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水肿 > 内容

水肿内容

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汁反流性胃...

病请描述:治疗: 一般治疗: 在确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后,首先是改变生活方式,如生活规律,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后马上平卧,戒烟酒,适当休息,同时可结合药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西医治疗: 首先,基础治疗是抑酸。在抑酸治疗后,70%~90%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次,可应用胃黏膜保护剂。用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后有效率高达96.08%。第三,加强胃肠的动力。应用抑酸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莫沙必利治疗,结果发现患者上腹部不适症状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后,胆酸合成的抑制。通过服用熊去氧胆酸,分析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发现治疗后上腹部不适等症状评分明显低对照组。因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及器官功能紊乱不是单一的,故单独使用一种药物治疗效果通常不理想,因此临床中多联用药物治疗。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及中医结合在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医认为该病是以胆热犯胃和肝胃不和而致病,因而在治疗上注重利胆和胃、疏肝胃。应用四周的清胆和胃颗粒来治疗该病,其有效率可达8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4%;复查胃镜提示固有层水肿、炎症积分等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故认为中药成分的清胆和胃颗粒既能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还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 外科治疗: 当患者症状明显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溃疡形成并出血或穿孔时可考虑外科治疗。目前临床上也有很多手术方式,包括:1)内镜下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并且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2)Roux-en-Y术可以减少术后碱性反流等并发症,其效果优于BillrothⅠ吻合术和Billroth II吻合。 心理干预: 精神心理障碍被认为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可能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对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需要进行一定干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开导患者,避免焦虑抑郁的出现,必要时可考虑加用抗抑郁药物,有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胆囊疾病行胆囊切除的患者越来越多,而胆囊切除术后检查出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也同样越来越多。虽然其具体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但临床上可共同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饱胀感、灼热感等症状。辅助检查以胃镜为主,必要时可以胃镜下取病理标本以提供诊断依据。其治疗可根据发病机制进行多种药物联合或中西医结合的个体化治疗,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同时需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临床上还需要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深入研究、大数据临床分析以及远期随访观察来明确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标准。 文章选自,肖 刚,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赵刚 2020-03-21阅读量9205

辅助治疗与新辅助治疗,傻傻分...

病请描述:一、什么是辅助治疗?什么是新辅助治疗?        通俗的说,辅助治疗就是手术切除肿瘤后,还需要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包括辅助化疗、辅助放疗、辅助靶向治疗等。而新辅助治疗,则是在手术前接受抗肿瘤治疗,再进行手术。 二、为什么手术后还需要进行辅助或新辅助治疗?        尽管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但大约50%的IB期和70%的II期(第七版分期标准)NSCLC患者会复发。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微转移灶,根除微转移性疾病并将复发风险降到最低的合理方法是辅助或新辅助治疗。先已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辅助或新辅助可使患者从中获益。 三、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有什么区别?        1.辅助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① 清除潜在的微小转移灶;        ② 通过对手术后肿瘤组织的研究,选择个性化的治疗药物,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有利的依据。        2.新辅助治疗具有以下优点:        ① 可降低肺癌患者肺癌的分期,灭活其体内可能存在的微转移灶,降低病情的复发率;        ② 可减少或消灭转移的淋巴结细胞和癌症病灶、增强手术切除的效果;        ③ 可缩小原有病灶、提高手术切除率;        ④ 使部分不可手术患者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虽然新辅助治疗相对辅助治疗多一些优点,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① 在一定程度上延后了手术的时间,可能有肿瘤进展的风险,尤其是对新辅助治疗不敏感的患者;        ② 新辅助治疗后患者的身体状态有一定下降,可能会增加围手术期的并发症;        ③ 新辅助治疗后会存在组织水肿、充血和炎症等反应,增加手术难度。 四、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辅助治疗?        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目前认为:并非所有的肺癌患者都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目前指南认为对于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的患者由于辅助治疗不能获得生存获益,故不推荐进行术后辅助治疗。        根据术后病理分期(最新的第八版分期标准),IIB-IIIA患者需要接受术后辅助化疗。对于IB、IIA期患者(包括有高危因素的),由于缺乏高级别证据的支持,根治性手术后暂不推荐辅助治疗。 五、辅助治疗方案有哪些?        ① 可选辅助化疗方案包括:长春瑞滨/紫杉醇/多西他赛/培美曲塞(非鳞癌)/吉西他滨+顺铂/卡铂;        ② 对于EGFR突变阳性的IIIA期患者,可选择辅助EGFR-TKI靶向治疗或再联合辅助放疗;        ③ 上海市肺科医院正在进行多项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IA期腺癌高危病理类型(微乳头成分>20%)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培美曲赛+顺铂)和IA期腺癌患者接受辅助靶向治疗(抗VEGF药物,安罗替尼),有参加意向的患者可进一步私信咨询。 六、哪些患者需要进行新辅助治疗?        早期肿瘤患者无需进行新辅助治疗,而晚期患者由于失去了根治肿瘤的机会,临床也不建议采取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肿瘤患者是新辅助化疗的适用人群。目前国内2018版《中国肺癌指南》指出新辅助治疗的适宜人群是可手术的IIIA期患者,但是不推荐作为首选治疗方案。但这都是基于现有证据,后续治疗发展如何,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七、新辅助治疗方案有哪些?        ① 新辅助化疗的方案为铂药为基础的双药化疗,与辅助化疗的方案类似:        ② 对于II-IIIA无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在开展新辅助免疫治疗(抗PD-1药物)的临床试验,有参加意向的患者可向我们咨询。         欲持续获取科普信息,欢迎关注与转发,科普不易,感谢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2018版      

