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记忆力障碍 > 检查

记忆力障碍检查

记忆力障碍检查相关内容 更多>

脑肿瘤容易忽视和误诊的症状&...

病请描述:  脑肿瘤还有一些容易被忽视或误诊的症状,认识这些症状有助于早期发现脑肿瘤,具体介绍如下。   1、嗅觉障碍与幻嗅:嗅觉丧失是最容易忽视的。大部分嗅觉丧失是因鼻部疾病如感冒引起的,是可逆的。脑肿瘤引起的嗅觉障碍一般表现为持续的、不可逆的嗅觉减退或丧失;时间长了可以伴有头痛或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幻嗅是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闻到怪味道。在大脑颞叶有个称为海马钩回的地方是嗅觉中枢。它发生了病变,尤其是肿瘤,就会产生幻嗅。一旦出现幻嗅要及时就医检查。   2、视力障碍:脑肿瘤可以引起视力障碍,包括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和复视。视力下降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期内视力明显下降或视力下降进行性加重,可双侧对称,亦可偏侧发生。视野缺损主要表现为视物时某方向“看不清”或“看不见”,一些患者甚至会出现行走过程中误撞。复视是看东西出现重影,可以是向某一个方向注视时更明显,系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功能障碍所致。当出现视力障碍、排除一些眼科疾病因素后,都应该到神经外科或神经内科诊治,谨防误诊、漏诊。   3、听力下降:听神经瘤是引起听力下降最常见的脑肿瘤。听力下降往往是单侧的,常常是先出现耳鸣,然后再出现耳聋,可以伴有头晕和行走不稳感。如果单侧听力下降伴有同侧面部麻木、共济失调就应该高度重视了。   4、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一些颅底肿瘤会引起此类症状。如果这些症状越来越重,不要认为只是嗓子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诊治。   5、性与生育功能障碍:性与生育功能受性腺调控,而性腺的上司是下丘脑和脑垂体。所以,下丘脑、脑垂体本身或附近肿瘤就会引起性与生育功能障碍,女性表现为月经不调、闭经、不育、非哺乳期溢乳;男性表现为阳痿、不育;儿童表现为性早熟、性发育迟缓等等。这些症状最容易被误诊,因为一方面,很多人觉得难以启齿,不及时就医或不到正规大医院或专科医院就医;另一方面,很多患者甚至个别医务人员也没有把这些症状和脑肿瘤联系起来。所以,如果出现这些症状,男科和妇产科诊治效果不好或伴有视力障碍者应该高度警惕脑肿瘤可能,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   6、记忆力下降、性格改变:这是老年人常见症状,常常被认为是大脑衰老的必然结果。多表现为反应迟钝,生活懒散,近记忆力减退,甚至丧失,严重时丧失自知力及判断力,亦可表现为脾气暴躁,易激动或欣快。

赵天智 2025-02-21阅读量886

健康科普︱警惕!一氧化碳中毒...

