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吸烟竟能让眼睛“变形”?交大团队揭秘背后元凶!费医生提醒:爱美的你尤其要注意! 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普外科工作了30多年,从传统开刀到微创消融,跟甲状腺疾病打了半辈子交道,也做了不少线上科普。我发现啊,大家对自己的甲状腺健康越来越关注了,特别是咱们女性朋友,心思细腻,对身体的细微变化特别敏感。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个容易被忽视,但危害不小的甲状腺相关问题——甲状腺眼病,并且分享一个来自上海交大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周慧芳教授团队的重磅新发现,它直接指向了我们身边一个非常常见的坏习惯:吸烟。 一、甲状腺眼病:不只是甲状腺的问题,眼睛也遭殃 先简单说说甲状腺眼病(TED)。很多人知道甲亢(比如Graves病)会让人心慌、手抖、消瘦,但可能不知道,它还可能“连累”眼睛!TED就是一种和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是甲亢)密切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眼病。想象一下,眼睛周围的肌肉和组织发炎、肿胀,会导致: · 眼球突出(像金鱼眼) · 眼皮肿胀、发红 · 看东西重影(复视) · 眼睛干涩、疼痛、怕光 · 严重的甚至可能压迫视神经,威胁视力! 这不仅仅是影响美观,更实实在在影响生活质量和视力健康。而今天要说的这个新研究(发表在顶级期刊《Thyroid》上),就揪出了导致TED加重的一个关键“帮凶”——吸烟,并首次清晰揭示了它作恶的“作案手法”。 二、重磅研究:吸烟如何“点燃”你的眼病? 上海九院周慧芳教授团队非常了不起,他们的研究首次在动物模型上系统证明了吸烟和TED发生发展的直接关联,并找到了关键通路。研究发现了什么? 1. 吸烟是TED的“超级坏朋友”: 它不仅是TED的重要风险因素,还会: o 让TED症状更严重! o 降低药物治疗的效果! o 增加疾病复发的风险! o 简单说:抽烟的TED患者,眼睛问题往往更棘手! 2. 揪出“元凶”——RAGE受体: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研究中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模拟)会刺激眼眶里一种重要的“支撑细胞”(眼眶成纤维细胞,OF)。 o 关键发现: 烟草成分会特异性地激活这些细胞表面一个叫 RAGE(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的“开关”。 3. 启动“破坏程序”: o 一旦RAGE被烟草“唤醒”,就会启动一系列连锁反应(信号通路)。 o 首先引发氧化应激风暴(产生大量破坏性的“自由基”)。 o 接着激活 ROS-NFκB 这条“炎症通道”。 o 结果就是:细胞开始大量分泌 “煽风点火”的炎症因子(如IL-6, IL-8, TNF-α)。 o 最终后果: 眼眶组织开始 “变形”—— 脂肪异常增生 + 组织纤维化变硬。这正是导致眼球突出、眼肌增粗、眼睑肿胀等TED典型症状的病理基础! 4. 动物实验“实锤”: o 在TED小鼠模型中,暴露在香烟环境里的小鼠,眼睛问题明显恶化:眼球更突出、眼外肌更粗、眼皮肿得更厉害,眼眶里的脂肪和纤维化病变都加重了。 o 更重要的发现! 当研究团队使用药物阻断RAGE信号或者抑制其下游通路时,吸烟带来的这些破坏性效应被显著遏制了! 小鼠的眼部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这直接证明了RAGE通路在吸烟导致TED恶化中的核心作用。 费医生划重点:吸烟伤眼的“多米诺骨牌” 烟草有害成分 → 激活眼眶细胞RAGE受体 → 引发氧化应激 → 激活ROS-NFκB炎症通路 → 释放大量炎症因子 → 导致眼眶脂肪增生、组织纤维化 → 加重甲状腺眼病(眼球突出、肿胀等) 三、费医生的肺腑之言:护眼行动,从“熄”烟开始! 这项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在动物体内层面明确了吸烟→RAGE通路→TED恶化的完整链条,为理解环境因素如何致病提供了关键证据,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指明了非常实际的预防和干预方向: 1. 对TED患者(尤其吸烟者):戒烟是当务之急!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打断上述“破坏链条”的方法。别再让烟雾继续伤害你脆弱的眼眶组织了!戒烟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 2. 