张鹏 2020-03-21阅读量1.2万

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汁反流性胃...

病请描述: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主要是肠道内的胆汁等碱性物质过胃的幽门口反流至胃内,造成胃黏膜的损伤。随访了846例胆囊切除的患者资料,应用疾病生活质量量表测评随访患者,发现其得分低于正常患者,并且在胆囊切除后新发生的消化性溃疡有29例,占总研究病例的3.4%,新发生的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占总研究病例的4.4%,故其认为胆囊切除会增加溃疡或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胆囊切除是一种国内外医师都认可的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是胆囊切除后约有7~47%的患者对生活质量不满意。以前的研究考虑与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有关,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这些不适的症状与胆囊切除后发生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有关。 胃黏膜损伤的机制:胃黏膜损伤与反流量、反流次数及其持续时间有密切的关系。肠道的反流液(包括胆汁酸、胰酶等)对胃的黏膜会造成非特异性的损伤,其炎症程度与反流持续时间、反流量及反流次数密切相关。胆囊术后患者的胃镜检查,其结果包括胃黏膜红斑,胆汁进入胃中,胃褶皱增厚,糜烂,胃萎缩,瘀点,肠上皮化生和胃息肉。取胃内容物检测出胆汁酸,并测其浓度后认为胃炎的程度与胃内胆汁酸浓度显著相关。胆汁的主要成分中包括胆汁酸,其对机体的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但是过量的胆汁酸对黏膜也是有多方面的损害:(1)溶解性:首先,高浓度的胆汁酸在高浓度下可直接破坏细胞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损伤黏膜,甚至破坏黏膜屏障;(2)刺激性:胆汁酸通过刺激胃窦的G细胞,过度的分泌促胃液素,使幽门口的肌肉松弛,易发生胆汁反流;(3)激活消化酶:反流物中的胆汁酸可激活部分消化酶,加重黏膜的炎症程度,甚至新发溃疡。 胆汁反流的机制:(1)胆道功能紊乱:因胆囊疾病导致胆囊被切除,从而使胆囊的功能缺失,使胆汁的排泄系统紊乱;(2)胃肠动力紊乱:在胆囊被切除后,胆汁过度的进入肠道,并且刺激十二指肠的异常蠕动以及造成幽门的异常开放,使抗反流屏障功能大幅度的减弱,最终造成胃肠道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紊乱。(3)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胆囊被切除后,多种体液调节激素也相应发生改变,共同作用于胆道和胃肠道系统,导致迷走神经等内脏运动神经功能和胆道、胃肠道运动紊乱,最终引起胆汁的反流。(4)精神心理等因素影响:很多研究发现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生与此相关,情绪的改变与脑内神经化学递质改变有关,抑郁焦虑使患者大脑皮层出现兴奋抑制失调,脑电活动的异常可以使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分泌出现异常;同时,抑郁焦虑又可以导致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胃肠激素紊乱和胆道运动功能的调节紊乱,最终引起胆汁反流。 临床表现:胆汁反流入胃损伤黏膜,使其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变化,导致慢性炎症、溃疡等形成,其临床表现大部分也与此密切相关。胆囊切除术后的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疼痛不适;反酸、嗳气;口苦、口干;胸骨后烧灼痛或烧灼感。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胃镜及病理学诊断。 胃内容物检查,抽吸胃内容物,再通过色谱法、酶学方法等技术检验胆酸等物质。 24h 胃内pH检测。 放射性核素扫描法。 压力检测。 文章选自,肖 刚,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赵刚 2020-03-14阅读量9632

