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肚子剧痛像刀割?当心是胰腺在“自残”!JAMA最新指南教你保命秘诀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拿着手术刀和消融针在临床干了30多年,也拿过些医学奖项,但我觉得啊,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远离疾病,可能更有意义。所以我也爱在线上做科普,希望能成为大家手机里那位靠谱的“医生朋友”。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就挺“凶险”的毛病——急性胰腺炎。别被名字吓到,咱们今天就用“唠家常”的方式,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最近一篇重磅综述的精髓,给大家说明白。为啥要看《JAMA》?简单说,它就是医学界的“顶刊”之一,发表的文章都是最前沿、最靠谱的临床知识! 胰腺炎?胰腺为啥会“发炎”? 想象一下,你身体里有个默默工作的“消化工厂”——胰腺。它平时分泌消化酶(就像强力清洁剂)帮我们分解食物。但有时候,这些“清洁剂”在工厂里(胰腺内部)被错误地提前激活了!好家伙,这下它不分解食物,开始“消化”自己的胰腺组织了!这就是可怕的“自体消化”,也就是胰腺炎的本质。 别小看它,真的很常见! 在美国,它是导致肠胃病住院的“头号选手”之一,每年急诊人次超过30万!虽然大多数(约80%)是轻中度的,但每5个重症患者里,就有1个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死亡率约20%),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什么会让胰腺“想不开”开始“自残”?两大“元凶”最常见: ✅ 胆结石作祟 (胆源性): 小石头堵住了胰液流出的管道,压力一大,“清洁剂”就漏出来搞破坏了。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 酒精刺激 (酒精性): 喝多了,酒精直接伤害胰腺细胞,或者干扰了细胞内的正常工作流程。这也是复发和变成慢性胰腺炎的大隐患。 其他“帮凶”: 甘油三酯高到“爆表”(>1000 mg/dL) 血钙太高 (高钙血症) 某些药物 (真的有不少药可能诱发) 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甚至一些检查操作(像ERCP)也可能诱发。 怎么知道是胰腺炎在作怪?记住这“三板斧”: ✅ 痛!剧痛! 上腹部持续性的、刀割样的剧痛,常常向后背“窜”,吃饱了、躺平了可能更痛。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烧。 ✅ 血液“警报”: 抽血查淀粉酶和脂肪酶,这俩指标常常飙升到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 ✅ 影像“证据”: 比如增强CT或MRI,能看到胰腺发炎、肿胀的样子。 医生诊断时,通常需要上面3条里至少满足2条。大部分情况(80%)靠前两条就能锁定目标。 病情轻还是重?关键看“器官累不累”! 胰腺炎凶不凶险,核心在于它有没有连累到其他重要器官(比如肺、肾、心脏),以及这个“连累”持续了多久。 轻度: 器官没事,自己就能好,通常一周内出院。 中度: 器官功能短暂出问题(48小时内能恢复),或者有些局部并发症(比如胰周积液)。 重度: 器官功能衰竭超过48小时!这才是最危险的情况,需要住进ICU严密监护。 为了快速判断病情有多重,医生们开发了一些评分工具,比如BISAP评分(一个相对简单快速的床边评估表)。这些工具就像“预警雷达”,能帮医生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决定是住普通病房还是进ICU,提前做好准备。但记住,工具是辅助,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永远是最重要的! 救命的关键两步:补液 + 喂食! 一旦确诊,医生会立刻做两件非常重要的事,这是治疗的基石: ✅ 拼命“补水”(液体复苏): 为什么? 发炎会让身体大量液体渗漏到“第三间隙”(比如胰腺周围),加上呕吐、不能吃喝,身体严重“缺水”!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足,器官“渴坏了”就衰竭了。 怎么补? 首选像乳酸林格液这样的等渗液体,在急诊就要开始快速大量地输液(专业说法叫“积极复苏”),目标是把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拉回正常范围。补多少、补多快?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心脏病、肾病)精细调整,既要补足,又不能补过头导致肺水肿。 ✅ 尽早“开饭”(营养支持): 为什么? 身体在炎症风暴下消耗巨大,急需能量!更重要的是,肠道在缺血缺氧时,屏障功能会受损,细菌容易“跑”到血液里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肠内营养(通过鼻子插管到胃或小肠,或者能自己吃就吃) 是首选!它能给身体供能,更能保护肠道屏障,减少感染风险。 什么时候吃? 