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那么,与其他病因关联的无精子症是什么呢1.精索静脉曲张相关的无精子症:精索静脉曲张罕见导致无精子症,但在排除其他病因后,精索静脉曲张也是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睾丸局部温度升高、血流动力学异常、代谢物返流、分泌功能障碍、自身免疫等有关。精索静脉曲张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应在睾丸受到不可逆损害前及早进行,以保护睾丸功能,避免潜在的不育风险。临床上对于只有影像学结果,而无可触及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一般不推荐手术治疗[5]。手术方式除传统和腹腔镜外,显微精索静脉结扎术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可显著改善精液质量,提高妊娠率[8]。有报道在精索静脉结扎术后,一部分NOA患者射出精液中出现精子,平均精子浓度升至1.3×106/mL,平均精子活力19%[52]。另有研究显示NOA合并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前期行精索静脉结扎术后再行睾丸取精,可以提高SRR,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53]。一项纳入7个研究包含124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无精子症患者在ART前接受精索静脉曲张手术者较未手术者的活产率提高2.2倍[54]。有文献探讨NOA合并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疗效的预测因素,采用睾丸组织活检以及转录组测序对在12个月内恢复精子发生的患者(24%,20/83)与未恢复精子发生的患者进行研究,显示细胞周期相关调控基因在两组患者间存在表达差异,或可将其作为NOA合并精索静脉曲张患者手术成功与否的预测因素[55]。精索静脉结扎术后精子参数改善的时间为3~12个月,且在术后进行显微睾丸取精更有可能检出精子[56]。对于无精子症患者精索静脉曲张术后出现精子,也可选择精子冷冻保存以备生育需求[57]。2.隐睾相关的无精子症:隐睾是最常见的男性生殖器先天性畸形,出生婴儿发病率为2%~5%,在3月龄时,发病率自然降低至1%~2%[8]。隐睾患儿一般无自觉症状,多为家长给患儿洗澡时偶然发现。单侧隐睾对患者生育力影响较小,但双侧隐睾患者生育力显著下降[58]。睾丸活检研究显示1岁是隐睾睾丸生精细胞丢失最关键的节点[59]。2016年欧洲泌尿学会隐睾诊疗指南推荐6~12月龄间为最佳手术时机,不宜超过18月龄,以期最大化地保护患儿患侧睾丸的功能,减少对成年后生育功能的损害,并降低睾丸癌变风险[60]。及时矫正双侧隐睾,即使是在成年期进行手术,也可能使先前无精子症男性产生精子[7]。3. 腮腺炎性睾丸炎相关的无精子症:腮腺炎病毒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睾丸间质后,可透过生精小管基膜,损伤生精上皮,引起睾丸生精上皮炎性病变,导致睾丸生精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损害。腮腺炎性睾丸炎是青春期后期男性流行性腮腺炎引起的最常见并发症,在发生流行性腮腺炎3~4 d后出现睾丸肿大,阴囊皮肤呈红色或红斑及水肿,可表现为血清FSH水平增高,有时LH水平也会增高,而睾酮水平往往正常。文献报道有60%~70%患者累及单侧睾丸,10%~30%患者累及双侧睾丸,30%~5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睾丸萎缩[61]。累及单侧睾丸的患者中12%出现无精子症,累及双侧睾丸患者中60%出现无精子症[62]。治疗以抗病毒和消肿镇痛等处理为主。由腮腺炎性睾丸炎所致无精子症可采用外科取精治疗。4.放化疗相关的无精子症:用于治疗肿瘤疾病的放、化疗常会导致男性暂时甚至不可逆的性腺损伤。化疗药物的种类、数量、剂量、用药持续时间及治疗前患者的生育状态决定了生精功能损伤程度。不育和致畸是化疗药物的常见远期毒副作用,烷化剂如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盐酸甲基苄肼和白消安等,以及铂类如顺铂和卡铂等均为明确的性腺毒性药物,可导致无精子症,还可显著降低睾酮水平[63]。此外,抗代谢类药、长春碱类和拓扑异构酶类抑制剂也被证实与睾丸组织损伤有关[64]。放射治疗的性腺毒性更为严重,放射线可通过直接损伤睾丸精原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从而阻碍精子发生[65-66]。分化的精原细胞对辐射非常敏感,单次低至0.1 Gy的辐射剂量即可导致短期内生精停滞,0.65 Gy的辐射剂量可引起无精子症,1.2 Gy的单次辐射剂量可导致永久性无精子症[64]。因此,任何剂量的睾丸放疗都应被认为可能增加生精能力受损的风险[67]。通常在放疗后6个月时精子数量最低,生精能力恢复时间与接受放疗的总剂量相关[68]。在接受<1 Gy、2~3 Gy和4~6 Gy治疗的患者中,出现无精子症的持续时间分别为9~18个月、30个月和5年。对于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应该鼓励其在开始放、化疗之前在人类精子库保存精子,或者在化疗结束后至少2年进行精液检查,如为无精子症,可进行TESE或micro-TESE[6],临床上优先推荐micro-TESE[46]。5.睾丸肿瘤相关的无精子症:睾丸生殖细胞肿瘤(germ cell tumors,GCTs)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2%,根据不同来源可分为精原细胞瘤、畸胎瘤、胚胎瘤和绒毛膜癌。致病危险因素有隐睾、既往睾丸肿瘤病史、睾丸肿瘤家族史、生精小管内生殖细胞瘤、睾丸发育不良综合征等。近2/3的GCTs患者精液参数呈现异常。临床Ⅰ期精原细胞瘤可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手术,辅以放、化疗,可使超过90%的患者获得治愈;Ⅱ、Ⅲ期GCTs,除根治性睾丸切除手术外,还应进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伴有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或远处转移者,以顺铂为基础的化疗可治愈大部分广泛转移的GCTs患者[4]。保留神经的RPLND可避免交感神经损伤和射精功能障碍。放疗辐射会损害睾丸精子发生。接受睾丸切除和化疗的患者发生长期无精子症的风险增加[69-70],对于有生育意愿的患者,在接受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前/术中或睾丸病变活检时建议冷冻保存精子或睾丸组织[71]。6.内分泌因素相关的无精子症:一些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如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肾上腺生殖综合征、高泌乳素血症、LH异常、下丘脑或垂体肿瘤、抑制GnRH分泌的治疗等,由于GnRH分泌缺乏或传递异常,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进而导致睾丸不同阶段的生精阻滞[8];男性假两性畸形、克氏综合征、Y染色体微缺失、隐睾症、单基因突变等可致睾丸睾酮合成障碍和精子发生异常。此类患者表现为无精子症的同时,常伴有第二性征发育明显延迟[3]。血清FSH、LH、泌乳素、睾酮和抑制素B水平可以帮助评估睾丸功能。其中,FSH和抑制素B水平分别与生精功能呈负相关和正相关[8],抑制素B是精子发生的血清标志物,对评估精子发生,检测抑制素B比检测FSH水平更可靠,且联合检测FSH和抑制素B较单项检测对睾丸生精功能的评估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由内分泌因素引起的无精子症一般可用内分泌激素治疗(如hCG、hMG等)。高泌乳素血症可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卡麦角林治疗,一些患者需行头颅MRI排除泌乳素腺瘤可能;由下丘脑或垂体肿瘤引起的无精子症,可通过对原发病灶的处理而获改善;存在嗅觉异常,或是行GnRH激发试验后FSH、LH水平上升明显者,考虑下丘脑功能异常、垂体功能正常,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可采用GnRH泵或hCG+hMG治疗[3]。7.遗传学因素相关的无精子症:无精子症的遗传学病因包括染色体异常、Y染色体微缺失、基因突变以及表观遗传修饰等。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结构异常包括易位、倒位、重复和缺失等类型,其中平衡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如相互易位、罗氏易位和倒位,可以引起NOA或严重少精子症[72]。染色体数目异常常见的核型类型有47, XXY及其嵌合体(Klinefelter综合征),可表现为无精子症[73]。染色体异常导致的NOA,部分患者可通过睾丸显微取精术获得精子,结合ART获得遗传学子代。AZF各亚区包含的位点在男性生殖细胞发育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缺失区域与精子异常的表型有一定的联系。AZFa区缺失病理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AZFb区缺失病理表现为精子发生停滞。AZFa区、AZFb区的完全缺失,手术获精概率极低[74],一般建议供精助孕或者领养。