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营养障碍 > 病因

营养障碍病因

营养障碍病因相关内容 更多>

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病请描述: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突然的流血会引起很大麻烦,影响学习及工作。那么有哪些常见的原因会引起鼻出血呢? 鼻出血的常见病因可分为鼻部因素及全身因素两部分。 鼻部因素 1,鼻部外伤:车祸或打击引起的损伤导致骨折及血管破裂;挖鼻引起的黏膜损伤;打喷嚏擤鼻涕引起的机械摩擦损伤;鼻手术及鼻插管操作等损伤;都会引起鼻出血。 2,鼻部异物:多见于儿童,塞入或吸入异物后引起鼻粘膜破损及感染导致的鼻出血。 3,鼻部病变:鼻中隔偏曲,鼻腔肿瘤,鼻咽肿瘤,鼻黏膜干燥糜烂,鼻血管扩张等病变破坏鼻血管导致出血。 4,鼻部炎症:鼻炎,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会引起鼻粘膜血管扩张变脆,通透性增加而导致出血。 全身因素 1,发热类疾病:新冠,流感,出血热,疟疾等急性传染病引起发热,导致鼻血管扩张破裂引起出血。 2,血液科疾病:血友病,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 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病,充血性心衰等疾病,引起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4,药物及营养障碍:长期应用抗凝药物(华法林等)导致鼻出血;缺乏维生素C,P,K等会引起血管变脆及凝血障碍引起出血。 5,烟酒及环境因素:快速的气压变化、气温变化以及湿度变化,可能导致鼻出血;空气污染及长期吸烟饮酒,会破坏鼻黏膜及促进血管扩张导致出血。 归纳起来,鼻出血的常见病因有很多种,针对病因可以积极预防,万一出现鼻出血,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做检查明确病因,然后针对其给予用药,手术及止血等有效的治疗方案。

冯佳鹏 2023-02-24阅读量2751

血管外科疾病诊治常见误区&m...

