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肚子剧痛像刀割?当心是胰腺在“自残”!JAMA最新指南教你保命秘诀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拿着手术刀和消融针在临床干了30多年,也拿过些医学奖项,但我觉得啊,把复杂的医学知识掰开揉碎讲给大家听,让更多人远离疾病,可能更有意义。所以我也爱在线上做科普,希望能成为大家手机里那位靠谱的“医生朋友”。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听起来就挺“凶险”的毛病——急性胰腺炎。别被名字吓到,咱们今天就用“唠家常”的方式,把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最近一篇重磅综述的精髓,给大家说明白。为啥要看《JAMA》?简单说,它就是医学界的“顶刊”之一,发表的文章都是最前沿、最靠谱的临床知识! 胰腺炎?胰腺为啥会“发炎”? 想象一下,你身体里有个默默工作的“消化工厂”——胰腺。它平时分泌消化酶(就像强力清洁剂)帮我们分解食物。但有时候,这些“清洁剂”在工厂里(胰腺内部)被错误地提前激活了!好家伙,这下它不分解食物,开始“消化”自己的胰腺组织了!这就是可怕的“自体消化”,也就是胰腺炎的本质。 别小看它,真的很常见! 在美国,它是导致肠胃病住院的“头号选手”之一,每年急诊人次超过30万!虽然大多数(约80%)是轻中度的,但每5个重症患者里,就有1个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死亡率约20%),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什么会让胰腺“想不开”开始“自残”?两大“元凶”最常见: ✅ 胆结石作祟 (胆源性): 小石头堵住了胰液流出的管道,压力一大,“清洁剂”就漏出来搞破坏了。这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 酒精刺激 (酒精性): 喝多了,酒精直接伤害胰腺细胞,或者干扰了细胞内的正常工作流程。这也是复发和变成慢性胰腺炎的大隐患。 其他“帮凶”: 甘油三酯高到“爆表”(>1000 mg/dL) 血钙太高 (高钙血症) 某些药物 (真的有不少药可能诱发) 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甚至一些检查操作(像ERCP)也可能诱发。 怎么知道是胰腺炎在作怪?记住这“三板斧”: ✅ 痛!剧痛! 上腹部持续性的、刀割样的剧痛,常常向后背“窜”,吃饱了、躺平了可能更痛。还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烧。 ✅ 血液“警报”: 抽血查淀粉酶和脂肪酶,这俩指标常常飙升到正常上限的3倍以上! ✅ 影像“证据”: 比如增强CT或MRI,能看到胰腺发炎、肿胀的样子。 医生诊断时,通常需要上面3条里至少满足2条。大部分情况(80%)靠前两条就能锁定目标。 病情轻还是重?关键看“器官累不累”! 胰腺炎凶不凶险,核心在于它有没有连累到其他重要器官(比如肺、肾、心脏),以及这个“连累”持续了多久。 轻度: 器官没事,自己就能好,通常一周内出院。 中度: 器官功能短暂出问题(48小时内能恢复),或者有些局部并发症(比如胰周积液)。 重度: 器官功能衰竭超过48小时!这才是最危险的情况,需要住进ICU严密监护。 为了快速判断病情有多重,医生们开发了一些评分工具,比如BISAP评分(一个相对简单快速的床边评估表)。这些工具就像“预警雷达”,能帮医生更早识别高风险患者,决定是住普通病房还是进ICU,提前做好准备。但记住,工具是辅助,医生的经验和判断永远是最重要的! 救命的关键两步:补液 + 喂食! 一旦确诊,医生会立刻做两件非常重要的事,这是治疗的基石: ✅ 拼命“补水”(液体复苏): 为什么? 发炎会让身体大量液体渗漏到“第三间隙”(比如胰腺周围),加上呕吐、不能吃喝,身体严重“缺水”!这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足,器官“渴坏了”就衰竭了。 怎么补? 首选像乳酸林格液这样的等渗液体,在急诊就要开始快速大量地输液(专业说法叫“积极复苏”),目标是把心率、血压、尿量等指标拉回正常范围。补多少、补多快?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比如有没有心脏病、肾病)精细调整,既要补足,又不能补过头导致肺水肿。 ✅ 尽早“开饭”(营养支持): 为什么? 身体在炎症风暴下消耗巨大,急需能量!更重要的是,肠道在缺血缺氧时,屏障功能会受损,细菌容易“跑”到血液里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肠内营养(通过鼻子插管到胃或小肠,或者能自己吃就吃) 是首选!它能给身体供能,更能保护肠道屏障,减少感染风险。 什么时候吃? 越早越好! 研究表明,24-72小时内开始肠内营养好处多多,能显著降低器官衰竭和死亡风险!别等肚子完全不痛了才吃。能自己吃?那就吃(低脂饮食开始)!