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发烧 > 内容

发烧内容

109、胆囊炎能自愈吗?

病请描述:胆囊炎有很多种,结石性/非结石性胆囊炎;感染性/非感染性胆囊炎;急性/慢性胆囊炎等。不同胆囊炎,治疗的方式不一样。大家通常认为,胆囊区域疼痛不适为发炎了,没感觉就是没有炎症或者炎症治疗好了。 今天我来细说一下不同胆囊炎自愈的可能性。 结石性胆囊炎,多数是间断发作,疼痛半小时会逐渐缓解,严格来说这种叫胆绞痛,而不是胆囊炎。一般可自行缓解,严重者需要用药才能缓解。如果疼痛持续几个小时以上,甚至还发烧,称为急性胆囊炎,很容易合并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才能好转,很难自愈。 非结石性胆囊炎病因更复杂,血供不佳、胆汁物理化学刺激、胆囊发育畸形等都有可能,症状轻者也可能自行缓解,但症状重、疼痛持续者会合并细菌感染,称为感染性胆囊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才能好转。 感染性胆囊炎往往合并细菌感染,胃肠道来源的细菌为主,无法自愈,需要使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胆囊炎,没有细菌感染,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轻者可能自行缓解,重者需要使用利胆、解痉、止痛等药物。 急性胆囊炎,轻者可自行缓解,重者或合并细菌感染,需要是要药物甚至抗生素才能好转。 慢性胆囊炎,经常发作者,次数多了会转变为慢性胆囊炎,发作轻者可能自行缓解,重者需要用药。还有许多人从来没有发作,但胆囊壁增厚,属于没有症状型慢性胆囊炎。没有症状,所以不需要用药。但胆囊炎的表现一般会逐渐加重。 无论哪一种胆囊炎,因为很多病因不清,或很难去除病因,故很难从根本上治愈胆囊炎。保胆取石解决不了结石复发,这是体质决定。非结石性往往原因更不清楚,最终都会反复发作或转变为慢性,容易诱发癌变。 因此,无论急慢性,有炎症的胆囊首选胆囊切除。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者,只能选择胆囊切除。次选每年复查彩超,以期能早期发现胆囊癌。 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 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4-06-25阅读量2022

幼儿身高管理指南-徐冰

病请描述:幼儿身高管理指南 在我的儿童保健门诊,经常会遇见焦虑的“新手妈妈”,她们会因为各种孩子的喂养问题而烦恼。例如,孩子挑食偏食怎么办?孩子怎么不长身高不长肉?孩子睡眠太差怎么办?妈妈们都希望培养一个全能宝宝,可现实总是不如人意...... 案例:有个在我这里做儿童保健的男性患儿,家属主诉身高不理想,要求评估。体格检查:现2岁6月,身高88cm(P10),体重13kg(P25-50),头围48.5cm(P25-50),出牙19颗,心肺腹无异常,右侧睾丸鞘膜积液。了解他的现病史:G1P1,剖宫产出生,胎龄39w,产重3.2kg,身长48cm,出生第1年身高增长25cm,第2年身高增长12cm,近半年身高增长3cm。家属述近3月患儿厌奶,不摄入牛奶;近半月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晚、半夜啼哭。家族史:父亲身高174cm,母亲身高160cm,遗传身高173.5±5cm,母亲月经初潮13岁,家族中无矮身材、晚长史。辅助检查:血常规、甲功、铁蛋白正常,维生素D 29.8ng/ml。临床诊断:儿童型生长不足。处置意见:喂养指导,合理喂养,生活习惯培养,技能培养。 案例分析:上述患儿因身高不理想就诊,家属非常在意孩子的身高,认为夫妻二人的身高都不矮,为什么孩子的身高一直维持在P10左右?我告诉他们遗传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还有很多后天因素,同样也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因患儿不符合矮小症的诊断,所以,我只能开部分和长个子相关的检查。但我们从家长自述可以看出,这个患儿的饮食、睡眠都存在一些问题,告知家长需要进行喂养指导,希望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来帮助其管理身高。 像上述案例这种,身高不理想,又不符合用药物干预的幼儿,我们家长可以怎么做来帮助管理身高呢? 首先,营养要保障好。说到营养,很多家长会有疑问,现在这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孩子会缺少营养吗?其实,目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也不乐观。很多孩子存在挑食偏食,营养不均衡的问题。有专家在会上提出,儿童每周应摄入不少于25种食物,以保证摄入食物的多样性,我想很多幼儿是没有达到的。其次,无论是宏观营养素(蛋白质、糖类、脂类)与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都应及时补充,以满足长身体的需要。 其次,睡眠要安稳。都知道在深睡眠时,自身会分泌生长激素。很多家长会反馈自己的孩子是“睡渣”,入睡晚,睡眠质量差等。我们可以给孩子培养适当的睡眠习惯,建立睡觉的程序。在睡觉前,不要让孩子处于太兴奋的状态。例如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听舒缓助眠的轻音乐都是比较好的。还要注意一点,夜晚不要让孩子吃得太饱,这样反而孩子睡得不安稳,俗话讲“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其少生病。有些妈妈反馈自己的孩子经常感冒、发烧,生病状态下肯定是不利于孩子长高的。家长应增强对孩子的看顾,按时接种疫苗,多带孩子到户外。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增加运动,来提升孩子的免疫能力,除此以外,运动本身也是可以帮助孩子长高的方式哦。 总之,孩子的身高管理方法是多维度的,需要医生、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努力。在此,我也想对爸爸妈妈说,在育儿的这条“长征”路上,焦虑少一点,心态好一点,会更加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生长发育 2024-06-13阅读量2961

