼痛以及下肢疼痛,影响行走和坐立。结合患者病情,徐于保主任决定采用先进的脊柱微创技术——椎间孔镜技术为患者治疗。术后当天,王阿姨腰痛、下肢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手术次日即可下床行走自如。 ▲ 徐于保主任在手术 一根细细的“射频针”,竟可缓解患者的头痛 射频调控也是一种微创治疗技术,是治疗疼痛难忍又不宜开刀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重要手段。射频调控治疗是将电极针插入病变组织附近,通过控制的电流使组织产热,通常1~2分钟就能实现椎间盘萎缩,减轻对神经压迫、刺激,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同样射频调控通过对神经传导的调节,除了应用于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外,还可应用于各种神经性疼痛。 头痛,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的经历,是常见的神经疾病。大家普遍认为与脑袋有关,殊不知还有一个导致疼痛的“罪魁祸首”——颈椎。这种头痛也被叫做颈源性头痛,其病因在于颈部,症状位于头部。究其原因,徐于保主任指出,是颈椎后部组织刺激神经引起的头痛,即颈型颈椎病引起的头痛。据统计,在严重头痛患者中,17.5%为颈源性头痛。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长期头痛,看了很多医院都不见好,最后经过徐于保主任检查诊断为颈源性头痛,经射频调控治疗,并结合颈部肌肉手法松解及颈椎关节的伸展训练,一周后患者头痛完全消失。 徐于保主任提醒,临床中,因颈源性头痛患者就诊的20-40岁中青年越来越多。因为长时间低头工作、使用电脑或刷手机,他们几乎都存在颈椎曲度变直、骨质增生的情况。一开始可能只是在枕后部,或耳后部出现轻微疼痛,间歇性发作,无精打采,头昏脑涨,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常被误认为是落枕或受凉。 ▲ 徐于保主任在行射频调控微创手术 “力”到病除,中医正骨治疗退行性腰椎病变 中医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往往能够做到手到病除,避免许多患者手术的痛苦。但手法技术不只是一门手艺活儿,对从业者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扎实的解剖学及骨伤科学基础,需要心灵手巧、坚强有力的体魄,需要千锤百炼、吃苦耐劳的坚持。 从中国传统骨伤科分支来看,人民卫生出版社此前出版的《现代骨伤流派名家从书》中囊括了中国十大骨伤科流派,包括以郭维淮为代表的“平乐正骨”,以罗有明为代表的“双桥正骨”等。其中“平乐郭氏正骨”流派是我国中医骨伤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已有近230年的历史,是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理论系统、疗效独特、技术领先等优势,临床实践效果一直以来广受好评。 作为一名现代骨伤科医师,徐于保主任学贯中西,钻研各家门派的手法特点,博彩众家之长,从平乐正骨到双桥正骨,慕名实地学习,并收集资料加以研习,并付诸实践。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他对于退行性腰椎病治疗,有独到见解,并已经形成手法治疗特色。 徐于保主任介绍,退行性腰椎病变主要是由于长期慢性劳损、不良姿势、退变致腰部筋伤,进一步发展累及于骨,导致腰椎失衡。“以筋为先,以衡为用”是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下筋骨病的治疗原则,旨在通过手法松筋、正骨、功能锻炼颐养筋骨等重建脊柱平衡,达到防治退行性腰椎病变的目的。 治疗前应重视对经筋、肌肉的梳理,还强调要把握好脊柱平衡的相对性、多样性、动态性、规律性、因果性、机遇性。如对机遇性的把握,实施阶梯式治疗方案,如三步五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时,需经2周左右的中药熏药、牵引等系统治疗,待局部软组织得到缓解后再行手法调整,建立新平衡;如对矛盾性的把握,遇到多种病因导致的症状,找到主要矛盾给予针对性治疗,逐一击破,切忌不分主次。根据因果性辨别筋骨异常在疾病中的地位,把握治疗的机遇性,并据此调理,恢复脊柱平衡;在退行性腰椎病的恢复期,要重视充分休养,同时要注重功能锻炼,尤其是经筋、筋肉的锻炼,做到动静有机结合,以维持脊柱平衡。 ▲ 徐于保主任在查房 为了让患者尽早康复,徐于保主任在治疗前总是会综合考虑不同患者的个体情况、不同病因、不同疾病的发展阶段等因素,采用保守治疗、康复理疗、中医正骨、外科微创、外科手术等规范化、精细化的方法,力求让患者能够以最小创伤获得最大获益。“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能让患者远离病痛困扰、恢复肢体功能的就是好方法!”徐于保主任说。 白衣执甲,赤胆忠心。从医30余年,徐于保主任始终精益求精,在骨科领域历经千锤百炼,练就一双妙手,累计完成手术万余台,用精湛的医技救治了众多骨病患者。他始终“骨”足干劲,砥砺前行,为患者撑起生命的支点、带去健康的希望,以悬壶济世的责任感践行着大医精诚的诺言。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30阅读量1385