病请描述:  《央视新闻》2024年11月10日报道,云南省镇雄县人民政府新闻办11月9日晚通报,11月9日凌晨,镇雄县泼机镇瓜娃村石丫村民小组吴某某户烧煤炭取暖,因家中门窗紧闭导致一氧化碳中毒,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11月以来已发生多起一氧化碳中毒致死事件,大家务必提高警惕。  在日常生活中,关于一氧化碳中毒的事件常有报道,且每年的秋冬季节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期和易发期。烧炭取暖,在密闭室内吃火锅烧烤,使用燃气热水器时通风不良,停车闭窗吹空调等,看似平常的行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造成一氧化碳中毒,酿成悲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6000人因各种原因发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率高达3.5%,冬季高发,吸入性损伤发生于2/3以上的火灾相关死亡病例中。  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表示,根据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及临床表现,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分为轻度中毒、中度中毒、重度中毒三种类型。轻度、中度中毒一般来说是可以完全恢复的。但是重度中毒患者,尤其是昏迷时间较长的,发生并发症和一氧化碳中毒迟发型脑病的风险极大。  此外,在临床上有的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在还没有进行治疗或治疗到一半的时候,自己就清醒了,以为没事了。殊不知,这可能是一氧化碳的“假愈期”。“假愈期”一般在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意识恢复后的第2-60天内。假愈期内,患者看似症状有所缓解,但一段时间过后,又可能会出现痴呆、精神异常、震颤、行走困难及大小便失禁等症状,这就是由一氧化碳中毒引发的迟发性脑病。  张静波主任提醒,一氧化碳中毒并非醒了就没事了,要警惕迟发性脑病,即使在脱离中毒环境后就清醒了,也要到医院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  什么是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但易溶于氨水。  一氧化碳通常是由含碳化合物不完全燃烧引起的。一氧化碳以高亲和力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其能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左移,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换句话说,一氧化碳中毒的本质就是缺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指在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含碳物质(如木炭、石油等)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经人体吸入后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引起人体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病变,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  一氧化碳被人体吸收的量与每分通气量、一氧化碳暴露持续时间、个体差异、一氧化碳浓度及环境含氧量、气压等有关。  一氧化碳中毒一般涉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心悸,严重者面色潮红、口唇呈樱桃红色。根据碳氧血红蛋白的浓度及临床表现,一氧化碳中毒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轻度中毒。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10%~20%;早期症状表现为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晕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通常会迅速消失,一般不会遗留后遗症。  中度中毒。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 ~ 40%;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患者可出现虚脱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可呈一氧化碳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若抢救及时,患者可迅速清醒,数天内恢复正常,一般也不会遗留后遗症。  重度中毒。中毒时间长,发现时间过晚,吸入一氧化碳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超过50%;患者常表现为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甚至死亡;一般昏迷时间越长,预后越不理想,常遗留痴呆、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肢体瘫痪等后遗症。▲ 警惕一氧化碳中毒  一旦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该怎么办?  1、迅速开门、开窗通风。  2、迅速关闭、熄灭所有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设施及炉具。  