宝爸宝妈看过来,小儿频繁热性...

病请描述:  不少宝宝都出现过热性惊厥的现象,有些宝宝甚至一发烧就抽搐,家长十分担心。在临床上,很多小儿癫痫患者的过往病史中都有高热发烧这一病史,因此很多家长都会产生疑惑,小儿热性惊厥是否会诱发癫痫。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特需专家杨忠旭博士指出,很多家长常常会将高热惊厥和癫痫两件事相混淆。癫痫是大脑神经元群反复、异常放电引起的惊厥发作。而高热惊厥并不一定是癫痫,但有些(2%〜10%)高热惊厥的儿童可能会发生癫痫。   如果宝宝在发病前有发育迟缓或者神经系统异常,或者发生惊厥的时间较长,年龄较小(<6个月)或者较大>5岁),24小时内反复发作,家里有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癫痫病史,那这样的宝宝可能更容易发生癫痫,需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 部分高热惊厥可能会发生癫痫   复杂性高热惊厥,易转为癫痫   杨忠旭博士介绍,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急重病症,是小儿惊厥中最常见的原因,患病率为3%-5%。小儿热性惊厥常见于6个月到3岁的儿童,临床表现为在发热的最初24小时内,多发生于12小时内,突然出现全身性抽搐发作,伴有意识不清,四肢节律性抽动或强直,双眼凝视或上翻,口吐白沫,有的还出现尿便失禁。一般持续数秒-10分钟自然缓解,少见持续10分钟以上,一般只发作一次。抽后精神和神志即可恢复。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脑损伤、窒息等,危及患儿生命。   在临床上,通常把小儿热性惊厥分为典型(单纯性)热性惊厥和非典型(复杂性)热性惊厥两种。典型热性惊厥发作年龄在6个月至3岁间,发作呈全身性,持续时间小于10分钟,在发热的最初24小时之内发生抽搐,病程中仅此一次,一般孩子到了6岁左右就会自动停止不再发生。   而复杂性热惊厥表现则不同,首次发病年龄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还有发热抽搐发生,首次发热抽搐就是持续状态的或者一次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一次发热过程发生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抽搐,发热性抽搐已经反复发生5次以上;体温不到38℃或逐渐低热甚或不热也抽,发热抽搐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变等情况的都属于复杂性热惊厥。复杂性热性惊厥往往合并有癫痫家族史、脑功能障碍、反复发作、发作时间长、呈局灶性发作等。杨忠旭博士说,复杂性热惊厥容易多次发作并且易于转化成为癫痫,影响脑部功能造成脑损伤。 ▲ 复杂性热惊厥容易多次发作并且易于转化成为癫痫   孩子高热不退、出现热性惊厥家长应该怎么做?   杨忠旭博士强调,对于热性惊厥,最重要的是预防,尤其是单纯性热性惊厥,通过简单的预防,就可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保暖,减少受凉、劳累的机会,家里多通风,减少病原体聚集。疾病流行期间,减少外出或聚集,从而减少被感染的机会,防患于未然。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就要及时监测体温,不要通过捂汗的方式来降温,有过热惊史的孩子,退烧药的使用要灵活,不要拘泥于一定要38.5或39度以上才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适当提前用药,来不及的时候可以用肛栓,以达到尽快退烧的目的。   如果儿童出现惊厥时,家长不要过于惊慌,第一时间先做应急处理。首先将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肺部,同时清理掉口腔内的食物、呕吐物等,避免窒息。患儿出现牙关紧闭、面色发绀时,不要用硬物强行塞入口腔,包括用自己的手指,以防出现继发性外伤,这时可以刺激人中、耳垂、合谷等处,通过刺激让患儿清醒,减少大脑缺氧的时间。不要强行喂药、喂水,稍有缓解后,如果是热性惊厥,可以及时用肛栓退热,及时送医。在医院,医生会进一步区别单纯性、复杂性热性惊厥,并排查相关严重疾病,以决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单纯性热性惊厥一般预后较好,转为癫痫的可能性极小,不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的药物。而复杂性热性惊厥转为癫痫的可能性较大,对大脑也有较大的损伤,需较长时间规范预防性服用抗癫痫药物。 ▲ 一位儿时有高热惊厥病史,饱受癫痫折磨15年的女性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治疗 ▲ 杨忠旭博士正在为患者手术   杨忠旭博士表示,癫痫患者经过规范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约70%的患者其发作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其中50%~60%的患者经2~5年的治疗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地工作和生活。但是仍有约20%~30%患者为药物难治性癫痫。   针对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反复的癫痫发作和无望的药物治疗均能抑制、甚至阻碍大脑皮质的发育,损伤儿童的神经系统,尽早的外科手术干预可以减少甚至终止发作,为未成熟的儿童大脑争取到宝贵的发育时间。并且小儿癫痫外科手术的效果往往优于成人,利用大脑尚存的可塑性,可使神经组织有较多机会形成代偿,以求大脑功能较大限度的恢复。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6-04阅读量2449