病请描述: 脑积水(Hydrocephalus)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其总体发病率可达1-1.5%,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分泌过多、循环受阻或吸收障碍而导致脑脊液在颅内过多蓄积,进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症状。其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等,可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威胁生命。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生活报》2022年12月11日报道,一名16岁的内蒙古男孩小刚(小刚),一个月前突发剧烈头痛,检查诊断为脑积水。家人带孩子四处就医,均被告知需要进行手术,即把一根引流管从脑室放入到腹腔内,引流脑内多余的积水。 因为孩子年龄小,家长对于需要终身携带一根植入物有顾虑,遂来到哈尔滨当地医院求治。经诊断评估应用脑室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手术后,不仅缓解了脑积水症状,还可避免终身携带植入物给生活造成的不便。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介绍,脑脊液是环绕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的无色透明的液体,能供应神经细胞一定的营养,运走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代谢产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同时,对脑和脊髓具有缓冲保护和支持作用。 脑脊液主要存在于颅内和脊柱内的空隙间,比如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从生成、循环、然后再被吸收,总量处在相对动态平衡之中。 ▲ 脑积水病因较为复杂 卢博士结合《中国脑积水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进一步讲解道,脑积水往往不是一种单一的病变,而是由诸多病理原因引起的脑脊液循环障碍。这些病因主要包括: 1)先天畸形:较多见的是脊柱裂,大脑导水管畸形或脑血管畸形等。 2)颅内感染:感染性脑膜炎、脑炎时增生的纤维组织阻塞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炎症反应同时也可以使脑池、蛛网膜下腔和蛛网膜粒粘连闭塞,造成脑脊液循环和吸收障碍。 3)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后的代谢产物和纤维增生可引起脑积水。 4)颅内肿瘤:颅内肿瘤可阻塞脑脊液循环的任一部分,可见于第四脑室附近等。 5)其他病因:如维生素A中毒,或维生素A严重缺乏也可使脑脊液容量增多,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依据病因、液体能否自由流动、疾病发展速度等,脑积水有着不同的分类。《中国神经内镜技术治疗脑积水专家共识(2016版)》明确,临床上通常根据流体动力学和影像学表现是否存在脑室系统梗阻,分为交通性脑积水和梗阻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分泌过多、吸收障碍为主的病变为交通性脑积水,以脑脊液循环通道受阻为主的病变为梗阻性脑积水。临床上脑积水急症以梗阻性最为常见与凶险。 脑积水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应及早治疗,其治疗手段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以脑室/腰大池—腹腔分流术为主的分流手术、脉络丛灼烧术、脉络丛部分切除术及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等。 目前,脑室—腹腔分流术仍是脑积水最常用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内镜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包括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在内的神经内镜下微创手术,逐渐成为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理想选择。 ▲ 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手术 “简单来讲,造瘘就像给堰塞湖开一个合适的排水口,不使用管子就能让阻塞的水重新流动循环起来。”