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中国人的晚餐会相对丰富,但是对于糖友来说,丰盛的晚餐是一种负担。那么如何进行管理和控制? 1. 首先要注意食用量 晚餐吃七八分饱,觉得不饿就好。千万不要因为好吃,就拼命吃。 如果一时没有克制住,可以采取配合餐后运动的方式,将多余的热量消耗。运动应该选择在餐后1小时开始最佳,时长30-40分钟,达到微微气喘和微微心跳的程度即可。 2.注意结构搭配 糖尿病饮食要做到营养均衡。 三大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一样也不能少,但各有不同的食量要求。主食定量,所占热量最高,不要多,米饭成人一般一天300克左右,肉类蛋白类其次,但不宜过多,一般为150克左右。同时多吃叶菜类蔬菜,补充其他类型蔬菜,比如茄子、莴笋、茭白还有菌类、藻类食物。 3.注意睡前加餐 为了让血糖更加平稳,糖友晚餐注意不要吃得太晚,一般应尽量安排在睡前3个小时搞定。 临睡前注意适量加餐,如果血糖低于5.6的时候可以尝试食用碳水化合物类的食物,比如一小片饼干,全麦面包或者半根老玉米等。这样不仅会让第二天空腹血糖更加完美,而且还会预防夜间可能出现的低血糖危险。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8-10阅读量9619
病请描述: 得了糖尿病,通过吃药、饮食调整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但很多人都对糖尿病存在着一些误解↓ 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 不一定!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专家比喻,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 错!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 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 那可不一定!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不在少数,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误区4:儿童糖尿病都是1型糖尿病? 错!儿童糖尿病患者中确实大多为1型糖尿病。但近些年罹患2型糖尿病的儿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遗传因素、常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热量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或玩游戏、活动少、肥胖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已成世界上很多国家儿童的一种流行病,各国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我国儿童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在逐渐攀升。 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误区6:糖尿病人不能喝粥? 错!糖尿病患者当然可以喝粥,但需掌握一些技巧。喝粥确实影响血糖,但影响相对短暂。喝粥后,血糖升高速度快,但下降的速度也快。 推荐的喝粥技巧:少喝纯米粥;煮粥时加一些豆类或杂粮;别煮时间太长;放凉再喝;搭配蛋白类和蔬菜类食材一起食用;先吃菜再喝粥;限量喝粥,放慢进食速度慢慢喝,通过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接受胰岛素或促泌剂治疗者谨防低血糖。血糖居高不下或波动幅度较大时,谨慎喝粥。 误区7:“无糖食品”可以随意吃? 肯定不可以!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误区8:喝酒降低血糖,可以长期喝酒? 不可以!某些患者少量饮酒后确实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长期喝酒的理由。糖尿病人饮酒会可导致低血糖,尤其当空腹饮酒时。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治疗者。低血糖危害更大,甚至会危及生命。 酒精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联,长期过量饮酒显著增加患糖尿病风险。糖尿病患者过量饮酒,也会增加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胰腺疾病、胃肠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的风险。糖尿病患者最好忌酒,若无法做到,一定少饮。 误区9:血糖高无症状,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俞一飞 2022-08-06阅读量9243
病请描述: 糖类可以改善低血糖。对有意识的低血糖的糖友首选葡萄糖(15~20g),如服用15分钟后仍为低血糖,应再次服用葡萄糖。 一旦血糖恢复正常,需继续添加一餐或点心,防止低血糖复发。 对于使用胰岛素和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且运动前血糖监测<5.6mmol/L的糖友,应增加糖类摄入从而预防低血糖。 糖友应常规随身备有糖类食品,一旦发生低血糖,立即食用。 对于无症状低血糖或出现多次严重低血糖的糖友,应该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目标,以确保在最近几周内再次发生低血糖。 做到定时定量进餐。如果进餐量减少则相应减少降糖药物剂量;有可能误餐时,应提前做好准备,防止血糖剧烈波动。 选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低血糖生成指数饮食可以改善血糖控制,而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避免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