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24-72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好处多多,能显著降低器官衰竭和死亡风险!别等肚子完全不痛了才吃。能自己吃?那就吃(低脂饮食开始)!吃不了?插管喂!实在连肠子都不工作了?才考虑静脉输营养液(肠外营养)。 传统观念要颠覆: 以前怕吃东西刺激胰腺分泌,现在证据确凿:早期肠内营养利远大于弊! 治好了就完事?预防复发更重要! 急性胰腺炎像个“捣蛋鬼”,赶跑了还可能再来。怎么防止它“杀回马枪”?关键看病因: ✅ 胆结石惹的祸?切胆囊! 轻症患者:强烈建议在第一次住院期间就切掉胆囊,或者在出院后2-4周内尽快切。拖得越久,复发风险越高(研究显示,5年内没切,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复发)! 中重度或重症患者:如果胰周还有积液或坏死,需要等积液稳定吸收(大约6周后)再手术更安全。 ✅ 喝酒喝出来的?赶紧戒! 酒精性胰腺炎复发风险极高,也是进展成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功能衰竭(消化不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住院时医生就会跟你谈戒酒的重要性,出院后更需要长期坚持,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 高血脂引起的?控血脂! 饮食调整、药物(如贝特类)都要跟上。 ✅ 其他病因? 比如高钙、药物引起的,就得针对性地处理这些“根子”问题。 费医生的贴心总结与叮嘱: 急性胰腺炎这病,来得急,变化快,轻重悬殊。但抓住几个核心点,就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 识别要快: 剧烈上腹痛向后背放射 + 恶心呕吐,赶紧就医查血(淀粉酶/脂肪酶)! ✅ 评估要准: 医生会用专业方法(包括评分)判断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案。 ✅ 治疗要早: 早期足量补液 + 早期肠内营养 是两大救命法宝! ✅ 病因要除: 该切胆囊别犹豫,该戒酒时要狠心! 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 定期随访: 即使是轻症,也要留意有无消化不良(脂肪泻)、血糖异常等问题,及时处理。 虽然我是普外科医生,平时聊甲状腺比较多,但胰腺健康同样关乎生命质量!希望这篇来自《JAMA》前沿综述的科普,能让大家对这个“沉默杀手”有更清晰的认识。记住,预防大于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别暴饮暴食、限制饮酒、控制血脂)就是最好的“护胰符”!如果出现可疑的剧烈腹痛,别扛着,及时就医才是王道!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守护健康的实用知识!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 2025年4月发表的权威综述《Acute Pancreatitis: A Review》。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以专业和精准著称。推荐理由: 这篇《JAMA》综述由国际权威专家撰写,全面、及时地整合了急性胰腺炎诊治的最新证据和最佳实践,尤其强调了早期液体复苏、早期肠内营养、精准风险分层和病因根除(如胆囊切除、戒酒)等关键环节,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85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患有三叉神经痛已经五、六年了,发病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一次比一次严重,现在不敢刷牙、洗脸,碰一下嘴唇就像过电一样疼痛难忍,这种情况能否手术根治?”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三叉神经痛,初期治疗以药物为主,如药物治疗无效时,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可通过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是唯一针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该手术能够保留三叉神经的解剖完整,因此三叉神经的功能可以保留。由于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止痛效果明显、非破坏性、副损伤少、极低的复发率等优点,成为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方法: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基本上完全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如前所述,疼痛的特征是:单侧、发作性、刀割样、电击样或撕裂样剧痛,皮肤触碰、咀嚼、刷牙、吹风或剃须等皮肤刺激可引发疼痛。与神经痛相比,神经性疼痛的特征是烧灼样疼痛伴麻木。 随着时间的推移,缓解期越来越短,而疼痛发作的时间却越来越长。