AZFc区缺失则有多种表现,睾丸显微取精术SRR为50%~67%[48,75-76]。CFTR基因突变引起的CBAVD以及PKD1基因突变引起的ADPKD可导致OA,参见“无精子症的遗传学咨询”。此外,精子的发生和成熟涉及基因较多,如与精原细胞复制与分化相关的NANOS1、SOHLH1,联会复合体形成相关的SYCE1、SYCP2、SYCP3、TEX11、MEIOB,同源重组修复相关的TEX15、FANCM,细胞间桥形成相关的TEX14等,以上基因变异均可造成精子发生障碍[77],但这些基因型比例低,相关研究样本较少。对于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特发性NOA,可以选择基因检测,进一步明确病因,指导后续治疗。精子发生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异常直接影响精子质量及受精后胚胎的发育,也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此外,无精子症与射精功能障碍的鉴别与处理呢?无精子症需要与不射精症或逆行射精相鉴别。不射精症与逆行射精,均可表现为无精液射出,前者无xinggaochao,后者有xgc且尿液离心可检出精子。射精功能障碍诊断主要依靠仔细询问病史。不射精症多为功能性,如性知识缺乏,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多采用心理和行为治疗;另有约10%的不射精症归因于器质性因素,如脊髓/外周神经疾病或损伤、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因素,以及长期应用抗高血压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药源性因素[7],针对这些病因可采用拟交感神经药物以及振动刺激、电刺激取精等诱导射精治疗[8]。逆行射精病因复杂,包括解剖结构异常、神经源性和药源性因素,如糖尿病并发症、前列腺或膀胱颈切除术、应用α受体拮抗剂等情况[7]。逆行射精可采用拟交感神经药物,诱导逆行射精转化为顺行射精,如果上述方法不成功,可以使用射精后的尿液标本提取精子或手术取精[78]。
夏烨 2021-08-03阅读量1.8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史国栋,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分管行政及医疗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在颈腰椎退变、畸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颈腰椎手术的微创治疗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提到颈椎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大家都并不意味着大家都真正了解颈椎病,人们对颈椎病的认知还存在许多的误区,而这些误区主要集中在颈椎病的症状、治疗与日常管理方面。本文就教您如何避开这些误区。关于颈椎病症状方面的误区:误区一:脖子疼就是颈椎病?提到颈椎病,绝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脖子疼,脖子疼确实是颈椎病的症状之一,但我们不能说只要脖子疼就是颈椎病。一方面,很多疾病都会有脖子痛的症状,脖子疼并不是颈椎病的“专利”;另一方面,颈椎病有很多类型,有些类型的颈椎病不一定会表现出脖子疼的症状。颈椎病作为一种疾病它有严格的诊断标准,除了脖子痛等症状以外,还要由医生做一些必要的体格检查,再结合拍片等辅助检查结果,最后综合分析以上三方面信息才能判断是否得了颈椎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脖子痛仅仅是一种预警信号,是在提醒我们脖子太累了,要省着点儿用,注意休息。误区二:脖子响就是颈椎病?有些人反映自己在扭脖子的时候经常发生“嘎嘎”的响声,是不是得了颈椎病?这种情况,临床上称为颈椎弹响,一般是关节和肌肉摩擦或者关节内空气排出造成的。年轻人出现这种现象不用紧张,但如果年龄在40岁左右且伴有颈部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时应该到医院排查。误区三:头晕就是颈椎病?颈椎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头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症状表现之一。但是,头晕是极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大脑供血障碍、高血压、低血糖、心脏病等很多疾病都可能引起头晕症状。因此,出现头晕症状以后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就是颈椎病,但是最好做个检查。出现上面这些误区,主要是因为大家都只知道颈椎病这个名词,而不了解其具体的症状,想当然地把和脖子及以上的病都归类为颈椎病。依据受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颈椎病主要分为五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每种类型的颈椎病的症状都不尽相同:最早期仅仅窦椎神经受刺激,引起颈部不适、颈痛及活动受限等;如果脊神经根受压,则除颈部症状外,还表现为手麻、手指上肢放射痛、抓握无力及指尖敏感等;如果椎动脉受压,则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等;当脊髓受压,则此时颈痛不明显,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稳为最先出现的症状,严重时可表现为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等。误区四:颈椎病治不好有一部分患者认为,颈椎病就是个“老顽固”,根本治不好,因此不愿意配合治疗,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无论是长期劳累导致的颈椎病,还是脊髓受到压迫导致的颈椎病,都是可以治疗的,治疗的方法也很多:颈托、颈部牵引、多种电疗、非甾体类消炎药物、针灸、推拿、关节松动手法、实在不行还可以做手术,总有一种方法适合您。所以,得了颈椎病不要心灰意冷,还没开始治疗就给自己一个“颈椎病治不了”的心理暗示,而是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锻炼等。误区五:长期牵引可以治疗颈椎病牵引的原理是把椎体之间的距离拉大,从而达到减轻锥体之间压力的目的。“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是,一方面牵引只是一种保守治疗的方法,另一方面,牵引时力的方向很重要,否则,力的作用部位偏了,该拉的地方没拉到,不需要拉的地方反而被拉伤了。所以牵引不宜长期进行,毕竟凡事过犹不及,反复进行不恰当的牵引,可导致颈椎附着的韧带松弛,加速颈椎的退行性病变,降低颈椎的稳固性,不仅不能治疗疾病,还可能加重病情。误区六:得了颈椎病就不能按摩了/颈椎病按摩就能治好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按摩推拿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但是必须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颈椎病患者都可以按摩,比如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按摩的话极有可能导致患者瘫痪。因此,患者在出现症状以后应该首先到正规医院就诊,如果医生确认可以按摩,再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按摩治疗。误区七:颈椎病患者用枕头越软越好颈椎病患者选择一个好的枕头确实很重要,但是好枕头并不是越软越好。一款好的枕头应该能够同时满足不同睡姿的要求,这就要求枕头的材质软硬适中、富有一定弹性、可以自由塑形;其次,枕头的高度,应该比自己一侧的肩膀宽度稍微高一些,这样以来,当侧睡下去以后,枕头的高度正好与肩宽匹配,脖子就不会向左或右倾斜,基本上处于中立位置,比较容易放松而恢复疲劳,侧睡时还要避免将枕头压于肩下。仰睡时,枕头要垫到脖子和头的下面,当头把枕头压下去以后,颈椎下面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支撑,刚好把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拖起来,颈椎也会感觉比较舒适放松。总结总之,颈椎病作为一种高发病率的疾病,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千万不要主观臆测,不然很容易走进上面的误区。
史国栋 2021-05-15阅读量9425
