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沉默的“皮肤杀手”,你需要了解这些 提到黑色素瘤,许多人会联想到皮肤上的痣或日晒导致的病变,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也可能出现在外阴——女性生殖器最隐蔽的部位之一。外阴恶性黑色素瘤(VulvarMelanoma)虽然罕见,却因其侵袭性强、易被忽视而成为女性健康的一大威胁。本文将从科学角度解析这一疾病,帮助更多人提高警惕。 一、什么是外阴恶性黑色素瘤? 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是外阴部位(包括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口等)黑色素细胞恶变形成的肿瘤,占外阴恶性肿瘤的**2%-10%**,在女性生殖系统黑色素瘤中占比高达**80%**。其恶性程度高、转移风险大,早期诊断困难,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关键数据: -发病率:约**0.1/10万女性,多发生于50岁以上女性,但年轻患者亦不可忽视。 -生存率:5年生存率约为50%-60%,若发生远处转移,生存率骤降至10%-20%。 二、病因与危险因素 与外阴其他癌症(如鳞癌)不同,黑色素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风险: 1.基因突变:如BRAF、NRAS、KIT等基因异常。 2.慢性刺激:长期炎症、摩擦(如紧身衣物)可能与发病相关。 3.免疫抑制:艾滋病、器官移植后患者风险升高。 4.痣的恶变:部分患者由原有色素痣发展而来,需警惕形态变化的痣。 注意:外阴黑色素瘤与紫外线暴露关联较小,更多与局部微环境相关。 三、早期症状:警惕外阴的“异常信号” 外阴位置隐蔽,病变易被忽视,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 1.色素性皮损: -颜色不均(黑、棕、蓝、红混杂)。 -边界不规则或快速扩大。 -表面溃疡、出血或瘙痒。 2.无色素性病变:约20%病例呈肤色或红色,更易漏诊。 3.其他:外阴肿块、疼痛、分泌物增多。 自我检查建议: 每月用镜子观察外阴皮肤,注意新发斑点或原有痣的变化(遵循ABCDE法则:不对称、边界不清、颜色不均、直径>6mm、进展迅速)。 四、诊断:如何揪出“隐形杀手”? 1.活检:确诊的金标准,推荐完整切除可疑病灶而非穿刺,避免刺激肿瘤扩散。 2.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评估淋巴结及远处转移。 3.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早期患者判断淋巴结转移至关重要。 病理分型: -浅表扩散型(常见于年轻女性)。 -结节型(侵袭性强)。 -黏膜雀斑样型(多见于老年女性)。 五、治疗:多学科联合对抗肿瘤** 1.手术: -早期:广泛局部切除(切缘至少1-2cm),尽可能保留外阴功能。 -淋巴结处理:前哨淋巴结阳性者需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 2.辅助治疗: -免疫治疗: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 -靶向治疗:针对BRAF、KIT突变者使用维莫非尼等药物。 -放疗:用于无法手术或淋巴结转移者。 注意:传统化疗效果有限,仅作为姑息治疗。 六、预后与随访 预后与肿瘤厚度(Breslow分级)、溃疡、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厚度<1mm:5年生存率>90%。 -厚度>4mm或淋巴结转移:生存率显著下降。 随访建议: 术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皮肤、淋巴结、影像学),5年内每年随访。 七、预防与早筛 高危人群:有黑色素瘤家族史、多发痣者需定期妇科检查。 减少刺激: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洗液、过紧衣物。 及时就医:发现外阴异常色素斑块或溃疡,立即就诊,勿因羞耻延误。 八、患者心理支持与资源 外阴黑色素瘤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形象、性生活及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建议: -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如黑色素瘤国际联盟)。 -寻求心理咨询或肿瘤支持小组帮助。 总之,外阴恶性黑色素瘤虽罕见,但早期发现可显著改善预后。破除“隐私部位羞于检查”的观念,关注身体细微变化,是每位女性自我保护的关键一步。记住:健康无小事,警惕即生机。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参考文献: 1.NCCNGuidelines®forMelanoma(2023). 2.《中国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2版). 3.AmericanCancerSociety.VulvarCancerStatistics.