吃不了?插管喂!实在连肠子都不工作了?才考虑静脉输营养液(肠外营养)。 传统观念要颠覆: 以前怕吃东西刺激胰腺分泌,现在证据确凿:早期肠内营养利远大于弊! 治好了就完事?预防复发更重要! 急性胰腺炎像个“捣蛋鬼”,赶跑了还可能再来。怎么防止它“杀回马枪”?关键看病因: ✅ 胆结石惹的祸?切胆囊! 轻症患者:强烈建议在第一次住院期间就切掉胆囊,或者在出院后2-4周内尽快切。拖得越久,复发风险越高(研究显示,5年内没切,约五分之一的人会复发)! 中重度或重症患者:如果胰周还有积液或坏死,需要等积液稳定吸收(大约6周后)再手术更安全。 ✅ 喝酒喝出来的?赶紧戒! 酒精性胰腺炎复发风险极高,也是进展成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功能衰竭(消化不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住院时医生就会跟你谈戒酒的重要性,出院后更需要长期坚持,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 高血脂引起的?控血脂! 饮食调整、药物(如贝特类)都要跟上。 ✅ 其他病因? 比如高钙、药物引起的,就得针对性地处理这些“根子”问题。 费医生的贴心总结与叮嘱: 急性胰腺炎这病,来得急,变化快,轻重悬殊。但抓住几个核心点,就能大大提高救治成功率: ✅ 识别要快: 剧烈上腹痛向后背放射 + 恶心呕吐,赶紧就医查血(淀粉酶/脂肪酶)! ✅ 评估要准: 医生会用专业方法(包括评分)判断病情轻重,决定治疗方案。 ✅ 治疗要早: 早期足量补液 + 早期肠内营养 是两大救命法宝! ✅ 病因要除: 该切胆囊别犹豫,该戒酒时要狠心! 这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 定期随访: 即使是轻症,也要留意有无消化不良(脂肪泻)、血糖异常等问题,及时处理。 虽然我是普外科医生,平时聊甲状腺比较多,但胰腺健康同样关乎生命质量!希望这篇来自《JAMA》前沿综述的科普,能让大家对这个“沉默杀手”有更清晰的认识。记住,预防大于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别暴饮暴食、限制饮酒、控制血脂)就是最好的“护胰符”!如果出现可疑的剧烈腹痛,别扛着,及时就医才是王道! 我是费健,关注我,一起学习更多守护健康的实用知识! 文章出处: 本文核心知识提炼自国际顶级医学期刊《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 2025年4月发表的权威综述《Acute Pancreatitis: A Review》。作者介绍: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致力于专业医学科普,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十万,以专业和精准著称。推荐理由: 这篇《JAMA》综述由国际权威专家撰写,全面、及时地整合了急性胰腺炎诊治的最新证据和最佳实践,尤其强调了早期液体复苏、早期肠内营养、精准风险分层和病因根除(如胆囊切除、戒酒)等关键环节,对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79
病请描述:甲状腺滤泡性肿瘤别慌!微创消融术来帮忙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 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 | 从医30年微创手术专家 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在瑞金医院工作的30年里,我做过上万台甲状腺手术,也亲手用微创技术帮许多患者“融化”了结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让很多女性朋友纠结的问题——查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该怎么办?尤其是3厘米以下的结节,是开刀还是微创? 一、甲状腺里的“小泡泡”:滤泡性肿瘤是什么? 甲状腺就像脖子上的蝴蝶结,而滤泡性肿瘤是甲状腺里最常见的结节类型之一。这类结节有个特点:长得像泡泡,但可能藏着危险。 每10个甲状腺结节中,约有1-3个属于滤泡性肿瘤 关键难点:穿刺检查很难区分良恶性,传统做法是“宁可错切,不可放过” 患者痛点:开刀可能损伤甲状腺功能,术后需终身服药 二、热消融术:不用开刀的“精准狙击” 最近上海、北京等8家顶级医院联合研究发现(数据来源:2025年《Discover Oncology》《Endocrine》多中心研究),对于≤3厘米的滤泡性肿瘤,热消融术可能是更优解。 核心优势(划重点!) ✅ 效果显著 12个月体积缩小78%,≤2厘米的结节完全消失率高达27.6%(像冰块融化一样) 疾病进展率仅2.5%,与手术相当✅ 安全性高 并发症率3.1%(主要是暂时性声音嘶哑),远低于手术的8%-15% 保护甲状腺功能,避免终身服药风险✅ 微创便捷 操作便捷,30分钟完成 颈部不留疤,第二天就能正常活动 三、哪些人适合微创消融? 