病请描述:一、肾肿瘤肾癌:肾癌又称肾细胞癌、肾腺癌等,占原发性肾恶性肿瘤的85%左右。1.病理肾癌局限在包膜内时恶性度较小,当肿瘤逐渐增大穿透假包膜后,除侵及肾周筋膜和邻近器官组织外,向内侵及肾盂肾盏引起血尿,还可直接扩展至肾静脉、下腔静脉形成癌栓,经血液和淋巴转移至肺、脑、骨、肝等。淋巴转移最先到肾蒂淋巴结。2.★★临床表现典型三大症状血尿、疼痛、肿块三大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如何一项都是病变发展到较晚期的临床表现。(1)血尿标明肿瘤已侵入肾盏、肾盂(2)疼痛多由于肿瘤生长牵张肾包膜或侵犯腰肌、临近脏器所致。(3)肿块肿瘤较大时可在腹部或腰部被触及。(4)★肾外表现发热、高血压、血沉快、高血钙、红细胞增多症、肝功能异常、同侧阴囊内精索静脉曲张(5)其他晚期并发症状:消瘦;贫血;体重下降3.诊断(1)B超是最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在常规体检中。(2)CT对肾癌的确诊率高,能显示肿瘤大小、部位、邻近器官有无受累,是目前诊断肾癌最可靠的影像学方法。4.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是肾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肾母细胞瘤 1、★肾母细胞瘤 是小儿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从胚胎性肾组织发生,由间质、上皮和胚芽三种成分组成的恶性混合瘤。 2、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症状。 3、诊断 小儿发现上腹部肿块,应想到肾母细胞瘤的可能,B超、X线检查、CT、MRI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4、治疗 肾母细胞瘤时应用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治疗效果最好的小儿恶性肿瘤。 肾盂肿瘤 肾盂肿瘤约占尿路上皮肿瘤5%,其中90%以上为移行上皮肿瘤。 1、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大多数为40~70岁。男:女约2:l。早期即可出现间歇无痛性肉眼血尿,偶可出现条形样血块,少数为显微镜下血尿。 2、诊断 膀胱镜检查有时可见输尿管口喷血或发现同时存在的膀胱肿瘤。 3、治疗 肾切除及全长输尿管,包括输尿管开口部位的膀胱壁切除。 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来自上皮组织,其中90%以上为移行上皮肿瘤。 一、病因 引起膀胱肿瘤的病因很多,一般认为发病与下列危险因素相关。 1、外在苯类物质致 2、吸烟 3、膀胱慢性炎症和异物慢性刺激 4.长期大量服用镇痛药非那西丁,内源性色氨酸的代谢异常等。 二、病理 常与肿瘤的组织类型、细胞分化程度、生长方式和浸润深度有关,其中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 淋巴转移是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血行转移多在晚期,主要转移至肝、肺、骨和皮肤等处。 ●病理分期: Tis:原位癌,肿瘤仅局限于膀胱粘膜内,未突破基底膜 Ta:无浸润的乳头状癌 T1:局限于粘膜固有层 T2:浸润肌层 T2a浅肌层T2b深肌层 T3:浸润膀胱周围脂肪组织 T4:浸润前列腺及子宫等邻近组织 三、肿瘤的扩散 1、肿瘤扩散主要向膀胱壁内浸润,直至累及膀胱外组织及邻近器官。 2、淋巴转移时最主要的转移途径(盆腔淋巴结) 3、血行转移多在晚期,主要转移肝、肺、骨等。 四、临床表现 ①★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表现为间歇性肉眼血尿。 ②尿频、尿急、尿痛多为膀胱肿瘤的晚期表现。 ③膀胱颈部和三角区的肿瘤可梗阻膀胱出口,导致排尿困难。 ④浸润癌晚期,出现下腹部的肿块。 五、★诊断 凡40岁以上出现无痛性血尿的患者均应首先考虑膀胱肿瘤的可能性 1、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可作为血尿的初步筛选。 2、影像学检查: ①B超(可发现0.5cm以上的肿瘤) ②IVU了解上尿路情况(肾盂、输尿管有无肿瘤) ③CT和MRI多用于浸润性癌,可发现浸润膀胱壁深度及淋巴结转移 3、膀胱镜检查(金标准★) 直接窥查膀胱肿瘤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蒂及浸润情况;明确肿瘤,取活检,可疑者行地图式活检。 4、膀胱双合诊 六、治疗 以手术治疗为主。 前列腺癌 1、病因 前列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种族、遗传、食物、环境、性激素等有关。 2、病理 前列腺癌98%为腺癌,前列腺的外周带是癌最常发生的部位。 转移 血行、淋巴、直接侵犯。以血行转移至脊柱和骨盆最为常见。 ABCD分期 A期:前列腺增生手术时偶然发现的小病灶 B期: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 C期:穿破包膜并侵犯邻近器官(膀胱颈) D期:有骨盆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灶 3、临床表现 前列腺癌多数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直肠指检时偶然被发现。肿瘤较大时可以出现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相似的膀胱颈梗阻症状,如尿频、尿急、尿流缓慢、尿流中断、排尿不尽,甚至尿潴留或尿失禁。血尿少见。前列腺癌转移病灶可以引起骨痛、脊髓压迫神经症状及病理性骨折。 4、诊断 直肠指检、经直肠超声检查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测定是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三个基本方法。前列腺癌的确诊依靠经直肠针吸细胞学。
吴玉伟 2020-10-17阅读量1.0万
病请描述: 甲状腺瘤怎么治疗?从新片《我和我的家乡·北京好人》谈起 今天, 赶着长假的尾巴,去看了国庆第一票房:《我和我的家乡》,巧的是,第一个就是和医疗相关的。在短片《北京好人》中,葛优大爷演的北京小人物张北京的另一个故事,大体上是讲了张北京的衡水乡下在北京做骑手的表舅发现了甲状腺瘤之后,因为治疗费太贵,不知道新农合能够报销,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具体我就不剧透了。故事不多说,职业病当场就发作的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张北京的表舅的甲状腺瘤吧。片中有几个病友都会关心的点,我分别来展开一下:1. 甲状腺瘤多大能发现?片中,表舅上门,和张北京聊天,诉说自己的瘤,去年鸽子蛋大,今年鸡蛋大,张北京还去摸了摸,虽然表舅带着围巾,然而从我们专业医生的角度来说,真的鸡蛋大的瘤,不用摸,都能看到了,只需要对着镜子,脖子摆正,轻微抬头,一定能发现颈前喉结下方,左右不对称。2. 甲状腺瘤都有啥症状呢?片中表舅容易激动、动则大汗淋漓、手发抖,这都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表现,包括医生诊断的甲状腺瘤导致高血压,也是可能会出现的症状之一。但是现实中,甲状腺瘤引起如此典型症状的还真的比较少见,反而是不典型症状的才是主流;一般来说,有这么严重症状的,大多数是一种叫做“自主性高功能性腺瘤”的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瘤的一种,而真的是这种疾病的话,其实不需要向片中一样,开一个很大的刀疤(传说中的割喉样手术),反而是微创消融的效果会很好,而且创伤最小。3. 甲状腺瘤的生长速度有多快?还是那个瘤,一年从鸽子蛋大长到鸡蛋大,的确很快。为什么会这么快呢?有几个原因:多数是瘤体液化,伴自发性出血,这是短时间内增大的最多原因;二是滤泡性腺瘤,细胞成分多,的确生长迅速;第三个原因就是一些恶性程度较高的病理分型的甲状腺癌,也会迅速增大。4. 甲状腺瘤增大了,怎么治疗?这个要根据一系列检查来判断,但是简单地说,出血性或者囊性的快速增大结节,可以微创消融或者硬化治疗,实性的结节在经过病理活检后,进行良恶性判断,只有恶性的要才用传统手术,也就是片中的方法,良性的可以微创消融,实际上,微小癌的微创消融,现在我们也做的非常成熟了,复发率和传统手术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一部分甲状腺瘤,不需要手术,中医药都会有良好的疗效。5. 费用真的那么贵么?片中,手术费要七八万,愁煞二人。现实中呢?别的地方我不清楚,就以上海为例吧。如果是片中的甲状腺传统切除,通常在两万到三万左右。如果可以微创呢?一般不会超过两万块。所以,片中还是做了艺术的夸张了。总结一下:发现甲状腺瘤,不要着急,先去正规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检查,明确判断,准确评估,然后再决定是观察、还是微创、还是传统式手术,毕竟医学在发展,微创也不代表高额的手术费用。现实中和片中唯二相同的,不仅有病人刚刚发现疾病时候的茫然,还有医生的仁心吧。 • • • •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中医医院是上海卫健委、上海申康医院管理中心直属的公立三级甲等中医医院,超声科与中西医结合外科的联合MDT项目:“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微创消融术”是国内最早把中医药治疗与微创消融有机结合的综合性微创诊疗项目。 • • • • •专家介绍:沈睿,上海市中医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擅长肝脏、甲状腺与乳腺良恶性肿瘤诊断、肿瘤微创消融与介入治疗。地址:上海市静安区芷江中路274号。(为保证医疗质量,目前专家门诊限号,建议提前一到两周网上预约挂号)
沈睿 2020-10-08阅读量8813