俞一飞 2022-07-02阅读量8876
病请描述:运动有很多种方式,不单单步行是糖友适合的运动,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以下几种运动对于降糖也是不错的。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对疾病的防治也是综合性、全方位、多角度的。对糖友可以降低血糖,还能增加全身的综合素质。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人,血糖中度升高,血糖在11.1—16.7毫摩尔/升以下者和1型糖尿病稳定期糖友均适合进行游泳运动。游泳消耗的能量比走路大2~9倍,所以糖友在游泳时,要注意运动量不要太大,以防引起低血糖。并且游泳后不要马上大量吃东西。应该休息一会再进食,否则易引起肠道疾病。骑自行车骑自行车运动属于有氧运动,具备有氧运动的特点,长期合理的坚持此项运动,可以帮助糖尿病人降低血糖。骑自行车初骑时速度不要太快,时间也不要太长,待身体适应后再逐渐加速加时。每次骑车至少30分钟,但不要超过60分钟。步行步行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使胰岛素受体结合力上升,胰岛素受体后作用增强,还可以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促使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步行的种类:慢步走:每分钟行走50~80步,其实这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散步了,这种步行的节奏缓慢,行走稳健,很适合年老体弱的糖尿病人。中速走:每分钟80~120步,不急不缓,中速前进。 快步走:每分钟行走120步以上,这样的步伐,前进速度较快,消耗能量也是较大的,比较适合那些青年糖友。 击掌走:顾名思义就是一边步行一边击掌,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上肢肌肉的收缩与运动。上下肢互相配合,更能增加糖与脂肪的消耗。步行的时间: 宜在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步行。一般每次步行30分钟,每天1~3小时,每周3~5次。不宜空腹或餐前步行,以免发生低血糖。 跳绳跳绳是运动量也是运动中相比大的,比跑步都好。不中断地跳绳10分钟,和慢跑30分钟或跳健身舞20分钟消费的热量差未几,是一种耗时少、耗能大的有氧运动。跳绳注意事项:1、跳绳者应穿质地软、重量轻的高帮鞋,避免脚踝受伤。2、选择软硬适中的草坪、木质地板和泥土地的场地较好,切莫在硬性水泥地上跳绳,以免损伤关节,并易引起头昏。3、跳绳时须放松肌肉和关节,脚尖和脚跟须用力协调,防止扭伤。4、胖人和中年妇女宜采用双脚同时起落。同时,上跃也不要太高,以免关节因过于负重而受伤。5、跳绳前先让足部、腿部、腕部、踝部作些准备活动,跳绳后则可作些放松活动。广场舞舞蹈具有增强心肺功能、调节新陈代谢的作用,对健康有益。广场舞对中老年妇女的各项指标以及可以在国内外有关中老年女性参加各种健身运动的研究结果表明,广场舞运动具有改善机体机能,提高免疫水平,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防治各种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延缓衰老等作用,通过调查、测试等对比研究发现:1、长期参加有广场舞蹈的锻炼对老年人的身体形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体脂率和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冠状动脉硬化,这些直接反应机体健康以及心血管系统致病因素的数值。2、长期参加广场舞锻炼可以改善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能延缓机体的衰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3、长期参加有氧健身操锻炼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注意事项:对于广场舞的参与者来说,舞蹈动作难度要适中,选择自己有十分把握完成的难度动作,切记不要求太难,这样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信心。不要过于盲目,要弄清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合什么样的舞蹈,切忌盲目仿效。特别是老年人,最好测量一下血压和脉搏,即使是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也要避免街舞等难度较大或长达2小时以上的任何舞蹈。一般宜从简单动作做起,不要急于求成,只要“动”起来就会有健身的效果。爬楼梯 爬楼梯作为一项有氧运动,对人体大有裨益。爬楼梯可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加强、心脏血液输出量增大、血液循环加速,有效提高心脏和肺部的功能,起增强体质的作用。爬楼梯还可以预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注意事项:务必做足热身运动,比如5分钟蹲起及跳跃运动等,有助于防止关节损伤。