肾盂肾炎

病请描述:一.急性肾盂肾炎 1.急性肾盂肾炎 是指肾盂黏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肠杆菌的感染,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中毒性休克。 2.诊断 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尿液检查有白细胞、红细胞、蛋白、管型和细菌,尿细菌培养每毫升尿有菌落10以上,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明显,确定诊断不困难。 临床上急性肾盂肾炎常伴膀胱炎,而下尿路感染又可上行感染累及肾,有时不易区别。然而,下尿路感染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常有下腹部不适、酸胀,很少有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在急性期症状控制后,应对病人作进一步检查,查明有无泌尿系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解剖异常,以便进一步治疗。 3.治疗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多饮水,维持每日尿量达1.5 L以上,有利于炎症产物排出。注意饮食易消化、富含热量和维生素。 (2)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药物有: 1)SMZ—TMF’对除绿脓杆菌外的革兰阳性及阴性菌有效。 2)喹诺酮类药物抗菌谱广、作用强、毒性少,除不宜用于儿童及孕妇外,临床已广泛应用。 3)青霉素类药物。 4)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可用于产酶葡萄球菌感染。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对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作用显著,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有协同作用。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定、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对绿脓杆菌及其他假单孢菌等感染有效。 5)去甲万古霉素适用于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多重耐药的肠球菌感染及对青霉素过敏病人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亚胺培南一西拉司丁钠(泰能)抗菌谱广,对革兰阴性杆菌杀菌活性好。这两种尤适用于难治性院内感染及免疫缺陷者的肾盂肾炎。 以上的治疗宜个体化,疗程7~14日,静脉用药者可在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改善,尿细菌培养转阴后改口服维持。 (3)对症治疗: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枸橼酸钾,降低酸性尿液对膀胱的刺激,以缓解膀胱刺激症状。Ca离子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异搏定)或盐酸黄酮哌酯(泌尿灵)可解除膀胱痉挛和缓解刺激症状。 二.慢性肾盂肾炎 1.目前,多数学者根据放射学及形态学证据,将慢性肾盂肾炎这一概念限于那些有明确的肾盂肾盏的炎症、肾实质的纤维化和肾盂肾盏变形表现的患者,而感染性菌尿伴有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被分别诊断为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因此对于临床符合慢性肾盂肾炎表现的患者,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应给予反流性肾病、尿路梗阻并感染、“某种尿路解剖学异常”并感染等诊断,不能仅仅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只有少数经过检查排除反流、尿路梗阻、原发性尿路解剖学异常的患者,可以给予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即所谓特发性慢性肾盂肾炎。在临床上,如果尿路感染引起了严重的慢性肾脏病变,常常是由于存在尿道异常或VUR等原发疾病所致。 当前国内外对慢性肾盂肾炎这一概念有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公认的是广义的慢性肾盂肾炎包括3类疾病: 伴有反流的慢性肾盂肾炎(反流性肾病),占过去所诊断的慢性肾盂肾炎的绝大多数。 伴有阻塞的慢性肾盂肾炎(慢性梗阻性肾盂肾炎)。 特发性慢性肾盂肾炎,极少见。 在临床上,有反流的慢性肾盂肾炎不再仅仅被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而被诊断为反流性肾病。因此,对于过去我们所诊断的慢性肾盂肾炎,其中大多数应具体诊断为反流性肾病;无反流的慢性肾盂肾炎,仍旧诊断为慢性肾盂肾炎。区别反流性肾病和一般的慢性肾盂肾炎的意义,在于其治疗原则的不同。 2.诊断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诊断标准应该严格,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肾皮质瘢痕和肾盂肾盏变形,肾功能学检查有异常,且在病史中或尿细菌学检查有尿路感染的证据者。如无上述改变,则尿路感染的病史虽长亦不能诊断为本病。