对高风险人群(如Graves病患者):务必远离烟草和二手烟! 预防永远胜于治疗。不要让自己暴露在这个明确的危险因素下。 3. 未来治疗新希望: 研究提示,针对 RAGE 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如ROS-NFκB) 开发药物,可能是未来治疗由吸烟等因素加重的TED的新策略。RAGE抑制剂在实验中已显示出良好效果。 特别想对女性朋友们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TED带来的外貌改变常常让患者,尤其是女性,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这项研究清楚地告诉我们,吸烟(包括二手烟)会显著加剧这种改变! 保护明亮的双眸,守护健康和自信,从拒绝每一支香烟、远离每一缕烟雾开始吧! (研究出处: 周慧芳教授团队研究成果《Cigarette Smoking Drives Thyroid Eye Disease Progression via RAGE Signaling Activation》发表于美国甲状腺协会会刊《Thyroid》。第一作者:刘晋、朱天翼、杨莉等;通讯作者:周慧芳、方思捷、李寅炜、李丹。推荐理由: 机制研究深入,首次在体内模型证实吸烟-RAGE-TED恶化的因果关系,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我是费健医生,关注甲状腺健康,也关心你明亮的世界。戒烟护眼,行动起来!如果你或家人朋友有相关困扰,也欢迎在正规平台咨询专业医生。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25
病请描述: 据调查,有接近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DPN可分为多种类型,其中临床最常见、处理最棘手的当数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有1/4~1/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PDPN。 1 PDPN是怎样发生的 DPN起病不易察觉,进展缓慢,以四肢(尤其是下肢)远端受累为主,主要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肢端麻木、针扎样疼痛、烧灼样疼痛、撕裂样疼痛、触碰敏感性疼痛等异样感觉,疼痛往往在夜间加重。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导致患者睡眠障碍、烦躁不安、焦虑、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PDPN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长期高血糖、血糖波动过大、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微血管病变、神经营养因子缺乏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的糖尿病病程越长,PDPN的发病率越高,治疗效果越差。因此,早期诊断和防治PDPN非常重要。神经电生理检查中的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诊断PDPN较为可靠的方法。 2 PDPN需要标本兼治 PDPN的病因治疗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抗氧化应激为主;对症治疗主要是合理选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症状。 用于治疗PDPN的药物主要有三大类:抗惊厥药、抗抑郁药、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目前被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用于治疗PDPN的一线镇痛药物主要是抗惊厥药(如普瑞巴林、加巴喷丁)和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而麻醉性镇痛药(如曲马多、羟考酮)只作为二线药物使用。此外,还有外敷的镇痛药,如辣椒碱软膏、利多卡因乳膏等,在PDPN的治疗中也有不错的效果。 3 应用止痛药物的注意事项 1.选择药物时,应遵循“先一线、后二线,先单药、后联合”的原则。抗惊厥药目前被认为是治疗PDPN最有效的药物,尤其是普瑞巴林,可以作为单药治疗的首选。普瑞巴林与二线药物曲马多联用,在减轻疼痛方面效果很好,不失为一对理想搭档。此外,普瑞巴林与度洛西汀也是一对不错的组合。 2.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缓慢减停”的原则。 3.