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皮肤 > 皮肤瘙痒 > 内容

皮肤瘙痒内容

关于生长激素治疗的注意事项-...

病请描述:关于生长激素治疗的注意事项 在一次学校体检中,小丽的身高问题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在老师的建议下,小丽去了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检查。经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专家诊断小丽为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矮小症。经过详细的咨询和评估,专家为小丽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生长激素治疗方案。 治疗开始后,小丽每天都需要注射一定剂量的生长激素。起初,她对这个新的治疗方式感到有些害怕和紧张,但在家人的鼓励和医生的耐心指导下,她逐渐适应了这一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丽开始逐渐感受到生长激素带来的变化。她的身高开始缓慢增长,虽然速度并不快,但每一点进步都让她感到欣喜。同时,她的自信心也逐渐恢复,她开始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与同学们的交流也变得更加自如。 在治疗期间,小丽还特别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她增加了蛋白质的摄入量,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并积极参与运动锻炼。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和身体的健康发育。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生长激素治疗在改善矮小症儿童身高方面的积极作用。而在生长激素治疗期间,患儿和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遵医嘱按时注射:生长激素的治疗通常需要定期注射,家长应确保孩子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注射,避免漏打或错打。 2、监测身高与甲状腺功能: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孩子的身高增长情况,以评估治疗效果。同时,要特别注意甲状腺功能的变化,防止出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3、注意糖代谢情况:生长激素可能导致一过性糖代谢异常,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儿童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应严格监测血糖水平。 4、补充营养:孩子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优质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等营养素,以促进骨骼生长和发育。 5、适当运动:适度的运动,如跳绳、跑步、打篮球等,有助于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和骨骼的生长。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骨头关节滑脱。 6、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因为生长激素在深度睡眠时会达到分泌高峰,有助于身高的增长。 7、定期复诊: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医生会评估孩子的生长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同时,复诊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此外,生长激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仍需患儿与家长定期观察,对症解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其解释: 1、局部反应: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或发麻等感觉,这是由于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作用所致。为了减少不适,可以在注射后进行适当的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症状。 2、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对生长激素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等症状。如果患者属于过敏体质,应特别注意观察使用生长激素后的反应,并在出现过敏症状时及时就医。 3、关节疼痛:生长激素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骨骼生长过快,从而引发关节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发生在关节部位,可能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4、血糖升高:生长激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导致一过性高血糖现象,这通常是暂时性的,并可能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或停药后恢复正常。然而,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或肥胖患者等,需要特别注意监测血糖水平,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5、甲状腺功能减退:长期使用生长激素可能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接受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以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 总之,生长激素治疗期间需要患儿和家长密切配合,注意以上事项,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如有任何疑虑或问题,应及时向医生咨询。

生长发育 2024-05-05阅读量2139

一文读懂鲍温病

病请描述:鲍温病,也称鳞状细胞原位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通常发生在皮肤的头部和颈部。该病在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鲍温病,本文将深度科普该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 鲍温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遗传因素、免疫系统问题等因素有关。此外,一些病毒感染也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二、症状 鲍温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恶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1.  皮肤颜色变化: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色、棕色或灰色的斑块。 2.  皮肤瘙痒:患者可能会感到皮肤瘙痒或疼痛。 3.  皮肤干燥: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变得干燥、粗糙或有鳞屑。 4.  溢液或出血:在一些情况下,患者的皮肤可能会出现溢液或出血现象。 三、诊断 鲍温病的诊断通常需要通过皮肤活检来确定。医生会取一小块患者的皮肤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细胞。如果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异常细胞,则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来确定是否为鲍温病。 四、治疗 鲍温病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手术切除:对于较小的鲍温病病变,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手术后通常需要进行定期随访以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2.  冷冻疗法:医生可能会使用液氮将病变部位冷冻,以破坏异常细胞。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小的病变。 3.  光动力疗法:这种方法使用一种特殊的药物和光线来杀死异常细胞。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的病变。 4.  化学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开具一些药物来杀死异常细胞。这种方法通常适用于较大的病变或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的病变。 总之,鲍温病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早期发现和治疗非常重要。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了任何皮肤病变或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及软组织肿瘤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4-04-11阅读量1124