爬楼梯要循序渐进。踢毽子 经常踢毽子,可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生理学研究表明:每日踢20~30分钟毽子降糖效果最佳;超过40分钟,虽然可以降低血糖,但血液中脂肪增加,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但如果踢毽子时间过短也达不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踢毽子所需场地小,不必与人争抢,运动量大小可随意控制,因人而异,男女老少都可参加,特别方便。在不适宜从事其他户外活动的情况下,在室内踢毽子也能达到健身的目的。太极拳太极拳降糖能够直接降低血糖,因为太极拳运动强度适中,刚柔相济,通过有规律肌肉的舒张收缩可加速完成吸收转运葡萄糖的功能。同时太极拳运动干预降糖在一定程度增加了胰岛素的敏感性,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中胰岛素的敏感性起主导作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降糖多种疗法的新思路。太极拳强调意识与动作、呼吸的高度配合,通过训练受试者在习练时身心高度放松,通过腹式逆呼吸配合舒缓张驰的圆弧动作能够有效的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 还有八段锦和瑜伽也能起到不错的降糖效果,喜欢这些运动的糖友可以坚持做起来。关注我们,有医生、健管师在线指导,您的健康无顾虑
健共体慢病管理中心 2022-06-27阅读量1.1万
病请描述: 有研究结果显示:规律运动8周以上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每周3次且连续12周的运动,还能增加神经的传导速度;每周4小时的快走,能显著延缓糖尿病运动和感觉神经病变病情的进展。 下面给糖友介绍几种运动方式: 1、慢跑 慢跑是一项全身运动,也被称作“心脏健康之路”。慢跑对糖尿病人来说有很好的作用,慢跑比步行的运动强度稍稍加大,是一般糖友都能做到的。 同时慢跑也是一种经济、简单易行、锻炼价值高的运动方式,它对练习所需要的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适合任何人进行练习。 跑步的节奏应该尽可能地维持不变,躯干挺直,双臂弯曲,两手放松自然摆动,头不能摆动。呼吸同样应该有节奏,用鼻子吸气,嘴巴呼气,以避免出现岔气。 慢跑锻炼每周最少要进行3次,每次慢跑的时间为小15~20分钟。 如果是刚刚开始慢跑的糖友,注意自己的运动量,刚开始的运动量不要太大,可以在身体适应后开始加大每次慢跑的时间,经常慢跑的人可以保持每天慢跑30分钟,这对于控制血糖和血压都有不错的效果。 2、游泳 游泳作为一项有氧运动,是一种全身性的锻炼。 游泳时,水中的阻力是空气中的12倍,在12℃的水中停留4分钟身体所散发的热量相当于同样温度陆地上1小时散发的热量,并且很少发生肌肉韧带拉伤,并且膝、髋部受到的重力震荡非常小,全身的肌肉均参加运动,是有效的降糖、减肥方式。 游泳也是增加柔韧性的锻炼,身体的各个关节都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自如地活动。所以,对于那些膝、足、踝关节或脊背有问题的糖尿病人,游泳是最好的运动方式。另外,游泳对腿脚也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有利于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糖友注意进行游泳运动,一定要在饭后30~60分钟进行,不可空腹游泳,否则容易导致低血糖。另外,睡前2小时也最好不要游泳,否则会影响睡眠。 3、八段锦 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可改善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指标。 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干预可降低2型糖尿病伴抑郁或焦虑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此次的干预时间为期1年,结合之前短期的研究结果,初步验证了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生化指标的影响可能是个长期的过程。 4、跳舞 体育舞蹈也就是交谊舞,对身心健康有一定作用。交谊舞既能培养文明礼貌增进友谊,又可陶冶情操,消除疲劳。也能让自己的心情更愉悦!跳交谊舞还能活跃人体机能,调节神经,增强肌体,有利于唤起兴奋情绪。 有资料表明,跳慢四步、慢三步可使新陈代谢率增加60%-80%。有些患代谢性疾病的人可通过跳舞得到防治,最明显的是起到减肥作用。 还有一种就是广场舞,是专属于普通大众的舞蹈,因为民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群体的不同所以广场舞的舞蹈形式也不同。但也是最容易学的一种舞蹈,很多糖尿病人本身就很熟悉,学得简单,跳得简单,全体都适宜就是广场舞一大特点,也可不受场地限制,在家里也是可以完成的。 5、散步 人在行走时,肌肉系统犹如转动的泵,通过肌肉反复收缩促使血管收缩与扩张,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血压。要使散步产生健康效果,必须选准运动量,太少达不到锻炼目的,太多易疲劳。 步行方式有 缓步:每分钟约走60至70步,适合60岁以上血糖不稳定者。 快步:每分钟约走120步,适合小于60岁者。 疾走:每分钟约走150步,适合超重、肥胖者。 自由步:完全随意,时快时慢。
俞一飞 2022-05-24阅读量9214
