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痉挛步态 > 内容

痉挛步态内容

产后腰腿痛别轻视,可能是骨盆...

病请描述: 如果你身边有孕妇或者宝妈,那么一定要听听我接下来讲的这个故事。最近,有一位患者小朱前来咨询,她右侧腿部、臀部以及腰部的疼痛已经让她难以忍受,甚至行走时步履蹒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详细检查,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骨盆错位。骨盆错位引起了梨状肌的紧张与痉挛,而梨状肌的痉挛进一步压迫了坐骨神经,从而引发剧烈的疼痛。由于骨盆在人体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小朱还出现了腰痛以及功能性长短腿的问题。 在全面评估了小朱的情况后,老王门诊为其调了三次,小朱的疼痛症状得到大大缓解,行走姿态恢复了正常,功能性长短腿的问题也得到了纠正。原来,小朱在生育完孩子后便注意到自己走路时双腿有些异样,但她误以为这是产后尚未完全恢复所致,并未给予足够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愈加严重,直到某一天,她的臀部和腿部突然爆发出剧烈的疼痛。老王提醒大家,像小朱这样的“长短腿”问题应当尽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否则骨盆长期处于异常状态可能导致疼痛加剧或发生变形,并且异常的步态还可能引发身体其他肌肉骨骼系统的连锁反应,影响整体健康。产后母亲群体中,腰痛现象极为普遍。据研究显示,约有半数的女性在产后会经历腰痛。导致产后腰痛的因素众多,其中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原因是由功能性长短腿引发的腰痛。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骨盆错位如何导致功能性长短腿,从而引发腰痛与臀部不适。许多宝妈对此感到困惑:为何在孕期或产后早期没有察觉到长短腿问题,而之后却出现了这种状况? 产后长短腿发生的原因 1.骨盆不对称 怀孕和分娩过程中,骨盆可能发生错位或倾斜,尤其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对骨盆的压力可能导致骨盆对称性受损。这种骨盆的微小偏移可能导致双腿看起来长短不一。 2.松弛素的作用 松弛素是一种在孕期分泌的激素,其作用是放松骨盆和韧带,为分娩做好准备。然而,松弛素可能导致骨盆周围的关节松动,特别是耻骨联合的松弛,进一步影响骨盆的对称性,可能引发功能性长短腿。 3.肌肉失衡 产后腹部肌肉的松弛和弱化可能导致身体姿势控制能力减弱,进而造成骨盆倾斜或脊柱侧弯,影响双腿长度的表现。此外,怀孕期间由于身体重心前移,某些肌肉过度紧张或拉伸,这种不平衡在产后可能持续存在,并表现为功能性长短腿。 4.产后恢复不足 如果产后缺乏适当的康复训练或体力活动不足,可能导致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恢复不佳,进一步加剧骨盆和脊柱的不对称性。 5不良姿势 产后母亲在哺乳、抱孩子等日常活动中,可能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尤其是单侧用力或习惯性偏向一侧,这可能导致骨盆和脊柱轻微移位,进而引发功能性长短腿。 总而言之,产后长短腿以及由此引发的腰腿痛并非小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体健康的重要警示。通过小朱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这些问题,能够有效避免更多的并发症,让宝妈们恢复健康,更轻松地应对日常生活。因此,老王在此提醒各位宝妈们,产后如果感到任何不适,切勿掉以轻心,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健康无小事,关注自身每一个信号,才是守护幸福生活的根本之道。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076