竹笋鲜美也要慎食

病请描述:曙光医院传统医学科主任医师   吴欢  上海市杰出专科医生 每年的春暖花开也是鲜笋上市的时候,竹笋的鲜美使许多人心向往之,油焖笋、腌笃鲜、盐水手剥笋,道道都是美味。沪上本土最有名的当属乾隆下江南,路过松江佘山品尝山上竹笋时闻到阵阵兰花香而命名的“兰花笋”。     竹笋味甘、微苦,性寒,归肺经可以“清热化痰”,消除肺火,对肺热所引起的咳嗽、咳黄痰、口干、咽喉肿痛症状有缓解的作用。做法以冬瓜竹笋汤、丝瓜竹笋汤、百合炒竹笋等为主,不要油焖或和红烧肉煮,避免油腻。 对于入夏前,希望减肥瘦身的人群,竹笋是很好的选择,竹笋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食用后可促进胃肠道蠕动,大便干结、运动少久坐胃肠道不蠕动的患者,食用竹笋可以起到润肠通便的效果。 竹笋含有非常丰富的植物蛋白、维生素、氨基酸等,煎煮后释放大量氨基酸,使其变得味道清香,清脆爽口,可以提高人们的食欲,竹笋中含有的纤维素还可促进消化,提高胃肠道消化食物的能力,具有开胃消食的效果,最有名的烧法当属腌笃笋。 竹笋虽然美味,但是每年因为食用竹笋出现不适就医的患者也不少。 竹笋性偏寒,儿童及脾胃虚寒、虚弱,运化无力的患者不适宜吃竹笋。食后往往会造成中上腹闷塞做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功能紊乱现象。食道静脉曲张、胃溃疡、胃出血病史、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术后、痔疮等有炎症、溃疡、出血倾向的患者,因竹笋所含有较丰富的粗纤维,能够刺激肠道的蠕动,如果食用过多,补充的膳食纤维过量,会加重炎症面、溃疡面的损伤,甚至会导致消化道大出血的严重后果。少量食用时要细嚼慢咽、选择竹笋比较嫩的部位。 同时,竹笋草酸盐易与其他食物中的钙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草酸钙,从而加重肾结石患者的病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草酸过多还会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儿童骨骼发育不成熟和老年人骨质酥松,竹笋中的草酸影响到钙和锌的吸收,会造成儿童生长发育缓慢老年人钙流失,出现缺钙、缺锌,所以也不可以吃的太多。正确的做法是先焯水再进行烹饪,既可以减少草酸还可以去除苦涩味,这样做出来的竹笋又鲜又嫩,非常好吃。 竹笋还会导致过敏。过敏的人如皮肤瘙痒,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神经性皮炎的患者不可以吃笋。现在还有许多小食,鲜辣竹笋、麻辣竹笋等由于食物添加剂太多也会引起过敏现象。

吴欢 2024-03-28阅读量1858

糖尿病7个信号,说明微血管病...

