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听神经瘤为良性肿瘤,引起的症状主要是随瘤体的生长,对周围神经、血管及脑组织产生压迫。听神经瘤大多数发生于单侧,虽然它发展缓慢,但与脑干及脑神经相邻,随着肿瘤的增大会导致耳鸣,听力下降,最终会导致丧失听力;肿瘤进一步生长还会引起其他颅神经受侵犯的症状,如面神经受累,出现面瘫,三叉神经受累出现面部,舌尖麻木、舌咽、迷走神经受累出现咳嗽无力、吞咽困难等。肿瘤压迫小脑后,会出现行走不稳,眩晕,不能完成一些精细的动作。肿瘤进一步发展可能会造成脑积水,一旦颅内压增高会导致头痛加重、呕吐、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脑疝,威胁病人生命。由于听神经瘤起病隐袭,早期症状有耳鸣、听力下降、眩晕等。初期因症状轻微很容易被忽略。 听神经瘤的主要评估指征有哪些? 1.面神经功能评估:可采用多种分级系统或量表对面神经功能加以评估。目前,通常采用House-Backmann(HB)面神经,将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9个月、1年级2年的面神经功能分别进行评估,判定面神经状态,决定进一步治疗。 此外,根据掌握程度,还可以选择性使用区域性HB分级系统、面神经分级系统2.0(FNGS 2.0)、Sunnybrook量表、Terzis量表等,对面神经功能进行更为精细地评估,面神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可以作为面神经功能评估的参考指标。 2.听力: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0-HNS)听力分级法,据纯音平均听阈和言语识别率进行术前、术后听力评估。术后听力保留率以听力水平C级以上(含C级)为统计依据,术后听力良好率以听力8级以上(含8级)为统计依据。 3.肿瘤切除范围评估:可分为全切除(total removal)、近全切除(near total removal)、次全切除(subtotal removal)和部分切除(partial removal)。其中,全切除是指术中肿瘤全切,影像学为肿瘤残余;近全切除仅限于为保面、听神经完整性,在神经表面残留小片肿瘤,影像学为肿瘤残余;次全切除者仅限于为保留面、听神经核、脑干等结构的完整性,在这些结构表面残留块状肿瘤;部分切除者,其残留肿瘤较大,残留肿瘤大小用相互垂体的直径表示(如5mm×4mm),同时注明残留肿瘤位置,如内听道内残留、桥小脑角内沿神经残留、脑干表面或小脑表面残留等。 听神经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选择; 对于:患者拒绝、体积较小、临床症状轻微等情况的听神经瘤可以选择放射治疗; 化疗无效。 一般情况下,手术有3种不同的方法,分为中颅窝径路、迷路径路及乙状窦后径路。因肿瘤大小、听力及患者年龄等情况不尽相同,手术方法也不同,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手术的目的也从以前的肿瘤切除进展到目前的肿瘤切除加功能保留。目前,我们正在努力追求的极致目标是除了完全切除肿瘤外,保留面神经功能及为具有实用听力患者保留听觉功能。 听神经与面神经的关系 面神经的运动纤维起始于脑桥下网状结构深部的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纤维从核出发后向背内侧行走,向上弯绕外展神经核,形成菱形窝的面丘,随后向前、下、外侧延伸,于脑桥和延髓交界的外侧部穿出脑桥,在桥小脑角处位于听、展神经之间,与听神经一起进入内听道,在内听道底部与听神经分道进入面神经管,于该管以前外-后外下方的迂曲径道出茎乳孔。由于与面神经位置紧邻,起源于前庭神经的听神经瘤常与面神经粘连、压迫使面神经变薄、移位,使得外科医生在术中辨认保护面神经变得困难,造成面神经损伤,甚至断裂。 随着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颅底外科医师在分离肿瘤与面神经时的操作熟练度也会对术后患者面神经功能造成影响,为避免进一步损伤面神经,应做到以下几点:1、锐性分离;2、牵拉肿瘤而不是面神经;3、勿过分牵拉面神经;4、保护面神经周围血供;5、避免电凝产生的热损伤。
赵天智 2024-10-10阅读量1636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成分的肿瘤,其内主要含有蛛网膜细胞或蛛网膜细胞分化的细胞。纤维型脑膜瘤是脑膜瘤常见的病理亚型,属于较少出现复发和侵袭的脑膜瘤。 2007年WHO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对其进行分级和分型,分为3级15种病理亚型。 WHO I级为良性脑膜瘤(Benign meningioma,BM),包括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血管瘤型、砂粒体型、过渡型、微囊型、淋巴细胞丰富型、分泌型及化生型; WHO II级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包括非典型性、透明细胞型及脊索样型; WHO III级为恶性脑膜瘤(Malignant meningioma,MM),包括间变型、横纹肌样型及乳头样型。 1、WHO I级脑膜瘤 约占脑膜瘤的90%左右,其中分泌性、化生型、微囊型及淋巴细胞丰富型少见。分泌型脑膜瘤(Secretory meningi-oma)其发病率约占1.6%。 微囊型脑膜瘤(Microcystic meningioma)也较少见,其发病率约为1.6%,其病理学特点是:肿瘤细胞胞浆透明,被细胞外液体分隔成囊状、梭形或星状。 化生型脑膜瘤(Metaplastic meningioma)发病率未见明确报道,其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间可见骨、软骨或者脂肪细胞成分,为非特异性的胞浆脂质样变而非真正的化生。 淋巴细胞丰富型脑膜瘤(Lymphoplasmacyte-rich meningioma)少见,其发病率为1.7%,此型肿瘤内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可伴有生发中心结构,此类肿瘤也可见脊索样的组织学表现,但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 2、WHO II级脑膜瘤 约占脑膜瘤的4.7%~7.2%,其性质介于良、恶性脑膜瘤之间,同I级脑膜瘤相比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以非典型性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为主。 