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当心!这两种“吃出来”的癌症正在偷偷威胁你的生命 ——来自一位外科医生的健康忠告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写过百万字科普。今天想和大家聊一篇新鲜出炉的研究(2025年5月发表于国际期刊《eGastroenterology》),它揭示了中国消化系统癌症的惊人变化——有些癌症在退场,有些却正疯狂反扑! 🔍 先划重点:中国消化癌的“红黑榜” 数据来源:郑州大学王凯娟教授团队分析2004-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数据 一个扎心现实: 每10个中国癌症死者中,就有3人死于这五类消化癌! 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正成为新一代“健康杀手”。 ❓ 为什么这两种癌越来越凶险? 🍔 结直肠癌:富贵病“吃”出来! + 凶手清单: - ❌ 红肉/加工肉(香肠、培根)吃太多 - ❌ 膳食纤维(蔬菜、全谷物)吃太少 - ❌ 久坐不动+肥胖 - ❌ 拒绝肠镜筛查(70%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 费医生提醒:它本是最好预防的癌之一!早期发现治愈率超90%,但太多人因“怕麻烦”错过黄金期。 🚨 胰腺癌:“癌王”的致命陷阱 + 为何难防难治? - 🔍 早期无症状!腹痛、消瘦易被当成胃病 - ⚠️ 缺乏有效筛查手段(不像胃癌有胃镜) - 💊 放化疗效果差,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5% - 🚬 男性更危险!农村吸烟饮酒率高加速恶化 💡 费医生揪心:我见过太多家庭因它人财两空。它专挑“忽视小症状”的人下手! 🛡️ 防癌“黄金三招”(马上用起来!) 1️⃣ 饮食革命:把癌症“饿”在门外 - ✅ 每天500克蔬菜+200克水果(膳食纤维是肠道“清道夫”) - ✅ 白肉替代红肉:多吃鱼、鸡,少吃猪牛羊 - ✅ 腌制烧烤食品≤1次/周 - ❌ 对含糖饮料说再见!(它们催肥又促癌) 2️⃣ 筛查是保命符! 结直肠癌高危人群(符合任一项): - ▶ 年龄≥45岁 - ▶ 有肠息肉或家族史 - ▶ 长期便秘/便血 行动指南: - ⏰ 45岁起:每年1次粪便潜血检测 - ⏰ 50岁起:每5-10年1次肠镜(无痛技术已普及!) 3️⃣ 胰腺癌:警惕身体“求救信号” - 🔥 持续上腹痛(尤其夜间加重) - 🔥 无缘无故消瘦(半年掉体重10%) - 🔥 新发糖尿病(尤其瘦人突然血糖高) 高危人群(吸烟者、慢性胰腺炎、家族史)需定期做增强CT或MRI! ❤️ 费医生的心里话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深知健康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结直肠癌和胰腺癌的上升,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失衡。 别等躺上手术台才后悔——少吃一口烤肉,多走5000步,做次肠镜,可能就是改写生命剧本的关键! 转发这篇文章给你关心的人,健康中国,需要每个“你”的行动。 作者: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全网科普达人)研究来源:Hu T, et al. Burden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cies in China, 2004–2021. eGastroenterology 2025;3:e100148推荐理由:用最新数据唤醒健康意识,防癌其实比想象中简单! 🌟 小本本记下:防肠癌 → 多吃菜、做筛查防胰腺癌 → 戒烟酒、盯信号健康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5
病请描述:胰腺也会“闹脾气”?揪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的“元凶”,科学应对不慌张! 嗨,各位关心健康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在手术台和无影灯下“奋战”了30多年,既拿手术刀精准切除病灶,也用微创消融针“温柔”化解病痛。见过太多胰腺的“喜怒哀乐”,今天想和大家深入聊聊一种特殊、容易被忽视,但管理不好就容易“卷土重来”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特别是它“复发”的那些事儿,以及我们如何智慧应对。 最近仔细研读了一篇非常前沿的医学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金晶、王迎春、黄永辉教授团队发表于核心期刊)。这篇文章就像一份详尽的“敌情报告”和“作战手册”,系统梳理了哪些因素容易导致AIP复发,以及万一复发了,医生们手中有哪些“新式武器”可用。今天,我就结合这篇重要的文献和咱们临床上的经验,用大家听得懂的话,掰开揉碎了讲给你们听。 