对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需做全面彻底检查,以明确: (1)致病菌; (2)单侧或双侧感染; (3)原发病灶; (4)肾实质损害范围及肾功能减损程度; (5)有无尿路梗阻。 3.鉴别诊断 (1)下尿路感染 若显示尿蛋白、Tamm-Horsfall黏蛋白、β-微球蛋白等增高,尿沉渣抗体包裹细菌阳性,白细胞管型以及肾形态和功能异常,均有助于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必要时可作膀胱冲洗灭菌培养,若膀胱冲洗灭菌10min后留取膀胱尿菌数较少,提示膀胱炎;如灭菌前后菌数相似,则为肾盂肾炎。 (2)临床上有一种称为尿道综合征(又称为症状性无菌尿)的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以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为主要表现,尿中白细胞亦可增多,常被误诊为不典型慢性肾盂肾炎而长期盲目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必须予以鉴别。尿道综合征多次中段尿定量培养,无真性细菌尿并排除假阴性可资鉴别。 (3)肾结核 肾结核患者多有肾外结核病史或病灶存在,肉眼血尿多见,膀胱刺激症状显著而持久,往往有结核中毒症状。尿沉渣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尿细菌普通法培养呈阴性,尿结核菌培养阳性等可资鉴别。必要时作静脉肾盂造影,如发现肾实质虫蚀样破坏性缺损则对诊断肾结核有帮助。 (4)慢性肾小球肾炎 在无明显水肿、蛋白尿、高血压时,其临床表现与全身感染症状和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的不典型慢性肾盂肾炎相似,尤其当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并发尿路感染,或晚期两者均出现慢性肾功能减退时,鉴别更难。一般认为病史中有全身水肿;尿中有以中分子以上蛋白为主、含量较多的蛋白及管型,白细胞少;先有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且重于肾小管功能受损;以及肾X线检查显示两肾对称性缩小,外形光整,无肾盂肾盏变形等支持慢性肾小球肾炎。而病程中肾和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尿常规以白细胞为主,有以小分子为主的少量蛋白尿;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阳性;肾小管功能损害早于和重于肾小球功能损害,以及肾X线检查两肾大小不等,外形不平,肾盂肾盏变形等,则支持慢性肾盂肾炎。 (5)非感染性慢性间质性肾炎 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多样,尿与肾功能化验与慢性肾盂肾炎相似,易混淆。但非感染性慢性间质性肾炎有以下特点: 1)有较长期尿路梗阻或有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史; 2)有肾小管功能障碍; 3)氮质血症,但无水肿和高血压病史; 4)轻度蛋白尿,进一步检查为肾小管性蛋白尿; 5)静脉肾盂造影可见双侧肾影不等,外形不规则(瘢痕形成),可有肾盏变形(扩张和变钝); 6)肾图、核素扫描或B超显像,可显示双侧肾脏病变不相等。 而慢性肾盂肾炎与其不同的是主要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间歇性真性细菌尿;静脉肾盂造影有慢性肾盂肾炎征象,即局灶的、粗糙的皮质瘢痕,伴有邻近的肾小盏变钝或呈鼓槌状变形。肾盂有时亦可变形,有扩大、积水现象。如鉴别仍有困难,可考虑作肾活检,有助于确诊或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疾病。 (5)慢性肾盂肾炎的血尿型、高血压型和隐匿型患者,应分别与引起血尿的其他疾病、高血压病、无症状菌尿等相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肾和尿路症状、体征以及反复做尿常规、细胞和细菌学检查,必要时作肾X线检查等。可鉴别。 4.治疗 (1)一般治疗 寻找并去除导致慢性肾盂肾炎发病的易感因素,解除尿路梗阻,纠正尿路畸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已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有高血压的患者,要降压治疗。 (2)抗生素治疗 慢性肾盂肾炎选用的抗菌药物与急性肾盂肾炎相似,但治疗较急性期困难,一旦处理不当,不仅疗效不佳,而且因肾功能受损而影响预后。慢性肾盂肾炎的抗菌治疗原则为: 1)常需两类药物联合应用。 2)疗程可适当延长,通常治疗2~4周,若无效或复查中再发,可选用敏感药物分为2~4组轮换应用,每组药用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停药3~5天,共2~4个月。如上述长程抗菌治疗仍无效或常复发者可采用低剂量长期抑菌治疗。临床常用磺胺甲噁甲噁唑/甲氧苄苄苄啶(复方磺胺甲基异唑)、呋喃妥因(呋喃坦啶)、头孢氨苄(头孢立新)、阿莫西林、诺氟沙星等任何一种药1次剂量,于每晚排尿后入眠前服用,可长期服至6~12个月,多可防止再发,尤其对重新感染引起再发的慢性肾盂肾炎更为有效。 3)抗菌治疗的同时,特别是在疗效不佳或频频再发时,必须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 4)急性发作期的用药同急性肾盂肾炎。 (3)外科治疗 对不易根治的尿路感染,应尽可能应用外科手术纠正尿路梗阻或畸形。术前积极进行抗生素治疗,使菌尿少于1000/ml,术后再用抗菌药,以免发生败血症。