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

病请描述:寰枢关节半脱位是以寰枢关节为中心,以寰枢关节及寰枕关节的微小错位及其周围组织的损伤、劳损、退行性改变等病变所产生以头痛、眩晕、恶心为主症的特发性病症。 寰枢关节半脱位虽经国内外众多学者不懈研究,但众多学者对其诊断方法及诊断标准方面仍无统一确切的认识。一般认为,较大的暴力科造成寰椎横韧带损伤或齿状突骨折或同时发生,从而导致寰枢关节结构受损,失去正常对位,若不能及时救治,会导致脊髓和延髓的压迫。然而,临床上常出现由于病理因素造成寰枢骨性结构对合超出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脱位,而且少伴有神经症状体征, 其中损伤后导致的寰枢关节脱位与半脱位均为临床医师重视和着力解决的临床难题。寰枢关节是高位脊髓及生命中枢所在处,严重的寰枢关节半脱位可导致高位截瘫、呼吸肌麻痹甚至危及生命。 发病及诱因 目前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发病机制认识较为统一,可根据其临床特性将发病机理及诱因总结为外伤性、自发性、先天性、病理性、退行性、代谢性、诱发 性等类型。 1 外伤性 外伤可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尤其是韧带未发育完全的儿童,这也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外伤致病者高达79.4%,其原因多样,如暴力打击头部及颈部、体育运动时头部用力或头面部着地受伤等,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的损伤而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 2 自发性 儿童常见,无外伤病史,多由家长发现患儿四肢肌力下降、张力升高等表现,多为继发性感 染所致,如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咽炎、颈部炎症,类风 湿性关节炎偶见于成人。 3 先天性 常见于先天的发育异常,如齿状突发育异常、颅底压迹、枕寰融合、C1~C2 棘突连接等。 4 病理性 神经纤维疾病引起的病理改变可导致寰枢关节半脱位;或由于感染引起,咽喉壁后方静脉 丛与齿突周围静脉丛建立交通支,上呼吸道感染后局部组织充血,可使寰枢椎脱钙,韧带松弛,出现斜颈僵硬等寰枢椎半脱位现象。 5. 退行性 多见于成人,患者常有长期头部姿势不良工作史或生活史,造成寰枢关节退变而引起本病。 6 代谢性疾病 某些代谢病引起的严重骨质疏松、骨软化,均可继发引起颅底骨组织软化造成颅底压迹,影响椎体稳定而诱发本病。 7诱发性 在寰枢关节有自发性、先天性及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头颈部受到轻微外力作用诱发或加重寰枢关节的不稳定。 临床症状 寰枢关节活动范围大,周围分布有颈脊髓、脊神经、交感神经、椎动脉等结构,寰枢关节解剖位移若对其周围组织产生影响时便可能引起复杂多样的症 状。 1 旋转绞锁固定症 表现为颈部僵直、疼痛,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又称知更鸟头位。 2 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 脑组织从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获得血液供应,当寰枢椎半脱位时,椎动脉一方 面受到牵拉、挤压和扭曲,另一方面椎动脉周围的交 感神经受刺激而反射引起椎动脉痉挛,致使椎动脉血流减缓。如迷路缺血则出现眩晕耳鸣等症状;大脑缺血导致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恶心呕吐、视物 不清症状。 3 C2 脊神经受刺激症状 由于寰枢椎之间没有椎间孔,C2 脊神经从寰枢后弓与枢椎弓板之间穿出,当寰枢椎半脱位时,此神经极易受到挤压而发生炎症、 水肿和变性,而该神经的感觉支广泛分布至颈枕部、 颅顶、耳后等处皮肤,因此可引起头痛、颈项强痛、肌肉痉挛、压痛等症状。 4颈髓受压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严重时齿突后移可压迫后方的脊髓,影响上运动神经元传导通路, 导致四肢无力、步态不稳等症状。有学者认为其它如牙齿发热、长期低热、流涎、口味异常、颞颌疼痛、 下腰痛等症状,亦与寰枢椎的解剖位移有一定关系。 鉴别诊断 临床上,落枕、颈椎病、颈部外伤、美尼尔氏征、血管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多有相似之处。因此,难以通过症状直接诊断本病。 临床体征 1 旋转绞锁固定症 典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可出现颈部僵直、活动受限,尤以旋转活动受限为明显,又称知更鸟头位。 2 触诊 C1 或C2 横突一侧隆起或压痛,对侧凹陷, 无压痛,枢椎棘突偏歪。 3 颈椎活动检查 旋颈试验,若左右旋转、侧屈及屈伸颈椎等可诱发或加重眩晕、头痛或眼花、恶心等症状,为该试验阳性体征;仰卧位颈椎旋转角度不对称等。 影像学检查 1 X 线检查 颈椎开口正位片 颈椎张口正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为寰齿侧块间隙及枢椎棘突偏歪情况。当寰齿间隙差值大于3mm 时对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非诊断本病的惟一依据。寰枢侧块不对称不能单独作为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的指征。当有明确颈部外伤史且寰枢侧块间隙差值超过2.0mm,再结合临床综合评估,方可明确诊断。 颈椎左右旋转各15°开口位片 颈椎标准开口位片不能排除因投射方向不正导致的寰齿间隙不对称改变。某些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颈椎标准张口位X 线片上寰枢关节位置几乎无变化,在为其加拍左右旋转15°张口位X 线片则发现寰枢关节位置基本恢复正常。 颈椎侧屈15°开口位片 临床上有不典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普通检查难以发现异常,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行颈椎左右侧屈张口位X 线片见齿突侧块间距不等,并依据该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诊断为寰枢关节不稳,经手术治疗后症状均消失,提示本方法对寰枢关节侧方不稳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颈椎侧位片 颈椎侧位片主要观察指标为寰齿前间隙的大小,即侧位片上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前缘之间的距离。正常成人ADI 应<3mm,当成人 ADI>4mm 时可诊断寰枢椎不稳,而>3mm 时应高度怀疑环枢椎不稳,但影像征象必须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2 CT 平扫 1978 年Fielding 首先将CT 应用于上颈椎不稳的诊断,因其可提供清晰影像而使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发生质的变化。寰枢关节半脱位包括寰齿关节脱位、寰枢外侧关节脱位,X 线对于寰齿关节半脱位可通过侧位片的寰齿间距来诊断,而对于寰枢外侧脱位则显示不理想,因此CT 检查可克服上述缺陷。而螺旋CT 的出现为寰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提供了极大便利,近年来利用CT 三维重建(CT 3D) 成像的方法来确定诊断已有报道,尤其是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和 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 Display,SSD)这两种方法己成为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的金标准。多层螺旋CT 扫描速度快,大大减少了扫描过程中由于患者呼吸及疼痛等原因引起的移动伪影,更直观、形象、真实地反映物体表面形态、内部结构,避免因需要得到清晰图像而搬动姿势。CT 扫描图像经处理后,显示脱位征象多且直观、清楚,临床医师容易理解,明显提高了肯定脱位的诊断率,减少或无可疑诊断,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其对病变的大小、形态、部位及椎管狭窄程度的精确显示,为临床术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评价提供了依据。随着多层螺旋CT 机的普及及广泛应用,CT 已逐渐成为评估寰枢关节区域损伤的首选。 综上所述,寰枢关节半脱位这一疾病确实存在,临床表现主要有颈枕部疼痛、颈椎旋转活动受限,并可伴有与颈椎症状相关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失眠、心慌、 耳聋、耳鸣、视物不清、胸闷、出汗等症状。由于本病症状复杂多样,临床上若对本病认识不清,极易造成误诊。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648