一、认识这个“特殊分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AIP) 想象一下,我们身体里有一支忠诚的“免疫军队”,本应抵御外敌。但在AIP患者身上,这支军队可能“敌我不分”,错误地把自己的胰腺当成了“入侵者”进行攻击!这就导致了胰腺发炎、肿大。它和我们常听说的由胆结石或大量饮酒引发的急性胰腺炎不同,更像是免疫系统内部的一场“误伤风波”。 这种“误伤”可不容小觑,患者可能会出现: · 皮肤、眼睛发黄(黄疸):因为肿大的胰腺可能压迫到胆管。 · 持续的肚子不舒服、隐隐作痛。 · 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 · 糖尿病突然出现或控制变差。 最让人头疼的“小强属性”:复发! AIP有个挺让人烦恼的特点——它可能被控制住一段时间后,又杀个“回马枪”,也就是复发了。研究显示,AIP的复发率在27%-50%之间,其中在我国更常见的1型AIP,复发率(约31%)显著高于2型(约9%)。反复复发可不是小事,它可能慢慢损害胰腺功能,导致消化吸收不良(外分泌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加重(内分泌功能不全),甚至让胰腺萎缩。 二、揪出复发的“元凶”:哪些危险因素要警惕? 为什么有些患者容易复发?这篇综述帮我们总结了关键的“危险信号”。了解它们,就像掌握了预防复发的“预警雷达”: 1. 血清学指标亮“红灯”: o IgG4水平高: 这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信号灯”。无论是治疗前IgG4就很高(比如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还是治疗过程中IgG4水平再次升高(>135 mg/dl),都提示复发风险大大增加。它反映了体内免疫系统的“活跃度”依然很高。 o IgA水平低: 一些研究发现,血清中IgA水平低也可能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不过具体机制还在研究中。 o 其他“侦察兵”: 像自分泌运动因子(ATX)等指标,也被发现可能与复发相关,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2. “战火”蔓延到胰腺之外: AIP,尤其是1型,常是全身性免疫疾病(称为IgG4相关性疾病)的一部分。如果初次发病时,免疫系统的攻击就不仅仅局限于胰腺,还波及了: o 胆管(导致硬化性胆管炎) o 唾液腺/泪腺(导致硬化性涎腺炎/泪腺炎) o 肾脏 o 腹膜后等部位,那么复发的风险也会显著升高。而且,复发时可能表现为胰腺外器官的再次受累。 3. 影像学上的“蛛丝马迹”: o 胰腺弥漫性肿大: 初次发病时整个胰腺都肿大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 o 激素治疗后胰腺持续肿大: 规范激素治疗6个月后,如果胰腺肿大还没完全消退,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强的复发预警信号! 4. 激素治疗“策略”很重要: o 疗程不足或减药太快: 激素(如泼尼松)是治疗AIP的“主力军”。但如果用药时间不够长,或者减药速度像“坐滑梯”一样快,免疫系统的“火苗”可能没完全扑灭,就容易死灰复燃。严格按照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是基石! o 维持治疗(MST)很关键: 亚洲的大量研究表明,激素诱导缓解后,进行长期低剂量(如5mg/天)的维持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比如从39%降到27%)。维持治疗通常建议持续2-3年,但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比如副作用风险)调整方案。研究明确指出,未进行维持治疗或维持剂量低于5mg/天,是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5. 其他“帮凶”: o 吸烟: 对!又是吸烟!研究明确显示,吸烟是AI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了胰腺健康,请务必戒烟! o 初发症状: 起病时就伴有黄疸、胆管炎等,也可能与较高复发风险相关。 o 基因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如HLADQB1)可能也与复发有关联,但研究还在深入。 三、万一复发了,别慌!我们手里有“武器库”: 复发虽然让人沮丧,但并不可怕,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灭火”方案: 1. 重启激素治疗: 通常是复发后的首选方案。医生会根据复发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决定起始剂量和治疗方案,这次可能会建议更长的治疗期或更缓慢的减量速度。 2. 