3、严禁在现场使用打火机及其他能够产生火星的器具或者物品;严禁按动任何电器开关。  4、在拨打120的同时,迅速将中毒者搬离现场,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  5、患者平躺,头部斜侧,解开衣领,松开裤带,下垫被褥,注意保暖,保持安静。  6、对于出现呼吸和心跳骤停的患者,应该采取一切措施实施现场急救,如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等待120的到来,或迅速将其送往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抢救。  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内救治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疗专家共识》指出,吸氧治疗可以减轻组织缺氧,其中高压氧治疗是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重要的治疗手段。高压氧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加速和促进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解离的有效方法。  在常压不吸氧的情况下,一氧化碳的半清除时间约为4—5h,总清除时间以6个半清除时间计算,约为24~30h。给予0.24MPa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的半清除时间可缩短为20~40min,总清除时间约为2~4h,这是高压氧治疗的主要机制和依据。  国内采用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其目的不仅在于加速清除一氧化碳,还包括促醒、预防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等。  张静波主任介绍,高压氧可以使颅内血管收缩,同时不影响血氧的含量,有利于降低颅压,快速打断大脑缺氧与脑水肿的恶性循环。还可以更好地防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包括心、肺、肾、肝的损害,休克、酸中毒等并发症。  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需要连续进行10—14天的高压氧治疗。但是部分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经过几次治疗后自我感觉身体已无碍就中断了治疗,这样很容易导致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张静波主任指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历2 ~ 6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精神障碍(如痴呆、木僵或去大脑皮质状态)、锥体外系障碍(如表情淡漠、四肢肌张力增高、静止性震颤等)、锥体系障碍(如偏瘫、病理反射阳性或大小便失禁)、脑局灶性损害(如失语、失明、不能站立及继发性癫痫)、脑神经及周围神经损害(如视神经萎缩、听神经损害及周围神经病变等)表现,应考虑迟发性脑病的可能性。注意,颅脑CT可发现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区;脑电图可发现中度及高度异常。 ▲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高压氧舱  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真正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的根本方法就是预防。  不再使用传统旧式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其次使用热水器、煤气灶具之前应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不再使用传统旧式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在使用天然气热水器时不要密闭房间,洗浴时间避免过长,不超过20分钟。  定期对燃气、煤气热水器减压阀和皮管进行检修,如发现有破损、锈蚀、漏气等问题时应及时更换。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时,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以确保探测器正常运行。  不要在密闭的室内使用烧炭火锅、点炭火盆。一定要用炭作为燃料时,一定要放在可以通风的地方,不能因为害怕冷风进入室内将门窗紧闭。取暖时要注意人与火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既能取暖,又不会直接吸入大量的一氧化碳。  开车时,不要让发动机长时间空转;车在停驶时,不要过久地开空调机;即使是在行驶中,也应经常打开车窗,让车内外空气产生对流。感觉不适时立即停车休息;驾驶或乘坐空调车如感到头晕、发沉、四肢无力时应及时开窗呼吸新鲜空气。▲ 注意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时有发生,正确处置可减少一氧化碳对人体的损害,而改变日常生活中的不当行为,可降低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风险,减轻中毒造成的健康危害。  文章部分来源:央视新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国救护——家庭急救指导》、《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疗专家共识》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2-23阅读量1871