3D打印矫形鞋垫、3D打印膝...

病请描述:膝骨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由于关节软骨完整性破坏、滑膜的炎症及软骨下骨损伤而导致的关节疼痛、畸形与功能障碍。女性患病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肥胖和超重、具有关节外伤史的人群也是膝骨关节炎的高危人群。 膝骨关节炎最显著的临床症状是膝关节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 -疼痛:早期疼痛轻或仅表现为不适感,活动后加剧,休息可缓解,晚期出现静息痛和夜间痛。 -关节活动异常:早期的关节活动协调性异常表现为关节打软和错位感,是由于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稳定装置受损所致。 -畸形和关节活动受限:早期的关节活动受限是由肌肉保护性痉挛引起的,表现为清晨起床后或白天长时间不活动后,自觉关节僵硬,而稍活动后即可恢复正常,这种僵硬一般不超过30分钟。 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一般可遵循以下方法: -健康教育:接受健康教育是了解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途径的有效办法。比如通过学习你可以知道使用拐杖、步行器等可用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和生活质量。减轻体重,改善超重和肥胖,服用氨基葡萄糖、维生素 D 等可能有助于减轻轻度疼痛,延缓骨关节炎的进展。 -口服止痛药物: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能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和功能。 -外用止痛药物:对于合并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或身体虚弱的患者,推荐使用局部外用非甾体抗炎药作为膝骨关节炎疼痛的一线治疗药物。 -关节腔注射药物治疗:使用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其可短期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并减少镇痛药物用量,且安全性较高。 -3D打印鞋垫:早期膝关节磨损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3D打印鞋垫矫正膝关节力线。3D打印鞋垫可以根据个人的足部数据进行定制,可以纠正不良的步态,从而减少膝关节的异常负担以及地面对膝关节的直接冲击。患者膝关节有疼痛的情况下,结合患者膝关节X光片可以对矫形鞋垫进行模块调整,改善膝关节力线。 -3D打印膝关节矫形器:膝关节间隙一侧变窄严重的情况下,可应用膝关节矫形器进行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戴尅戎院士、王金武教授团队在整体减荷式矫形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单(双)侧减荷式矫形原理,设计了单(双)侧减荷式膝关节矫形器。通过对膝关节两侧分别施加大小不等的轴向拉伸力,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杠杆平衡原理及力的分解原理,产生一个向力较小侧方向的矫正力矩,在矫正力线、减轻患者患侧负荷的同时,对单侧(双)侧进行局部减荷,从而避免加剧软骨的磨损。