病请描述:     虽然血管遍布全身、发病率很高,但我国血管外科并不像胃肠、骨科等学科为大众所熟悉,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多数医院血管外科的历史都在十年以内。我们在接诊全国各地患者中发现,医患双方对血管疾病都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前些年写过一个主动脉方面的问答,很受欢迎,早就想写写其他血管疾病,但工作实在繁忙,不知不觉就拖到现在。因为这些天疫情反复,不能离沪,这才有了动笔的机会。 误区01:只要发现血管有毛病,就一定要手术正解:人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一样,用的年头越久,越容易出现堵塞、破裂等问题,得靠手术才能修理好。但是,如果只是一点小问题,例如,管壁堆积了一点水垢(斑块),但水流(血流)并没有什么阻碍,这时候硬要手术就不对了,不仅带来不了获益,反而增加风险。客观的说,目前存在相当的过度手术现象,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绝不能为了手术而手术。 误区02:血小板低就不能手术,也不用吃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正解:血小板是凝血系统的主要环节,但是,血小板既要看数目,也要看质量,血小板低并不代表凝血功能弱。血小板低的人,照样可能发生严重血栓,照样可能顺利承受大手术。反之,血小板高,也照样有大出血的。 误区03:治疗就得聚焦病变血管,其他的不重要正解: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医生也会犯这错误,只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而忘了人是一个整体。比如下肢动脉闭塞,我们必须记住动脉硬化是个全身性疾病,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也可能有问题,切不可腿治好了,却忽视了心梗脑梗和肾衰的防治。 误区04:支架不好,贻害无穷,尽量别放正解:支架一方面确实存在过度使用问题,但另一方面又常常被妖魔化,比如有很多假借著名专家传播的伪科学或者只是概念阶段的“科幻动画”,看得让人哭笑不得。支架是非常伟大的发明,救人无数,至于该不该放,还是要根据局部病情和全身情况科学决策,请信赖的专业医生作决定。 误区05:支架都很容易堵塞正解:人体使用的支架有上百种,不能一概而论,是否易堵与病变部位和性质有关。有些支架,比如冠脉支架、下肢支架,确实再狭窄率和闭塞率比较高,能通过球囊扩张等方法完成治疗就尽量别放支架,尤其是年龄轻的。而有些支架,比如髂动脉支架、颈动脉支架,堵塞机会则相当低。还有主动脉等大支架,就更难堵塞了,甚至不用吃任何维持通畅的药物。 误区06:植入支架后要终生服用抗排异药和抗凝药正解:支架和脏器移植不一样,根本不用抗排异药。为了提高通畅率,多数支架要服用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提高通畅率,但不一定需要终生服用,等到支架表面内皮化完成,也就是支架和血管壁长成一体后就可以考虑停药了。 误区07:体内放了支架或弹簧圈就不能做磁共振了正解:磁共振都是安全的,支架等植入物本来就比较固定,术后一两月后因组织生长固定更牢,所以,磁共振检查是非常安全的,不会因为磁场导致支架发热、移位或血栓形成等现象,美国AHA曾就此明确声明。而且,很早以前的少数支架可能会有一定磁性,而这些年的支架和弹簧圈都是无磁或消磁的,术后当天都能做磁共振。 误区08:六七十岁了,年龄太大,承受不了手术打击正解:非常陈旧迂腐的观念。年龄只是手术耐受力的评价指标之一,更重要的是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的科学评估。六七十岁对于血管病人来说还算年轻的,我们的手术病人80多很常见,90多也不少。现在绝大多数血管手术已微创化,老年人手术安全性更好了。 误区09:反正是微创手术,干脆把若干血管问题一次性都做了正解:通过一个穿刺点,确实可以一次性解决多处多种血管病患,还可以节省一些费用,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有充分评估和足够把握。必须记住,做的地方越多,手术时间越长,全身影响越大,医生疲劳越甚,可能的风险也越多。尤其是身体欠佳的老年病人,完全没必要急急慌慌的一次做太多,手术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误区10:血管微创手术比较简单,一般人都能做好正解:血管微创手术有个特点,学会做、凑合做的门槛低,但做精做好难。这往往造成手术结果天壤之别,甚至留下一地鸡毛。原因有三。首先,这种手术是非直视下远处操控进行的,而精确度又要求毫厘之间,所以细微的技巧很关键。其次,血管病的种类、病因和部位繁多,使多数医生对于某个具体病变的经验不足,甚至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再次,几乎每个病变的形态和结构都不一样,这对医生的灵活应变和器具的丰富选择要求很高。误区11:孕妇发了血管病孩子就不能要了正解:孕期当然应该尽量避免药物和手术,但总有些深静脉血栓、主动脉夹层等血管病的发生。生命诚可贵,妈妈更不易。如果经过血管外科和产科的联合评估,判断对孩子影响不大,完全可以继续妊娠。