席刚明教授:双侧颈动脉重度狭...

病请描述:  颈动脉是一个血液流向大脑的通道,对大脑正常功能的维护有着重要意义。因各种原因造成该通道内部管径变小时,就被称作颈动脉狭窄。在引发卒中的危险因素中,颈动脉狭窄最不容忽视。临床统计显示,60%以上的缺血性卒中由颈动脉狭窄造成,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   颈动脉狭窄——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出现狭窄的几率会越来越高,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吸烟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约占90%以上。其他的疾病,如夹层动脉瘤、纤维肌发育不良、动脉炎等也可以导致颈动脉狭窄。目前,中国有1/3的成人存在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在70~89岁人群之中,存在颈动脉斑块的人更是高达63%。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介绍,颈动脉狭窄患者在早期大多无症状,偶尔有突然出现的头晕、头痛、四肢麻木,一过性的黑懵等。后期可有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症状:记忆力减退、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昏迷等。根据有无临床表现可分为无症状性和有症状性: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或其他相关神经症状,只有头晕或轻度头痛的临床表现。   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既往6个月内有TIA、一过性黑矇、轻度或非致残性卒中等临床症状中一项或多项。   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可分为以下4级别:   ①轻度狭窄:<50%;   ②中度狭窄:50%~69%;   ③重度狭窄:70%~99%;   ④完全闭塞:闭塞前状态测量狭窄度>99%。   席刚明教授指出,颈动脉狭窄程度在中、重度的无症状患者,每年发生脑卒中风险为1.0~3.4%。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即便采用有效的药物治疗控制,2年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也会高达26%以上。因此,对狭窄小于50%的患者,药物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70%或伴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应尽早地手术。对于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及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 ▲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病因   复杂颈动脉狭窄,病情棘手   近日,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顺利为一位多处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串联病变患者,分期实施了介入手术。   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言语不利,伴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入院。外院行头颅CT检查:双侧脑室旁及基底节区腔隙灶。入院后,头颅MRI平扫+DWI+MRA提示,脑干、双侧小脑及双侧大脑半球多发腔梗、缺血灶;MRA:脑动脉硬化,左侧颈内动脉不完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C3-C6段、右侧大脑中动脉M2段多发狭窄。“主动脉弓+全脑动脉造影”提示:右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左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串联左颈内动脉岩骨段中度狭窄,左颈内动脉眼动脉段闭塞。 ▲ 右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 ▲ 左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并串联多处狭窄、闭塞   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90%,并且左侧颈动脉属于串联病变。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造影结果,席刚明教授、王贵平博士考虑患者双侧大脑半球血流明显灌注不足,属于卒中高危病人,如不开通颈内动脉,反复脑梗死风险极高。但是,如果同时处理两侧颈动脉发生高灌注综合症风险高。   而颈动脉串联狭窄,定义为累及颈内动脉和同侧颈总动脉或头臂干的多节段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且狭窄程度>50%。此种情况极少发生,在所有需干预的颈动脉狭窄患者中,其比例<5%。该类手术难度较单处狭窄病变明显增加,术中每一处的问题处理不好,对病人都是致命的。   席刚明教授、王贵平博士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研判,决定采取分期手术方式,有利于颈动脉闭塞远端血管逐渐恢复,相应颅内血流也逐步开放,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从根本上解除患者因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引起的脑缺血症状,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复发。 ▲ 席刚明教授、王贵平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迎难而上,顺利打通血管   排除手术禁忌,充分完善手术预案并获得家属同意后,9月4日,席刚明教授、王贵平博士顺利为患者进行了脑保护伞下右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经皮右侧颈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   术后一个月,经过综合治疗,患者病情稳定。10月11日,再次行经皮左侧颈动脉慢性闭塞开通术,脑保护伞下左侧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经皮左侧颈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术中造影显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多发重度狭窄,左颈内动脉前向血流慢,左颈内动脉岩骨段中度狭窄,左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后交通段多发重度狭窄伴次全闭塞。   对于长节段颈动脉慢性闭塞再通,血栓逃逸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患者左侧颈内动脉多处串联病变,闭塞段血栓负荷量大,保护伞无合适着陆位置,手术风险极大,难度极高。   术中,席刚明教授、王贵平博士采用COSIS技术,在保护伞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利用Syphonet®取栓支架作为颅内的远端保护装置,减少栓子逃逸,同时利用Syphonet®取栓支架的输送导丝完成微导管交换、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操作,减少器械交换,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经微导丝成功进入狭窄、闭塞颈内动脉,在支架保护下,进行球囊逐段扩张,支架置入……,经多次球囊扩张,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明显改善,左颈内动脉颅内段顺利再通,左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后交通段狭窄明显改善。造影及3D造影见左颈总动脉、左颈内动脉、左大脑中动脉显影可,行支架CT见颅内支架成形可,手术取得成功!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患者言语不利、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明显好转。 ▲ 术后,右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明显改善 ▲术后,左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明显改善,左颈内动脉颅内段顺利再通,左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后交通段狭窄明显改善   “高血压、糖尿病、长期吸烟等都是颈动脉闭塞的高危因素。”席刚明教授表示,这些高危因素会引起血液粘度增加、动脉血管病变,导致血流缓慢,造成动脉狭窄甚至堵塞。因此,想要预防颈动脉狭窄及闭塞,大家一定要注意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戒烟戒酒、清淡饮食,减少油脂类食物的摄入,避免劳累、熬夜等。   对于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旦出现反复发作的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吞咽功能障碍等情况,尽早到有卒中中心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卒中视界、人民网、北京积水潭医院、浦东疾控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11-08阅读量2408