刘懿博士说肺癌(七六二九)肺...

病请描述: 2024-5-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前段时间有一位在我这里住院打算做肺磨玻璃结节手术的女士在手术的前一天突然间发烧,体温接近38度。听诊的肺部没有明显的啰音,做血常规也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她也没有典型的感冒症状,但就是发烧。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如期做肺磨玻璃结节手术?我觉得还是要慎重一下,于是果断的暂停了转天的手术,观察一下她体温的变化,正好赶上五一小长假,我就让她出院回家休整一段时间,然后再过来手术。 五一假期结束了,她回家之后体温也恢复了正常,现在身体状态很好。于是她又再次住院,昨天我把她的肺磨玻璃结节手术给切掉了。 现在肺磨玻璃结节手术都是微创胸腔镜来做,恢复很快,在手术前仍然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如果短期内出现了发烧,还是要再等一等,不要急于手术,大多数肺磨玻璃结节手术等一段时间是没有问题的。

刘懿 2024-05-10阅读量1074

影响生长激素疗效的因素有哪些...

病请描述:影响生长激素疗效的因素有哪些 在医院门诊处,我们看到了一抹焦急的身影,在医院里来回奔走,为何她如此焦急,让我们来一探究竟,解开谜题!焦急身影的主人一进到诊室里就急切的并略带哭腔地问道:我女儿身高最近半年都没怎么长,咋回事啊?”一开始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小美妈妈在孩子的身高问题上,会表现得如此急切?她接下来的一番话才让我们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小美(化名)从小就长得慢,之前带她去检查过,医生和我说,孩子缺乏生长激素,需要打针,可是这针都打了半年,却没见什么效果...原来,这半年来小美一直有进行身高管理,但身高还是不见长,已经落后其它同学快10cm了。小美妈妈担心孩子身高已经定格不会再长了,所以有些情绪过激。 结合小美的情况,经过问诊,发现小美打生长激素的这半年来,体重在不断的增长,但生长激素的剂量却没变。推测剂量不足是导致小美采用了生长激素治疗,但身高增长依旧不理想的重要原因。这里提醒各位家长:打生长激素期间,不要随意中断或减少注射次数,坚持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帮助孩子科学长高。 在一段时间后,小美成功追高10CM,从当初在学校落后同学10CM,到现在落后的差距已经慢慢缩短到1-2CM,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美一定会恢复正常的生长状态! 影响疗效的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每个病人来就诊的时候,可能就说他不同的那个矮小起病的年龄,以及开始治疗的年龄不一样,也会影响到疗效。不同的矮小原因,比如遗传基因,父母亲那些父母亲身高比较高的话,那这个孩子可能会疗效比较好,如果是父母亲本身就比较矮的,那疗效相应的也会差一点,还有就是他这个孩子有没有其他疾病啊,有没有哮喘啊,有没有过敏性鼻炎啊,有没有免疫力低下,三天两头感冒发烧要导致停针的,一般来说可能发烧的时候是不建议打针的,那他如果每个月停针三天两头要停,疗效肯定是要打折扣的。除了以上因素,也要看这个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这孩子从心理上有没有抗拒打针,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个孩子,虽然是已经八九岁了,但是她非常怕打针,她打针了以后,她每天晚上做噩梦。就跟我说他每天晚上要哭做噩梦,那么这样子的话,他可能心理上有个抗拒的话,可能也会影响到疗效,我们刚才说这个就是治疗的依从性。 家长们治疗的疗程能够坚持几年对疗效也很有影响。因为我们生长激素治疗这个矮小的话,不是一天两天,我们简单的跟家长说,你纠正五公分的身高至少要一年,那一般矮小的孩子的话,可能来看的时候可能身高就差不多,跟正常孩子矮了十公分,那我就起步就至少两年了。万一他特别疗效不好的那一年,他长不到十公分,只能长到七八公分了,那可能这个说不定就要三年四年了,所以就是这个疗程就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疗效的,还有就是治疗过中过程中有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像我们有个病人,他打针之前都还好的,但打了一个月的针,我们就发现他血糖升高,后来发现他们家族是一个糖尿病高发的一个家族,他打了一个月血糖就升高,那么这种孩子我们就不建议生长激素治疗了。