吴玉伟 2020-03-14阅读量1.0万

睾丸扭转

病请描述: 1.何谓睾丸扭转? 睾丸与精索由于一定因素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也叫精索扭转。睾丸扭转易发病年龄段:产后28天;另一为青春期。依据扭转部位的不同分为鞘膜内型和鞘膜外型两类。鞘膜外型睾丸扭转多见于新生儿、胎儿,于胎儿后期、新生儿期睾丸刚下降至阴囊,引带未完全融合于阴囊壁,因此,睾丸、附睾和鞘状突作为一个整体较为游离,容易发生扭转。 鞘膜内型睾丸扭转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原因与解剖异常关系密切:①睾丸系膜、引带过长或缺如,增加了睾丸的活动度;②鞘膜壁层在精索上止点过高;③睾丸精索完全被鞘膜包绕,后外方与阴囊无附着点缺乏固定(而正常时该部位有一小部分无鞘膜覆盖);④睾丸下降不全或异位。此外,青春期提睾肌的反射较为活跃也是睾丸扭转的原因之一。 外界温度改变时或激烈运动时提睾肌痉挛、不规律收缩,易在解剖异常的基础上诱发睾丸扭转。此外,阴囊外伤也会造成睾丸扭转。 2.如何诊断? (1)突然发生睾丸剧痛,睾丸迅速肿大,并伴有严重的恶心、呕吐。 (2)睾丸触痛明显,托高睾丸不能缓解或加重疼痛。睾丸和附睾的位置异常或触诊不清楚。 3.99mTC睾丸扫描,显示患睾血流灌注降低减少。 (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精索自身扭转而致睾丸血液循环障碍,表现为患侧睾丸增大,回声减低。彩色多普勒血流图显示,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 3.鉴别诊断有哪些? (1)急性附睾炎:患者往往发热,尿检可见脓性细胞。 (2)阴囊血肿:这类病人有明确的外伤史。 (3)鞘膜积液:这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很痛,可透光。 4.治疗 如果发生睾丸扭转,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手术。手术方法包括手术复位和手法复位两种。 (1)手术复位: 睾丸扭转作出诊断后,应争取时间立即手术复位,争取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完成手术。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后观察血运正常,再行睾丸、精索与阴囊内层鞘膜间断缝合固定,以免术后复发。如术中发现睾丸血循环极差,复位后仍不能恢复,应切除睾丸。 (2)手法复位: 一般在病初可以试行。应先给予镇痛剂及解痉剂,半小时后再将横位并上提的睾丸进行轻柔的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再用”丁”字带托起阴囊,让患侧睾丸充分休息。但手法复位后不能防止再次复发。 术后可以冰敷,以减轻疼痛和水肿,同时还要用”丁”字带将阴囊支持固定一周,使正常功能逐渐恢复。

吴玉伟 2020-03-11阅读量9599

成人出现慢性腹泻的原因02

病请描述:三.肝胆胰源性疾病  1.慢性肝炎:腹泻的特点为无明显腹痛,粪质稀薄或水样,无黏液脓血便。其机制为肠道内细菌过度生长,导致微生态失衡,微生物防御屏障被破坏,致使肠毒素进入门静脉,促进机体炎症反应及感染的发生。 2. 肝硬化:腹泻发病率为 10% ~30%,其机制主要是肝硬化失代偿期门脉高压导致肠黏膜出现淤血、水肿以及肠道菌群失调。 3. 肝癌:慢性腹泻是肝癌患者的常见症状,少数患者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发病机制与副肿瘤综合征有关;此外还包括肝癌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肠壁淤血、水肿,从而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出现腹泻。  4. 慢性胆囊炎:腹泻的原因可能与胆囊运动功能障碍,影响胆汁的排出,干扰脂肪消化有关。   5. 胆囊切除术:约 17%的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会出现慢性腹泻。腹泻的机制与胆汁酸的吸收不良、加速通过结肠缩短肠道通过时间、大肠中胆汁酸含量增加有关。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排泄规律的改变对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产生影响,有益菌减少,肠道的屏障功能减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肠道功能紊乱,最终出现腹泻。研究发现高体质指数和 40 岁以上的人群组与胆囊切除术后腹泻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  6. 慢性胰腺炎:表现为黄色、恶臭、含有超过 7 克脂肪的脂肪泻,原因考虑慢性胰腺炎所致的外分泌功能不全。 四.内分泌疾病  1. 甲亢:腹泻的原因考虑:增加的甲状腺激素使肠道传递时间缩短,导致胃排空和肠蠕动增加,导致胃肠道消化吸收不良。  2. 糖尿病:慢性腹泻是糖尿病常见的胃肠道症状,主要见于胰岛素依赖型患者。 五.神经内分泌肿瘤 1. 胃泌素瘤:主要表现为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腹泻。 2. 嗜铬细胞瘤:腹泻的机制考虑血清中高水平的血管活性肠肽、儿茶酚胺和降钙素,激活了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增加了脂解活性,引起腹泻。 六.其他原因  1. 艾滋病(HIV):慢性腹泻发生率为 30%~70%。 2. 旅行者腹泻(TD):目的地是最相关的风险因素,而旅行目的和旅行方式也有显著的差异。大肠杆菌被认为是 TD的常见原因。 3. 钩虫感染:在发展中国家的热带地区感染率高达 80%。 4.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这种情况发生在 5%~39%的患者中,具体取决于人群和抗生素类型。其腹泻机制与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综上所述,慢性腹泻病因涉及面广泛,发病机制复杂,值得临床工作中进一步研究、总结。 本文选自:张莉娟,276 例慢性腹泻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赵刚 2020-03-07阅读量1.0万

感冒腹泻要当心,心脏也患重炎...