非典型性脑膜瘤可以是上述各亚型的非典型性改变,但有其特殊的病理学特征,即每10个高倍视野下等于或超过4个有丝分裂相即可确定诊断。在有丝分裂率不增高的情况下,至少有以下5种征象中的3种才能诊断为非典型性脑膜瘤,这些征象包括:①细胞密集;②有高的核/浆比的小细胞成分;③核仁明显而突出;④典型结构消失,成弥漫状或片状生长;⑤区域性或地图样坏死。 透明细胞型脑膜(Clear cell meningioma,CCM)较为罕见,其发病率占脑膜瘤的0.2%~1%CCM同良性脑膜瘤相比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性。 脊索样型脑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罕见,占脑膜瘤的0.5%~1%,同样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肿瘤病理特点为与脊索瘤相似,并交错着脑膜瘤细胞。 3、WHOⅢ级脑膜瘤 少见,约占脑膜瘤的1%~3%,具有很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 间变型脑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可由I、II级脑膜瘤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生长方式。其特点为瘤细胞明显退行性变、有较高的有丝分裂率(10个高倍视野20个或更多有丝分裂相),或者二者兼有。 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结构,常保留有脑膜瘤区域,肿瘤细胞密集,细胞核大、偏位,核旁可见包涵体样小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并见坏死区。 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 meningioma)其显著特点是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乳头样排列,胞浆及胞核伸向血管壁,呈假菊形团,似漂浮在组织切片中,保留的脑膜上皮区域与经典的脑膜瘤不同,表现为细胞密集、可见核分裂及坏死区。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 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 是不是所有的脑膜瘤都需要手术治疗呢? 赵天智主任介绍介绍:虽说越早治疗,治疗难度和效果越低,但是手术毕竟是有风险和创伤的,所以临床上并不主张对所有的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脑膜瘤患者是不是需要手术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等来综合判断,具体如何处理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制定相应的方案。 目前,临床上主主张对于出现肿瘤生长较快或出现癫痫、虚弱乏力、感觉缺失、颅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 那么,哪些患者是不需要或者不建议手术治疗的呢? 1、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且肿瘤直径小于30mm,首选观察; 2、患者年龄较大(≥65岁)可能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3、对于肿瘤位置特殊,手术危险性很大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4、对于病人难以接受手术的病例,不建议手术; 5、观察期间,如果发现脑膜瘤周围没有明显水肿,可以不手术; 6、脑膜尾征不典型; 7、肿瘤位于非重要功能区。 脑膜瘤手术,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患者在发现脑膜瘤后最重要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或随访。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4-10-10阅读量1647
病请描述: 脑膜瘤属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有报告认为,脑膜瘤出现早期症状平均2.5年,少数病人可长达6年之久。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部位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病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的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为发现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得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有时病人眼底视乳头水肿已很严重,甚至出现继发视神经萎缩,而头痛并不剧烈,没有呕吐。值得注意的是哑区的肿瘤长得很大,而脑组织已无法代偿时,病人才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病情会突然恶化,甚至会在短期内出现脑疝、死亡。 脑膜瘤影像学诊断及治疗 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是发病缓、病程长。