屈国伦 2025-02-10阅读量971
病请描述:这是一个67岁女性患者,2024年4月,因全身疼痛不适,进食差,外省就诊后考虑胆囊癌全身广泛转移,患者不想高强度全身化疗,来到我这里治疗。我先局麻取了颈部淋巴结活检,结果是腺癌,结合全身PET-CT,诊断胆囊腺癌全身广泛转移。 结合患者意愿,我给她使用了靶向免疫+口服化疗,副总用小,门诊用药,当天去来。由于效果立竿见影,每次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都明显下降,疼痛不适也很快消失,患者能正常吃喝劳动,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上个月复查磁共振,肿瘤还在继续缩小,但肿瘤标记物有所反弹。考虑逐渐耐药,后面准备调整治疗方案。 胆囊癌广泛转移,平均存活3个月,该患者持续好转长达8个月。且目前生活质量很高。经验总结:晚期癌症不要绝望,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规律治疗,依然可能效果很好。每个患者均有特殊性,具体病因、治疗指征和方式请咨询专科医生。欢迎收藏及转发给有需要的亲人朋友。
孙平 2025-01-21阅读量982
病请描述:原发于喉咽(下咽)的恶性肿瘤较少见,根据发生部位,分梨状窝癌、环状软骨后区癌及喉咽后壁癌,梨状窝较为多见。 环后癌多发生为女性,而梨状窝及喉咽后壁癌多见于男性,其病因不明,可能与过量烟酒及营养因素有关。 【病理】95%为鳞状细胞癌,且大多数分化较差。故极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为喉咽部异物感,吞咽梗塞感。肿瘤增大,表面发生溃烂时,可引起吞咽疼痛,并出现同侧反射性耳痛,常伴有进行性吞咽困难,流涎及痰中带血。肿瘤累及喉腔,则引起呼吸困难、声嘶。 【诊断】早期因无声嘶,易被漏诊。间接喉镜检查应仔细观察喉咽各解剖区域有无肿瘤,注意粘膜有无水肿,梨状窝有无饱满及积液。早期病变难以发现者,宜采用纤维喉镜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及时取活检作病理检查。颈部检查注意喉体是否膨大,活动度是否受限,会厌前间隙及双侧颈部淋巴结是否肿大。CT及MRI检查可进一步了解肿瘤侵犯的范围。 【治疗】采用手术、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范围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肿瘤累及喉部,需同时行喉切除。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需行颈淋巴结廓清术。根据术后创面大小,采用带蒂皮瓣、肌皮瓣、胃上提、结肠代食管等进行修复,术后辅以放疗和化疗。本病预后较差。
江满杰 2025-01-09阅读量1586
病请描述: 梅毒( 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 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本病危害性极大,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引起死产、流产、早产和胎传梅毒。 【病因和发病机制】煮沸、干燥、日光、肥皂水和普通消毒剂均可迅速将其杀灭,是厌氧生物,离开人体不易存活。表面的黏多糖酶可能与其致病性有关。TP对皮肤、主动脉、眼、胎盘、脐带等富含黏多糖的组织有较高的亲和力,可借助其黏多糖酶吸附到上述组织细胞表面,分解黏多糖造成组织血管塌陷、血供受阻,继而导致管腔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动脉周围炎,出现坏死、溃疡等病变。特异性抗体(即抗TP抗体)对机体无保护作用,在血清中可长期甚至终身存在。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梅毒患者,患者的皮损、血液、精液、乳汁和唾液中均有TP存在。其常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性接触传染:95%的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随着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2.垂直传播:妊娠4个月后,TP可通过胎盘及路静脉由母体传染给胎儿,可引起死产、流产、早产或胎传梅毒,其传染性随病期延长而逐渐减弱,未经治疗的一期、早期潜伏和晚期潜伏梅毒孕妇垂直传播的概率分别为70%~100%、40%、10%。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 3.