卢云鹤博士讲解道,通过神经内镜行三脑室底造瘘,将梗阻部位以上的脑脊液通过瘘口引流至脚间池,进入脑和脊髓蛛网膜下腔,参与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不仅重新建立了脑脊液的生理循环通路,也维持了颅内压的平衡。 与分流手术相比,应用神经内镜开展的三脑室造瘘术主要有以下优点: 一)无分流管等异物植入,可以避免因分流装置导致颅内或腹腔感染,进而分流管堵塞而使分流术失败。 二)术后脑室内的脑脊液能直接流入脚间池而进入脑与脊髓的蛛网膜下腔内吸收,相较于颅外分流手术更符合脑脊液循环正常生理状态,维持颅内正常的压力平衡和脑脊液的生理功能。 三)术后脑脊液流动速度均匀,不会出现因分流管虹吸导致的分流速度随体 位改变而产生的波动,不会产生脑脊液过度引流。 四)手术操作用时相对较短(一般30分钟左右)。 五)三脑室底造瘘术可应用于分流失败或分流管感染粘连的非交通性脑积水患者。 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恢复较快, 可相对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减轻经济负担。 不过,卢云鹤博士也指出,由于第三脑室毗邻重要脑组织,周围重要血管密集,术中操作空间非常狭小,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血管损伤出血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手术医生的内镜技术和临床经验掌控提出了较高要求。 卢博士提醒,大部分脑积水患者在明确病因后,通过积极合理的治疗,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手术方法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要注意的是,该疾病有一定的复发率,所以仍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8-08阅读量1684
病请描述:前面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胆囊结石是否无药可用。 应该说,经过足够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的药物,只有熊去氧胆酸类药物。只对胆固醇结石(阴性结石)有效且有效率低,停药后也容易反弹,因为体质无法改变。 于是很多人问,既然西药效果不好,那么中药呢,或许还能调节体质,不再复发。 诚然,对于许多西医查不出明确原因或者效果不好的病痛,尤其是许多非器质性病变(指功能性,形态学无改变,影像学如彩超、CT、磁共振等无异常发现,常见的如不明原因头痛/失眠/盗汗/腹痛/腹胀等),如果西医效果不好,我也会建议患者寻求中医中药的帮助。毕竟,这些在西医还属于未知领域,或许老祖宗的经验有帮助(个人认为中医更像是哲学的范畴,源自万物相生相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不可违指的并不是认命,而是自然法则不可违背)。 扯远了,言归正传。市面上的确存在许多溶石的药物,比如溶石汤、溶石散之类。但发表的研究文献都是个人经验为主,或者小规模的临床病例研究,研究质量也不高,因此,国内外治疗指南并没有推荐。而且,胆结石本身属于西医诊断,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并没有西方的解剖学,古代中医并不知道体内是什么样的,胆囊在哪里,胆囊里面还有石头等。现在的中医绝大多数也不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去明确诊断出结石继而用药(所谓的辨证施治),而是采纳西医的检查结果比如彩超、CT等再去用药,等于是西医的诊断+中医的治疗,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了,对于暂时不考虑手术或者手术风险太高无法手术的患者,平时控制症状,一些利胆的中成药是可能有帮助的,我们临床中也经常使用。或者直接请中医望闻问切,辨证施治。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943
病请描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失眠困扰这个世界上一半儿的人。谁能治愈失眠,谁就能得诺贝尔奖。 作为一个经常被失眠困扰的外科医生,也研究了不少关于失眠的知识。今天,我从一个患者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失眠的理解。不一定全面,但相对准确且好理解。 从失眠的类型,主要分为入睡困难和早醒两种。或者二者皆有。前者指睡不着,后者指醒的早难以再次入睡。 失眠会导致白天犯困、疲乏无力等后果,如果白天精神饱满,那可能是体质本身就睡眠少,或者存在会导致精神亢奋的其它疾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从病程上来说分为短期或偶尔失眠和长期失眠两种。前者有明确诱因比如环境改变、发生重要事变、压力较大或有心事等,诱因去除后能恢复正常。