不同部位脑膜瘤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因成年人发病较多,故成年人有慢性头痛、癫痫、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共济失调等,特别是伴有进行性加重的颅内压增高症状时,要考虑脑膜瘤的可能性。通过做头部CT、核磁共振(MRI)或头部PET/CT,可对脑膜瘤早期确诊。 脑膜瘤属实质外生长的肿瘤,大多属良性。对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越早发现,越早手术,效果越好,风险越小。 脑膜瘤虽多为良性同样危及性命 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颅内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分布较多之处,都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脑膜瘤在颅内分布很广,几乎各部位都可发生。此外,脑膜瘤有多发的特点,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核桃或粟粒。 虽然脑膜瘤多为良性,但随着肿瘤的长大,同样会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形成脑疝,导致中枢神经损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早期患者应当引起重视。
赵天智 2024-10-10阅读量1716
病请描述:“猝”不及防:警惕“中风”——神经内科带您了解高血压脑出血预防知识 东平县银山镇中心医院 2024年10月08号 ○案例分析○ 案例一 2024-09-17,上午09:31,在这个大家一天黄金的时刻,银山镇中心卫生院接诊一位脑干出血患者,情况紧急,患者刘某,男,46岁,于1小时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右侧麻木,走路不稳,急被送来我院。查颅脑CT示:脑干出血,颅内动脉瘤,脑梗死,立即收入我内科进行保守综合治疗。患者入院时血压高达199/131mmHg,属于三级(重度)高血压,躁动,针对患者的病情,医嘱给予I级护理,报病重,并给予保护胃粘膜、降压、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经过一系列治疗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生命体征恢复平稳康复出院,并锦旗感谢。 案例二 患者郑某,男,71岁,无明显诱因突发剧烈头痛,在门诊行颅脑CT检查,结果示:左侧额叶脑出血,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血压167/114mmHg,入住内科后完善相关检查后,保守治疗,后于齐鲁医院行伽马刀手术治疗后,又转我院继续治疗,患者康复,无不适感,并锦旗感谢。 看完以上案例 我们不仅疑惑 为什么脑出血发病率这么高? ○科普时间○ 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特点 首先原因是高血压。发病人群往往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平素未规律服药。长期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极容易诱发脑出血; 过度肥胖,常伴高血脂糖尿病; 生活作息极不规律、熬夜、压力大; 饮食无序,暴饮暴食,过量饮酒、吸烟; 情绪激动,易暴怒; 缺乏运动锻炼; 高血压脑出血可在短时间内对脑组织产生极大的损伤,青年人脑组织饱满,颅内空隙少,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损伤更为严重,易造成脑疝颅内压增高。基底节区、脑干、丘脑等部位因特殊的解剖结构出血较为常见,且由于位置较深预后普遍较差。脑出血发生后,患者烦躁、应激性反应等症状均会导致病情进展。其他导致年轻人脑出血的原因有:脑血管畸形、烟雾病、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血液病。 预防脑出血,任重而道远 1.加强认识:积极控制高血压,对于患有高血压症的人群,平日规律服药,遵医嘱用药。 2.调和情志:保持乐观情绪,减少烦恼,悲喜勿过,淡泊名利。若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乏力、语言交流困难等症状时,要及时就诊,积极治疗。 3.戒烟戒酒:酒和烟都能使脑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加速动脉硬化。特别是冠心病、高血压患者更应戒烟戒酒。 4.合理饮食: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 5.避免疲劳:避免劳动过度,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所以寒冷季节注意保暖,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6.预防便秘:大便燥结,排便用力,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出血。预防便秘可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也可适当运动及早晨起来对腹部做自我按摩。 7.补充水分:要维持体内充足的水分,使血液稀释。平时养成多饮水的习惯,特别是夜晚睡前和早上起床时,要饮1-2杯温开水。
陈大国 2024-10-08阅读量1849