比如,低分子肝素不会通过胎盘,可以安全使用直到分娩;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的射线和造影剂对大月份胎儿的影响也很小。误区12:传统手术费用远低于微创手术正解:以前是这样的,因为腔内器具非常昂贵,但情况正在变化甚至反转。支架等不断大幅降价,而传统手术的手术费、麻醉费、护理费等人力成本迅速提高,而且传统手术住院时间长、用药多,所以,预计我国很快也会象西方国家那样微创手术更便宜。 误区13:脾动脉瘤、肾动脉瘤等就是肿瘤正解:动脉瘤不是肿瘤,连良性肿瘤都算不上。肿瘤是细胞的异常增生,破坏脏器甚至远处转移,而动脉瘤只是动脉的膨大扩张,主要危害是破裂出血,而不会侵犯器官和转移。动脉瘤只是因为长得象“瘤”才得了这么一个错误的译名。 误区14:动脉瘤就是血管瘤正解:老百姓常常把动脉瘤俗称为“血管瘤”,但其实这完全是两种病。动脉瘤发生在大中动脉,是由于某些致病因素导致的动脉明显扩张,可分为真性、假性和夹层动脉瘤。而血管瘤发生在终末血管和组织中,是由胚胎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可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等等。 误区15:手术后腹股沟穿刺点出现肿块肯定是有问题了正解:多数情况下是正常的,这是因为手术后皮下的疤痕、少量积血、动脉闭合线结等引起的,一般会逐渐变软变平。但是,万一越来越大,出现明显跳动和疼痛,就要小心是不是穿刺点出血甚至是形成假性动脉瘤了,做个彩超可明确。 误区16:股总动脉损伤应采用微创手术修复正解: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作为介入最主要导入通路的股总动脉的医源性损伤越来越多,导致假性动脉瘤等。股总动脉位于腹股沟关节部位,紧邻股浅、深动脉分叉,如果采用覆膜支架微创修复,可能会牺牲股深动脉分支,再闭塞率也较高。股总动脉较为表浅,传统手术修复不难,且能避免上述缺点,故应为首选,实在没办法时才考虑支架。 误区17:“多层裸支架”很好,既能修复病变又能保留分支正解:这种理念认为裸支架虽然不带膜,但放上三五层就也能阻挡血流修复病变,同时分支动脉却能完好保留。这种手术极其简单,没什么技术门槛,一度在国内大行其道,拿来治疗动脉夹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但大多病变没治好分支却容易闭,而且还会留下一个很难收拾的烂摊子。国外对此已有深刻反思,除了少数科学探索外,使用一定要慎之又慎。误区18:介入手术后必须绝对卧床制动24小时正解:护理上确有此要求,常常机械执行,病人老老实实直挺挺躺在床上一动不敢动,腰酸背痛堪比受刑,甚至失眠诱发心肺问题。实际上,以介入最常用的股动脉来说,只需该髋关节不屈曲活动就不会导致穿刺点出血,而扭扭腰、转转脚踝、活动一下其他肢体根本就没事。穿刺点封堵得好的病人甚至可以更早下床。误区19:手术后有些不舒服很正常,能忍就忍忍吧正解:确实,不论手术大小和麻醉方式,术后总不会那么舒适,有的病人为了少麻烦医护和家人,会尽量忍受而不及时反应。但是,血管外科老年人多,各脏器功能可能会差一些,术后疼痛、腰酸、失眠、便秘、腹胀、痰多、口渴缺水等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置,就有可能导致心梗、脑梗、肺炎等大问题。所以,老人及时反应不适症状很重要,这没什么好客气的,医生就应细致服务,儿女也该床前尽孝。误区20:病情和网上的很像,肯定是血管病,请一定帮我治疗正解:病种千千万,但症状就那么几类,所以,老百姓自己对号入座很容易搞错,也有人在我排除血管病后仍要求我帮着治疗,比如,明显的腰椎病引起的下肢跛行。这不是请铁匠做木匠活吗?我作出的判断和建议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您得认真阅读和理解我的回复。误区21:运动会导致支架移位,手术后应避免运动正解:如果真是手术后动都不能动,这个手术早就消亡了。支架是靠“支撑力”固定在血管中的,而且会被逐渐生长的内膜覆盖变得更加牢固,所以,绝大多数的支架植入后可以完全正常生活,甚至也许还能剧烈运动。当然,有些关节部位的支架或大动脉瘤的支架不能动得太厉害。误区22:腹部内脏动脉夹层会发生破裂大出血致死正解:肠系膜动脉、腹腔干动脉、肾动脉以及髂动脉等,可归于腹部内脏动脉。这几条动脉发生夹层的还不少,我一年要经手一两百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90%的病人都是中年左右的男性,具体原因还不清楚。这么多年的这么多病例,我还几乎没见过发生破裂大出血要命的。所以,内脏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夹层完全不一样,其破裂大出血极其罕见。 误区23:肠系膜上动脉夹层一定要放支架正解:接着上面的议题,肠系膜上动脉等内脏动脉夹层的主要威胁不在于破,而在于真腔可能被膨大的假腔压闭或严重狭窄,导致动脉供应的小肠等相应脏器发生缺血坏死。最重的病人面临肠坏死,较重的病人表现为腹胀、餐后不适、排便不畅等相对缺血症状,他们都需要通过支架恢复真腔通畅。但更多的病人是血管基本通畅且没有症状的,可以保守观察。 误区24: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没症状就肯定不用放支架正解:有些疼痛缓解而且没有肠缺血症状的人,可能也需要植入支架。这是因为我们在大量的病例随访中发现,有些真腔较窄而主要依靠假腔供血的病人,中长期可能出现真腔狭窄逐渐加重甚至闭塞的情况,导致真腔发出的若干分支供血不足,引起一定的肠缺血症状。