王金武 2024-08-06阅读量1424

得了颈椎病,啥情况需要做手术?

病请描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长期低头、伏案工作人群增多,近年来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也有着年轻化的趋势。对于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而言,手术并不是必要的,只需要进行调整生活方式、药物、物理治疗等保守疗法。这也让很多患者以为,颈椎病完全不需要做手术,甚至会在医生建议做手术时提出质疑。 确实,大多数颈椎病不需要做手术,但仍有一部分患者情况比较严重,不得不做手术。那么,颈椎病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做手术呢? 由于颈椎位置特殊,手术难度较大,风险也比较高,因此,只有当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情况才会选择进行手术,比如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或者出现上下肢肌肉无力或萎缩、肢体感知觉功能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时。总的来说,颈椎病是否需要进行手术,主要取决于颈椎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因为是它们决定了患者会出现怎样的症状以及会带来哪些后果。 颈椎病根据受累的组织结构不同,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其治疗原则和手术时机各不相同。 1、颈型颈椎病 颈椎退行性改变,以颈部症状为主,表现为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 颈型颈椎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更不需要做手术,只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必要时进行药物、物理治疗即可。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病变刺激、压迫周围神经组织,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类型,临床表现与颈型颈椎病类似,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还会出现颈神经走行部位的放射性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大多程度较轻,一般可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来改善症状,绝大部分不需要做手术。但如果正规而系统的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或非手术治疗虽然有效但反复发作而且肌肉萎缩或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或工作,还是需要考虑手术,以免造成神经不可逆损伤。 3、脊髓型颈椎病 病变影响了相应节段脊髓,是颈椎病里最严重的类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四肢麻木无力,肌张力高、痉挛甚至强直,不能做精细动作等。 绝大部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保守治疗不能有效缓解症状,因此以手术治疗为主。从原则上来讲,脊髓型颈椎病一经确诊、且无手术禁忌证时,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除非患者由于特殊原因症状较轻,可以适当采取一些非手术治疗,并注重定期随访,若治疗无效或症状加重应尽快手术。 4、交感型颈椎病 是颈椎病里最复杂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颈性头晕、恶心呕吐、头枕部疼痛,还可以出现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前区疼痛。 绝大多数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有良好的效果,且由于交感型颈椎病很难确定具体病变的位置,因此一般只能采用保守治疗。除非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同时颈椎影像能够明确找到病因,才会考虑手术。 5、椎动脉型颈椎病 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有关,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主要表现为颈性眩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头痛、一时性意识障碍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首选保守治疗,一般能够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但如果存在颈性眩晕导致的猝倒史,且反复发作,经保守治疗无效,同时又经椎动脉超声或核磁证实了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需要考虑手术。 总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而言,保守治疗都是首选的治疗方式,一般只有保守治疗的无效且症状非常严重时才考虑手术。但如果是脊髓型颈椎病,则以手术治疗为主。

史国栋 2023-12-26阅读量1154

五种类型的颈椎病,看看你中了...