病请描述:误区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只要能够把HbA1c降下来,就不会出现并发症了。” HbA1c是反映长期血糖控制水平的金标准,展现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能够反映患者长期血糖控制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也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但是HbA1c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血糖评估存在延迟效应,也不能很好地反映血糖的波动特征,已经不能满足当今"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血糖管理新需求。 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反映血糖波动的规律和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随着CGM的广泛应用,除HbA1c之外的一些血糖控制指标,如低血糖、血糖波动、TIR等逐渐被重视起来。HbA1c、低血糖及血糖波动均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风险因素,三者统称为"血糖三角",兼顾"血糖三角"的糖尿病管理措施——即"糖尿病管理三角",已成为新的糖尿病血糖管理策略。 正确的是:目前HbA1c虽然是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但不可否认其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除了HbA1c之外,血糖波动、低血糖、TIR等其他控糖指标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管理血糖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误区二:“糖化血红蛋白为9%,等于平均血糖为9 mmol/L?” 在门诊经常会有患者询问:“医生,我的HbA1c是9%,这是啥意思?” “HbA1c是指平均血糖,那是不是说我最近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是9 mmol/L?” 根据研究数据,HbA1c与平均血糖水平应如下换算:平均血糖(mmol/L)=[28.7×HbA1c(%)-46.7]÷18 因此,如果HbA1c为9%,平均血糖=(28.7×9-46.7)÷18=11.8 mmol/L。 误区三:“空腹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更准确?” 由于HbA1c反映的是长期血糖控制水平,因此与是否空腹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HbA1c检查无须空腹,无须特定时间,随时进行,非常方便。 同理,HbA1c的检查也和其他临时性的血糖波动及应激因素无关。前一天晚上是否吃降糖药,是否吃大餐都不影响第二天的HbA1c检测结果。
俞一飞 2022-05-21阅读量8855
病请描述:我曾不禁的问自己,人类为什么会有早孕反应?人类所有一切自然存在的本能反应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为什么自然在造人的时候要赐予我们早孕反应?为什么要让每个妈妈在早孕期要如此的难受?让她多吃一点不是对对胎儿更有利吗?而早孕反应最严重的孕12周之前恰恰是胚胎器官合成发育的重要时期,正需要大量蛋白质的供应。早孕反应的存在又有何生理意义呢?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我们试想,人体每天自身代谢过程中,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如果人体长期禁食会发生什么?通过对那些不能进食患者的研究发现,当人体不能进食时,首先会出现低血糖,在低血糖的刺激下,紧接着蛋白质被动员分解提供能量,只有最后才是脂肪被动员分解提供能量。当一个孕妇因为早孕反应不能进食时,她自身的“正氮平衡”会被打破,机体从合成与分解的平衡开始转变为以分解为主的代谢。我认为早孕反应的生理意义就是要打破母体的“正氮平衡”,从而在短期内调动母体的蛋白质储备,为胎儿发育提供大量的蛋白质来完成胎儿关键时期的器官发育。 而此时需要的大量蛋白质是不可能单靠母体饮食吸收来完成足量供给的。为了保证胎儿发育,自然界选择了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方法——牺牲母体。想到此,我不禁的想说声,妈妈谢谢您的哺育。蛋白质是生物圈的宝贵资源,因此胚胎自身发育异常导致的自然流产大多也都是发生在孕12周之前,这就是节约蛋白的原则。或许因为12周后胎儿主要脏器发育完成,不再需要大量的蛋白质为原料,或者此时机体已经处于以分解为主导的代谢过程中。因此人类的早孕反应会变轻消失,此时母体基本可以正常饮食。因此我认为孕期必要的营养补充最大的收益者是母体,其次才是胎儿。母体通过口服补充微量元素与优质蛋白使母亲血液循环中间接得到相应营养物质的补充,来减少胚胎对母体自身营养物质的摄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母体自身营养物质的分解。【通常我们所说的高蛋白食物主要是指牛奶,鸡蛋(煮),瘦肉(牛肉),鱼,虾等。尤其是牛奶,是非常好的优质蛋白,且易于人体吸收。但不要空腹喝牛奶与豆浆,因为牛奶和豆浆中的高蛋白和高钙成分会刺激胃酸分泌,而牛奶与豆浆以液体形式存在,因此在胃中不易储存而排空过快,从而增加了胃部的不适。牛奶中的动物蛋白较豆浆中的蛋白易于吸收。】如何让母亲得到更多的益处?因为饮食过程中蛋白质的吸收率较低,我认为在孕前就开始给予高蛋白食物补充可能是有意义的。因为早孕期让人头疼的早孕反应已经让孕妇无法正常饮食了,因此孕后加强营养很难实现。