病请描述:感冒腹泻要当心,心脏也患重炎症 -谈谈病毒性心肌炎 李小荣   一提起心脏病,大多数人想到的是“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起搏器”等…。本文给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心脏疾病-心肌炎。顾名思义,就像细菌感染导致肺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炎一样,心肌炎也就是由于各种病原菌感染了心脏而导致心肌发生炎症,因这种病原菌多为病毒,所以我们通常称之为“病毒性心肌炎”。 1、心肌炎发病年龄 心脏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在内的多种疾病往往是老年病、慢性病,多为40岁以上人群易得,年龄越大发病人数越多。而本文所讲述的心肌炎与这些不同,往往是年轻人易得,可以是几岁的儿童,可以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也可以是30岁左右的青壮年,以20-40岁⼈群最为多⻅,但极少是老年人。因此,对于有胸痛、胸闷不适的儿童、青少年、青壮年务必当心该类疾病。 2、心肌炎的病因 大多数心肌炎由病毒感染引起,少数可以由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那这种病毒从哪儿来呢?它们可能与引起我们日常的感冒、腹泻的病毒相同,这些病毒可以感染呼吸道引起感冒,可以感染肠道系统引起腹泻,同样也可能感染侵犯心肌,从而导致心脏内炎性细胞浸润,引发心肌水肿、充血、损害。因此日常生活中一旦有病毒性感冒、急性病毒性咽喉炎、急性腹泻、皮肤感染等,不可轻视,如果这些病毒性疾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或机体及时的清除,病毒就可能随流动的血液来到心脏引起心肌炎,病情严重者则可能致命。 3、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毒感染心肌的严重程度,变异很大,每个人表现不一样,轻症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重症爆发性心肌炎也可以短时间内猝死。 2)  大约一半以上的病人在发病前 1~3周有过病毒感染症状,如发热,全身倦怠感,即所谓“感冒”样症状;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也有人表现为皮肤病毒疹。总之多数人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病毒感染的病史,然后再出现心脏不适症状,此时务必当心病毒性心肌炎,别把感冒腹泻发热不当病。 3)  当病毒侵犯到人体时,大多数情况不会有任何症状,机体可以启动免疫系统清除掉病毒。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比如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肆无忌惮的病毒才有可能侵犯到心脏,伤及心肌。我们临床上也发现多数病人在发病前是由于加班、熬夜、劳累、不规律作息等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给了病毒感染心脏的可乘之机。 4)  心脏表现:病人往往表现为心悸不适、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全身酸痛、乏力、眩晕。重度病毒性⼼肌炎病情凶险,可在短时间甚至是24小时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死亡率可达70%-80%。 5)  其他表现:轻症病毒性心肌炎多单纯累及心脏,而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时病毒不仅导致心脏感染出现心脏不适表现,也可以侵犯全身任何器官。侵犯肝脏可以导致食欲减退、乏力,转氨酶升高甚至肝衰竭;侵犯肾脏可以导致少尿、无尿、肾功能减退甚至急性肾衰竭等。 4、治疗 1)  目前医学界没有特别有效的杀死病毒的治疗措施。多数急性病毒感染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就如同普通感冒时医生建议我们好好休息、多喝水一样,不少人连药都不用吃也可以自行好转。病毒性心肌炎也一样,只要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一般可以自行好转。 2)  心肌炎患者应卧床好好休息,避免熬夜、疲劳、运动等,以减轻心脏负担和组织损伤,同时应进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加强营养。 3)  当心脏严重受累较重时要住院治疗,按医嘱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抗心律失常药物等。一旦当心脏传导系统受累,出现心率极慢甚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要使用心脏临时起搏器保证病人心律稳定。 4)  中医中药在心肌炎方面有一定的效果,可采用黄芪等抗病毒、调节免疫和改善心脏功能。 5)  ECMO:全称叫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为“膜肺”,也可戏称为“魔肺”。“魔肺”可以替代人体肺脏的呼吸换气功能,让氧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身体各处;也可以部分代替心脏功能,因此对于严重心肺功能受损的重症心肌炎患者,“魔肺”可以暂时替代心肺功能,让病人的心脏、肺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 5、预后 心肌炎一般分为急性期(发病三个月内)、恢复期(三个月后至一年),慢性期(一年以上)。 少数患者在急性期可因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而死亡。大多数患者经过适当治疗和急性期的修养后能痊愈并完全恢复日常工作生活,不会留下后遗症。但有部分患者可以在一年或数年甚至数十年以后出现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异常等,这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用药防止心脏功能恶化。 5、建议 1)  感冒、腹泻也是病,大众对此要当心,症状较重务必应及时就医。 2)  如病毒感染1-3周后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特别警惕,这很可能是“心肌炎”的重要线索,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排除。 3)  心肌炎尚无特效药物,恢复主要靠自身抵抗力,确诊心肌炎后应立即停止工作或上学,休息为主,卧床1-2周,在家修养3-6个月。 4)  确诊心肌炎后应按医嘱服药,尽可能平稳度过急性期。 5)  心肌炎出院后应每年至少做一次心电图、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以检测心脏整体情况,一旦出现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要及时干预、防止进一步恶化。

李小荣 2020-03-02阅读量1.1万

包皮,包茎你了解多少?