病请描述: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疾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颈椎病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疾病。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颈椎病的大军,颈椎病也早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 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颈椎病其实是要分型的,不同类型的颈椎病有不同的症状,治疗原则也不完全一致。颈椎病常见有五种分型: 1、颈型颈椎病 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所有类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 主要症状:颈型颈椎病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表现为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约半数以病人颈部活动受限或强迫t位,个别病人上肢可有短暂的感觉异常。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可以缓解。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加重。 治疗原则:颈型颈椎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纠正不良坐姿和站姿,选择合适的枕头,适当进行肌肉功能锻炼等。 2、神经根型颈椎病 是发病率最高的颈椎病类型,约占60%~70%。 主要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与颈型颈椎病类似,常常表现为颈部、肩部和一侧上肢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有明确的压痛点伴放射性疼痛,上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除此之外,神经根型颈椎病还会出现颈神经走行部位放射性疼痛。 治疗原则: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程度较轻,可通过生活习惯的调整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使用来改善症状,大多不需要手术。 3、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里最严重的类型。 主要症状:脊髓型颈椎病分为中央型和中央旁型。中央型表现为步态不稳,四肢麻木无力,肌张力高,痉挛甚至强直(多见于伸肌和内收肌群),腱反射亢进,多无颈部疼痛和感觉障碍。中央旁型表现为同侧运动和对侧感觉功能障碍,即感觉运动分离,同时伴有同侧上肢神经症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表现相同。 治疗原则: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较为严重,一般在保守治疗3~6个月没有明显改善时,则需要考虑手术。 4、交感型颈椎病 交感型颈椎病是颈椎病里最复杂的一种类型。 主要症状:交感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性头晕、恶心呕吐、头枕部疼痛,心跳加快或减慢,心前区疼痛,常被误认为冠心病发作,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一侧头面、颈、手足多汗或少汗,另外常伴有耳鸣、耳聋、平衡失调等症状。 治疗原则:交感型颈椎病很难确定具体病变位置,因此一般只能采用保守治疗改善症状。 5、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有关,平均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 主要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为颈性眩晕、恶心、耳鸣、耳聋、视物不清、头痛、一时性意识障碍,甚至猝倒。 治疗原则: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选择保守治疗,一般能够达到缓解症状的作用。 我们都要关注自身颈椎健康,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上述任何一种颈椎病的类似症状,要及时就医哦!  