根据最新研究和我30年临床经验,以下情况优先考虑热消融:1️⃣ 结节≤3厘米,尤其是≤2厘米的“小个子”2️⃣ 穿刺提示良性或性质不明(Bethesda III-IV类),基因检测阴性3️⃣ 拒绝手术或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4️⃣ 爱美人士(疤痕体质、注重颈部美观) 四、关于热消融的常见疑问 ❓ 消融后结节会复发吗? 研究显示,多灶性肿瘤(同时长多个结节)复发风险是单发的3.5倍。因此这类患者需更密切随访。 ❓ 会损伤喉咙吗? 通过液体隔离技术(像在结节周围筑起“护城河”),喉返神经损伤率仅1.9%,且3个月内自行恢复。 ❓ 恶性结节能用吗? 目前研究主要针对良性或低危肿瘤。如果确诊恶性,仍需手术为主(但早期微小癌可个体化评估)。 五、费医生的健康建议 2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男性可延长至2年) 发现结节先别慌,记住“3厘米分水岭”: ≤3厘米:密切观察/微创消融 3厘米或怀疑恶性:优先手术 微波VS射频:两者效果相当,具体选择由医生根据结节位置决定 最后的话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既拿手术刀,也握消融针。医学进步给了我们更多选择,但早发现、早评估才是关键。如果你正在为甲状腺结节纠结,欢迎来我的线上科普平台(全网粉丝超100万)提问。记住:健康路上,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推荐理由:本文结论基于中国8家三甲医院最新研究,结合费健主任30年临床经验,用数据破除焦虑,用科学指导选择。 (本文涉及医学结论来源于2025年《Discover Oncology》《Endocrine》发表的161例及375例多中心研究,数据经临床验证)
费健 2025-05-21阅读量337
病请描述:【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一次搞懂“胆”里那些事! 瑞金医院专家教你科学应对作者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答疑超10万次,用专业和温度守护你的健康! 胆囊:一个“低调”但容易“闹脾气”的器官 大家好,我是费医生。今天想和大家聊聊胆囊那些事儿。别看胆囊只有鸡蛋大小,藏在肝脏下方,但它可是胆汁的“仓库管理员”!平时肝脏生产胆汁,胆囊负责储存浓缩;当我们吃炸鸡、火锅时,它立马释放胆汁帮助消化脂肪。不过,这位“管理员”一旦闹起脾气,结石、炎症甚至癌变都可能找上门! 最近很多朋友留言问我:“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有啥区别?”“查出结石必须手术吗?”今天我就结合最新临床研究和真实病例,带大家科学认识这些“胆”里的麻烦。 胆囊结石 vs 胆管结石:别傻傻分不清! 1. 胆囊结石 位置:胆囊内部 症状:右上腹剧痛(像被刀绞)、发热、恶心,吃饱后尤其明显 风险:长期刺激可能引发胆囊癌(三步走:结石→慢性炎症→癌变) 2. 胆管结石 位置:胆总管或肝内胆管(像树枝分叉,越深越难处理) 症状:黄疸(眼白、皮肤发黄)、寒战高热、上腹痛 风险:易引发胆管炎、肝脓肿,甚至肝硬化 👉 关键区别: 胆囊结石常单独存在,胆管结石多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掉入胆管导致) 胆管结石治疗更复杂,复发率高达80%! 揪出“胆石”的秘密武器:这些检查不能少! 一位80岁的奶奶腹痛3天,CT没发现结石,但MRCP(磁共振胆胰管成像)却揪出胆囊和胆总管里藏着一堆小结石!为什么?因为有些结石像“隐形人”,CT可能漏诊。 检查手段对比表 费医生划重点: 怀疑胆管结石,首选MRCP!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也别掉以轻心,定期复查B超! 微创手术怎么选?三种“保胆”方案大PK! 传统开腹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现在主流是微创治疗。但具体选哪种?结合四大权威医院的方案,我总结如下: 方案一:腹腔镜+胆道镜“一站式取石” 适合人群:胆总管较粗(≥6mm)、结石较大(>2cm) 优点:一次手术解决胆囊和胆管结石,保留Oddi括约肌(防胆汁反流) 缺点:需留置T管引流2个月,期间洗澡、活动略麻烦 方案二:ERCP+腹腔镜“两步走” 适合人群:高龄、基础病多、胆管细 优点:无切口,恢复快,术后不用带引流管 缺点:需分两次手术,可能损伤十二指肠乳头 方案三:经皮肝穿刺取石(PTCS) 适合人群:多次手术后复发、无法耐受麻醉 优点:不用开腹,可反复取石 缺点:肝内胆管角度大时可能失败 👉 费医生推荐: 胆总管条件好→优先选方案一 身体弱、怕留疤→方案二更友好 复杂病例→方案三兜底 术后保养秘籍:做好3件事,结石不再来! 1️⃣ 饮食:少吃油腻(炸鸡、奶茶)、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西兰花)2️⃣ 作息:按时吃早餐!