神内张静波主任:预防痴呆,除...

病请描述:  提到痴呆症,大部分人第一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AD),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转变,卒中(中风)等血管性疾病引起的血管性痴呆(VD)病例正在迅速增加。上海卒中学会神经康复分会委员、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7A神经内三科张静波主任表示,相比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痴呆,因为脑血管病导致的血管性痴呆患者人数更多。   据悉,痴呆是一组临床综合征,非一种独立的疾病。因为病因不同,痴呆分为慢性进展性痴呆和快速进展性痴呆。其中,慢性进展性痴呆,比如阿尔茨海默病,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到发展痴呆,往往需要多年。   而快速进展性痴呆,顾名思义就是认知功能障碍进展速度快,其疾病谱与传统的缓慢进展痴呆如阿尔茨海病有很大不同,引起快速进展性痴呆原因有很多,例如血管性、感染、中毒、代谢、自身免疫性、肿瘤、医源性、和系统性疾病等。   张静波主任指出,由于血管性痴呆患者常伴有其他心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居高不下,预后相对较差。预防痴呆,除了关注阿尔茨海默病,还应该关注脑血管病高危因素,避免罹患脑血管疾病。 ▲ 张静波主任在作学术报告   卒中患者 仍有三成五年内进展为痴呆症   《中国循环杂志》报道,美国心脏病协会发布科学声明指出,卒中后认知障碍很常见,卒中后第一年包括从轻度到重度的认知障碍发生高达60%,但常被低估或漏诊。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患者中,仅20%能完全恢复认知功能。尽管卒中后认知障碍在早期可逆,但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5年内进展为痴呆症。   张静波主任表示,血管性痴呆,是由脑卒中等血管性疾病引起脑内的神经元功能丧失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血管病变致神经元损害,是否出现痴呆,与损害体积大小和损害部位有关,同时关键位置(额、颞叶)的病变更易导致痴呆。血管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症的痴呆临床表现有区别,其病因、治疗方式均不同。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区别   血管性痴呆常突然发病,常出现局灶定位体征如偏瘫、语言障碍、口角歪斜、走路不稳等,一般可以确定发病的具体时间。具体症状取决于患者脑损伤的部位和体积。部分患者伴有认知功能衰退。认知障碍多数是以计算力及记忆力减退为主。   阿尔茨海默病是由于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所致,常渐渐发病,一般无法确定发病的具体时间。在早期极易被忽视,仅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和抽象推理能力降低等。如:经常记不起刚做过的事,并有时不断重复某些问题、精神行为异常、幻觉(幻听、幻视),而且较少伴有局灶定位体征。   随着病情的发展,不仅可造成记忆障碍恶化,还可以出现物品使用能力、计算能力及语言能力下降,严重时出现幻觉等。 ▲ 血管性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鉴别   预防血管性痴呆,控制“三高”是关键   血管性痴呆的病因较明确,因此要预防此类痴呆的发生,首先要控制导致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以及肥胖、抽烟等。这些危险因素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易发生脑血管病。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可以避免痴呆的发生。有些无症状疾病也是潜伏的导致痴呆的高危因素,比如房颤。有些患者虽然罹患房颤却不自知,房颤患者容易发生血栓,栓子脱落后可堵塞脑血管,进而引发中风,即脑卒中,一旦发病直接进入脑卒中阶段,死亡风险大幅增加,脑功能损害也会导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的预防:适度饮茶、咖啡、每日中高强度运动、每日7小时睡眠、心血管危险因素管理、适度社交活动等非药物干预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大多研究均提示他们对AD及痴呆症的预防具有潜在影响和获益。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研究发现通过干预生活方式、管理共患病等方式可预防47.0%-72.6%的痴呆发生。   张静波主任建议,55岁及以上人群每年常规接受筛查,其中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核磁共振检查,以提早发现高危因素及早期脑缺血改变。改变生活方式无论是AD还是VD,都能从中获益。   在治疗上,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也并不相同。前者至今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完全阻止其发展。而后者只要及时采取对症治疗,伴随肢体活动障碍的恢复,智能障碍可以部分或基本恢复。如果拖延治疗,情况也会越来越糟。 ▲ 干预脑血管病高危因素,避免罹患脑血管疾病   张静波主任提醒,记忆减退有许多原因,应当引起重视,并注意区分,若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交流能力时,应当及时到神经内科等专科门诊就诊。   针对无论血管性痴呆还是阿尔茨海默病,预防都应当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检查筛查和干预指导等。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和高危人群应进行记忆和智能的检测,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尤其对待脑卒中等疾病后出现的痴呆表现应当引起重视,不能当做老年痴呆甚至年老的普遍表现看待,应及时到神经内科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9-25阅读量1888

记忆力障碍检查相关医生 更多>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3层次),天津针灸学会刺络拔罐分会秘书,中国针灸学会针药结合学会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十佳医务工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教育专家。 为认知功能障碍或主观认知下降(患者自身感觉记忆力下降)患者提供规范化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并为照料者提供辅导与帮助。适宜就诊人群包括记忆力减退及其它认知功能(语言能力、理解力、计算力、思考判断能力等)下降的患者。通过神经心理学、化验及影像学等相关检查,对痴呆和认知障碍进行早期分类诊断。擅长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及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主观认知下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等,延缓认知障碍的疾病发展进程,提高生活质量,减轻照料者负担。

记忆力障碍检查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3.3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220.4万

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对外综合 预约量:3.2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