史国栋 2023-03-10阅读量1606

腰痛

病请描述:比较常见的一种腰部疾病症状,临床上通常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的疼痛为典型症状,疼痛有时也会放射到腿部。主要是由于外伤、劳累、肿瘤、增生等疾病导致。 1.常见原因 临床上腰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组症状,病因较为复杂。脊椎的退行性病变、劳累、外伤、局部炎症或畸形可能引起腰痛,其他非脊柱问题,如肾结石、子宫异位、前列腺炎等,也能引起腰痛。 疾病因素 脊柱退行性疾病:包括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部分脊柱侧凸等,压迫神经引起腰部疼痛。 脊柱创伤:不稳定的骨折脱位可能造成神经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神经受到外力损伤的压迫引起腰痛。 脊柱炎症性疾病:如腰肌纤维组织炎、横突周围炎、类风湿关节炎、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局部炎症引起腰痛。 脊柱畸形:如生理曲度减少或加大、平背畸形、后凸畸形、脊柱侧凸畸形等,可以造成脊髓受压、神经根受压等,脊柱畸形使脊柱受力不均匀而出现局部症状。 脊柱肿瘤:肿瘤生长使骨质破坏,骨膜或韧带上感觉神经受刺激产生腰痛。 其他:靠近腰背部脏器发病时,如子宫颈癌、子宫异位、前列腺炎、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引起牵涉性腰痛。 2.需要做的检查 (1)体格检查:医生观察患者行走的步态、腰部有无畸形侧弯、局部有无红肿、腰椎的活动度等,判断患者有无外伤、畸形等问题。借助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加强试验、腰骶关节过伸试验等,查看患者活动受限的程度。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患者白细胞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有炎症的存在,多考虑感染的可能。 (2血生化检查:碱性磷酸酶或酸性磷酸酶增高多考虑原发性或转移性骨肿瘤。 (3HLA-B27测定:HLA-B27阳性多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异性指标。 3.影像学检查 (1)X线片:单纯X线片简便、经济、快捷,对一些疾病有筛选的作用,例如脊柱侧凸、脊柱滑脱、脊柱骨折、部分脊柱肿瘤、脊柱结核等。 (2)椎管造影:可以显示外界对硬膜的压迫,如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管内肿瘤等。 (3)CT影像:由于脊柱各个组织的CT值不同对椎间盘突出、和脊柱肿瘤等有协助诊断的作用。在椎管造影后做CT,能更清晰地显示椎管内神经受压的情况。 (4)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反映椎间盘的退变情况,也可以反映脊髓损伤变性状态。在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脊柱韧带骨化等组织变化中显像清楚。另外,有些时候需要做加强磁共振,对椎管内占位和脱出的椎间盘有诊断和鉴别作用。 (5)椎间盘造影检查:MRI无法充分显示纤维环的破损程度时,需要结合椎间盘造影和造影后CT检查,在进行椎间盘造影时可检查患者是否有诱发痛,是确定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检查手段。 4.其他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肌电图、脊髓诱发电位等,能起到功能诊断的作用。另外超声波检查对脊柱和周围组织的肿瘤或感染有一定的辅助检查的作用。 5.治疗原则 脊柱外科疾病治疗的总原则为解除神经系统受压的状况,恢复生物力学的平衡和脊柱稳定性,从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处理 日常应注意平卧,因为与坐着相比,卧位状态下可降低体重对腰椎间盘的压力,减轻肌肉收缩力与椎间盘韧带紧张力对椎间盘所造成的挤压,减轻腰痛症状。 专业治疗 1.手术治疗:如果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肿瘤等疾病,严重的患者是可以通过传统手术、微创手术等方式治疗疾病。 2.药物治疗:患者可以选择止痛药物缓解腰痛,例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3.物理治疗: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常用的物理疗法有超短波、微波,低频脉冲电疗、电脑中频电疗等。短波、超短波、微波等高频电疗,其作用可改善深部组织血液循环,减轻水肿,促进炎症代谢产物消除。缓解血管痉挛,常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急性炎症期。 4.其他治疗 (1)牵引治疗: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显著效果,是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牵引的主要作用机制为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纠正脊柱侧凸;有利于突出物部分回纳,减轻对神经根的机械刺激;使椎间孔增大,对关节滑膜的挤压减轻,使疼痛缓解或消失等。 (2)针灸治疗:其机制在于改善微循环、消除炎性介质、抑制伤害信息的传导,缓解痉挛,减轻或消除神经炎症水肿。 (3)支具治疗:用于防止脊柱侧凸进展。支具治疗成功的目标是到骨骼生长结束,脊柱侧弯的进展<5°。在此期间,为了增强躯干肌的力量,建议患者多作游泳等运动。这类支具疗法,需要本人和家属的充分理解和自觉的协助。

吴玉伟 2022-01-17阅读量9892

4.椎间盘系列之四-什么是椎...