病请描述: 1.包皮过长(redundant prepuce)指包皮不能使阴茎头外露,但可以翻转者。 诊断 青春发育阶段,勃起时包皮仍包着龟头不能露出,但用手上翻时能露出龟头,可诊断包皮过长。 鉴别诊断 应与包茎相鉴别。包茎是指包皮不能上下翻动,包皮的口非常小。 治疗: 包皮过长的患者应当及早进行包皮环切术治疗。对于不发炎的包皮过长,只要经常将包皮上翻清洗,也可不必手术。 包茎和包皮过长者,提倡婚前做包皮环切术。经治疗后再开始性生活。没经此项治疗者进行同房时,房事前要进行阴茎局部的清洁卫生,房事后同样要清洗;另外,要保持性器官局部润滑,在房事过程中、动作不宜剧烈,以免发生嵌顿性包茎或系带撕裂。 2.包茎:包皮口狭小或包皮与阴茎头粘连,使包皮不能上翻露出尿道口和阴茎头,称为包茎。 诊断 包皮过长、外口狭小、不能翻起、使阴茎头不能裸露者为包茎。因屡发包皮阴茎头炎,致二者粘连使包皮不能上翻、阴茎头不能裸露者为继发包茎。 包茎之外口较小,偶尔勉强将包皮上翻至冠状沟区,并嵌顿于该处不能下翻者为嵌顿包茎。历时稍久,嵌顿环远端之包皮发生明显水肿甚至坏死,严重者可影响排尿。 鉴别诊断 包皮过长:包茎是指包皮不能翻动,包皮口狭小,包皮过长则可用手把包皮翻开,让龟头露出来。 隐匿阴茎:患儿肥胖,包皮呈鸟嘴状,阴茎皮肤不附着于阴茎体,阴茎挤压试验阳性。 治疗: 婴幼儿期的先天性包茎,可将包皮反复试行上翻,以便扩大包皮口。手法要轻柔,不可过分急于把包皮退缩上去。当阴茎头露出后,清洁包皮垢,涂抗生素药膏或液状石蜡使其润滑,然后将包皮复原,否则会造成嵌顿包茎。大部分小儿经此种方法治疗,随年龄增长均可治愈,只有少数需做包皮环切术。后天性包茎患者由于其包皮口呈纤维狭窄环,需行包皮环切术。对于包皮环切术的适应证说法不一,有些国家及地区因宗教或民族习惯,生后常规做包皮环切。有人认为包皮环切可减少阴茎癌与婚后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但有资料说明,常规做包皮环切的以色列与包皮环切术不普及的北欧国家,这两种癌的发病率均很低,无显著差异。 包皮环切术的适应证为: 包皮口有纤维性狭窄环; 反复发作阴茎头包皮炎; 5岁以后包皮口狭窄,包皮不能退缩而显露阴茎头。对于阴茎头包皮炎患儿,在急性期应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局部每天用温水或4%硼酸水浸泡数次。待炎症消退后,先试行手法分离包皮,局部清洁治疗,无效时考虑做包皮环切术。炎症难以控制时,应做包皮背侧切开以利引流。 嵌顿包茎治疗的目的是将嵌顿的包皮恢复原位。早期嵌顿的包皮水肿较轻,可先应用手法使包皮复原。 方法:局部消毒后用粗针头多处穿刺包皮,挤出水肿液,在冠状沟涂液状石蜡,用两手的中、食指夹住阴茎体包皮,两个拇指挤压阴茎头,将阴茎头推入包皮囊内,使之复位。若手法复位失败,则应做包皮狭窄环切开术。 手术方法:在阴茎背侧正中用小头圆刀纵向切断狭窄环,长1.0~1.5cm,横向间断缝合,合并严重感染时,切口不予缝合。嵌顿包茎手术复位时,如情况允许应尽可能做包皮环切术。否则,待局部炎症、水肿消退后,再择期做包皮环切术。