当疼痛不能被触发时,往往已经进展到了难治期。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夜间出现疼痛。单纯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疼痛不多见。 三叉神经痛的根是如何支配的? 三叉神经痛是十二对颅神经之一,分为三支; 第一支:支配着眼睑以上的部位; 第二支(上颌支)支配嘴角与眼睑之间的部位; 第三支(下颌支)支配着嘴角以下的部位; 以第二支、第三支最为多见。 三叉神经周围支在根内的排列顺序是:下颌神经位于腹外侧面,眼神经位于背内侧面,上颌神经则位居于二者之间,根丝与根丝之间有着广泛的吻合支,但仍可明显地把感觉根丝区分为上述三个支。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根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对三叉神经痛的康复有重要作用,三叉神经痛患者生活起居要领包括:三叉神经痛的注意事项有很多,不少患者在生活中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的注意事项了解不够,在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时采取了不恰当的措施,对本病的康复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叉神经痛应自我调养 (1)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适当参加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3)动作轻慢,防止一切诱发疼痛的因素,如洗脸、刷牙等,尽量避免刺激。寒冷天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吹面部。 (4)进较软的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流食。不吃油炸物、刺激性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823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疼起来真要命!相信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都深知这种感受,脸上疼痛难忍,摸不得、抓不得,像是在受刑,并且总是反反复复,难受的很。那么对于三叉神经痛,大家知不知道它是由什么导致的?如果发生三叉神经痛,我们又该怎样去治疗它呢?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神经问题,疼痛的发作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三叉神经痛早期的疼痛发作时间十分短暂,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然后突然停止,早期的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也长,间歇期间没有任何不适(唯重症病人可于间歇期中仍有持续性轻微钝痛),经过一段时间又会突然发作。 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逐渐缩短,一般为数分钟、数小时不等,发作次数渐渐频繁,疼痛变得越来越剧烈。病重者可每分钟发作数次,一般仅在白天发病,夜里发作较轻或不发作,重症病人也会在夜间发作,甚至终日不止。因疼痛发作而导致通宵不能入睡,或入睡后痛醒,从而日夜不得安宁。 三叉神经痛病程可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以后症状会自行消失,或明显缓解。在此缓解期间,病人往往不再发作,但过一段时间后,剧痛又重复发作,自愈机会很小,而是越发越频,疼痛程度亦随之加重。所以,三叉神经痛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与情绪也有很大关系,所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因为乐观的心态有利于减轻病痛的发生。 那么,三叉神经痛患者如何善待扳机点? 1、要忌食刺激性食物 过冷过热,或是刺激性的食物也会成为三叉神经痛的诱因,如香烟的尼古丁会使血管收缩,喝浓茶增强神经兴奋性引发小动脉痉挛。 2、要善待三叉神经痛触碰点 约有一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在面部都有一个或多个特别敏感的三叉神经痛“触碰点”,稍不注意就会触动引发疼痛,并放射到全身。每个患者的三叉神经痛“触碰点”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个点或一根胡须,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脸颊、口角、舌头和眼睛等处。 3、要避免紧张 因为患者越怕头痛,头反而回越来越痛。有少数患者因为情绪和心情上放不开,整天眉头紧锁,为可能要到来的头痛提心吊胆,结果是造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上扰脑窍,而导致疼痛发作。