病请描述: 垂体瘤一般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的,两者的区别一般在于是否会分泌激素,有功能垂体瘤是会分泌一些激素,如泌乳素垂体瘤、生长激素垂体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而无功能垂体瘤没有分泌功能,并且不分泌激素。 49岁的赵女士,属于非功能性的垂体瘤。她在1年前由于左侧肱骨骨折到医院治疗期间,意外发现垂体瘤,当时并没有症状,由于肿瘤较小,可以先观察不需要手术治疗,定期复查留意肿瘤是否有长大再考虑手术。近期复查的时候,赵女士的垂体瘤增大,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与肿瘤关系密切,虽然现在还没有症状,考虑到肿瘤长大,为了避免后期肿瘤手术切除困难,建议进行手术切除,而且可以进行微创手术治疗。 95%以上的垂体瘤都适合采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也就是采用内镜下经鼻蝶进入蝶窦腔,定位颅底,找到肿瘤组织,分块全切肿瘤。手术方法简单、省时省力、肿瘤全切除率高,目前已成为垂体腺瘤主要的手术方式。可有效地切除鞍内、突向蝶窦、呈柱状向鞍上延伸及局限于蝶窦内的垂体瘤等。不需要开颅,对脑组织无损伤,创伤较小,后期并发症少。 对于非功能性的垂体瘤患者,如果患者没有症状,而且较小的话,一般是可以先观察的,只要定期复诊即可,但是如果有不适,比如视力问题、头晕头痛等是需要及时就诊评估手术的,还有一部分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手术切除。 专家科普:一般情况下,无功能性脑垂体瘤和功能性垂体腺瘤相比较,功能性垂体腺瘤比较严重。 1、非功能性脑垂体瘤: 无功能性垂体瘤指的是垂体瘤不具备分泌激素的能力,在瘤体比较小的时候患者一般不会出现不适症状,只有当瘤体比较大的时候才有可能会引起脑组织压迫症状,例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2、功能性垂体腺瘤: 过多的激素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例如生长激素腺瘤过度分泌生长激素,导致出现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等情况,可能会表现为嘴唇厚、鼻子厚、额头变宽、下颌变大等。泌乳素腺瘤分泌过量的泌乳素会造成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甚至闭经,以及非哺乳期的异常乳汁分泌等,而男性患者最常出现性欲减退与性功能障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分泌过量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使患者出现典型的满月脸、水牛背、痤疮、脱发等症状。
姜海涛 2024-09-30阅读量1535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手术治疗后的脑膜瘤患者,分享治疗经历及术后现状,家属说:“我母亲突然发热双腿没劲,发软,赶紧急诊送医院,医生让转唐都医院做手术,到唐都医院,赵天智主任诊断是脑膜瘤,给我母亲做了手术。目前身体恢复很好,体温正常,走路也恢复正常,肿瘤切除很干净,赵天智主任医术了不起,华佗在世,感激不尽!”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9-29阅读量1344
病请描述: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任何年龄可发病,多数好发于40至60岁中老年女性。青少年少见,其临床症状可根据出血位置不同而表现不一。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剧烈头痛,这种头痛是瞬间、从未经历过的犹如晴天劈裂样的剧烈头痛。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发病方式是突发破裂出血后引起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改变,严重危及生命,是一种致残致死率高很高的疾病,治疗动脉瘤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开颅夹闭,一种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前者手术创伤较大,后者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尤其是年龄偏大不能耐受开颅手术带来创伤的患者是绝佳适应症。
杨鹏全 2024-09-29阅读量2001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常见的良性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20%,仅次于胶质瘤。矢状窦旁,大脑凸面,大脑镰旁者多见,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嗅沟、小脑桥脑角与小脑幕等部位,生长在脑室内者很少,也可见于硬膜外。其它部位偶见。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9-25阅读量1427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常见的相对良性脑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发现时一般都比较大了,压迫其他功能区域,如运动功能,语言、嗅觉、平衡功能等等,才会发现。但确诊患病后,应当和有经验的医生主动沟通,需不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如果脑膜瘤很小,患者完全没有症状,比如肢体活动、感觉障碍,也没有癫痫发作等问题,那么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定期复查,不需要治疗。日常生活中,以往怎么生活还是怎么生活,饮食、作息没有特别的要求,到了固定的时间去医院复查CT或核磁就好。 那么,意外发现脑膜瘤,是否需要马上做手术,要根据脑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比如头晕、头痛,来综合判断。意外发现脑膜瘤,绝大多数患者早晚还是得手术,具体手术的时机应该找经验丰富的医生来判断。 出现哪些症状必须要手术了? 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对于那些颅底脑膜瘤,由于颅底分布着12对非常重要的神经,肿瘤压迫哪根神经,相应的神经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比如肿瘤压迫控制眼球活动的动眼神经,眼球活动受到影响,看东西有重影。