免疫调节剂“强力支援”: 对于频繁复发(比如一年内复发2次或以上)、激素依赖(一减药就复发)或不能耐受激素副作用的患者,医生会考虑请出“援军”——免疫调节剂。它们能更精准地调节过度活跃的免疫系统,常用的有: o 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研究证明它能有效预防复发(复发率19.2% vs 29.8%),是常用的选择。 o 吗替麦考酚酯 (Mycophenolate Mofetil) o 利妥昔单抗 (Rituximab) - “生物导弹”: 这是近年来的“明星药物”!它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能精准靶向清除导致疾病的B细胞。研究显示它对复发型AIP缓解率高达95%,尤其对于合并胰腺外器官受累或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效果非常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堪称对抗顽固复发的“精准拆弹专家”。 3. 探索中的“新武器”: 像环孢素、雷帕霉素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潜力,维多利珠单抗也有成功案例报道,为未来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费主任的贴心叮嘱: 虽然今天我们聚焦在AIP的复发和应对,信息来源于严谨的医学综述,但我想特别强调几点,尤其是对我们女性朋友: 1. 别过度紧张,也别忽视: AIP本身不是常见病,出现黄疸、腹痛、消瘦等症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最常见的胰腺炎原因还是胆结石和酒精。别自己吓自己,也别不当回事。 2. 信任医生,规范治疗是王道: 如果确诊了AIP,请务必严格遵医嘱!足疗程、缓慢减量、必要的维持治疗,是降低复发风险的基石。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可能有副作用,医生会密切监测并帮您管理,切勿自行调整药物! 3. 健康生活方式是稳固“后方”: 戒烟!戒烟!戒烟!(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吸烟是明确高危因素!)。均衡饮食(少油腻刺激),适度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管理好压力,这些对维护免疫系统平衡、巩固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4. 定期复查是“护身符”: 把定期的血液检查(如IgG4、肝功能)、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当成守护健康的“必修课”。这是监测病情、早期发现复发的“雷达站”,早发现早处理,效果最好,伤害最小。 文章出处与推荐: · 本文核心观点和最新进展源自权威综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后治疗研究进展》(作者:金晶、王迎春、黄永辉),发表于国内核心医学期刊。DOI:10.3760/cma.j.cn115667-20240411-00077 我是费健: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与胰腺疾病打交道30余年,深知患者不易。 ·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等荣誉是鞭策,更是责任。 · 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这是我的科普初心阵地。我坚信,最前沿的医学知识,应该化作温暖易懂的语言,成为每个人守护健康的铠甲。 为什么推荐你了解AIP?虽然AIP相对少见,但理解“免疫系统可能误伤自身器官”这个概念,对于认识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大家关心的甲状腺疾病)都有启发。更重要的是,这篇综述强调的“规范治疗”、“定期随访”、“戒烟”、“健康生活方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健康金律!多一份对身体的了解,就多一份主动管理健康的智慧和从容。如果你或亲友有相关健康困扰,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希望这篇小文能帮你拨开医学迷雾,更从容地面对健康挑战。保持对身体的关注和好奇,我们下次科普再见!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27