吴玉伟 2020-03-02阅读量1.0万

成人出现慢性腹泻的病因01

病请描述: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通常将病程大于3周定义为慢性腹泻。我国的发病率是3%~5%。慢性腹泻迁延不愈,若不及时控制,可造成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 一. 胃源性疾病  1.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慢性腹泻患者中,萎缩性胃炎在腹腔疾病所占的比例为 2.6%。 2. 胃癌:其腹泻机制为肿瘤持续分泌大量胃泌素等生物活性因子刺激肠蠕动并影响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研究还表明胃部肿瘤行胃大部切除或胃全切后导致营养不良,引起倾倒综合征,进而引发腹泻。  二. 肠源性疾病 1. 肠道感染性疾病:  (1)痢疾:可侵入肠道,破坏肠粘膜上皮屏障,导致肠壁溃疡,引起腹泻。腹泻程度从轻度、间歇性腹泻到爆发性、致死性不等。 (2)肠结核:占肺外结核的 4%。分为溃疡型、增生型、混合型,溃疡型患者的腹泻症状更多见。结核杆菌侵入肠道的淋巴组织,导致肠壁形成溃疡,引起腹泻。粪便呈糊状,多无脓血,不伴里急后重。  (3)肠血吸虫病:其腹泻的机制可能与虫卵在肠道内移行,因机械性损伤引起肠壁的出血、水肿。另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超敏反应也可导致腹泻。  2. 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1)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腹泻主要与肠道粘膜炎症所致的炎性渗出、肠粘膜对钠水的吸收障碍、通透性的改变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 (2)肠易激综合征(IBS):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6.53%。肠道炎症、细菌过度生长、中枢失调是引发腹泻的主要原因。 (3)肠道菌群失调:人体胃肠道的微生物群可帮助消化,有分泌粘液及屏障的功能,对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至关重要。当人体肠道微生物群的构成改变时,即会引起腹泻,二者互为因果。  3. 肠道肿瘤  1. 大肠癌:腹泻是部分大肠癌患者的早期症状。病灶越靠近直肠,腹泻出现的越早,大便次数越频繁。腹泻机制是肿瘤对肠壁的刺激导致肠蠕动增加、肿瘤溃烂和肠道感染等,可行电子结肠镜及病理活检进一步确诊。  2. 胃肠道淋巴瘤:腹泻的发生可能与肠黏膜受到炎症、糜烂、溃疡等病变的破坏,导致肠道分泌增有关。同时,肠吸收不良和肠道蠕动增强也在腹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选自:张莉娟,276 例慢性腹泻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赵刚 2020-02-29阅读量9498

脑梗死能通过开刀手术或者支架...

病请描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的患者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脑梗死患者病情有轻有重,病情轻的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在体检或者因为头晕、头痛等不舒服查头颅CT或者核磁时才发现有腔隙性脑梗死;而病情重的患者,一发病就口眼歪斜,言语不能,手脚瘫痪,甚至出现昏睡、昏迷等严重症状。脑梗死一旦发病,对患者和家庭影响都极大,而且此病复发机率高,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压力。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药物保守治疗,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能通过外科手术或者支架置入治疗彻底治愈或者好转吗?相信这是困扰很多患者及家属的疑问,今天我们就具体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前面提到,脑梗死治疗一般是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治疗目的是稳定脑梗死急性期病情,控制病情尽量不要继续加重,等急性期度过后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降低脑梗死复发几率,预防下一次脑梗死的发生。         那什么情况下才考虑开刀手术或者支架置入治疗呢?         开刀手术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考虑实施:         1.开刀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伴有严重的脑水肿、坏死水肿的脑组织压迫正常的脑组织明显,已经形成脑疝征象的患者,为了保命可行去骨瓣减压术(说通俗点就是把脑壳打开,让脑内的压力释放,尽量减少坏死水肿脑组织对正常脑组织的压迫损害作用,尽量抢救正常的脑组织);小脑梗死使脑干受压,导致病情恶化时,可进行抽吸小脑组织和后颅窝减压术挽救患者生命。综合以上情况,也就是脑梗死外科手术治疗是用于病情危重患者保命用的,不是常规治疗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2.支架置入治疗:对于已经发生的脑梗死,支架置入是没有治疗作用的,说白了支架置入是为了预防下一次严重脑梗死的发生。也就是说,对于脑梗死患者,如果检查脑血管发现存在严重的狭窄,预估发生急性闭塞的风险很高,为了避免因狭窄脑血管突然闭塞而导致严重的大面积脑梗死,医生会建议患者支架置入治疗。         关于哪些脑梗死患者适合支架置入治疗,也是有严格标准的。一般脑血管存在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在严格内科药物治疗同时可考虑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其次,对于一部分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患者,虽经严格内科治疗,但效果差,仍频繁发作责任侧脑缺血症状或者脑梗死,经过严格筛选,也可进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支架置入治疗可减少远期脑梗死的发生机率。

尹延伟 2020-02-27阅读量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