空腹太久胆汁浓缩易形成结石3️⃣ 复查:术后1年每3个月查B超,之后每年一次 费医生的暖心叮嘱 胆囊虽小,却关乎全身健康!如果你或家人有这些情况: 右上腹反复隐痛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1cm 结石合并糖尿病、心脏病别犹豫!及时到肝胆外科就诊。现代微创技术早已让手术变得安全高效,拖成胆囊癌反而得不偿失。 推荐理由:作为深耕肝胆领域30年的医生,我见过太多因忽视小问题酿成大病的案例。希望通过这篇科普,让大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守护好身体里的每一个“零件”! 原创声明:转载请标注来源“费健医生科普团队”,侵权必究!点击关注,健康不迷路!❤️
费健 2025-05-07阅读量642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术后如何科学使用甲状腺素片?费健主任教你避开复发“雷区”——上海瑞金医院专家30年经验总结 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做过几千台甲状腺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重获健康。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术后一个关键问题——如何用好甲状腺素片,既能防复发,又能减少副作用。 为什么术后要吃甲状腺素片?答案比你想的更复杂! 甲状腺癌虽然被称为“懒癌”,但术后管理不当仍有复发风险。此时,甲状腺素片(左甲状腺素,L-T4)不仅是“替代缺失的激素”,更是“防复发的武器”。 关键作用:1️⃣ 补充激素:手术切除了部分或全部甲状腺,身体无法分泌足够的甲状腺激素,需药物替代。2️⃣ 抑制TSH:促甲状腺激素(TSH)过高会刺激残留癌细胞生长。通过调整药量压低TSH,能显著降低复发风险。3️⃣ 平衡副作用:既要压TSH,又要避免药物过量导致心慌、骨质疏松等问题,需精准控制! 术后用药三大黄金法则,医生手把手教你! 法则一:个性化TSH目标——别盲目追求“越低越好” 根据复发风险分层,目标值因人而异: 高危患者(如肿瘤大、转移多):TSH需压到0.1mU/L以下。 中低危患者:TSH控制在0.1-0.5mU/L即可,过度压低可能“伤身不防癌”。 长期低危患者:5-10年后可放松至正常范围低值(如<2.0mU/L)。 最新研究提醒:国际权威期刊《Thyroid》的Meta分析指出,TSH过度抑制可能无法显著提高生存率,反而增加心脏和骨骼并发症风险。因此,高危患者需严格达标,低危患者别“用力过猛”! 法则二:服药细节决定成败,这些错误千万别犯! ✅ 空腹吃: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吃药,0.5~1小时后再吃早餐!若漏服,次日补双倍。❌ 禁忌搭配:别和咖啡、豆浆、钙片、铁剂同服!至少间隔4小时。🌡️ 季节调整:冬天可能需要加量,夏天减量(体温变化影响药物代谢)。 特殊人群注意: 孕妇:孕早期药量需加20%-30%,TSH控制在2.5以下! 儿童:按体表面积计算剂量,定期监测身高和骨龄。 老人:起始剂量减半,缓慢加量,防心脏病发作。 法则三:定期复查比吃药更重要! 术后管理是长期战,复查清单请收好:🔍 每3-6个月必查:甲状腺功能(重点看TSH)、甲状腺球蛋白(Tg)、颈部超声。🔍 每年必查:胸部CT(低剂量)、骨密度(防骨质疏松)。⚠️ 复发预警信号:颈部新肿块、声音嘶哑超2周、Tg突然飙升25%——立即就医! 这些误区,费健主任必须提醒你! 1️⃣ “干甲状腺片比左甲状腺素好?”错!干甲状腺片中T3/T4比例不稳定,易导致激素波动,长期首选L-T4。2️⃣ “药量固定不变?”错!需根据TSH结果动态调整,术后1年内目标严格,1年后可逐步放宽。3️⃣ “复查麻烦,不查也行?”大错特错!早期复发可能无症状,定期检查才能“揪出隐患”。 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 作为外科医生,我常对患者说:“手术成功只是第一步,术后管理才是持久战。”甲状腺癌治愈率高,但科学用药和规律复查是防复发的关键。如果你正在焦虑术后该怎么做,记住三点: 信任医生:别自行调药,定期随访才能精准控量。 记录症状:心慌、手抖、乏力可能是药量不适的信号。 保持乐观:92.6%的5年生存率不是传说,积极面对才能赢得健康! 作者介绍: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甲状腺癌手术及微创消融,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患者咨询超10万次。推荐理由:用最通俗的语言,讲最专业的医学知识——防复发,从科学用药开始! 如果觉得有用,欢迎转发给需要的朋友。健康路上,我们陪你一起走! 🌟
费健 2025-04-23阅读量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