生长发育 2024-04-29阅读量2399

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关键因素-周琴

病请描述:预防儿童多动症的关键因素 儿童多动症是比较让家长头疼的神经疾病,尽管无法完全预防多动症的发生,但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的因素被认为在预防多动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重点探讨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儿童多动症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一.母亲孕期的重要性 孕期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母亲孕期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母亲孕期对预防儿童多动症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1. 营养和健康:母亲在孕期的饮食和营养摄入对胎儿的神经发育至关重要。缺乏关键营养物质,如叶酸、铁和omega-3脂肪酸,可能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因此,孕妇应保持均衡的饮食,遵循医生的建议,确保足够的营养摄入。 2. 母体健康:孕期的母体健康状况也对胎儿的神经发育产生影响。母亲应避免吸烟、酗酒和药物滥用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可能增加儿童多动症的风险。此外,孕妇应及时接受产前检查和咨询,以确保自身的健康状况。 二.早期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除了孕期,早期生活环境也对儿童多动症的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多动症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 1. 家庭环境:稳定、支持性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积极的亲子互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减少多动症的风险。 2. 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质量和刺激性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提供适当的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认知、社交和情绪调节等关键技能,减少多动症的风险。 三.案例分享 我在2020年暑假的门诊上,遇到过一个叫小米(化名)的孩子,小米来就诊的时候只有5岁,从开始会走路时就比较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社交互动方面表现出跟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非常活泼,吃饭和上课时一点也坐不住,对他人的情感和语言会做出过激反应。他对周围的刺激过于敏感,经常出现哗众取宠和情绪激动的行为。这样的症状跟多动症很接近,我随即给孩子做了检查和测试,经过详细的量表检查,最终小米被确诊为自闭症,但是还没达到药物治疗的阶段。  在帮小米寻找患上自闭多动症的原因时,我发现,小米的家庭环境还是很和谐的,家长都很疼爱孩子,家族里也没有人患过自闭症这种疾病。但是我发现,小米的妈妈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妇女,40岁才生小米,在怀孕期间,经常出现血压高和发烧的情况,还住过6次医院,每次住医院的时间达到20天左右。孕期期间的健康状况很糟糕,长期的生病住院可能导致了小米的脑部发育受到损害,这可能是造成孩子多动症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母亲孕期和早期生活环境对预防儿童多动症起着重要作用。孕期的营养、健康和心理健康以及早期生活环境的稳定性、支持性和教育质量都可以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生长发育 2024-04-16阅读量2557

白血病是因为白细胞有病吗?