其次,在孕后12周内通过口服补充是无法满足胎儿发育需求的。目前第八版妇产科教材,妊娠剧吐章节已经指出:妊娠后服用多种维生素可以减轻妊娠恶心,呕吐。我建议从女方打算怀孕时再开始给予必要的微量元素补充,而非孕前。怀孕后补充最大的好处是直接提高母血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以利于胎儿摄取,而不是大费周折的提前储备在母体中再释放出来,而当母体本身营养物质不缺乏时过多的补充也不可能吸收与储备更多。我所倡导的“孕期营养补充的精髓是补充而不是检查,也不是检查后补充。鉴于检查本身的不可靠性,不仅测不准而且是变化的,更受近期饮食的影响。微量元素检测检查的是母体循环系统中的微量元素水平并不能反映人体储备的情况。微量元素等检查对于补充多少微量元素,如何补充也是没有指导意义的。”任何测量都是不准确的,我们应当认识到物质世界测量中不可避免的测不准原则和相对性。微量元素检查项目就像一把不够精确的尺子,不仅测不准,而且被测量值又是变化的,从逻辑上讲并没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在供临床型研究生及专科医生使用的第二版《妇产科学》教材中也明确指出不建议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当然母体营养缺乏或者缺少某种微量元素的确可以造成胎儿营养不良,或发育异常,例如神经管缺陷和叶酸缺乏的关系。但我认为只有母体营养不良的程度严重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因为胚胎会疯狂的从母体摄取营养物质。我认为以目前国内大多数国民的生活水平,应当不存在营养不良或者某种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的情况。【一般孕期补充的复合维生素(药字号产品)都是按照国家推荐标准成比例配好的,没有单独重点补充的必要。关于补充微量元素我推荐使用爱乐维。原因如下:爱乐维是药字号产品,德国拜尔旗下产品,各种成分接近妇产科教材中推荐的补充剂量,且价格合理。其次还有一个药字号产品,惠氏玛特纳,没有推荐这个药物的原因是我不是很了解。】再一个我否定孕期和孕前微量元素检测的根据是,其实您体内的微量元素水平在整个孕期也是处于一个随时变化的过程中。以叶酸为例有研究报道,孕期母亲血红细胞中的叶酸盐值平均从孕15周的157ng/ml下降到孕38周的118ng/ml(数据摘抄自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以铁为例,妊娠4个月后,约有300mg铁进入胎儿和胎盘。妊娠晚期,孕妇储存在胎儿体内的钙将达到30g。(数据摘抄自妇产科教材)但是我反对检测微量元素并不代表我不关注微量元素的补充,反而我很重视微量元素的补充。我反对的是因为微量元素的检查让人们以为自己不用补充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缺乏和许多疾病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叶酸缺乏和神经管缺陷的关系,补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妊娠高血压。β-胡萝卜素缺乏和滋养细胞疾病的关系。孕期应当持续补充叶酸很多人都知道12周之前补充叶酸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如无脑儿,脊柱裂,脑疝等。但其实在整个孕期脐血中的叶酸水平都是高于母体的,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孕12周之前补充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缺陷的典故而已。其实叶酸的补充应当在整个孕期给予补充,07年起我国推荐孕妇每日补充0.8mg叶酸。但是绝大多数的孕妇还在补充0.4mg的叶酸,因为这个“妊娠3个月内每天0.4mg叶酸的补充剂量”源自英国一项对神经管缺陷预防的研究。但是我们不应当被这一个研究报告所束缚,叶酸也不应当只在妊娠三个月内补充。叶酸的重要食物来源是谷物而非蔬菜,这是一道经常出现的医学生考试题。孕期补钙的问题常常被忽视。妊娠8周时锁骨及下颌骨最早开始骨化,3~4周后四肢长骨,指(趾)骨,坐骨及肩胛骨开始骨化。妊娠12~16周时掌骨,跖骨开始骨化,20~24周耻骨,距骨,跟骨开始骨化。28~35周时出现第二次骨化,主要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及肱骨近端。妇产科教材中推荐孕16周后每天补充1000~1500mg钙制剂。同样,我认为孕期补钙最大的收益者是孕妇而不是胎儿。当胎儿在进行骨骼发育时,会从母体中摄取钙。人体的四肢骨是钙储存的场所,这些钙质便会源源不断的被分解释放入血从而供给胎儿发育。因此多产的结果将会造成女性过早出现骨质疏松。如果通过孕期补钙提高母亲血液中钙的浓度,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供给胎儿从而在间接上抑制母体自身骨质的分解。我认为这就是孕期补钙的意义。尤其在孕27周后将设计胎儿第二次骨化,因此在此时增加补钙剂量至1500mg或许更有意义。而人体年龄30岁以后骨峰本身就处于不断下降的过程中,我们很难再通过孕后的钙质补充再恢复到之前体内钙储备的含量。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次与“早孕反应”有关的很严重的致畸事件——“反应停事件”(肢体缺陷)。反应停又称沙利度胺,这一药物在早孕期被用来抗焦虑,缓解孕妇的早孕反应。反应停之前曾在很多种动物实验中来进行安全性评估,被认为是安全的。经过许多年的临床应用,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数千名明显畸形婴儿的出生,人们才证实了这种因果相关系。大约有1/3的早孕期应用该药的妊娠期妇女分娩出畸形儿。