病请描述:椎间盘很容易受伤※它们很难灵活地移动,但又足够坚固,以承受巨大的压力。※下腰椎之间的椎间盘最常受伤,因为它们必须支撑整个上半身的重量,以及拿起或携带的任何东西时候的复合重量。 因为身体的重心在圆盘的前面,圆盘上的负载就会通过杠杆作用增加,研究表明,举起 20 磅的重量可能会使椎间盘内的压力增     加8 倍以上。※椎间盘的作用是将这种负荷有效而均匀地传递到下方的椎骨。※类似果冻似的髓核将应力均匀地分布在相邻骨骼的表面。※这种柔软的果冻一样内核和坚固的外环的结合允许椎体之间的最大运动。腰椎经常发生巨大的负荷,身体活动需要大范围的运动。【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周围的纤维环承受持续应力,导致其出现小裂缝也就是纤维环的撕裂。如果这些撕裂中的一个足够大并且椎间盘内的应力足够强,一些髓核可能会通过撕裂的口泄漏出来。※椎间盘最容易在外环最薄弱的部位受伤,在那里神经穿过椎管并向腿部发出分支。如果突出的椎间盘压迫这些神经之一,则背部和腿部下方都会出现疼痛。腿部疼痛通常被称为坐骨神经痛,因为最常受挤压的神经是坐骨神经,它从大腿后部一直延伸到小腿。椎间盘可能因突然负荷或随着时间的推移轻伤的积累而突出。【椎间盘突出的命名】※椎间盘以其上方和下方的骨骼命名。例如,L4-5 椎间盘位于第 4 和第 5 腰椎之间。 L5-S1 椎间盘位于第 5 腰椎和第 1 骶骨之间。这两个椎间盘承受压力最大,活动范围最广泛,因此也是最常受伤的。※椎间盘突出很少发生瘫痪:脊髓在第一腰椎 (L1) 处结束,远高于这些经常受伤的椎间盘。※有些导致背部和腿部疼痛的其他情况也可以表现的像腰椎间盘突出症: 髋关节或膝关节区域的关节炎;背部肌肉拉伤(腰椎拉伤);腿部肌肉拉伤和其他会刺激脊神经的疾病。【椎间盘突出有哪些症状】患有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人会经历一些背部和腿部疼痛的组合,例如麻木、刺痛和/或坐骨神经受压后导致的下肢肌肉无力。※腰背痛:起初,大多数人会经历严重的腰背痛和肌肉痉挛。这也是肌肉拉伤的症状,起初很难区分这到底是椎间盘破裂还是腰肌拉伤导致的。几天后,背痛通常会消退,然后出现腿或者臀部疼痛。※腿痛、腿麻:这种疼痛多为“电击”或灼烧感,它沿着神经从臀部向下延伸到大腿后部并进入小腿或足部。也可能会出现麻木、刺痛感以及沿着受压神经的其他异常感觉。※肌肉萎缩:由神经控制的肌肉可能会减弱,因为它们没有从大脑和脊髓获得正常的传导信号。最终,这些肌肉可能会萎缩(变小),因为它们没有被使用,出现所谓的废用性萎缩及失神经萎缩。※复合症状:尽管这些是最常见的症状,但可能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背部和腿部疼痛的多种组合,从非常轻微的疼痛到需要去医院就诊的难以忍受的疼痛。※神经受损:最危险的椎间盘破裂会压迫穿过下背部的所有神经,包括控制膀胱和肠道功能的神经。如果这些神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因此这种情况很少见。然而,当它确实发生时,这是一种真正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手术。症状包括:无法控制尿液或粪便功能;完全无法排尿;直肠、臀部和生殖器周围麻木。【如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医生将结合病史(患者面谈)、体格检查和影像学(X 射线、MRI、CT 扫描等)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1.病史是患者向医生提供的有关损伤的信息。医生会想知道:※疼痛是如何开始的,持续了多长时间,以及疼痛的严重程度。※是否是交通事故或跌倒后发生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患者正在服用哪些药物(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已尝试过的其他治疗方法以及其中任何一种治疗方法是否有帮助。2.体格检查:医生会在体检中检查几个功能※步态: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正常行走,然后用脚跟行走,最后用脚趾行走以检查平衡,以及进行其他动作。※运动范围:患者可能会被要求弯腰向后和侧身检查背部的活动度。※背部检查:检查背部是否有弯曲、肌肉痉挛和压痛。※腿部检查:必须检查其他情况,例如臀部问题、腿长差异、血液循环问题和腿部受伤。※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尽可能多地评估患者腿部的神经功能。这有助于确定神经是否受压。。这将包括使用针刺检查触觉并评估几条腿部肌肉的力量,膝盖和脚踝的反射也将被测试。有时候高位腰椎突出,如腰1椎间盘突出,也会压迫脊髓,出现相应的病理征。这些测试中最常见的是“直腿抬高”实验3.影像学检查:通常需要进行 X 射线、MRI、骨扫描或脊髓造影。由于许多人在短时间内完全康复,大多数医生建议等到病情对数周的保守(非手术)治疗没有反应后再进行影像学检查。 1).X线:最常见的成像研究是 X 射线,它最适合观察骨骼。骨折、椎间盘退变、关节炎和脊柱畸形在常规 X 射线上也可见。如果在患者向前弯曲或向后倾斜时拍摄 X 光片,则可以识别椎体的异常运动或者腰椎的不稳定。2)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扫描):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 X 射线,它比常规 X 射线更清楚地显示软组织(椎间盘、神经、肌肉和韧带)。 CT 扫描在诊断椎间盘突出方面的准确率约为 83%。 3).MRI(磁共振成像):只有在保守治疗一段时间不成功后才进行 MRI 检查。MRI 可以全面显示椎间盘、神经、脊髓、脊髓液、肌肉和韧带。查找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约为 93%。4)脊髓造影和脊髓造影后 CT 扫描:在脊髓造影期间,放射科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脊髓。一系列 X 射线之后是 CT 扫描。造影剂可以勾勒出神经的形状,使它们更容易看到。这种方法在识别椎间盘突出方面的准确率也约为 93%,但大多数医生更喜欢 MRI,因为它不需要注射。当早期的 MRI 没有确定性时,通常会进行脊髓造影和脊髓后 CT 扫描。(图片来源于网络,有关治疗请看下篇)腰椎有问题,请找张医生