病请描述:白血病最早是由一位法国医生于1827年报道,当时他描述的是一位63岁的花匠,临床表现为发烧、疲乏无力、尿结石和肝脾肿大。1847年一位名叫鲁道夫·魏尔啸的德国著名病理学家,首次创用“白血病”(leukemia)这个词来称呼这种病,意思是“白色的血液之病”。众所周知,人的血液颜色是红色的(这是红细胞的颜色,因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数量远远多于其他两种细胞),可是这种病人的血液经过离心沉淀后,可以发现管底部有白色沉淀物,“看起来像粘乎乎的脓液”,甚至有的病人血液不经沉淀,颜色也显得发白,这是由于本身颜色就“白”的异常白细胞增多的缘故。现代医学发现,不是所有的“白血病”患者初诊时外周血异常白血病细胞均增高,约有10%的患者血液中仅有少数白血病白细胞,称为亚白血性白血病;甚或没有白血病细胞,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当然,亚(非)白血性白血病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转变为白细胞计数增加的所谓典型白血病。而且白血病分类的亚型,还包括“急性红白血病(病变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病变细胞为产生血小板的巨核细胞)”。因此,“白血病”这个病名并未涵盖所有的此病患者,严格地说,“白血病”病名并不准确,只是约定俗称。

钟华 2024-04-12阅读量1554

认识身高重要性-陈娴

病请描述:震惊!近期生长发育门诊来了一位5岁的女孩,身高104.1cm,体重14.7kg,父亲身高170cm,母亲身高161cm 遗传身高有159cm,骨龄3.5岁,以往做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峰值为7.6ug/L,初步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由于这个小朋友以往也在我这里看,是老患者了,所以彼此双方了解比较多,小朋友在我院出生,此后体检均正常,3岁时因为感冒发烧发现孩子长的比同龄人慢,后续有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因为以往有给家长进行生长发育知识科普,所以家长对这方面了解较多,每一次基本就是加深了一下印象,以往做过生长发育激发试验,当时家长说希望先观察观察,等年龄大一点在尝试生长激素,我也告知了家长,治疗指南就是早治疗,而且早治疗也会带来更好的疗效以及更实惠的价格,而骨龄片显示,目前小朋友骨龄已经3.5岁了,而这一次正是因为生长速度越来越慢,家长决定尝试使用生长激素治疗,我继续跟家长说到,虽然之前有科普过生长激素的相关知识,但是我还是得说清楚,生长激素目前主要有3种剂型,长效效果最好,价格最贵,粉剂疗效差一点,但是价格最便宜,还有水剂就是折中,随后介绍了安全性方面,在介绍了全部的生长激素的相关知识后,家长选择先用长效生长激素,但是后续可能会替换短效生长激素,我跟家长说到,可以的,没关系,他们是可以直接替换的,现在也有新提出的打针方案,先用6个月长效,后面在换成短效好了,就是说长效起效快,利用最大化,后续家长说可以,先用着看看,主要考虑孩子大一点就可以自己打了,现在太小了,不放心,后续家长完善生长激素筛查试验后使用生长激素治疗了。 误区一:生长激素适应症有哪些?不缺也可以使用? 答:生长激素的适应症包括生长激素缺乏症和特发性矮身材以及小于胎龄儿三种常见的疾病,此外还有极少见的特纳综合征、Prader-Willi综合征等 第二:引起矮小的原因有很多,并非所有的病因都可以查出来,查不出病因而导致的矮小,就是特发性矮身材,这类疾病往往不缺生长激素,但身高却属于矮身材的范围,它可以用生长激素改善身高,将孩子身高维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从而给孩子带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误区二:生理性矮身材与社会性矮身材 答:生理性矮身材与社会性矮身材的差异,前者就是100孩子里面最矮的三个小孩,后者则是不属于前者的范围,但是孩子认为自己身高没有达到理想范围,往往不及时治疗,会对自己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并且后者往往因为对自己有目标,有想从事的事业,所以,这类小朋友也是需要生长激素治疗去改善身高,去带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此外,骨龄作为评判生长潜力的一个标准,应该结合年龄综合评价身高,如骨龄大则看骨龄所对应的年龄,年龄大则看当前年龄所对应的身高,因为对于骨龄大的小朋友,存在骨骺端提前闭合的可能,若骨骺端提前闭合,则表明实际生长发育的时间缩短。所以应该综合对比骨龄、年龄与身高的关系。