病请描述:感染HPV后是否需要转诊阴道镜检查,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判断,并非所有HPV感染都需立即进行阴道镜检查。以下从医学角度为大家详细科普,帮助明确相关诊疗逻辑,避免过度焦虑或延误检查:一、首先明确:HPV感染≠宫颈病变1.HPV的“高危”与“低危”之分◦低危型HPV(如6、11型):主要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一般不会导致宫颈恶性病变,若仅低危型HPV阳性、TCT(宫颈细胞学检查)正常,无需转诊阴道镜,定期复查即可。◦高危型HPV(如16、18、31、33型等):持续感染可能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甚至宫颈癌,但感染≠持续感染≠癌前病变,多数女性可通过自身免疫力在8-24个月内清除病毒。2.“持续感染”是关键信号高危型HPV阳性后,需结合感染时长和宫颈细胞学结果判断:◦若首次发现高危型HPV阳性,TCT正常,建议1年后复查HPV+TCT,无需立即阴道镜检查;◦若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如间隔1年以上两次检查均为阳性),或TCT结果异常,则需进一步检查。二、什么情况下需要转诊阴道镜?阴道镜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放大观察宫颈表面,对可疑病变部位取活检,明确是否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以下是推荐转诊阴道镜的主要情况:1.TCT结果异常◦TCT报告显示:ASC-US(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伴高危型HPV阳性;◦TCT报告显示:ASC-H(不除外高度病变的非典型鳞状细胞)、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AGC(腺细胞异常)等,无论HPV结果如何,均需立即转诊阴道镜。2.高危型HPV16/18型阳性由于16、18型与70%的宫颈癌相关,即使TCT结果正常,也建议直接转诊阴道镜检查,必要时活检,以排除隐匿性病变。3.高危型HPV持续感染若高危型HPV阳性超过2年,且TCT连续异常(如多次ASC-US或LSIL),提示病毒持续存在可能已导致宫颈病变,需通过阴道镜进一步评估。三、单纯HPV阳性,TCT正常,该如何处理?1.无需过度恐慌,避免过度医疗单纯高危型HPV阳性、TCT正常,多数为“一过性感染”,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避免不洁性生活,建议伴侣同步检查(男性HPV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但会增加女性重复感染风险);◦1年后复查HPV+TCT,若病毒清除,继续定期筛查即可;若持续感染,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阴道镜检查。2.特殊人群需缩短复查周期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妊娠期女性,若发现高危型HPV阳性,建议缩短复查间隔(如6个月),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提前干预。四、阴道镜检查痛苦吗?有哪些注意事项?1.检查过程温和,无需过度紧张阴道镜检查通过阴道窥器暴露宫颈,医生用醋酸和碘溶液涂抹宫颈,观察上皮颜色变化,若有可疑区域,会取少量宫颈组织活检。整个过程通常无明显痛苦,活检可能有轻微酸胀感,一般可耐受。2.检查前后注意事项◦避开月经期,检查前24小时避免性生活、阴道用药或冲洗,以免影响结果;◦活检后可能有少量阴道出血,一般1-3天停止,若出血多或伴随腹痛,需及时就诊;◦活检结果通常需要3-5个工作日,根据病理报告决定后续治疗(如随访、leep刀手术等)。五、总结:HPV感染的“分级管理”流程高危型HPV阳性→结合TCT结果 ↓ TCT正常:1年后复查HPV+TCT(若持续感染,再评估阴道镜) ↓ TCT异常/HPV16/18阳性:直接转诊阴道镜检查 六、重要提醒:定期筛查比“一刀切”更重要•21-29岁:首选TCT筛查,每3年一次;•30-65岁:首选HPV+TCT联合筛查,每5年一次,或单独TCT每3年一次;•接种HPV疫苗后仍需筛查:疫苗不能覆盖所有高危型HPV,筛查是预防宫颈癌的最后一道防线。总之,感染HPV后是否需要阴道镜检查,需由医生根据HPV型别、TCT结果、感染时长等综合判断,避免因“谈HPV色变”而盲目检查,也不可因忽视筛查而延误病情。科学管理,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宫颈病变风险。
李春妍 2025-06-25阅读量140