病请描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反复发作或病程迁延的精神类疾病,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症状,一旦停止服药,不但病情容易复发,而且每次复发都会比上次情况更加严重,这使其治疗难度越来越大。 药物治疗精神病,属于首选的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得不好,则适得其反。部分患者在服用某种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食欲旺盛、体重增加、肝肾脏器功能异常;也有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例如静坐不能、手臂颤抖和颈背部僵硬等;甚至有部分患者,出现内分泌功能异常,如女性停经、闭经、泌乳,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化明显等;药物治疗也让患者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改变,如兴趣爱好消失、缺乏亲情感、无意志力、记忆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嗜睡、便秘、眩晕、体位性低血压等。精神病人一旦出现上述药物不良反应,医生一般都会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来拮抗其副作用,个别患者在服用抗胆碱能药物后,会出现急性精神错乱,如谵妄症状。这种药物所引起的叠加精神症状,让患者家属对药物疗效出现了质疑,甚至丧失了信心。有的家属私下给患者减药或者停药,这导致精神症状反复发作,治疗越发困难。 虽然目前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占主导地位,但是服药病人的生活质量并未获得显著提高,甚至部分病人丧失了社会功能。药物疗效和药物副作用,这是一把双刃剑,它让病人家属莫衷一是、进退两难,这种困境该如何破解呢? 功能神经外科专家认为,手术是破解药物困境的最佳办法。 研究认为,精神疾病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例如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手术可以直接调节边缘系统上相应神经核团的神经递质功能,阻断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而迅速减轻或消除精神症状。一旦顽固性精神症状获得有效控制,患者服药量就可能减少,这也间接减少了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手术与药物治疗相比,其疗效来得更加迅速、彻底。例如,对2400例难治性精神疾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组1200例,药物治疗组1200例。疗效分析发现,手术让暴力、敌视、攻击、敏感多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迅速消失,术后病人对药物敏感度明显提高,服药量仅为术前的1/3。而药物治疗组,即使服用足量药物,也难以控制顽固性精神症状。 以下分享案例一则 患者小周,女性,32岁,患精神分裂症9年余。患者表现为暴躁易怒、情绪亢奋、严重失眠、幻听、自言、自语、自笑等精神症状。自确诊至今,一直服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服药导致患者月经不调、肢体震颤、情感淡漠,对事物的判断力下降,经常答非所问;同时患有糖尿病,肝肾功能异常。小周身高160cm,体重160斤。 入院检查后,择期进行了第五代脑立体定向下的微创神经调控手术治疗。图为多靶点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场景 术后,小周敏感多疑、幻听、脾气暴躁、冲动伤人等症状都消失了,自知力恢复,积极配合药物治疗,服药量较术前减少了2/3。 术后一年,小周随父母到院复诊。其父母描述,小周术后能按时主动服药,家人带其每天锻炼,不再暴饮暴食,体重从术前的160斤减至112斤。术后3个月,她的月经恢复正常。现在,小周经常和母亲一起出门买菜,帮助干家务活,性格变得乐观,能够和邻居语言交流,基本回归了正常生活。 为什么精神疾病患者,术后的精神康复较快,又能减重呢?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精神分裂症术后的神经调控,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一旦实施手术,就可以快速去除顽固性精神症状。术后患者,可以迅速恢复认知功能。自觉意识到:“自己有精神问题、应该用药治疗、也需要加强锻炼、不能暴饮暴食,特别是肥胖会让身体失去美感,也会引起糖尿病”。这种认知功能的恢复,才是患者回归社会,快速康复的基础。特别是,手术使患者的亲情回归,他们懂得尊重父母,听从家人劝导,积极锻炼身体、自觉节制饮食;由于术后病人逐渐恢复了社交功能,经常进行户外运动,所以他们体重也很快下降了;大部分术后病人,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敏感度提高了,从而减少了用药量,这也减轻了药物所致肥胖的副作用。 总之,随着饮食控制、运动增强、用药减少,术后患者自然会减重、降糖,恢复健康的体魄。
吴景文 2020-08-27阅读量8299
病请描述:远离卒中 邻居张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的父亲患有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十多年了,近日突然出现左侧眼睛视物不清,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老爷子有颈动脉狭窄,这令原本工作就很忙碌的张先生有些不知所措。张先生的父亲所患的颈动脉狭窄到底是一种什么病? 今天,小编带你了解颈动脉狭窄的原因,并指导你如何及时发现颈动脉狭窄,避免发生中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中风”或“脑卒中”)。 1.颈动脉狭窄的原因 颈动脉狭窄在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动脉硬化以后,血管壁上沉积了大量的脂质斑块,这些斑块占据了血管腔,造成血管的狭窄。就好像自来水管一样,如果管道里沉积了大量的水垢,水流就不通畅了;再加上颈动脉有个“Y”字形分叉,当血液向上流动时,分叉的地方更易出现冲击、旋涡,从而使得斑块更容易在此形成。斑块不断长大后,会加重血管的阻塞,或斑块脱落后随血液流动阻塞血管,使供应大脑的血流越来越少,造成脑缺血,就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导致脑中风的发生! 2.如何识别颈动脉狭窄 1)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有时仅在体格检查颈部超声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 2)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a.脑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 b.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是短暂性、可逆性的,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h内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 c.缺血性脑卒中:通常表现为有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脑组织损伤的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昏迷,危及患者生命。 附:颈动脉狭窄计算公式: 狭窄程度(%)=(1-最窄处管径/狭窄病变远端正常颈内动脉管径)×100% 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 ▶<50%为轻度狭窄 ▶50%~69%为中度狭窄 ▶70%~99%为重度狭窄 ▶99%~100%为极重度狭窄或次全闭塞 很多人在颈动脉狭窄早期是没有症状的,这时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约占90%以上,其他原因包括慢性炎症性动脉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迂曲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颈动脉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而引起脑缺血及卒中症状,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颈动脉的表现,病变特点是主要累及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可导致相应器官供血区的血运障碍。 因此,想要及早发现颈动脉狭窄,预防中风,我们应从定期专业的体格检查着手。 (温馨提示:远离卒中—如果您的年龄超过40岁,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长期吸烟、饮酒、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一定要及早做颈动脉超声筛查,尽早弄清楚自己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狭窄。如果您已经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狭窄,则应尽快明确斑块的性质,评估颈动脉狭窄的程度,积极去除促进动脉硬化发生的因素,通过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等,降低罹患中风的机率。同时,一定要注意定期复查,一般每半年一次。如果斑块变大或者超声回声由中强回声变为低回声、混合回声,则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童仙君 2020-06-04阅读量1.2万