生长发育 2024-04-11阅读量1931

母亲因素与儿童自闭症的关系-...

病请描述:母亲因素与儿童自闭症的关系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引发的疾病,影响了儿童的社交互动、沟通能力和行为模式。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自闭症发生的原因。除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外,近期的研究表明,母亲因素可能与儿童自闭症的发生有关。本文将探讨母亲因素与儿童自闭症之间的潜在关联,并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这一关系。 一.母亲因素引发孩子自闭症的原因 1.母亲年龄:有研究发现,高龄怀孕可能与儿童自闭症的风险增加有关。一项研究发现,35岁以上的孕妇生下的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较高。这可能与卵子质量下降、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等因素有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高龄孕妇的孩子都会患上自闭症,这只是一个潜在的相关因素。 2.孕期健康状况:孕期的健康状况也可能与儿童自闭症的发生有关。一些研究发现,孕期感染、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可能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这些疾病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异常或胎儿脑部发育受损,从而增加自闭症的风险。 3.孕期药物暴露:孕期药物暴露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因素。某些药物,特别是抗抑郁药物和抗惊厥药物,被认为可能与儿童自闭症的发生有关。然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存在许多其他变量的干扰。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药物暴露与自闭症之间的确切关系。 我在2020年暑假的门诊上,遇到过一个叫小米(化名)的孩子,小米来就诊的时候只有5岁,从开始会走路时就比较内向,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社交互动方面表现出困难,不喜欢眼神接触,也不对他人的表情和情感作出反应。他对周围的刺激过于敏感,经常出现焦虑和情绪激动的行为。这样的症状跟自闭症很接近,我随即给孩子做了检查和测试,经过详细的检查,最终小米被确诊为自闭症。  在帮小米寻找患上自闭症的原因时,我发现,小米的家庭环境还是很和谐的,家长都很疼爱孩子,家族里也没有人患过自闭症这种疾病。但是我发现,小米的妈妈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妇女,40岁才生小米,在怀孕期间,经常出现血压高和发烧的情况,还住过6次医院,每次住医院的时间达到20天左右。孕期期间的健康状况很糟糕,长期的生病住院可能导致了小米的脑部发育受到损害,这可能是造成孩子自闭症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母亲因素与儿童自闭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些研究表明母亲的年龄、孕期健康状况和药物暴露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生有关,任何不确定性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大脑发育一场,家长需要从怀孕时就要注重身体的健康。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因素并不是自闭症的唯一决定因素。自闭症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疾病,遗传、环境和其他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生起作用。

生长发育 2024-04-11阅读量1805

为什么白血病患者会发热?

病请描述:半数以上的白血病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在此后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白血病患者也经常出现发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发热,原因到底是什么?首先,大部分白血病患者的发热,和感染有关。白血病患者体内有大量的白血病肿瘤细胞。这些白血病细胞都是克隆增生,不能正常发育成熟,是没有成熟白细胞功能的,因此不能帮助机体抵抗感染。同时,大量增殖的白血病细胞又抑制了骨髓中正常白细胞的生成。因此机体免疫能力低下,呼吸道,泌尿道的感染都可能导致高热。而化疗后,白血病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粒细胞缺乏,也容易出现感染,发热,此类患者都需要抗生素治疗。其次,血液中的白血病肿瘤细胞破坏后,释放的一些毒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就是经常被医生们提起的“肿瘤热”。这些患者通常没有明显感染灶表现,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也没有明显改善,因此可以使用解热镇痛消炎药来改善症状。此外还有极少部分患者,可能在化疗过程中因药物的反应出现发热,对症治疗或者疗程结束后,发烧症状会缓解。

钟华 2024-04-11阅读量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