病请描述:    得了糖尿病,不能只盯住血糖一个指标。有的患者血糖控制得很好而并发症仍然会发生,这就需要糖友对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进行综合控制,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糖尿病人有以下症状,原因在微血管病变 1.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表现:视物模糊、眼前有闪光感、视力减退、视物变形、眼前有黑影飘动感等。 提示:长期高血糖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微血管发生损伤、渗出、出血、坏死以及新生血管形成等。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2.泡沫尿表现:尿中有细小的泡沫,久久(一般超过10分钟)不消散。 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导致大量蛋白质从肾小球漏出,随尿液排出,使尿液表面张力增高,形成一层细小的泡沫,且久久不散。注意:剧烈运动、喝水较少、饮食等也会导致尿有泡沫,一般很快会消散。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泡沫尿,如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等。总之,出现泡沫尿后应及时就医检查。 3.勃起功能障碍表现:勃起功能障碍、性欲减退等。 提示:长期高血糖会导致微血管和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性欲减退、勃起障碍等,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4.双腿感觉异常表现:双腿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达膝上,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间歇性跛行。 提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引起神经滋养失常或代谢紊乱,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随着缺血的加重,休息时即可出现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间入睡时疼痛更甚。 5.胫前色素斑表现:小腿前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出现胫前色素斑,早期表现为红斑、水疱或紫癜,之后发展为萎缩的、不规则的褐色斑块。直径5-12毫米,呈线形排列或成群或单个的反复出现。 提示: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皮肤供血不足,营养不良,稍有刺激就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胫前色素斑。 6.双脚发麻、发凉表现:双脚麻木、发凉,足趾苍白。 提示:周围神经病变与外周血管疾病合并过高的机械压力,引起足部压力异常,导致足部血液供应不良,足部软组织及骨关节系统破坏与畸形。 7.皮肤瘙痒表现:皮肤瘙痒,全身泛发或局限于外阴及肛周。 提示:糖尿病会引起多种皮肤疾病,包括各种感染,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造成的继发损害。糖尿病皮肤瘙痒的发病机制是以微血管病变为主。 为什么糖尿病易引起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形成分为三个过程,第一,微血管壁发生病变,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早期症状,若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会加快基底膜增厚,受累的微血管部分或全部堵塞,进而引起组织缺氧。       第二微血流紊乱,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其早期变化,在病人的肾脏、视网膜和其他组织中会出现高灌注和血流量增加的情况,从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展。      第三,微循环血液理化特性改变,病人的血液呈现高凝状态,糖代谢紊乱时可增强红细胞聚集性,释放氧气功能也异常,导致管腔狭窄或微循环障碍,进而促进微血管病变发生。 预防微血管病变的方法 做到以下几点,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1、改变生活方式    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每天锻炼30分钟左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     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指标,可以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HbA1c需要每3个月检查1次,应控制在HbA1c<7.0%。  3、定期查血压、血脂     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     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失明。  5、定期检查肾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微量白蛋白尿),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是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这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注意感觉异常情况     如果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  7、防止微循环老化和硬化     平时可以多吃含抗氧化剂的食物,能对抗自由基,不同的抗氧化剂作用途径和抗氧化能力不一样。脂溶性抗氧化剂能保护细胞膜,避免受到自由基伤害,不妨把抗氧化物联合用如维生素C、维生素A和绿茶粉等。之所以毛细血管有良好的弹性,主要得益于毛细血管壁胶原蛋白。胶原蛋白合成和修复需不同的营养素合理配比,如蓝莓可强化毛细血管弹性,预防器官功能下降和衰竭。 8、戒烟戒酒     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吸烟如同火上浇油。吸烟会使得全身血管痉挛,影响心脑血管。大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方面异常,如心脑血管动脉硬化或狭窄,吸烟可加重其病变。因此糖尿病病人不能吸烟,同时要远离二手烟和三手烟环境。另外,酒精可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影响肝脏转移血脂,增加肝脏负担,因此应做到滴酒不沾。    温馨提示:若想要预防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首先要平稳控制血糖,严格服用药物来让血糖达标。听从医生建议服用能改善微循环的营养物质,这是改善微血管病变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多留意自身症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俞一飞 2024-02-27阅读量1679

 JACK 抑制剂...