因阿片类麻醉性镇痛药物,如羟考酮,在长期使用时可能产生依赖性,故通常使用不超过8周。一旦疼痛缓解,应缓慢减少药量,直至停药。曲马多尽管成瘾性小,但也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不宜长期服用。 4.镇痛药物起效通常需要使用一定时间并且达到一定剂量,疼痛症状往往需要用药治疗1~2周才开始减轻(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有时疗效不好,不是药物无效,而是用药时间不够或没达到治疗剂量。因此,治疗需要耐心,不可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PDPN一直以来都是临床非常棘手的疾病,很难根治。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药物,早期预防尤为重要。除了合理、规范地使用镇痛药物,病因治疗同样不可忽视,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好血糖、血脂,戒烟酒。只有标本兼治,才有望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137
病请描述:怀孕后,身体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准妈妈的心,尤其是腹痛——这究竟是正常的孕期反应,还是隐藏的健康警报?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病例,带您了解妊娠期急腹症的那些事。 一、一个惊险案例:腹痛背后的“沉默杀手” 30岁的李女士通过胚胎移植成功怀孕28天,却突然出现腹痛,从上腹蔓延到下腹,还伴有恶心呕吐。起初以为是早孕反应,直到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才紧急就医。检查发现,她的腹痛并非来自子宫,而是阑尾已经化脓穿孔,腹腔积脓达300ml!最终通过急诊手术切除阑尾,才保住了母婴安全。 为什么孕期阑尾炎如此凶险? 怀孕后,子宫像吹气球一样逐渐增大,把阑尾“挤”到了更高的位置(孕24周时阑尾可上移至髂嵴水平)。此时若阑尾发炎,典型的“右下腹压痛”可能不明显,加上孕期白细胞生理性升高,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炎症,导致延误治疗。一旦阑尾穿孔,细菌感染扩散至腹腔,胎儿丢失率可高达36%,孕产妇也面临生命危险。 二、孕期腹痛:不止是“孕反应”,这些疾病要警惕! 妊娠期急腹症(AAP)是指孕期出现的急性腹痛综合征,病因复杂,既可能来自产科问题,也可能是外科、内科疾病。以下几种高危情况需重点关注: (一)产科相关急腹症:与怀孕直接相关 •异位妊娠(宫外孕):受精卵“迷路”跑到子宫外(95%在输卵管),是早期妊娠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症状可能只有轻微腹痛或阴道出血,容易被误认为先兆流产。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会增加异位妊娠风险,移植2个以上胚胎时更要警惕。 •胎盘早剥:孕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提前从子宫壁剥离,表现为腹痛伴阴道出血。高血压、外伤等是高危因素,严重时可引发胎儿缺氧、母体休克。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罕见但致命的疾病,多发生在孕晚期(35-37周)。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母胎生命。 (二)外科相关急腹症:非产科因素的“隐形威胁” •急性胆囊炎:孕期激素变化使胆囊收缩能力下降,胆汁淤积易形成结石。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可能伴随发热、黄疸。 •急性胰腺炎:吃太多油腻食物后突发剧烈腹痛、呕吐,需警惕胰腺炎。妊娠期高脂血症是重要诱因,严重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肠梗阻:子宫增大挤压肠道,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导致肠粘连,都可能引发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孕中期(16-20周)和产褥期尤其高发。 三、孕期腹痛如何辨别?记住这3个“关键信号” 1.看疼痛部位与性质 •下腹痛伴阴道出血:首先排除异位妊娠、先兆流产或胎盘早剥。 •右上腹绞痛:可能是胆囊炎、胆石症。 •转移性右下腹痛:从肚脐周围开始,逐渐固定到右下腹,警惕阑尾炎。 •全腹剧烈疼痛伴发热:可能是腹膜炎(如阑尾穿孔、卵巢囊肿破裂)。 2.