本文主要讨论后者:长期失眠。 从病因上来说,失眠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所谓继发性,个人总结为因各种病痛(从头到脚)导致睡不着。比如躯体的慢性疼痛(如癌症、头痛、关节炎等),慢性咳嗽,严重鼾症或睡眠呼吸暂停(容易憋醒),比如严重的前列腺增生导致夜晚起来解小便多次等。继发性如果不能控制病因,则很难解决。本文主要讨论原发性。 原发性就是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和病痛,也没有环境改变或重要事变或有心事等,就是没有原因。反正脑子里面各种事情无限循环或不循环播放,重要的或不重要的,挥之不去。不管是数羊或数星星,要么数着数着数忘了,要么数到1000甚至10000还是睡不着。 现代医学认为这是昼夜节律(受基因调控,发现者获得诺贝尔奖,我在美国现场听过这位诺奖得住的讲课)发生改变,但基因也不是万能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按照中医的理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属于自然法则,属于天道,遵循天道才能阴阳调和,才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西医的昼夜节律和中国的传统哲学其实不谋而合,殊途同归。现代人多睡得晚,生活也很不规律,昼夜节律容易被扰乱,从而发生失眠。 心理学认为失眠还是因为潜意识里面比较焦虑或思虑太多,比如存在长期的工作或生活压力较大,比如存在很担忧的问题长期无法解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遇到的问题需要想办法尽快解决或者坦然面对,不然就会导致失眠慢性化。如果解决不了的问题又无法释放压力,则需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个人认为寻求宗教或哲学的帮助,有助于修身养性,缓解焦虑。个人比较喜欢道家的无为,儒家的中庸,佛家的看破。强调一下需要把握个度,不提倡出家为僧,红尘更能修行。 还有些人则是脑电活动异常活跃,所谓精神亢奋。在排除器质性病变比如甲亢等疾病的情况下,神经科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副作用小的抑制神经兴奋性的药物,或许有帮助。 生活上的一些小细节也有助于睡眠: 第二天需要做的重要事情做好记录而不至于思来想去睡不着觉; 固定的时间上床入睡; 睡前2小时不要做容易兴奋的事比如看电影、看小说、运动、玩儿手机等; 下午和晚上不要喝茶喝咖啡等容易兴奋的食物饮品等; 上床只睡觉,不睡觉不上床(形成条件反射); 营造舒适安全的睡眠环境(不要太冷但也不要太热;不要有太多亮光;安静或有舒缓的背景噪音等)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有高质量的睡眠。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8-06阅读量1366
病请描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出现一些表现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生病了,比如喝水老是呛着,许多人以为是喝水急了;吃东西老噎着,大部分人是没咀嚼好;晚上出去走路不敢迈开步子,害怕摔跤,不少人也没当回事。但其实,如果您频繁出现这些症状就要引起注意了,很有可能提示着您出现了小脑扁桃体下疝。 最近,宣武医院王作伟主任就收治了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他在去年出现了头痛、脖子疼、头晕,还有右侧上肢麻木、无力的症状。今年感觉情况加重,他才去了当地医院进行检查,查出了小脑扁桃体下疝,并伴有脊髓空洞症。为了进一步治疗,他从外省来到北京,找到了王主任。 王主任听了患者的症状描述并细致地看片子后,询问他是否平时还有喝水爱呛,走路不稳或者走夜路怕摔等其他症状,这时他也惊觉自己很早就出现过这些症状,只是没把它们当成问题,直到出现了明显的疼痛、麻木等症状才开始关注。 术前影像学资料: 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症状多种多样,许多表现经常被忽视! 小脑扁桃体下疝有许多分型,也常常和许多其他疾病伴发,就比如这位患者还出现了脊髓空洞。所以它的症状确实很多,而且许多患者的症状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下面这几种: •吞咽困难、喝水咳呛、声音嘶哑; •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 •四肢感觉障碍、无力、肌肉萎缩; •枕部和颈部疼痛、僵直,单侧或双侧上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 •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 这里面有些症状,很多患者都没有注意,以为就是一些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其实这时已经是疾病的表现了。