病请描述: JACK 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 JAK(Janus kinase)激酶,这种激酶在免疫系统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JACK 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JACK 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 JAK 激酶的活性,从而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这对于一些与免疫相关的皮肤科疾病可能具有治疗潜力。   以下是一些 JACK 抑制剂在皮肤科可能的应用场景:   1.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斑秃等疾病,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化是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JACK 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和改善症状。 2. 炎症性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皮炎等疾病,JACK 抑制剂可以帮助调节炎症反应,缓解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3. 皮肤肿瘤:一些研究表明,JACK 抑制剂可能对某些皮肤肿瘤的治疗具有潜在的益处,例如皮肤 T 细胞淋巴瘤。   需要注意的是,JACK 抑制剂的应用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在使用 JACK 抑制剂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来评估药物的适应证和潜在风险。   此外,JACK 抑制剂可能会引起一些副作用,如感染、血液学异常、肝酶升高、胃肠道反应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监测和随访。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 JACK 抑制剂在皮肤科的应用是重要的,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和风险。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患者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制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计划。   同时,皮肤科领域的研究不断进展,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也在不断涌现。患者和医生应该保持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以获取更多关于皮肤病治疗的信息。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对 JACK 抑制剂或其他皮肤科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科普,随时告诉我哦😄

李慧 2024-02-08阅读量4105

胃癌的中医治疗

病请描述:患者王某,女,75岁,因“胃癌确诊3年余”就诊。2020年9月发现胃癌,行1/4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胃窦溃疡中分化腺癌,部分粘液癌T4N1MO,化疗8次,末次化疗时间为2022年6月。 2023.10.18患者上腹胀,感燥热、口干,双下肢稍水肿,皮肤干燥瘙痒。胃纳、夜寐可,二便如常。舌苔白腻,边有瘀点,脉数。 2023.11.01患者胃脘部不适较前好转,燥热口感明显好转,双下肢因劳累稍肿,下午尤甚。舌苔白腻,边有瘀点,双寸脉浮数。 2023.11.29患者胃脘不适较前好转,无乏力,发热好转,口干明显好转,胃纳、夜寐可,二便正常。双下肢稍肿较前好转,皮肤瘙痒好转。舌苔稍白腻,边有瘀点,脉数。 10.18与11.29舌诊对比: 按语: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我国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地区。胃癌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胃癌治疗应注重早发现、早治疗和术后养护。 患者中医诊断为:“胃癌湿困夹瘀型”,西医诊断为“胃恶性肿瘤”。方药以山药、茯苓等健脾化湿,有效缓解腹胀、苔腻症状;以泽泻、猪苓等利水渗湿,消减水肿症状;以熟地补血滋阴润燥,缓解皮肤干燥瘙痒、自感发热等症状。 中医学对胃癌的认识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四时气篇》:“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汉代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不利》中提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随着认识与实践的积累,治疗有一定突破,《景岳全书》中载:“治反胃之法……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中医学有丰富的胃癌治疗经验,除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等疗法,在改善症状和防止复发方面均发挥良效。

付晓伶 2024-01-08阅读量1940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治疗...