因此,我们会根据临床经验进行预判,对此类病人手术干预,确保远期肠功能。误区25:脾动脉瘤栓塞治疗后会导致脾脏坏死正解:脾动脉多扭曲,动脉瘤往往接近脾门,所以,用现有器具极难完成保留主干的腔内修复,多数需要栓塞治疗。我们每年要做很多这样的治疗,通过合理把握栓塞的度,可以既彻底栓塞动脉瘤,又维持一定的脾脏血供达到保脾的目的。目前,尚未遇到脾脏坏死的情况,仅个别病例出现很快恢复的局灶性梗塞。误区26:肾动脉瘤太难治了,只能切除肾脏正解:肾动脉瘤确实非常难治,除了切肾,以前我们做过几个肾脏离体修复后再自体肾移植回去,但手术非常耗时和麻烦,也有做不了的。从2013年开始,我们团队针对复杂肾动脉瘤开展了多种裸支架辅助下栓塞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吸引了500多国内外病人前来治疗,绝大多数都完整保全了患肾,也未发生一例肾动脉瘤术后破裂。肾脏很精贵,一人只有俩儿,千万别再随便切肾了。误区27:小肾动脉瘤肯定不用手术正解:小肾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较低,确实可以观察。但有的时候,动脉瘤并不大,但出现了瘤体压迫肾动脉分支导致肾血管性高血压,或压迫肾盏肾盂导致血尿,这就需要手术干预了。还有的时候,动脉瘤虽然较小,但即将扩张累及肾动脉分叉部,为了避免分叉部动脉瘤手术的高难度,可以及早通过一个简单可靠的微创手术解决问题。误区28:肠系膜静脉血栓不容易导致肠坏死正解:很多人认为肠系膜动脉堵了的话容易引起肠坏死,而静脉血栓只会引起肠壁水肿而不会缺血坏死。但实际上,严重肿胀的肠管也会坏死,而且,这种肠管坏死没有穿孔,无腹肌紧张、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因此经常耽误坏死肠管切除的时机。在此过程中,坏死肠管中大量细菌毒素吸收入血,可引起迅速恶化的感染性休克,相当数量的病人因此殒命。 误区29:肾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成正比正解:高血压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肾动脉狭窄引起的。如果狭窄不严重,但血压很高,说明这并非肾血管性高血压,不用手术,做了也没用。也有肾动脉重度狭窄的病人,但高血压很轻,可他们还是应该及时手术,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降血压,而是为了避免不知不觉中的肾脏完全萎缩。误区30:抽烟主要影响肺,对血管影响不大正解:错误,香烟对血管的危害,比对呼吸系统有过之而无不及。尼古丁和焦油会使血管痉挛,造成管壁营养障碍、内膜损伤、脂质沉积等,同时也引起血压、血糖、血脂的一系列问题。临床见到的严重动脉硬化病人,多数是老烟枪,有的血管薄弱扩张,有的血管斑块堵塞。误区31:反正有药物,香烟继续抽问题不大正解:吸烟与周围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有百害而无一利。戒烟是很多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础,光靠药物和手术是不够的,否则早晚还要出问题。比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病人,手术后继续偷偷抽烟,导致很快再次狭窄闭塞,甚至发生心梗、脑梗。误区32:血管有病要多吃素戒荤腥正解:动脉硬化等“富贵性”血管病的原因主要是人体代谢失衡,并不能说全是鸡鸭鱼肉吃的,很多素食为主的人动脉硬化也很严重。营养学家的膳食标准推荐也经常变,一会儿不该吃动物油,一会儿又适量动物油更好,让人无所适从。我认为,血管病人一般无需特殊饮食禁忌,荤素、粗细搭配好就行。但是,香烟必须戒,酒要尽量少。 作者:冯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介入中心主任兼血管外科主任。 门诊:北院(虹口区海宁路100号):周一上午特需,周三上午专家。南院(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周二上午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主动脉夹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胸主动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原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动脉微创治疗负责人 *首届“国之名医”称号获得者 *上海市主动脉疾病数据库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委员Full Member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血管器械分会委员 *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促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血透通路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委员 *东方航空空中首席医疗专家  