病请描述:专家简介:史国栋,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分管行政及医疗副主任。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尤其在颈腰椎手术的微创治疗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脊柱微创手术方面,师从于美国Phoenix,AZ Anthony Yeung教授,在椎间孔镜等脊柱微创手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擅长: 脊椎退变、创伤、畸形及脊椎微创,尤其擅长脊柱疾病的微创治疗。在多节段颈椎病、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腰椎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脊柱结核、齿状突骨折伴寰枢脱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颈腰椎手术的微创治疗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在腰椎手术方面提出了根据神经根张力判断减压是否彻底理论,使腰椎手术的疗效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化,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卧床时间从而缩短了住院日;在颈椎手术方面提出了颈椎原位减压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脊髓飘移理论,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社会兼职: 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脊柱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脊柱微创学组及颈椎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脊柱伤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骨科学会骨科协会脊柱外科分会青年委员。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任《脊柱外科》和《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编委,参加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进修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迄今已经培养研究生30余名。 学术科研: 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坚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在临床中寻找科研方向,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著50余篇;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论著21篇, SCI论文13篇,总影响因子39分,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186分;主编、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专著9部。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上海市卫计委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包括军内)2项,校级课题1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史国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无数患者重新挺直了脊梁,恢复了生活的自信与美丽!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腰椎手术方面提出了根据神经根张力判断减压是否彻底理论,使腰椎手术的疗效实现了跨越式提升的同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化。在颈椎手术方面提出了颈椎原位减压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脊髓飘移理论,大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每一次手术都精益求精,毫厘之间彰显大爱真情。本期名医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史主任一起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的有关问题。 1、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不断推进,腰椎间盘突出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了,同样也是危害中老年人甚至是年轻人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想要充分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就首先得知晓腰椎间盘的结构。 腰椎的中间是空心的,称为椎管,椎管内有脊髓和神经通过;两节椎体之间的部分叫椎间盘,它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三部分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它是一种富含水分、呈胶冻状的弹性蛋白,起到缓冲的作用,防止两块骨头直接撞击。在髓核的周围是纤维环,一层层的纤维环把两节椎体连接在一起,并把髓核牢牢地固定在中央。软骨终板位于椎体和椎间盘的交界处。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下腰痛和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以20-60岁为多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是因腰椎间盘的退变,同时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失去固定后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也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 2、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表现出的症状多为髓核压迫神经导致的神经压迫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1)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发的腰痛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顶压纤维环外层、韧带,刺激椎管内的神经所致,常常为首发症状,多数患者先有反复的腰痛,此后出现腿痛。 (2)下肢放射痛: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腰5及腰5-骶1间隙,导致坐骨神经被压迫,产生坐骨神经痛,疼痛多为逐渐发生,具有放射性,疼痛由臀部沿大腿后方向小腿及足背部放射。 (3)腰部活动受限和腰椎畸形: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腰部活动受限,最明显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一般以前屈受限为主。为了缓解疼痛,有些患者腰椎突出代偿畸形,常表现为行走时向前倾斜,卧床时取弯腰侧卧屈髋屈膝位。 (4)马尾综合征: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的患者,可能产生马尾神经的压迫,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3、为什么会得腰椎间盘突出症? 如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纤维环的退变、破裂,任何可能导致髓核从纤维环中突出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 (1)椎间盘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纤维环和髓核的含水量逐渐下降,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逐渐出现裂隙。