而像这位患者合并脊髓空洞,还常表现为温痛觉的丧失、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爪形手、皮肤变得粗糙等,这些症状也需要大家警惕。 那这种情况该怎么治疗呢?效果如何? 这位患者的情况还是很常见的,出现了明显症状,还有脊髓空洞,这时就需要尽快手术治疗了。他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随着时间发展脊髓空洞会越变越大,症状也会越来越重,最后脊髓某处真的全部空了,就会引发瘫痪。 而要阻止这样的发展,尽快挽救我们的功能,就需要尽快处理脊髓空洞问题,而这样的空洞则是由小脑扁桃体下疝引起的,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针对病因,解决下疝问题。 王主任为这位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手术非常微创,通过对小脑扁桃体进行部分切除就解决了下疝问题。术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极大缓解,上肢无力等情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后半年复查,他的各项症状基本消失,片子显示小脑扁桃体不再下移,脊髓空洞也变得非常小,效果很好。 术后影像学资料: 总之,大家一定不要忽略身体上的一些不起眼的小变化,尤其是上面提到的这些症状,这种疾病只要发现得早,及时治疗都会得到不错的效果。
王作伟 2024-07-29阅读量1640
病请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包括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和全身淋巴瘤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继发性淋巴瘤。该病发病率低,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3%。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约占8%,约50%的颅内淋巴瘤病例伴有全身淋巴瘤。而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的1%不到,肿瘤细胞在中、小血管内生长,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器官,恶性度极高,患者预后极差。发生在脑部的IVLBCL更是罕见,短期内即可造成患者死亡。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淋巴细胞瘤临床表现没有特征性,通常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并伴有因涉及脑部不同部位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肢体无力、麻木,意识障碍等。 病因 1.病毒感染:目前认为是引起淋巴瘤的重要原因,认为病毒可能引起淋巴组织发生变化,使患者易感或因免疫功能暂时低下引起肿瘤。 2.理化因素:某些物理、化学损伤是淋巴瘤诱发因素。某些化学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癫痫药、皮质激素等长期应用,均可导致淋巴网状组织增生,最终出现淋巴瘤。 3.免疫缺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 4.染色体异常:淋巴瘤患者可见到t (8;14)易位。 诊断 由于IVLBCL一般不形成实体肿块,脑部影像学检查通常无特征性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实验室检查,约80%的IVLBCL患者出现血沉 快、乳酸脱氢酶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性。IVLBCL的诊断主要 依靠病理学检查,组织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免疫组化标记有 助于确诊。 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以获取标本明确病理诊断,降低颅内压或去颅骨减压等姑息性治疗为目的,手术切除脑部病灶无效。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短期内死亡,只有少数患者可获得化疗治疗的机会。 预防 在生活中,只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以减少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不管大人小孩少接触容易导致形成肿瘤的诱发因素,包括放射线,包括辐射,包括有机化合物。 典型病例 患者,女,58岁,于 2024.03.16 入院。 主诉:突发言语不清、头痛8天,加重伴意识下降1天。 