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蛀牙,也称为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酸性物质腐蚀的一种常见口腔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蛀牙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导致牙齿烂空。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患者会感到焦虑和不安。下面将全面解析蛀牙烂空的原因、危害,并提供应对策略,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 一、蛀牙烂空的原因与危害 原因: 1、细菌作用:口腔中的细菌通过分解食物残渣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会腐蚀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和牙本质。 2、饮食习惯:高糖、高酸性食物和饮料是细菌产生酸性的主要来源,长期摄入这些食物会增加蛀牙的风险。 3、口腔卫生: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不定期刷牙、使用牙线等,会导致口腔内细菌滋生,加速蛀牙的发展。 危害: 1、牙齿疼痛:烂空的牙齿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牙齿丧失:严重的蛀牙可能导致牙齿无法保留,最终需要拔除。 3、口腔感染:烂空的牙齿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引发口腔感染。 4、影响美观:烂空的牙齿会影响口腔美观,降低自信心。 二、应对策略 1、及时就医: 一旦发现牙齿有蛀牙迹象,应立即就医。医生会根据蛀牙的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烂空的牙齿,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填充或拔牙等处理。 2、根管治疗: 如果蛀牙已经烂到牙髓(牙齿内部的神经血管组织),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根管治疗通过清除牙髓内的病变组织,并用填充材料封闭根管,以保存牙齿。 3、牙齿填充: 对于未烂到牙髓的蛀牙,医生通常会使用填充材料(如树脂、银汞合金等)来填补蛀牙空洞,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 4、拔牙与镶牙: 如果烂空的牙齿已经无法保留,医生可能会建议拔牙。拔牙后,为了保持口腔功能和美观,可以考虑进行镶牙(如烤瓷牙、种植牙等)。 5、口腔护理: 治疗后的牙齿需要更加细致的护理。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刷牙、使用牙线、漱口水等,以减少细菌滋生。同时,应避免高糖、高酸性食物和饮料的摄入,以减少蛀牙复发的风险。 6、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是预防蛀牙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蛀牙问题,防止其恶化。 温馨提醒:蛀牙烂空是一种严重的口腔问题,但并非不可治疗。通过及时就医、根管治疗、牙齿填充、拔牙与镶牙以及良好的口腔护理和定期检查,我们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一问题。面对蛀牙烂空的情况,患者应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以期恢复口腔健康和美观。同时,我们也应提高口腔健康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蛀牙的发生。
李会彬 2024-12-31阅读量1358
病请描述: 2024年10月29日是第19个世界卒中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今年活动宣传主题为“体医融合,战胜卒中”,旨在倡导通过科学运动预防卒中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急性脑血管病,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等“五高”特点。 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是我国当前第一位致残病因,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卒中“可防可控” 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脑血管病目前已跃升为国民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最高的疾病。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指出,脑卒中可防可控。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减轻脑卒中疾病负担。 《规范》明确,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不可干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心脏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活方式等。 ▲ 高血压和不良生活方式是脑卒中危险因素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5A神经内二科主任李振并表示,卒中重在预防,养成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可大幅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科学合理的体锻能降低卒中风险 所谓“体医融合”是将体育锻炼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相互配合,共同助力健康管理与提升。在预防和治疗卒中方面,体育锻炼和医疗服务就像“双重保障”,缺一不可。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卒中患者知识手册》形容体育锻炼就像是一剂强效“良药”,能够从多个角度入手,全面降低卒中风险。 《卒中患者知识手册》引述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世界卒中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能有效预防卒中。 ▲ 体育锻炼应科学合理 此外,运动还能帮助控制体重、血压和血糖,而这些都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不过,李振并主任提醒,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都应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运动引发损伤。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帮助放松肌肉。如果患有慢性疾病或存在其他身体不适,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提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脑卒中的预防要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酒、心理平衡的“健康四大基石”为主要内容。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发生。 (一) 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7点: 1.清淡饮食; 2.适度增强体育锻炼; 3.克服不良习惯,如戒烟酒、避免久坐等; 4.防止过度劳累; 5.注意气候变化; 6.保持情绪平稳; 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 (二)相关疾病患者重点关注以下5项: 1.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规律服药。 2.高脂血症患者,应注意控制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坚持服用降血脂药物。 3.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积极控制血糖。 4.房颤或有其他心脏疾病者,应控制心脏病相关危险因素。 5.提升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意识,积极参与、配合当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等活动。 牢记口诀 快速识别 如果卒中症状能够被早期识别,在发病后立即送达有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规范治疗,可增加恢复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李振并主任表示,根据“BEFAST口诀”、“中风120口诀”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可谓通俗易懂。 (一)“BEFAST”口诀 “B”是指平衡(Balance),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是指眼睛(Eyes),突然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或者一过性黑蒙。 “F”是指面部(Face),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是指手臂(Arms),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者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是指言语(Speech),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是指时间(Time),时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突然发生,则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把握好最佳治疗时机。 (二)“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 “中风120”口诀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上脑卒中,应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李振并主任介绍,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很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脑卒中发生时,每耽误1分钟,大约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来看,‘抢救时间窗’很重要。”李主任强调,脑卒中发病后,4.5小时内采用静脉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明显恢复。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也就越好。 因此,患者怀疑发生脑卒中时,应立即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分为溶栓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1.溶栓治疗 是改善脑血循环、恢复脑血流的措施。主要溶栓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和尿激酶等。 2.手术治疗 包括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等。 3.药物治疗 包括调脂稳斑、抗血小板聚集等。 4.康复治疗 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如果超过1年再进行康复治疗,各种功能恢复的效率将有所降低。 (文章整理自: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健康中国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0-30阅读量2507
病请描述: 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与大脑一过性的缺血、缺氧有关。晕厥与昏迷和休克不同,昏迷的意识丧失时间较长,而休克早期无意识障碍,但周围循环衰竭征象较明显且持久。晕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晕厥的常见类型 心原性晕厥:与心脏疾病相关,如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通常较为严重,预后较差。 非心原性晕厥: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如血管迷走性晕厥)、情境性晕厥(如咳嗽性晕厥、排尿性晕厥)、tiwei性低血压等,通常预后良好。 晕厥的诊断 诊断晕厥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晕厥的前驱症状、身体tiwei、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发作后恢复情况等。体格检查应包括血压、心率的测量以及心脏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心电图是晕厥患者的基本检查,可以发现心律失常等潜在原因。对于心原性晕厥的诊断,可能还需要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监测等进一步检查。 晕厥的治疗 治疗晕厥应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对于心原性晕厥,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或手术治疗等。非心原性晕厥的治疗可能包括增加水盐摄入、避免诱因、物理对抗动作等。在某些情况下,如血管迷走性晕厥,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倾斜训练。 急救措施 当发现有人晕厥时,应立即保护患者防止摔伤,将其安置成平卧位,解开衣领,抬高下肢,保持呼吸道通畅,并拨打急救电话120。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后再次出现晕厥,应将患者头部放在两腿之间,并及时就医。 预防措施 预防晕厥的措施包括避免紧张、恐惧、疼痛等刺激性因素,按时服药、定期体检,以及避免低血糖等。对于有特定晕厥风险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血糖水平。 晕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及时就医和正确的急救措施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王亮 2024-09-14阅读量6628
病请描述: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自2024年起,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不容乐观,亟需加强干预。体重水平与人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3A神经内一科主任周君表示,“小胖墩”、“节日胖”、“假期肥”……超重肥胖造成了大量健康风险,更是脑卒中(俗称“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 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卒中330万人,每年因卒中死亡154万人。临床观察,约有50~70%的患者会出现复发。卒中存活者中约有80%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约75%丧失劳动能力,40%是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是威胁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 要预防脑卒中发生,首先要了解其危险因素。周君主任介绍,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代谢综合征、超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心房颤动、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等,都是可控制、干预的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通过BMI来定义肥胖,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为亚洲人定义的标准,BMI<18.5kg/㎡)为消瘦;BMI=18.5-22.9kg/㎡)为正常;BMI=23.0-27.4kg/㎡)为超重;BMI≥27.5kg/㎡)为肥胖。 周君主任进一步讲解道,超重/肥胖之所以是发生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超重/肥胖导致高血压、血脂异常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生率增加,从而间接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2.超重/肥胖导致脂肪组织增加,经过体内一系列转换,最终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3.超重/肥胖可引起慢性炎症,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加速脑卒中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超重/肥胖导致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可能受到体型、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尤其是腹型肥胖患者(俗称“将军肚”),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并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健康。 ▲ 腹型肥胖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 问: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做好体重管理呢? 周君主任结合《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指出,超重和肥胖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有利于控制血压,也可减少脑卒中风险。对于超重肥胖人群来说,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管住嘴,迈开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1.减重 尽量使体重指数BMI保持在20~24为宜。 2.控制血脂 总胆固醇要控制在5.2mmol/L以下,甘油三酯控制在1.7mmol/L以下,血脂异常者建议每三到六个月复查一次。 3.控制血压 对于成年人而言,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理想状态要降至130/80mmHg左右为佳。既往高血压病史者,应严格遵循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4.控制血糖 理想状态下,空腹血糖要控制在3.9-61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3.9-80mmol/L。 5.适量运动 合理的运动训练,如肌力训练、平衡/协调训练、步行训练、功能性活动训练等,能有效改善肥胖症状及患者的平衡性、灵活性及肌力。 6.控制饮食,戒烟限酒 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品,保证营养均衡。此外,吸烟和饮酒会引起血管状态的应激改变,诱发心跳加快和血压上升,加重动脉硬化,应严格限制。 周君主任提醒,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超重肥胖人群还应积极开展定期体检,排查是否存在尚无症状的病灶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早期干预,有效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一旦无明显诱因出现单侧肢体乏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时,要高度怀疑患上脑卒中的可能性,应立即拨打“120”急救,尽快送至具备脑卒中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救治。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7-25阅读量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