在退变的基础上,劳损积累和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发生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这也是中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原因。 (2)损伤:许多年轻人长期久坐、不注意坐姿,如弯腰驼背、趴着写字等,都会增加腰椎的负担,导致椎间盘负担过重,产生退化而最终发病,因而椎间盘突出症在年轻人中发病率逐渐增加。除此之外,遭遇车祸、腰部创伤等也会影响纤维环的完整性,引起椎间盘突出发生。 (3)妊娠:妊娠期间整个韧带处于松弛状态,而腰骶部又承受比平时更大的应力,增加了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4)其他:其他一些如遗传,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也会使得这部分人的发病风险显著高于其他人。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腰突? 在年轻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主要还是由现在年轻人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由于学业原因,当代年轻人大多会长期久坐,在正常休息时间也不例外,他们会选择在坐电脑前上网、看剧、打游戏等,这些长期的静坐工作学习以及打游戏时间会大大增加椎间盘的负荷,另一方面男生强度过大的体育运动以及不当的锻炼方式也会加重椎间盘的负担,从而增加其患病的几率,这也导致了年轻男性发病高于年轻女性。此外,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普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只会发生于老年人,因此对腰椎的保护意识淡薄,经常做拿高处物品、搬东西、单手拎重物等动作,加大腰椎间盘的损害。长此以往,腰椎周围肌肉等保护结构弱化,腰椎退化,导致腰椎间盘突出。 5、突出后的腰椎间盘还会复位吗?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周围保护固定髓核的结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失去固定后突出而形成的。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环本身纤维结构走形交错复杂,同时纤维环本身没有血运,自身愈合能力差,一旦纤维环撕裂,就基本无法修复。从这点看,腰椎间盘突出重新回去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事实上,腰椎间盘一旦突出了一般就不能再回原位了。腰椎间盘作为承重装置,时刻处于高负荷状态也是导致突出难以回纳的主要原因。即使在平卧休息时,由于肌肉及纤维坏的张力,腰椎间盘内仍保持一定的压力。即使将腰椎间盘内压降为负压,突出的髓核也可能由于纤维环的嵌顿而难以完全回纳。假设能完全回纳了,也由于破裂的纤维环所形成的通道持续存在而造成椎间盘的再次突出。 许多患者在接受按摩和牵引等治疗后症状缓解,认为是腰椎间盘已经复位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按摩牵引这种治疗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些方法可使腰椎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运动的刺激,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吸收、消退,还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压力,从而减轻症状,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属于对症治疗的范畴,是无法让突出的腰椎间盘复位的。 6、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尤其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考虑进行脊柱微创技术治疗。而对于部分病情严重,非微创手术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考虑开放手术治疗。 初次发作或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患者,休息后症状可以自行缓解的患者,由于身体其他疾病不能实行手术者,或不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同时尽量控制疾病的进展,主要方法包括生活管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例如,卧床休息,一般严格卧床3~4周,腰围保护、适当下地活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治疗;静脉输入甘露醇减轻神经根水肿治疗;牵引治疗,其中,骨盆牵引最常用;理疗、针灸、按摩(专业医生指导下)、运动治疗、医疗体操等。但注意一定要去正规专业的地方进行按摩、针灸,否则有加重疾病的可能性。 7、腰椎间盘是不是一定要手术?开刀还是微创? 毫无疑问,并不是所有的腰椎间盘患者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毕竟是有创的治疗方式,或多或少会对机体造成损伤,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一般而言,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进行手术的适应症主要包括:(1)诊断明确,经长期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2)病情进展,神经压迫症状严重的患者(如出现肢体麻木甚至下垂);(3)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其他腰椎骨性病变;(4)症状反复发作者;(5)急性发作,具有明显马尾神经症状者; 腰椎间盘的手术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摘除突出的髓核,缓解神经的压迫,同时尽量保证腰椎的稳定性。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是两种,第一是传统的后路腰椎管减压、腰椎间盘切除,或者腰椎融合术。第二是微创脊柱椎间孔镜手术。 微创手术是在皮肤上做一个小切口,伸入椎间孔镜等器械,让其通过脊椎自然间隙进入椎管,在椎间孔镜下通过手术摘除突出椎间盘组织时对椎管影响很小,不破坏脊椎正常结构,不需广泛肌肉剥离,无腰背肌损伤,不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保留了大部分间盘组织和功能,镜下视野宽泛清晰,使手术更加安全,并且可以达到开放手术的效果和要求,甚至更佳。 开放手术则是需要将腰椎打开,在肉眼直视下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再对周围的神经进行减压,由于开放手术需要打开正常的腰椎结构,会对腰椎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开放手术经常还需要进行腰椎的融合固定,从而稳定腰椎。 腰椎间盘突出首选对人体创伤较小的微创手术,对于病情单一的腰椎间盘突出,且突出在神经管的位置,同时突出物不是非常巨大,而且病人的椎间盘退变不太严重,病人年龄比较轻,建议进行微创手术。 对于年龄比较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脊柱不稳定,腰椎小关节退变严重造成神经根出现骨性狭窄,或椎间盘退变严重,以至于没有残存多少正常有用的椎间盘,甚至出现了椎间隙塌陷等病理改变,而且腰椎管明显狭窄的患者,以及微创手术后复发的患者,此时微创手术难度大,手术效果难以保证,甚至可能导致复发,因此建议做传统开刀手术。而对于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老年患者,则考虑微创手术是否能进行。 在手术的选择上,很多病人也想当然以为微创手术适合所有的患者,创伤小效果就一定好。其实不然,传统方法和微创手术各有优缺点,适合不同的病人。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必须经过脊柱外科专业医生评估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8、腰椎手术后的效果怎么样?会不会复发? 一般而言,在进行了椎间盘突出的手术之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改善,手术后的临床症状大概有70%-80%可以改善,许多患者在术后疼痛能够立马缓解,因此总体上来说手术效果还是有保证的。 但手术只是把突出的椎间盘去除,90%~95%的正常椎间盘还是在原来的位置,也就还会有复发的风险。目前主流的观点是:术后6个月以上后出现了手术部位同侧或者对侧的椎间盘突出并产生神经根性症状被称为腰椎间盘突出术后复发。据不完全统计:复发几率3%-15%不等。同时,术后的复发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1)患者自身因素:年龄>50岁、体重指数(BMI)>25的患者,腰椎的压力大,退化多,术后复发风险也因此增高。 (2)病情严重程度: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复发的重要因素,同时如果患者会合并有糖尿病,也会影响手术的效果,增加手术的复发率。 (3)术后因素:术后从事重体力和高强度工作,是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相反,如果术后尽量避免做弯腰搬重物的动作,避免久坐、穿高跟鞋和做剧烈运动,能够最大程度上降低复发的风险。 9、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预防 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其实也是缓解症状的一种,而不能达到老百姓们理解的“治愈”,术后还是有再发的风险,因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键还是在于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退行性变基础上积累伤所致,积累伤又会加重椎间盘的退变,因此预防的重点在于减少积累伤。同时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避免长期不间断的腰椎间应力活动,如长时间打麻将,上网,看电视,久坐,劳动,玩手机等。 (2)注意劳逸结合,每工作久坐1小时就尽量起身走动、活动一下,放松腰部,减轻腰椎间盘负担。 (3)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合适的坐姿、睡姿,拒绝葛优躺,一旦出现坐姿不良情况,或者经常弯腰驼背,容易造成腰间盘突出,甚至是诱发腰椎盘疾病。 (4)平时生活应该加强腰背肌肉训练,增强脊椎的稳定性。通过正确的身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防止肌肉萎缩。可以在俯卧在床上做"燕子飞"(角弓反张)动作,或挺腹动作。 (5)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保护腰椎,尽量避免单手提重物,弯腰搬重物等危险动作。提重物时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最后还要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的同时,还能预防许多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的发生。
史国栋 2020-05-19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是指排尿时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反流性肾病(RN)是由于VUR和肾内反流(IRR)伴反复尿路感染,导致肾脏形成瘢痕、萎缩、肾功能异常的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和纠正可发展到慢性肾衰竭。VUR不仅发生在小儿,而且在反复UTI(尿路感染)基础上持续到成年,导致肾功能损害。大量资料表明RN是终末期肾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1.病因 导致VUR的主要机制是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异常,按发生原因可分以下两类: (1)原发性反流 最常见,为先天性膀胱输尿管瓣膜机制不全,包括先天性膀胱黏膜下输尿管过短或水平位、输尿管开口异常、膀胱三角肌组织变薄、无力、Waldeyer鞘先天异常等。半数患者为膀胱逼尿肌功能异常所致反流。 (2)继发性反流 导致瓦耶(Waldeyer)鞘功能紊乱的因素有UTI、膀胱颈及下尿路梗阻、创伤、妊娠等。小儿UTI并发反流者高达30%~50%。UTI时膀胱输尿管段因炎症、肿胀、变形,而失去正常瓣膜作用。UTI的主要病原菌中伞状大肠杆菌易与尿道上皮细胞结合,而削弱输尿管的蠕动功能,使其产生反流,控制感染后反流可渐消失。尿路畸形合并反流者约占40%~70%。此外膀胱输尿管功能不全,如原发性神经脊髓闭合不全,包括脑脊膜膨出等,约有19%病例发生VUR。 2.临床表现 因反流程度轻可无任何症状,当反流严重或有感染时可出现以下症状。 (1)尿路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严重时表现为典型的急性肾盂肾炎。 (2)高血压:是后期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儿童恶性高血压的最常见病因。 (3)蛋白尿:提示已发展到肾内反流。 (4)发育障碍:本病常伴有发育障碍,如有慢性尿感史伴发育障碍者,应想到本病。 (5)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内反流导致肾瘢痕形成,最后发展为肾功能不全。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慢性尿路感染患者,15%~30%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UTI时尿常规检查有脓尿、尿细菌培养阳性。RN时尿检可发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各种管型。肾功能检查正常或异常。 (2)超声检查 通过B超可估计膀胱输尿管连接部机能,观察输尿管扩张,蠕动及膀胱基底部的连续性、观察肾盂、肾脏形态及实质改变情况。有人在B超时插入导尿管,注入气体(如CO2),若气体进入输尿管则VUR可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观测连接部功能及输尿管开口位置,但B超对上极瘢痕探测具有局限性,对VUR不能做分级。 (3)X线检查 1)排尿性膀胱尿路造影(MCU) 此为常用的确诊VUR的基本方法及分级的“金标准”。国际反流委员会提出的五级分类法: Ⅰ级:尿反流只限于输尿管。 Ⅱ级:尿反流至输尿管、肾盂、但无扩张,肾盏穹隆正常。 Ⅲ级:输尿管轻、中度扩张和(或)扭曲,肾盂中度扩张、穹隆无(或)轻度变钝。 Ⅳ级:输尿管中度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中度扩张,穹隆角完全消失,大多数肾盏保持乳头压迹。 Ⅴ级:输尿管严重扩张和扭曲,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大多数肾盏不显乳头压迹。 2)静脉肾盂造影(IVP) 可进一步确诊有无肾萎缩及肾瘢痕形成。近年认为大剂量静脉肾盂造影加X线断层照片更能显示瘢痕。 3)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膀胱显像 分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用于测定VUR。 二巯基丁二醇闪烁(DMSA)扫描技术 对诊断儿童RN是惟一的“金标准”,特别是5岁以上儿童。Coldraich根据DMSA扫描摄影征象将肾瘢痕分为四级: Ⅰ级:一处或两处瘢痕。 Ⅱ级:两处以上的瘢痕,但瘢痕之间肾实质正常。 Ⅲ级:整个肾脏弥漫性损害,类似阻梗性肾病表现,即全肾萎缩,肾轮廓有或无瘢痕。 Ⅳ级:终末期、萎缩肾、几乎无或根本无DMSA摄取(小于全肾功能的10%)。 4.诊断 由于临床诊断VUR时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非特异性表现,故确诊需依赖影像学检查。下列情况应考虑反流存在可能性: (1)反复复发和迁延的UTI。 (2)长期尿频、尿淋漓或遗尿。 (3)年龄较小<2岁。 (4)中段尿培养持续阳性。 (5)UTI伴尿路畸形。 (6)家族一级亲属有VUR、RN患者。 (7)胎儿或婴儿期肾盂积水。 5.治疗 主要是制止尿液反流和控制感染,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损害。 (1)内科治疗 按VUR的不同分级采用治疗措施。 1)Ⅰ、Ⅱ度 治疗感染和长期服药预防。可用SMZCo(复方磺胺甲噁唑分散片),睡前顿服,连服一年以上。预防感染有效,每3月须做尿培养一次,每年做核素检查或排尿性膀胱造影,观察反流程度,每两年做静脉造影观察肾瘢痕形成情况。反流消失后仍须每3~6个月做尿培养一次,因为反流有时可为间歇。此外,应鼓励饮水、睡前排尿两次减轻膀胱内压,保持大便通常和按时大便。 2)Ⅲ度 处理同Ⅰ、Ⅱ度,但须每隔6个月检查一次反流,每年做静脉肾盂造影。 3)Ⅳ、Ⅴ度 应在预防性服药后手术矫整。 (2)外科治疗 VUR外科治疗方法多为整形手术。手术指征为: 1)Ⅳ度以上反流。 2)Ⅲ度以下先予内科观察治疗,有持续反流和新瘢痕形成则应手术。 3)反复泌尿道感染经积极治疗6个月反流无改善者。 4)有尿路梗阻者。 目前国外盛行注射疗法,此方法仅短时间麻醉,需短期住院或不须住院,易被患者接受。