病请描述: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 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进入体内后特异性作用于致癌位点,使得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而不会波及周围正常组织细胞。 塞利尼索(Selinexor)是全球首个口服的选择性核输出蛋白抑制剂,通过与XPO1结合,导致细胞核内的肿瘤抑制蛋白(TSP)聚集,降低胞浆内致癌蛋白水平,激活GR通路等发挥抗肿瘤活性。 美国FDA于2020年6月批准塞利尼索作为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021年2月以色列卫生部批准赛塞利尼索治疗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和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塞利尼索(Selinexor)为代表的新型靶向药物正逐渐进入临床,成为治疗NHL的新武器,为多线治疗失败的NHL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SADAL临床研究显示,塞利尼索单药治疗难治/复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8%,其中完全缓解率(CR)12%,部分缓解率(PR)17%,疾病控制率(DCR)为37%,并且不同亚组(包括年龄、性别、既往治疗、DLBCL亚型、难治状态或既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缓解率一致 。 此外,塞利尼索与多种药物联合表现出协同作用。一项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DLBCL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纳入了10例患者,ORR率达100%,CR率达90%。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DICE化疗方案治疗11例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总ORR率为91%,CR率为82%。与此同时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R-CHOP方案一线治疗NHL,以及塞利尼索(Selinexor)联合R-GDP、R-ICE方案治疗R/R 侵袭性B细胞来源的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正在进行中。 PART.03 不良反应管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案繁多,在产生疗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副作用,其中化疗的不良反应更为明显,主要包括间质性肺炎、乙肝病毒再激活、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感染以及输注反应等。 · 引起间质性肺炎的药物主要有环磷酰胺、博莱霉素、利妥昔单抗等,其治疗用药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程度来分级,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同步的经验性抗生素以及抗真菌治疗; ·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者HBV DNA阳性患者推荐在接受化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前接受抗HBV治疗,治疗完成后继续抗病毒至少6-12个月; · 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可以适当予以止吐药处理,选择清淡饮食; · 心血管反应体现在血压异常、心率失常及心肌损伤,应及时告知医生予以相应的处理; · 化疗药物容易引起感染,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于强度较大的治疗方案,建议预防性地使用升白针来减少感染的可能; · 输注反应一般发生在输液后15分钟至2小时内,表现为发热寒战、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心率失常等,出现输注反应后应立即停药,可采用抗组胺药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对症处理,症状严重者立即使用肾上腺素、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症状消失及心肺监测等恢复正常后可继续滴注,速度减为原来50%。 CAR-T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新兴治疗手段,其潜在的不良反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以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和神经毒性尤为突出: · CRS是指输注CAR-T后,大量细胞因子释放,诱导组织损伤,亦称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 storm); · 神经毒性表现为意识模糊、震颤、共济失调、失语、昏睡和癫痫发作等。 在患者回输CAR-T细胞前后,医疗机构通常会有严格的操作规范来控制和管理其不良反应。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1852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表现...

病请描述:临床表现及预后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组织学类型,在西方国家约占NHL30-40%,我国约占50%,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致性的疾病。根据基因表达分子分析可将其分为三个主要亚型 – 生发中心B(GCB)DLBCL,活化的B细胞样(ABC)DLBCL和第三型DLBCL(Type 3 DLBCL),不同的亚型具有截然不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总体来说,DLBCL好发于50-7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包括局部占位和全身症状两方面,无明显原因的进行性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最主要表现,常见的全身症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以及乏力等,DLBCL也可发生于各个结外部位因而产生不同症状,比如原发于脑的DLBCL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局部脑水肿引起头痛、恶心及呕吐等,原发浅表淋巴结的病变可能无明显不适,仅是触及浅表肿物,但若是纵隔大肿块,可能会因为肿块挤压纵隔内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例如胸闷、气短等。 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根据患者年龄、ECOG评分、临床分期、结外受侵部位及乳酸脱氢酶是否升高进行评分,将其分为低危(0或1分)、低中危(2分)、高中危(3分)和高危(4或5分)四组,可以用来判断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代表的侵袭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PART.02 治疗手段及新药进展 近年来,DLBCL的治疗取得了许多进展,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耐药或治疗有效后复发,如何进一步改善初治和复发/难治(R/R)DLBCL的预后成为了研究重点。DLBCL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目前R-CHOP仍是DLBCL一线治疗的主要手段,更多的研究探索主要是在R-CHOP的基础上通过药物调整增加疗效和减少毒副作用。研究发现,aaIPI=0的局限期DLBCL早期PET阴性者4个周期R-CHOP-21疗效不逊于6个周期R-CHOP-21;对于进展期MYC重排和双/三打击淋巴瘤,R-CHOP和R-EPOCH疗效无差异;DA-EPOCH-R联合HD-MTX治疗II-IV期CD5阳性DLBCL可圈可点。 对于复发/难治性DLBCL来说,研究重点则更多集中于新药的探索上,比如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2467