关注伴随症状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需排查胰腺炎、肠梗阻。 •头晕、心慌、血压下降:可能是内出血(如异位妊娠破裂、肝包膜下血肿)。 •胎动异常或胎心监护异常:提示胎儿可能缺氧,需紧急处理。 3.及时就医检查 •超声检查:首选无创检查,可排查宫内妊娠、附件包块、胆囊/阑尾病变。 •血液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肝肾功能(排查AFLP、HELLP综合征)、血HCG(鉴别异位妊娠)。 •多学科会诊:当诊断不明确时,及时请外科、内科医生共同评估,避免单科局限性。 四、给准妈妈的建议:科学应对,化险为夷 1.重视产检,主动告知病史 孕早期产检时,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慢性疾病(如胆囊结石),帮助医生提前评估风险。 2.出现腹痛,别硬扛! 孕期任何腹痛都不应被简单归因于“子宫增大”,尤其是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的疼痛,需立即就医。记住:孕中期后,阑尾位置上移,可能导致腹痛部位不典型,更不能掉以轻心。 3.合理饮食,预防诱因 ◦少吃高脂、高糖食物,降低胆囊炎、胰腺炎风险。 ◦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梗阻发生概率。 4.信任医生,避免过度焦虑 孕期用药和检查需谨慎,但不必因担心“影响胎儿”而拒绝必要的治疗。例如,妊娠期阑尾炎主张早期手术,腹腔镜手术对胎儿风险极低,拖延反而会增加穿孔风险。 结语 妊娠期急腹症就像潜伏在孕期的“隐形杀手”,但只要了解其特点,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就能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记住:怀孕不是“忍忍就过去”,科学应对、规范诊疗,才是对自己和宝宝最好的保护。如果您或身边的准妈妈有类似困扰,不妨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远离孕期腹痛的隐患!
李春妍 2025-06-20阅读量216
病请描述: 一、什么是色素痣? 色素痣(又称痣细胞痣)是由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聚集形成的良性皮肤肿瘤。根据痣细胞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交界痣、复合痣和皮内痣。多数色素痣是先天形成,也可能在青春期或孕期因激素变化而新发或增大。 二、乳房附近的色素痣是否特殊? 乳房周围的皮肤较薄且敏感,日常可能因内衣摩擦、激素波动(如青春期、孕期)而受到刺激。但色素痣的良恶性与其位置无直接关联,关键在于痣本身的变化特征。乳房附近的痣与其他部位的痣遵循同样的观察原则。 三、哪些情况需要警惕恶变? 通过国际通用的 “ABCDE法则” 自我观察: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形状不规则,左右不对称。 B(Border)边界模糊:边缘不清晰,呈锯齿状或模糊。 C(Color)颜色不均:痣内出现深浅不一的黑色、棕色、红色或蓝色。 D(Diameter)直径过大:超过6毫米(约铅笔橡皮擦大小)。 E(Evolution)动态变化:短期内增大、隆起、瘙痒、破溃或出血。 注意:乳房附近的痣若频繁受摩擦(如内衣钢圈压迫),虽不直接导致恶变,但可能刺激痣细胞,建议密切观察变化。 四、乳房附近色素痣的日常护理建议 1. 减少摩擦刺激:选择透气、无钢圈的内衣,避免过紧衣物反复摩擦痣体。 2. 严格防晒:紫外线可能增加痣的恶变风险,外出时涂抹防晒霜或遮挡保护。 3. 避免自行处理:切勿用激光、药水点痣,不当操作可能诱发恶变。 五、何时需要就医? 1.符合ABCDE中的任意一条特征。 2.痣周围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感染迹象。 3.因美观或心理压力希望去除。 医生可能通过皮肤镜检查初步判断,必要时建议手术切除并送病理检查。 六、常见误区解答 误区1:“乳房附近的痣必须切除。” 真相:绝大多数色素痣是良性的,无需治疗。仅当有恶变倾向或影响生活时建议切除。 误区2:“激光点痣更方便安全。” 真相:激光可能无法彻底清除深层痣细胞,且刺激残留细胞,手术切除更安全彻底。 七、总结 乳房附近的色素痣本身不威胁健康,但需定期观察变化,遵循ABCDE法则自查。日常减少摩擦刺激,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可有效预防风险。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无需过度焦虑!
邓娟 2025-05-31阅读量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