现病史:患者8天前情绪激动时突发言语不清、流涎、伴有头晕头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颞叶、放射冠区、半卵圆中心多发脑出血灶,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予以护脑、控制血压、脱水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并出现意识障碍,复查头颅CT提示上述脑出血灶周围脑水肿加重,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拟“脑出血”收住入院。 查体:血压:141/70mmHg,意识模糊,GCS评分8分,Kernig征阳性,四肢肌力查体不配合。入院后予以脱水、护脑等对症治疗,病情越来越重,入院第3天行手术病灶部分切除并去颅骨大骨瓣减压缓解病情,手术后继续脱水并大剂量激素治疗,病情短期有所好转,术后第5天病情再度恶化,并出现脑疝,没有继续获得放化疗治疗的机会。影像片子如下:
王俊兴 2024-07-18阅读量1761
病请描述: 脑膜瘤大多属于良性,是“惰性肿瘤”,即这种肿瘤很“懒”,不爱进展、也极少转移。脑膜瘤的病因至今还没有研究清楚,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上诉因素加速了细胞的分裂速度,可能是导致细胞变性的早期重要阶段。 检查出“脑膜瘤”,应该观察,还是手术? 有许多脑膜瘤患者早期没有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但若肿瘤位于脑功能区,或短时间内加速生长,就会出现头痛、突眼、视力、嗅觉、听觉障碍及癫痫发作、肢体运动障碍等。 虽然良性脑膜瘤生长慢,病程长,出现早期症状要2~5年,但它长在颅内,总会让我们害怕,因为大脑是我们的精神、语言、感情和行为的指挥中枢,所以必须重视它。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呢? 如果瘤体小、多次复查变化不明显,甚至出现部分钙化,观察就是很恰当的处理方式。但如果脑膜瘤位于脑功能区,或者复查期间发现它不老实,逐渐增大了,就要及时治疗了。 脑膜瘤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 1、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脑膜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使手术的精细程度大大提高,不仅使脑膜瘤切除得更为彻底,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主要的神经和血管,减少了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手术的疗效大大提高。 2、放射治疗 良性脑膜瘤全切效果极佳,但因其生长位置,约有17%~50%的脑膜瘤做不到全切,另外还有少数恶性脑膜瘤也无法全切。上述两种情况需在手术切除后放疗。恶性脑膜瘤和血管外皮型脑膜瘤对放疗敏感,效果是肯定的。而一般良性肿瘤的放疗是否有效仍有不同意见。
赵天智 2024-07-10阅读量1281
病请描述:“躯体痛苦障碍”是最新的命名,在这之前被称为躯体化障碍等等。我个人觉得躯体痛苦障碍这个名字更符合这个疾病,因为患者确实很痛苦。 躯体痛苦障碍以持续存在躯体症状为特征,患者对躯体症状痛苦体验深刻并过度关注这些症状,进而产生反复就医行为,引起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业及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损害。 躯体痛苦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包括以下原因:1.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可能与儿童期的患病和创伤经历、长期与慢性疾病患者共同生活、回避现实冲突等因素有关。2.生物学因素方面,可能存在脑干网状结构滤过功能失调,导致平时不被患者感知的内脏器官活动被感知,患者注意力由外部转向身体内部,同时因对症状的焦虑导致体内各种生理变化加剧。 躯体痛苦障碍最常见的是消化系统症状,如上腹疼痛、呃逆、反酸、呕吐、便秘或腹泻等;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闷、气短等;还可表现为单一或多部位疼痛症状,如头痛、不典型面部疼痛、脊背疼痛、盆腔疼痛等,疼痛性质可为钝痛、刺痛、酸痛及胀痛等。 以自主神经紊乱症状作为主要或者伴随症状也较常见,如面部发热或潮红、出汗、口感、恶心、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等 躯体痛苦障碍的诊断要点包括: 对症状的过分关注或与实际躯体疾病严重程度不成比例的关注,患者因躯体症状反复不必要的就医 适当的医学检查和医生的合理解释不能缓解患者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和担心 对躯体症状的过分关注和相关痛苦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等方面的功能损害; 躯体症状的状态持续存在(不一定是同种症状,可以发生变化),至少持续数月。 躯体痛苦障碍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包括度洛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文拉法辛等等。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差,可以考虑经颅磁刺激,抽搐休克疗法,以及迷走神经电刺激等。 其中迷走神经电刺激是目前最新的治疗方式,也被认为是安全,有效。并且可逆的治疗方式,即使无效只需要将刺激器取出就行了。