其他途径:冷藏3天以内的梅毒患者血液仍具有传染性,输入此种血液可发生感染;少数患者可经医源性途径、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 【临床分型与分期】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获得性(后天)梅毒和胎传(先天)梅毒;根据病程的不同又可分为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 【临床表现】 (一)获得性梅毒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和硬化性淋巴结炎,一般无全身症状。(1)硬下疳:由TP在侵入部位引起,好发于外生殖器(90%),男性多见于阴茎冠状沟、龟头、包皮及系带,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唇系带、会阴及宫颈,发生于生殖器外者少见,后者易被漏诊或误诊。典型的硬下疳初起为小红斑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丘疹扩大形成硬结,表面发生坏死,形成单个直径为1~2cm、圆形或椭圆形无痛性溃疡,边界清楚,周边水肿并隆起,基底呈肉红色,触之具有软骨样硬度,表面有浆液性分泌物,内含大量的TP,传染性极强。未经治疗的硬下疳可持续3~4周或更长时间,治疗者在1~2周后消退,消退后遗留暗红色表浅性瘢痕或色素沉着。有些患者损害表现为生殖器黏膜糜烂或多发性溃疡,合并细菌感染时损害出现脓性分泌物或疼痛。(2)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于硬下疳出现1一2周后。常累及单侧腹股沟或患处附近淋巴结,受累淋巴结明显肿大,表面无红肿破溃,一般无疼痛、触痛,消退常需要数个月。淋巴结穿刺检查可见大量的TP。 2.二期梅毒 一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TP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播散全身,引起皮肤黏膜及系统性损害,称二期梅毒。常发生于硬下疳消退3~4周后(感染9~12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 (1)皮肤黏膜损害: 1)梅毒疹:皮损内含有大量TP,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持续数周可自行消退。皮损通常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斑丘疹、斑块、结节、脓疱或溃疡等,常以一种类型皮损为主,大多数泛发,不痒或轻微瘙痒。斑疹性梅毒疹表现为淡红色或黄红色斑疹,直径0.2~1cm,类似于病毒疹、玫瑰糠疹、麻疹猩红热样药疹或股癣等。丘疹性梅毒疹表现红色丘疹、斑丘疹,表面可脱屑或结痂,类似于皮炎、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等。表现为红色斑块或结节的梅毒疹常误诊为皮肤淋巴瘤。脓疱性梅毒疹多见于体质衰弱者表现为潮红基底上的脓疱,可伴发溃疡或瘢痕形成。掌跖部位梅毒疹表现为绿豆至黄豆大小红色浸润性斑疹或斑丘疹,常有领烟样脱屑,不融合,具有一定特征性。 2)扁平湿疣:好发于肛周、外生殖器、会阴、腹股沟及股内侧等部位。损害表现为肉红色或粉红色扁平丘疹或斑块,表面糜烂湿润或轻度结痂(图29-2C),单个或多个,内含大量TP,传染性强。 3)梅毒性秀发:由TP侵犯毛囊造成玉发区血供不足所致。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脱发,虫蚀状头发稀疏,长短不齐,可累及长毛和短毛;秃发非永久性、及时治疗后毛发可以再生。 4)黏膜损害:多见于口腔,舌、咽、喉或生殖器黏膜。损害表现为一处或多处边界清楚的红斑、水肿、糜烂,表面可覆有灰白色膜状物。少数患者表现为外生殖器硬性水肿 (2)骨关节损害 P侵犯骨骼系统可引起骨膜炎、关节炎、骨炎、骨髓炎、腱鞘炎或滑囊炎。骨膜最常见,多发生在长骨,表现为骨膜轻度增厚、压痛明显且夜间加重;关节炎常见于肩、肘、膝、髋及踝等处,且多为对称性,表现为关节腔积液、关节肿胀、压痛、酸痛,症状昼轻夜重。 (3)眼损害 包括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视网膜炎、视神经炎、角膜炎、基质性角膜炎及葡萄膜炎,均可引起视力损害。 (4)神经损害 主要有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性脑膜炎、脑血管梅毒。无症状神经梅毒仅有脑脊液异常;梅毒性脑膜炎可引起高颅内压症状、脑神经麻痹等;脑血管梅毒常与梅毒性脑膜炎并存,主要侵犯脑动脉造成管壁增厚、狭窄,导致血供不足。 (5)多发性硬化性淋巴结炎:发生率为50%~80%,表现为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 (6)内脏梅毒:此病变少见,可引起肝炎、胆管周围炎、肾病和胃肠道病变等。