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腹部 > 代谢性低钾 > 预防

代谢性低钾预防

代谢性低钾预防相关内容 更多>

肾衰竭

病请描述:肾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部分或者全部丧失的一种病理状态。 1.病因 (1)急性肾衰竭 通常是因肾脏血流供应不足(如外伤或烧伤)、肾脏因某种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损或是受到毒物的伤害,引起急性肾衰竭的产生。 (2)慢性肾衰竭 肾脏慢性或长期的病变使肾脏的功能逐渐下降,造成肾衰竭的发生。 2.典型症状 (1)少尿期:病情最危重阶段,内环境严重紊乱。可出现少尿(<400毫升/日)或无尿(<100毫升/日)、低比重尿(1.010~1.020)、尿钠高、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水中毒、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及氮质血症等。此期持续几天到几周,持续愈久,预后愈差。 (2)多尿期:少尿期后尿量逐渐增加,当每日尿量超过500毫升时,即进入多尿期。此后,尿量逐日成倍增加,最高尿量每日3000~6000毫升,甚至可达到10000毫升以上。在多尿期初始,尿量虽增多,但肾脏清除率仍低,体内代谢产物的蓄积仍存在。约4~5天后,血清尿素氮、肌酐等随尿量增多逐渐下降,尿毒症症状随之好转。钾、钠、氯等电解质从尿中大量排出可导致电解质紊乱或脱水,应注意少尿期的高峰阶段可能转变为低钾血症。此期持续1~2周。 (3)恢复期:尿量逐渐恢复正常,3~12个月肾功能逐渐复原,大部分患者肾功能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只有少数患者转为慢性肾衰竭。 3.常用检查 血、尿常规,肾功能检查,血生化检查,肾穿刺活组织 4.诊断依据 (1)除氮质血质症外,往往无临床症状,而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病情发展到残余肾单位不能调节适应机体最低要求时,尿毒症症状才会逐渐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各系统受累。 (2)应该鉴别急性和慢性肾衰竭。 1)急性肾衰竭发病原因复杂,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目前尚无完美的分类方法,根据习惯分肾前性、肾性、肾后性急性肾衰竭。 2)慢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肾单位受到破坏而减少,致使肾脏排泄调节功能和内分泌代谢功能严重受损而造成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和并发症。 5.治疗原则 病因治疗,酌情用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治疗。 (1)手术治疗 肾脏移植是目前治疗肾脏衰竭最好的方法,因为移植到患者体内的肾几乎可以完全代替已衰竭了的肾脏功能,让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肾脏移植是指通过手术,将器官捐献者的肾脏移植到接受移植的患者体内的过程。 (2)其他治疗 因肾脏已失去功能,所以医师会暂时利用透析治疗的方式(即俗称的洗肾),协助排除体内毒素及废物;急性肾衰竭患者若未获得适当的治疗或无法控制,让疾病由急性演变成慢性肾衰竭时,就可能因尿毒症而必须终生透析。目前采用的透析形式有两种: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用一种特殊的机器代替肾脏的功能。腹膜透析是用人体的腹膜充当过滤器,排除体内毒素。 5.预防 1)积极控制血压。 2)积极控制血糖。 3)积极控制感染。 4)尽量少接触肾毒性物质。 5)及早解除出现的尿路梗阻。 6)积极治疗肾小球肾炎。 7)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 8)日常饮食方面,注意均衡营养。 9)定期体检,发现尿常规、肾功能异常及时就诊。

吴玉伟 2020-04-10阅读量1.0万

代谢性低钾预防相关医生 更多>

在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领域从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性腺、糖脂代谢、嘌呤代谢(尿酸、痛风)、骨盐代谢、水钠代谢、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相关的常见病和罕见疑难病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临床致力于早发糖尿病(40岁前被确诊)以及骨质疏松/低骨量的长期的个体化的综合管理及亲代高危人群的早期预防管理,注重共病共管(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肥胖、骨质疏松/低骨量、关节炎、脂肪肝、呼吸睡眠暂停、皮炎等),注重运动、烹饪等生活指导;长期关注脆性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肥胖或脂肪分布异常、体位性低血压(及相关晕厥)、男性性腺功能减退、女性高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代谢性与遗传性骨病、肌少症、钙磷钾镁钠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是甲亢甲减交替反复等。基于上述方向,在中华核心和中科院 SCI 2区及1区 以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十余篇,主持国家级、省市级等项目5项,参与校级项目2项,参与河南地区专业教材及病例集萃相关章节的编撰。

代谢性低钾预防相关医院 更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膏方

三级甲等 预约量:1.8万

岳阳医院青海路名医特诊部

三级甲等 预约量:217.9万

武汉市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8.7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