吴玉伟 2020-04-20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一.经皮肾镜碎石术 适应证: 经皮肾镜取石术适用于:2cm以上的肾结石、体外碎石无效或伴有明显肾积水的2cm以下的肾结石、以及部分输尿管上段结石。 禁忌症: 1.全身性出血性疾病未控制、重要脏器患有严重疾病不适合手术和传染性疾病活动期的患者。 2.身体严重畸形,不能保持PCNL体位者。 3.过度肥胖,皮肤到肾脏的距离超过穿刺扩张器的长度者。 4.肾内或肾周围急性感染未能有效控制或合并有肾结核者。 5.脾脏或肝脏过度肿大,穿刺建立通道过程中有可能引起损伤的患者。 6.糖尿病或高血压未纠正者。 术前准备: (1)术前明确诊断。常规做腹部平片(KUB)和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阴性结石加做B超或CT检查。 (2)常规做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尿培养,血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和心、肺、肝、肾功能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做24h尿液的钙、磷、尿酸、草酸、胱氨酸、枸橼酸、镁、钾和肌酐检查,做血钙、磷、尿酸和甲状旁腺激素检查,查找结石的病因。患者如果排出过结石,做结石分析。 (3)术前交叉配血并备血400ml。术前1d做肠道准备,常规备皮。术前禁饮水。 术后处理: 1.术中应用抗生素,术后继续应用3~5d,根据情况可以使用1~3d止血药物(多数不用),如果术后出现发热,注意及时退热。肠蠕动恢复后恢复饮食。 2.术后卧床3d,做KUB或B超检查显示无残留结石,可以拔除导尿管、输尿管导管和肾造瘘管,2周内尽量减少活动。 并发症和处理: 1.术中出血术中出血影响操作时,可以暂停手术,封闭操作鞘,使用止血药物,必要时输血,10~20min后再行手术。如果出血不能停止,应该终止手术,留置肾造瘘管,并夹闭30~60min,待二期再行PCN。 2.肾集合系统损伤肾盂和肾盏的黏膜损伤一般不严重,出血多能自行停止,在肾穿刺扩张时,注意宁浅勿深,碎石时要视野清晰,与黏膜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肾盏结石不易暴露时,不必勉强,以免损伤盏颈血管。碎输尿管结石时,注意不要暴力进入输尿管,可以沿输尿管导管逐渐进入,以免损伤输尿管。 3.术中寒战由于结石合并感染、灌注液压力高造成细菌或毒素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或毒血症,导致患者出现寒战。注意术中应用抗生素,灌洗液压力不要过大,注意出水通畅,定期取出肾镜放水,一旦出现寒战,可以静脉推注10~20mg地塞米松,注意灌洗液的加温和手术室保暖。 4.术中邻近脏器损伤术中胸膜损伤可能与穿刺点选择过高有关,穿刺时注意不要过高,在呼气末屏气后进针,能够减少胸膜损伤的机会,如果出现液气胸,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肝、脾和结肠损伤的机会不大,术前注意有无肝脾大,手术操作时注意穿刺和扩张不要太深,必要时辅以X线或B超等检查,避免肝脾结肠的损伤,一旦出现损伤,须行开放手术。 5.术后出血少量出血多数是由于输尿管导管和肾造瘘管刺激或术中的轻微损伤造成的,无须处理。大量出血可能是由于假性动脉瘘或动静脉瘤形成,应及早行放射介入做高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止血。 6.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手术中如果损伤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术后可能引起狭窄,如果出现损伤,应留置双J管,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狭窄,可以行肾盂输尿管内切开。 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适应证: 1.肾和输尿管的单一和多发性结石; 2.部分性或完全性鹿角形结石; 4.孤立肾肾结石; 5.儿童原发性膀胱结石; 6.不透X线结石。 禁忌证 1.全身出血性疾病者。 2.妊娠妇女。 2.结石以下尿路梗阻。 3.严重感染控制不佳(发热)患者。 4.肾功能严重不全,肾萎缩。 5.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如心肺功能严重障碍、传染性疾病活动期、糖尿病未控制者等。 6.带有心脏起搏器者。 术前准备: 1.辅助检查 B超检查、泌尿系X线平片及CT等,以了解结石部位、大小、数量。尿常规检查以了解有无泌尿系感染等。 2.肠道准备 治疗前清淡饮食,减少肠道积气;手术清晨禁食,术前20分钟开始饮水1000ml,增加尿量,以便排出结石。 3.皮肤准备 术前清洁局部皮肤,减少表面油脂以利冲击波传入。 4.并发尿路感染治疗 对感染结石、尿常规白细胞较多者,碎石前至少抗感染治疗3天。 并发症: 1.血尿 血尿是冲击波对肾脏损伤的直接结果,损伤主要发生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表现为内皮破坏脱落及基底膜断裂,以叶间静脉和弓形静脉最常见,是体外冲击破碎石损伤的特征。 2.泌尿系感染 碎石时对尿路黏膜屏障的损伤,易诱发尿路感染及尿路梗阻,细菌经损伤组织间隙进入血液引起尿源性菌血症和败血症。 3.肾、输尿管绞痛 (1)碎石后排石过程中结石在肾盂出口及输尿管任何部位停留都可引起肾盂引流尿液不畅,导致肾盂压力升高,引起疼痛。 (2)碎石颗粒在输尿管内急性梗阻,可机械性刺激输尿管,致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引起输尿管绞痛。 注意事项: 1.对治疗前尿中有白细胞增多、有明显感染史,结石大、治疗后有引起尿路梗阻可能或感染性结石患者,术后给予抗生素,以预防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加重。 2.治疗1~2周后复查B超或腹部X线平片,了解排石情况及残石的数量与部位,决定是否继续碎石或手术治疗。 3.需再次碎石者,肾结石相隔时间不小于2周;输尿管、膀胱结石不小于1周。 术后护理: 1.饮水 术后多饮水可以增加尿量,促使结石排出。一般饮水量为2500~3000ml。 2.运动 (1)肾结石患者术后卧床休息2~3天,少活动,多饮水。 (2)输尿管结石术后,宜多做垂直活动,如跳绳、跑步等活动。运动宜在喝排石中药或饮水后20~30分钟后进行。
吴玉伟 2020-03-27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尿失禁是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尿失禁按照症状可分为充溢性尿失禁、无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压力性尿失禁5类。 1.一般治疗方案: 1)大量残余尿:可引起压力性尿失禁或充溢性尿失禁。这类尿失禁的治疗原则是采用手术(膀胱颈部或尿道外括约肌切开)降低尿道阻力以减少残余尿。 2)逼尿肌反射亢进或不稳定性膀胱:可引起急迫性或反射性尿失禁,有时也可引起咳嗽急迫性尿失禁。治疗原则是用药物(如异搏定),骶神经阻滞、骶神经手术或膀胱神经剥脱术等方法抑制膀胱的无抑制性收缩。 3)括约肌功能不足:这类患者残余尿,治疗原则是用药物或手术等方法增加尿道的阻力。无阻力性尿失禁患者可种植人工尿道括约肌装置、尿道延长术、尿道夹(女性)或阴茎夹。 2.女性尿失禁 尿失禁是年长妇女的常见症状,对妇女精神心理造成很大伤害。尿失禁有充溢性尿失禁、功能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结构异常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等类型,以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占50%~70%。 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lL ncontinence,SUI)是指增加腹压甚至休息时,膀胱颈和尿道不能维持一定压力而有尿液溢出。 (1)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压力性尿失禁必须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尿道括约肌不能收缩,当腹压增加超过尿道最大关闭压力时发生溢尿。目前临床上常用压力试验、指压试验和棉签试验作为辅助检查方法,以排除其他类型尿失禁及尿路感染。此外,膀胱尿道造影、超声检查、尿道压力、腹压漏尿点压、尿流率等测定也有助于诊断压力性尿失禁。 (2)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锻炼:指导患者有意识对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肉进行自主性收缩,以便加强控尿能力。简单方法是缩肛运动,每收缩5秒后放松,反复进行15分钟,每日3次,4~6周为1疗程。经3个月锻炼,30%~70%患者能改善症状。 药物治疗:多选用肾上腺素α受体药物,该类药物的副反应是使血压升高。老年患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应慎用。常用药物有丙米嗪(imiprarnine).麻黄碱(ephedrine)等。绝经后伴尿道萎缩患者如无使用性激素禁忌证,性激素补充治疗可提高肾上腺素α受体药物的治疗效果。 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流刺激盆底肌肉使其收缩,并反向抑制排尿肌活性。也可用于训练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 尿道周围填充物注射:在尿道、膀胱颈周围注射化学材料,如聚四氟乙烯胶等加强尿道周围组织张力的方法,远期效果尚未肯定。 2)手术治疗:手术类型较多,较常用的手术有: 阴道前壁修补术:该手术曾为压力性尿失禁首选、标准手术治疗方法,目前仍被广泛用于临床。因压力性尿失禁常合并阴道脱垂和子宫脱垂,该手术常与经阴道子宫切除、阴道后壁修补术同时进行。该手术一年治愈率为30%左右。适用于需同时行膀胱膨出修补的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 经阴道尿道膀胱颈筋膜缝合术:能增强膀胱颈和尿道后壁张力。 耻骨后尿道固定悬吊术:提高膀胱尿道交界部位增大尿道后角,延长尿道,增大尿道阻力,手术治愈率高。 经阴道尿道悬吊术:可采用自身筋膜或生物合成材料对中段尿道悬吊,对压力性尿失禁有效。治愈率90%,为微创手术,安全性好,年龄大、体弱患者可选用。
吴玉伟 2020-03-15阅读量1.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