二期早发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经2~3个月可自行消退。患者免疫力降低可导致二期复发梅毒,皮损通常数目少,形态奇特。 3.三期梅毒 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经过3~4年(最早2年,最晚20年),40%患者发生三期梅毒 (1)皮肤黏膜损害:主要结节性梅毒疹和梅毒性树胶肿,近关节结节少见。 1)结节性梅毒疹:好发于头面、肩、背及四肢伸侧。皮损为直径0.2~1cm,呈簇集排列的铜红色浸润性结节,表面可脱屑或坏死溃疡,新旧皮损可此起彼伏,迁延数年,呈簇集状、环状、匐行奇异状分布或融合,无自觉症状。 2)梅毒性树胶肿:又称为梅毒瘤是三期梅毒的标志,也是破坏性最强的一种皮损。好发于小腿,少数发生于骨骼、口腔、上呼吸道黏膜及内脏。小腿皮损初起常为单发的无痛皮下结节,逐渐增大和发生溃疡,形成直径2-10cm的穿凿状溃疡,呈肾形或马蹄形,边界清楚,边缘锐利,溃疡面有黏稠树胶状分泌物,愈后形成萎缩性瘢痕。黏膜损害也表现为坏死、溃疡,并在不同部位出现相应临床表现(如口腔黏膜损害导致发音及进食困难,眼部黏膜损害导致眼痛、视力障碍、阿-罗瞳孔甚至失明等)。 (2)骨梅毒:发生率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最常见的是长骨骨膜炎,表现为骨骼疼痛、骨膜增生,胫骨受累后形成佩刀胫:骨髓炎、骨炎及关节炎可导致病理性骨折、骨穿孔、关节畸形等 (3)眼梅毒:表现类似于二期梅毒眼损害 (4)心血管梅毒:发生率为10%,多在感染10~20年后发生。表现为单纯性主动脉炎、主动脉瓣关闭不至、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主动脉瘤及心肌树胶肿等。 (5)神经梅毒:发生率为10%,在感染3~20年后发生。主要类型有无症状神经梅毒、脑膜梅毒、实质型神经梅毒(脊髓痨、麻性痴呆)、脑(脊髓)膜血管型神经梅毒和树胶肿性神经梅毒等。 (二)先天梅毒 先天梅毒分为早期先天梅毒、晚期先天梅毒和先天潜伏梅毒,特点是不发生硬下疳,早期病变较后天性梅毒重,骼及感觉器官受累多而心血管受累少。 1、早期先天梅毒:患儿常早产,发育营养差、消瘦、脱水、皮肤松弛,貌似老人,哭声低弱嘶哑,躁动不安。 (1)皮肤黏膜损害:多在出生3周后出现,少数出生时即有,皮损与二期获得性梅毒相似。口周及肛周常形成皲裂,愈后遗留放射状瘢痕,具有特征性。 (2)梅毒性鼻炎:多在出生后1~2个月内发生。初期为鼻黏膜卡他症状,病情加剧后鼻黏膜可出现溃疡,排出血性黏稠分泌物,堵塞鼻孔造成呼吸、吸吮困难,严重者可导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形成鞍鼻。 (3)骨梅毒:较常见,可表现为骨软骨炎、骨髓炎、骨膜炎及梅毒性指炎等,引起肢体疼痛、活动受限,状如肢体麻痹,称梅毒性假瘫。此外常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肾病综合征、脑膜炎、血液系统损害等表现 2.晚期先天梅毒:一般5~8岁发病,13~14岁才相继出现多种表现,以角膜炎、骨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常见,心血管梅毒罕见 (1)皮肤黏膜梅毒:发病率低,以树胶肿多见,好发于硬腭、鼻中隔黏膜,可引起上腭、鼻中隔穿孔和鞍鼻。 (2)眼梅毒:约90%为基质性角膜炎,初起为明显的角膜周围炎,继之出现特征性弥漫性角膜浑浊反复发作可导致永久性病变,引起失明。 (3)骨梅毒:骨膜炎多见,可形成佩刀胫和 Clutton关节(较罕见,表现为双侧膝关节无痛性肿胀、轻度强直及关节腔积液)。 (4)神经梅毒/3~1/2患者发生无症状神经梅毒,常延至青春期发病,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尤其是听神经、视神经损害,少数出现幼年麻痹性痴呆、幼年脊髓痨等。 (5)标志性损害:①哈饮森牙:门齿游离缘呈半月形缺损,表面宽基底窄,牙齿排列稀疏不齐;②桑葚齿:第一白齿较小,其牙尖较低,且向中偏斜,形如桑葚:③胸锁关节增厚:胸骨与锁骨连接处发生骨疣所致;④基质性角膜炎;⑤神经性耳聋:多发生于学龄期儿童,先有眩晕,随之丧失听力。哈钦森牙、神经性耳聋和基质性角膜炎合称为哈钦森三联征。 (三)潜伏梅毒 凡有梅毒感染史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已消失,除梅毒血清学阳性外无任何阳性体征,并且脑脊液检查正常者称为潜伏梅毒,其发生与机体免疫力较强或治疗暂时抑制TP有关。病程在2年以内的为早期潜伏梅毒,病程>2年为晚期潜伏梅毒。
阳运忠 2024-10-12阅读量2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