淋巴瘤知多少

病请描述: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并且经常会转移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当肿瘤细胞在这些地方聚集并迅速生长,就会导致淋巴或局部组织器官发生肿大。  淋巴瘤介绍 根据病理学特点,淋巴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症状表现 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饮酒痛;B 症状;皮肤瘙痒;疲劳、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胸痛。   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疲劳、食欲不振;皮肤肿块;B 症状;容易发生感染;容易出现损伤或流血;腹胀;胸痛或胸闷;头痛、面部麻木、说话困难。 B 症状:发烧(未发生感染时发烧)、盗汗、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6 个月内体重下降了 10%)。   霍奇金淋巴瘤(HL):首发症状常为淋巴结肿大,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这类淋巴瘤治疗效果好,规范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常有结外病变,除惰性淋巴瘤外发展较快。我国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为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未明,可能与感染、免疫、遗传、理化因素有关。 1 感染:可能与 EB 病毒、人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 2 免疫:艾滋病患者或是移植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或是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乳糜泻(麸质过敏症)等,发生淋巴瘤的风险也会明显更高 3 遗传:家里直系亲属(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淋巴瘤,个体发生的风险也会明显升高 4 理化因素:杀虫剂、有机溶剂、染发剂、吸烟等也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如何清楚地了解淋巴瘤 1. 准备一些可以问医生的问题。在就诊时把医生的答复记录下来。 2. 如果清楚了解淋巴瘤这件事情让你感到畏惧,可以请您的朋友或家人为您概况一些关键点。 3. 试着不要“阅读过量”。虽然这样做可以帮助您了解很多基础知识,但是一旦陷入细节中,或许会使您感到无所适从。 4. 要认识到有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您的医生应该已经尽其所能地给予您所有信息了。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1601

科学认识淋巴瘤

病请描述:近年来,淋巴瘤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发病率在逐年增长,并且呈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淋巴瘤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6.68/10万,每年约有10万名新发淋巴瘤患者。根据病理学特点,淋巴瘤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两类。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约占70%左右,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我国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恶性淋巴瘤。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该病常见于老年群体和中青年群体,属于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丁凯阳教授介绍,引起淋巴瘤的病因很多,比如自身免疫因素、病毒感染、遗传因素、有毒有害物品的接触等都可能引发恶性淋巴瘤。 早期的恶性淋巴瘤容易让人忽视。丁凯阳教授提醒,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长期体温升高、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症状,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做专科规范检查,及早做出诊断。 病理是诊断金标准 “精确的病理诊断,非常重要。”丁凯阳教授认为,淋巴瘤亚型众多,异质性强,各个亚型大概有100多种,治疗方案和方法都有所差别。由于淋巴瘤的临床症不是那么典型,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各异,所以,精准诊断与个体化规范治疗至关重要。当发现身上有异常肿大的淋巴结,要及时检查,排除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和淋巴瘤相似的症状。淋巴瘤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诊断被延误。 “要确诊淋巴瘤,金标准就是病理诊断。”丁凯阳介绍,病理包括大体的细胞病理以及现在的分子病理作为辅助诊断。如果是浅表淋巴结肿大,一般以一个小手术的形式取出淋巴结做病理检查,如果是深部肿大淋巴结,可以进行穿刺活检,取到病理之后进行确诊,针对不同确诊亚型接受合适的治疗方案。 治疗规范化标准化 据介绍,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一类淋巴瘤类型,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相较于其他淋巴系统恶性肿瘤预后更差。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病,并且对男性的影响略高于女性。 对于治疗效果,丁凯阳信心十足,他介绍,总体上来说,随着新的治疗药物的推出和治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淋巴瘤现在临床治愈率大大提升。比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靶向CD79b ADC维泊妥珠单抗在我国正式临床使用,革新了我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治疗标准,全新治疗方案将有可能让淋巴瘤成为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疾病,得到长期规范的管理。

微医药 2023-11-30阅读量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