在同样疼痛刺激作用下,情绪镇静者比情绪紧张者对疼的感觉要小,疼痛反应轻。 针对病因方可达到根治的目的 除了小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是由于颅内肿瘤所致外,约80%的患者因颅内动脉迂曲的三叉神经根的压迫,产生异常的疼痛从传入冲动增加所导致的。也就是第一点所阐述了血管压迫。对于这种病因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措施也可以根据病因确定。 针对血管压迫病因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治 显微血管减压术,将颅内迂曲的压迫血管从三叉神经根部分离,并用神经棉垫将血管与神经分开,达到既保留面部正常感觉,又消除疼痛的目的。同时,微血管减压术还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不伤害面部的任何神经组织,保留神经完整性及其功能性。
王景 2025-02-05阅读量1256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83岁,右侧舌咽部疼一个多月,吞咽说话吃饭一阵疼,耳朵有发烧感,舌根疼,疼到耳朵里,疼几秒钟就过去好了,检查说是舌咽神经痛,需要手术,想咨询下该怎么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首先舌咽神经痛是需要靠症状来诊断,而不是靠影像学来做诊断;患者就疼了一个越多,且年龄大,已经83岁。其次舌咽神经痛就是舌根和咽后壁的疼痛,有一部分患者是耳型,就是耳朵里面会出现疼痛。 舌咽神经痛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原发性舌咽神经痛,病因是由于脑子里面血管压迫神经所导致,最常见的就是肿瘤占位,需要做影像学检查来排除。 第二类: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由于别的病所导致,如病毒感染,根据患者的情况大概率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导致的继发性舌咽神经痛。 继发性舌咽神经痛,疼起来有自己比较独特的特点。首先,发作初期非常疼,发作频次高,次数高,强度强,疼的比较剧烈,持续时间也比较长。在疼痛的时候,除了疼的感觉之外,局部还有麻木、烧热等等这些神经受到损伤的表现; 其次,皮肤的敏感性增强,比如口腔里面稍微过一下气、呼吸等等,可能都会引起疼; 第三,脸上、身上、耳朵里面、嘴里面可能会有长包或长泡的情况。 近期,属于季节交替,病毒的感染非常多,病毒感染的继发性舌咽神经痛不需要开刀做手术,吃药就可以,药物分三类: 第一,抗病毒药物,伐昔洛韦、泛昔洛韦、更昔洛韦,任选一种药物即可,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按照疱疹病毒最大剂量用药。服药时间一周左右,最长不超过10天。 第二,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一次一片,一天三次,持续吃1-3个月; 第三,止疼药物;普瑞巴林或加巴喷丁,一天一粒,一天2次;可根据患者情况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药量;服用这类药物,患者可能会有些昏昏沉沉、晕晕乎乎想睡觉,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的情况。由于这位患者的年龄大,注意安全,先从小剂量开始用药,服药的时候一定维持一段时间,疼痛完全消失,至少维持一周以上,再慢慢缓慢减药。 如果你有舌根部及耳朵深部的间歇性疼痛,那么你可能罹患了舌咽神经痛,那么什么是舌咽神经痛呢? 舌咽神经痛是一种舌咽神经分布区的反复发作的短暂剧烈疼痛。远较三叉神经痛少见。多数于中年起病。涌始自口咽、喉或耳内。可因吞咽、咀嚼、讲话、咳嗽等触发。疼痛发作时可伴发咳嗽、脉搏减促、血压降低或昏胶。病程中可有自发缓解。 舌咽神经痛的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为舌咽及迷走神经的脱销鞘性交引起舌咽神经的传人冲动与迷走神经之间发生“短路”的结果;近来显微外科手术发现部分息者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压迫于舌咽及迷走神经上,解除压迫后症状缓解。继发性舌咽神经痛常因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颅底、鼻咽部及扁桃体肿瘤、蛛网膜炎等引起。 舌咽神经痛的临床表现 中年以上患者为多,男性较多于女性,通常为单例,偶有双侧,但不对称。 一例舌咽部发作性短暂性剧痛,常无先兆而骤然发作,痈始自口咽、喉或耳内可因吞咽、咀嚼、讲话、咳嗽等触发。疼痛发作时可伴发咳嗽、脉搏减畅、血压下降或昏顾。疼痛性质电击样,刺戳样,间歇发作,每次持续几秒至几分钟。有时在夜间睡眠中,因无意识咽下唾液而引起疼痛发作。咽部或外耳道可有“扳机点”。 部分患者发作时可伴有心动过缓、心脏停跳、晕顾及抽搐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舌咽神经的运动、感觉功能均属正常。
王景 2025-01-22阅读量1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