冯睿 2021-10-26阅读量9650

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表现

病请描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浅静脉曲张,其次为患肢肿胀、胀痛、酸胀或沉重感,小腿下段和踝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包括皮肤抓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由于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其临床表现的病情和程度也各有不同。 最轻者只有程度较轻、范围较小的大隐静脉曲张,而无其他症状和体征;重者可出现患肢明显肿胀,以及踝部严重的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以致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一般认为,只有大隐静脉曲张而无深静脉病变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有的甚至仅表现为浅静脉曲张,而没有肿胀、皮炎和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如果深静脉有病变,并且是造成浅静脉曲张的病因时,患肢才会出现较重甚至是非常严重的临床表现。  (1)浅静脉曲张:主要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发生曲张性病变。扩张、屈曲的程度和病变的范围,随病情的轻重而不同。一般在小腿部静脉曲张的病变较为广泛和明显。部分患者的小隐静脉也发生曲张,可单独存在或与大隐静脉曲张同时存在。一般认为,小隐静脉曲张多继发于深静脉的病变。近年来,DePalma等提出,浅静脉曲张的标准为其管径大于4mm。  (2)患肢肿胀、疼痛、酸胀和沉重感:一般认为,这些是较重的症状和体征,多发生于深静脉有病变的患者。肿胀多发生在小腿,特别是踝关节平面,呈凹陷性肿胀,其程度和范围随病情的轻重而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在晨起时,肿胀消失或减轻,在午后或较长时间站立、行走后,肿胀出现或加重。疼痛、酸胀和沉重感多发生于直立或行走时。   (3)小腿下段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解剖学资料说明,在足靴区,尤其是踝部内侧,由于静脉网丰富,静脉压力高,静脉管壁薄容易发生扩张,加之踝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纤薄,因此皮肤抓痒、湿疹、皮炎、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病变,多局限于内踝附近。 随病情的轻重,皮炎、湿疹和色素沉着的程度和范围也有很大的差异,严重时可遍及小腿下段,甚至包括整个小腿。最严重的表现是溃疡形成,一般称为静脉性溃疡或静脉淤血性溃疡。可为单发或多发性,大小各异,愈合后可以复发,重者可为经久不愈的溃疡,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不愈合,少数可发生癌变。Cornwall等在伦敦的一个地区调查结果,于总人口198900人中,共有踝部静脉性溃疡患者357人,共累及424条下肢,占0.18%;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患病率增为0.38%。自1981~1998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施行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和股浅静脉瓣膜包窄术的患者1690例,共2044条下肢中,除全有浅静脉曲张外,肿胀、胀痛或沉重感者占80%;皮炎或色素沉着占60%;溃疡形成占40%。