反应停诱发胎儿肢体缺陷的具体机制尚没有明确,但是我想和抑制了早孕反应从而影响到营养物质的代谢应该有很大的关系,且出生缺陷类型和胎儿蛋白合成有明确的关系。还有许多对胎儿产生影响的疾病都和代谢有关系,例如糖尿病又导致流产,早产,胎死宫内的风险。甲状腺是掌管人体蛋白质合成与分解的器官,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减退都和自然流产有关,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还和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等有关。2006年联合国营养执行委员会提出,从妊娠到出生后2岁通过营养干预预防成年慢性病的机遇窗口期。将慢性病的预防提前到生命的开始,围产期的营养可能关系到母亲和孩子一生的健康。孕期应倡导低盐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妊娠期较理想的体重增长速度为妊娠早期共增长1~2kg,妊娠中期及晚期每周增长0.3~0.5kg(肥胖者每周增长0.3kg),总增长10~12kg(肥胖孕妇增长7~9kg)。请重视孕期营养。
张宁 2018-11-26阅读量1.5万
病请描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做好血糖日记是获得理想血糖控制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糖尿病患者应如何做好自己的血糖日记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李连喜1. 做好自我血糖监测,了解自己平时的血糖控制情况自我血糖监测是血糖日记的一项基本内容。自我血糖监测时间点包括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夜间3点血糖以及其他点的血糖监测(如发生低血糖时的即刻血糖监测)。一般说来,血糖比较高的患者首先要关注餐前血糖的监测,另外,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如老年人最好监测三餐前血糖以排除低血糖的可能;对于空腹血糖控制良好但是糖化血红蛋白没有达标的患者就要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的自我监测;对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一定要监测睡前血糖,特别是注射中长效的胰岛素患者;一个早餐前血糖很高的患者,一定要排除夜间低血糖的可能性,这时候就要监测夜间3点钟的血糖。自我血糖监测频率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对于血糖控制不佳或者病情较重的糖尿病患者最好每天监测4-7次,必要时可以增加次数,直到血糖得到控制;对于血糖控制达到标准的患者可以每周监测1-2天;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应该适当增加,开始可以每天监测5次甚至8次以利于血糖的控制,血糖达到治疗目标后可以减少次数,每天2-4次;而对于口服降糖药或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每周监测2-4次即可。自我血糖监测可以灵活应用。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自我血糖监测的时间及频率。例如,平常工作很忙的糖尿病患者每天监测多次血糖显然是不实际的,这样的患者可以监测早餐前血糖,在休息天可以监测四次血糖包括早餐前血糖以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对其一天的血糖水平也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 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了解整体血糖控制情况自我血糖检测比较简单、方便,但是自我血糖测定的仅仅是一个瞬间血糖数值,并不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整体的血糖控制情况。此时通过定期的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便是一个监控整体血糖控制情况的一个有效方法。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患者近三个月来血糖总体情况,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每3个月测定一次。不同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目标值并不一样,一般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是比较合适的,当然,如果患者年龄大、有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此时目标可以放宽,例如可以将目标值设定为8%以下。而如果患者年轻、没有糖尿病并发症,此时糖化血红蛋白的目标值应该更加严格,可以设定为6.0%-6.5%以下。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够将自我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好血糖日记,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是更加容易的,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李连喜 2018-07-17阅读量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