病请描述:怀孕后,身体的每一次变化都牵动着准妈妈的心,尤其是腹痛——这究竟是正常的孕期反应,还是隐藏的健康警报?今天,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病例,带您了解妊娠期急腹症的那些事。 一、一个惊险案例:腹痛背后的“沉默杀手” 30岁的李女士通过胚胎移植成功怀孕28天,却突然出现腹痛,从上腹蔓延到下腹,还伴有恶心呕吐。起初以为是早孕反应,直到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才紧急就医。检查发现,她的腹痛并非来自子宫,而是阑尾已经化脓穿孔,腹腔积脓达300ml!最终通过急诊手术切除阑尾,才保住了母婴安全。 为什么孕期阑尾炎如此凶险? 怀孕后,子宫像吹气球一样逐渐增大,把阑尾“挤”到了更高的位置(孕24周时阑尾可上移至髂嵴水平)。此时若阑尾发炎,典型的“右下腹压痛”可能不明显,加上孕期白细胞生理性升高,很容易被误认为普通炎症,导致延误治疗。一旦阑尾穿孔,细菌感染扩散至腹腔,胎儿丢失率可高达36%,孕产妇也面临生命危险。 二、孕期腹痛:不止是“孕反应”,这些疾病要警惕! 妊娠期急腹症(AAP)是指孕期出现的急性腹痛综合征,病因复杂,既可能来自产科问题,也可能是外科、内科疾病。以下几种高危情况需重点关注: (一)产科相关急腹症:与怀孕直接相关 •异位妊娠(宫外孕):受精卵“迷路”跑到子宫外(95%在输卵管),是早期妊娠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症状可能只有轻微腹痛或阴道出血,容易被误认为先兆流产。辅助生殖技术(如试管婴儿)会增加异位妊娠风险,移植2个以上胚胎时更要警惕。 •胎盘早剥:孕20周后,正常位置的胎盘提前从子宫壁剥离,表现为腹痛伴阴道出血。高血压、外伤等是高危因素,严重时可引发胎儿缺氧、母体休克。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罕见但致命的疾病,多发生在孕晚期(35-37周)。孕妇会出现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肝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母胎生命。 (二)外科相关急腹症:非产科因素的“隐形威胁” •急性胆囊炎:孕期激素变化使胆囊收缩能力下降,胆汁淤积易形成结石。典型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可能伴随发热、黄疸。 •急性胰腺炎:吃太多油腻食物后突发剧烈腹痛、呕吐,需警惕胰腺炎。妊娠期高脂血症是重要诱因,严重时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肠梗阻:子宫增大挤压肠道,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导致肠粘连,都可能引发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孕中期(16-20周)和产褥期尤其高发。 三、孕期腹痛如何辨别?记住这3个“关键信号” 1.看疼痛部位与性质 •下腹痛伴阴道出血:首先排除异位妊娠、先兆流产或胎盘早剥。 •右上腹绞痛:可能是胆囊炎、胆石症。 •转移性右下腹痛:从肚脐周围开始,逐渐固定到右下腹,警惕阑尾炎。 •全腹剧烈疼痛伴发热:可能是腹膜炎(如阑尾穿孔、卵巢囊肿破裂)。 2.关注伴随症状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需排查胰腺炎、肠梗阻。 •头晕、心慌、血压下降:可能是内出血(如异位妊娠破裂、肝包膜下血肿)。 •胎动异常或胎心监护异常:提示胎儿可能缺氧,需紧急处理。 3.及时就医检查 •超声检查:首选无创检查,可排查宫内妊娠、附件包块、胆囊/阑尾病变。 •血液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提示感染)、肝肾功能(排查AFLP、HELLP综合征)、血HCG(鉴别异位妊娠)。 •多学科会诊:当诊断不明确时,及时请外科、内科医生共同评估,避免单科局限性。 四、给准妈妈的建议:科学应对,化险为夷 1.重视产检,主动告知病史 孕早期产检时,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有腹部手术史、慢性疾病(如胆囊结石),帮助医生提前评估风险。 2.出现腹痛,别硬扛! 孕期任何腹痛都不应被简单归因于“子宫增大”,尤其是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的疼痛,需立即就医。记住:孕中期后,阑尾位置上移,可能导致腹痛部位不典型,更不能掉以轻心。 3.合理饮食,预防诱因 ◦少吃高脂、高糖食物,降低胆囊炎、胰腺炎风险。 ◦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梗阻发生概率。 4.信任医生,避免过度焦虑 孕期用药和检查需谨慎,但不必因担心“影响胎儿”而拒绝必要的治疗。例如,妊娠期阑尾炎主张早期手术,腹腔镜手术对胎儿风险极低,拖延反而会增加穿孔风险。 结语 妊娠期急腹症就像潜伏在孕期的“隐形杀手”,但只要了解其特点,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就能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记住:怀孕不是“忍忍就过去”,科学应对、规范诊疗,才是对自己和宝宝最好的保护。如果您或身边的准妈妈有类似困扰,不妨将这些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远离孕期腹痛的隐患!
李春妍 2025-06-20阅读量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