秦金保 2018-05-01阅读量1.1万

妊娠合并胰腺炎的生育结局

病请描述:妊娠合并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无论何种类型的胰腺炎,对围生结局的危害都很大。 1、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生育结局 一般认为导致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首要病因是胆道疾病,其次为高脂血症,国外学者统计了近10年15家医院的89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66%患者患有胆石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急性胰腺炎又分为轻型胰腺炎和重症胰腺炎。 1.1妊娠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发病急、进展快、临床过程凶险、并发症多,重症胰腺炎的发生率高,病死率显著高于非妊娠期。其机制可能是:①营养代谢障碍加重。营养障碍是急性胰腺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妊娠期孕妇的基础代谢增强,更进一步加重了营养障碍,促进了病理生理过程的进展。②妊娠激素的作用。妊娠期孕激素等水平升高,致使肠道平滑肌处于低动力状态,从而加重了胃肠动力障碍,致使肠道菌群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的吸收,导致多脏器功能紊乱综合征,病死率增高。③妊娠合并症的影响。妊娠期各脏器的负荷增加,对损伤的耐受能力降低,从而加重了急性胰腺炎患者各脏器的损伤。 1.2胰腺炎使妊娠结局恶化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对母体危害极大,有文献报道,发生重症胰腺炎时孕产妇和围生儿病死率高达20%-50%。但轻型胰腺炎预后较好。在上世纪70年代,国外文献记录的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高达37%,但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治疗的及时和监护手段的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最近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显示孕产妇的死亡率为零,较20年前明显降低,但5.6%的患者需入重症监护及治疗,27.4%的患者接受了全胃肠外营养,这说明随着医学科技的进展,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预后有了明显改善。发生重症胰腺炎时,围生儿预后也较差。急性胰腺炎在妊娠早期时易导致胚胎的死亡,在孕中晚期易诱发子宫收缩,导致流产和早产的发生。同时造成胎儿缺氧,导致胎儿窒息、胎儿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时均需保胎治疗,应用硫酸镁等药物抑制子宫收缩,但即使这样采取积极的保胎措施,仍有部分患者在保胎过程中出现胎儿窘迫或孕妇病情恶化,而不得不放弃保胎,使得医源性早产发生率增高。据统计的早产率高达30%-40%,并且近40%分娩于35周之前。由于早产和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率升高,随之而来的是新生儿收入监护室几率增加,围生儿死亡率升高。目前尚无资料表明胰腺炎可导致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但治疗胰腺炎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有待于进行远期随访和进一步评价。 1.3不同病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胆石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一般来说,胆石症引起的胰腺炎预后要好于其他原因引起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胰腺炎应更倾向于提前终止妊娠,不仅容易发生早产,也更容易形成胰腺假性囊肿。但胆石症引起的胰腺炎在妊娠期容易复发,统计复发率高达70%,而其他原因引起胰腺炎者则无一例复发。 高脂血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普遍认为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预后较差,因其血淀粉酶升高不明显,且往往血甘油三脂显著增高,使血清混浊,影响淀粉酶和其他生化指标的检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并且高脂血症引起的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全身病理生理反应急剧、对母胎危害大,几乎全部早产,胰腺假性囊肿的发生率高达50%。 糖尿病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糖尿病也是诱发妊娠合并重症胰腺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类患者预后差,母子并发症发生率高。 1.4治疗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关于胰腺炎的治疗,主要采取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两大措施。妊娠期的治疗对于胰腺炎预后也有不利影响,尤其是用药种类的限制,对妊娠期的治疗造成相当大的限制。对于轻型胰 腺炎,通常倾向于保守治疗,一般的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较好临床效果,但对胆石症所致胰腺炎因保守治疗后复发几率高,建议应尽早手术治疗,首选经十二指肠镜下取石及胆总管引流,已被证实对母亲和胎儿相对安全。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并不是引产、分娩的指征,但如保守治疗未见好转,应考虑终止妊娠,并以保全孕妇的生命为首要目标。早中期妊娠合并轻型者经适当保胎治疗常能顺利维持妊娠,妊娠晚期轻型胰腺炎可在保守治疗下自然分娩,但应加 强胎儿监护,出现胎儿窘迫现象时应尽早行剖宫产术。 对于重症胰腺炎患者,如保守治疗有效,可维持妊娠,否则在外科治疗的同时终止妊娠。如估计胎儿不能存活,病情允许可予引产,对病情较重或估计胎儿有存活希望的,应尽早剖宫产,同时探查胰腺病灶并处理。有学者认为,手术干预应仅限于病情恶化患者,对于早中孕期发病者可在孕中期手术,孕晚期发病者可在产后手术。也有些学者认为整个孕期均可进行手术。 2、妊娠合并慢性胰腺炎的围生结局: 慢性胰腺炎合并妊娠极少见,多由急性胰腺炎未彻底治愈发展而来,常有糖尿病合并慢性胰腺炎者。在所有病因中,酗酒是造成慢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可占50%以上。急性胰腺炎治愈后,80%-90%形成胰腺假性囊肿。由于炎症持续存在和反复发作,胰岛细胞不断被破坏,慢性胰腺炎并发糖尿病几率显著高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合并妊娠时母儿预后也较差。 研究显示,慢性胰腺炎时45.5%患者发生早产,其中40%分娩于35周之前,无一例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但有9.1%的患者需入监护室治疗,且有81.8%的患者反复发作。由于营养障碍和长期炎症影响,可造成胎儿生长受限和低出生体重。 本文引自马玉燕等,实用妇产科杂志2009年6月第25卷第6期。

赵刚 2018-04-06阅读量1.1万

营养障碍病因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64.8万

重庆新桥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87.9万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3.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