王雷波 2024-07-05阅读量1092
病请描述: 因为在颅底神经外科,每天都会接触到高难度脑膜瘤病例,进行手术治疗。无论是在临床上,还是在生活中,经常被人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得了脑膜瘤可怕吗?我通常的回答是:不可怕,也可怕。关键看瘤的情况,个体差异比较大。 脑膜瘤并不可怕 有人会问:瘤子都长到脑袋里面了,还不可怕啊? 脑膜瘤绝大多数为良性。 脑膜瘤是脑外科第二常见的脑肿瘤,仅次于脑胶质瘤。总的来说,绝大多数脑膜瘤是良性肿瘤,是可以治愈的,从这一点看,脑膜瘤是不可怕的。 脑膜瘤长在哪里? 脑膜瘤长在脑膜上,从外向内数,除了我们肉眼可见,可感知的头发、皮肤、颅骨之后,就是脑膜了。我们的脑膜分为三层: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脑膜瘤主要长在蛛网膜上(第二层脑膜)。 颅内长了脑膜瘤,有什么征兆? 脑膜瘤的生长病因不明,有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体积小,位置相对不重要的脑膜瘤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如果肿瘤长大或者生长的部位关键时,会出现以下征兆: 1、脑膜瘤直接刺激脑膜,产生:头痛、癫痫(俗称“羊癫疯”) 2、脑膜瘤长大了,压迫脑组织,导致颅内压高:头痛,恶心、呕吐、眼睛看不清、后脑壳脖子痛等。 有了以上征兆怎么办?做CT和核磁共振检查。CT筛查可以看看有没有脑膜瘤。有脑膜瘤的话,再做个核磁共振判断它的位置和体积大小。 有了脑膜瘤怎么办? 首选手术切除,正确有效的治疗不可怕,在肿瘤全部切除的同时,保护功能神经系统的完整性。 什么样的脑膜瘤可怕? 良性的脑膜瘤也有可怕的。年纪大,位置太深,长在重要的大脑位置,如脑干,切除时容易损伤到脑功能;脑膜瘤比较大,被神经血管包裹者,都属于比较可怕的一类。像这样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现有的症状和脑膜瘤切除后的预后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切除的利大于弊,会建议手术。但是有些患者会存在手术后功能障碍。 质地太差:譬如长的太硬了,手术不好切。 性质变了:检查出来是脑膜瘤,但是恶变了。较少见,但是存在。所以一旦发现脑膜瘤,只要符合手术条件,尽早切除治疗很关键。 因此提醒:定期脑科检查,及早发现,找到专业的脑科专家团队,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案,脑膜瘤也并不可怕。
赵天智 2024-07-03阅读量1516
病请描述:我在门诊遇到最多的问题: 不是:我为什么得了胆囊结石? 不是:我为什么肝脏上长了瘤子? …… 而是:我的胆囊为什么要切?我要保胆。 病人有一万个要保胆的理由。 我不建议保胆的原因就那么几个: 保胆结石很可能复发; 保胆肿瘤很可能复发; 保胆癌变的风险较高等。 关键是,这会儿我才发现,我的理由为什么这么苍白无力,因为没有一个是非常肯定的或百分百发生。 谁叫医学是一门现代科学呢?我们需要证据,我们需要严谨。绝对的表述一般都是错的。 这个世界上,能保证百分百的并不多。 而医学,是最无法保证百分百的。 神仙可以保证百分百,可惜神仙并不治病。 生命的奥秘复杂而神秘,人类能搞清楚的目前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感冒能一次治断根不再发吗? 高血压糖尿病能一次治好不用终生服药吗? 肥胖能治好吗? 头痛能治好吗? 失眠能治好吗? 想想就令人绝望。 胆囊为什么会长结石?没人知道,只能归结为体质。 体质能改变吗?我不敢说不能,但是,很难。 所以,结石肯定会再长,只是早晚得问题。 前几天做的一个胆囊患者,3年前私立医院做的保胆取石,现在复发了,石头很大,超过3公分;炎症还很重,胆囊壁厚1公分;疼得嗷嗷叫。边看我的门诊,边骂以前的医生。 果断找我做了切除。每年,这样的病例,我们能遇到很多。前两天门诊还有一个年轻患者,这些年去了全国很多医院,吃了几万元的中药,结石一点儿没消,隐隐还有变多的趋势,关键是还经常发作。 还好她还能忍受,因为还在犹豫要不要切胆囊。 哎!一声叹息。 关于为何不保胆,请看我很早写的一篇文章:“胆囊应该保吗?”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21阅读量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