如果肿瘤压迫了管听力的听神经,会出现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肿瘤压迫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会出现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症状。 观察期间,脑膜瘤的大小没怎么变化,但是不同位置又出现新的脑膜瘤,这是为什么?是转移吗? 脑膜瘤大多是良性肿瘤,不会转移。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多发的脑膜瘤,发病率非常低,大概1%~8%。为什么会出现多个脑膜瘤,目前还不清楚,有多种学说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比如“多起源学说”认为,脑膜瘤既然会在这个地方长,就有可能在别的地方长。还有“单独起源学说”,认为肿瘤细胞会随着脑脊液的流动,播散到脑膜其他位置,从而出现多个脑膜瘤。还有一种非常少见的遗传性疾病——神经纤维瘤病,也会导致脑膜瘤多发。 唐都医院赵天智主任介绍:脑膜瘤大多数是从脑部的某种组织细胞分化出来,一般是从脑的外侧压进去,九成都是良性,也因为生长速度比较缓慢,有时症状不明显,有不少案例是等到出现症状时,就医透过核磁共振或脑部断层扫描检查才发现病灶。如果置之不理使肿瘤长得更大时,可能会吃穿脑骨,甚至压迫脑干危及生命。莫名头痛、视力减退慎防脑瘤作祟。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有些微变化都可能引发重大改变,如果有莫名的慢性头痛、精神状况改变、突然癫痫,一侧或两侧视力减退等症状时,应提高警觉到神经外科就医检查,以免耽误了治疗时机。
赵天智 2024-09-23阅读量1226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疼起来真要命!相信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深知这种感受,脸上疼痛难忍,摸不得、抓不得,像是在受刑,并且总是反反复复,难受的很。那么对于三叉神经痛,大家知不知道它是由什么导致的?如果发生三叉神经痛,我们又该怎样去治疗它呢?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神经问题,疼痛的发作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三叉神经痛早期的疼痛发作时间十分短暂,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突然停止,早期的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也长,间歇期间没有任何不适(唯重症病人可于间歇期中仍有持续性轻微钝痛),经过一段时间又会突然发作。 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逐渐缩短,一般为数分钟、数小时不等,发作次数渐渐频繁,疼痛变得越来越剧烈。病重者可每分钟发作数次,一般仅在白天发病,夜里发作较轻或不发作,重症病人也会在夜间发作,甚至终日不止。因疼痛发作而导致通宵不能入睡,或入睡后痛醒,从而日夜不得安宁。 三叉神经痛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后症状会自行消失,或明显缓解。在此缓解期间,病人往往不再发作,但过一段时间后,剧痛又重复发作,自愈机会很小,而是越发越频,疼痛程度亦随之加重。所以,三叉神经痛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与情绪也有很大关系,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因为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减轻病痛的发生。 那么,三叉神经痛患者如何善待扳机点? 1、要忌食刺激性食物 过冷过热,或是刺激性的食物也会成为三叉神经痛的诱因,如香烟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喝浓茶增强神经兴奋性引发小动脉痉挛。 2、要善待三叉神经痛触碰点 约有一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在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三叉神经痛“触碰点”,稍不注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并放射到全身。每个患者的三叉神经痛“触碰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 3、要避免紧张 因为患者越怕头痛,头反而回越来越痛。有少数患者因为情绪和心情上放不开,整天眉头紧锁,为可能要到来的头痛提心吊胆,结果是造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脑窍,而导致疼痛发作。在同样疼痛刺激作用下,情绪镇静者比情绪紧张者对疼的感觉要小,疼痛反应轻。 针对病因方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除了小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是由于颅内肿瘤所致外,约80%的患者因颅内动脉迂曲的三叉神经根的压迫,产生异常的疼痛从传入冲动增加所导致的。也就是第一点所阐述了血管压迫。对于这种病因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措施也可以根据病因确定。 针对血管压迫病因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治 显微血管减压术,将颅内迂曲的压迫血管从三叉神经根部分离,并用神经棉垫将血管与神经分开,达到既保留面部正常感觉,又消除疼痛的目的。同时,微血管减压术还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不伤害面部的任何神经组织,保留神经完整性及其功能性。
王景 2024-09-23阅读量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