张浩 2022-01-04阅读量9931

脑外伤后遗症的规范化治疗

病请描述: 1.什么是脑外伤?       脑外伤,顾名思义,是脑部受到了损伤。指因为车祸、跌倒、爆炸等造成的脑部损害。 对于轻症患者,休息观察即可,重症患者则有死亡风险。 轻度脑震荡、单纯颅骨线性骨折为轻微损伤。颅脑损伤多见于工矿,交通事故,火器伤,锐器伤,钝器伤等,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复合存在,颅脑损伤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和脑损伤,三者虽皆可单独发生,但需警惕其合并存在,其中,对预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脑损伤的程度及其处理效果。 2..脑外伤有哪些后遗症?    脑外伤后遗症又叫脑外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是指脑外伤病人在恢复期以后,长期存在的一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性症状。 包括大小便失禁、步态不稳、反应迟钝、头痛、神经过敏、注意力集中障碍、记忆力减退、头晕、失眠、疲劳等症状。而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异常,神经放射学检查亦无阳性发现。如果这一组症状在脑外伤后3个月以上仍持续存在而无好转时,则为脑外伤后综合征。通常这类病人多为轻度或中度闭合性颅脑外伤,没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    颅脑外伤还会引起比较明显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如下:(一)急性期精神障碍 1.意识障碍:见于闭合性脑外伤,可能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较大幅度的旋转性移动的结果。脑震荡意识障碍程度较轻,可在伤后即发生,持续时间多在半小时以内。脑挫伤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严惩持续时间可为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在清醒的过程中可发生定向不良,紧张、恐惧、兴奋不安、丰富的错觉与幻觉,称为外伤性谵妄。如脑外伤时的初期昏迷清醒后,经过数小时到数日的中间清醒期,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时,应考虑硬脑膜下血肿。 2.遗忘症:当患者意识恢复后常有记忆障碍。外伤后遗忘症的期间是指从受伤时起到正常记忆的恢复。以逆行性遗忘不常见(即指对受伤前的一段经历的遗忘),多在数周内恢复。部分患者可发生持久的近事遗忘、虚构和错构,称外伤后遗忘综合征。 3.脑外伤后急性障碍:易疲劳与精神萎靡,或行为冲动,亦可出现谵妄状态。 (二)后期精神障碍 1.脑外伤后综合征:多见。表现头痛、头重、头昏、恶心、易疲乏、注意不易集中、记忆减退、情绪不稳、睡眠障碍等,通常称脑震荡后综合症,症状一般可持续数月。有的可能有器质性基础,若长期迁延不愈,往往与心理社会因素和易患素质有关。 2.脑外伤后神经症:可有疑病,焦虑、癔症等表现,如痉挛发生、聋哑症、偏瘫、截瘫等,起病可能与外伤时心理因素有关。 3.脑外伤性精神症:较少见。可有精神分裂症样状态,以幻觉妄想为主症,被害内容居多。也可呈现躁郁症样状态。 4.脑外伤性痴呆:部分严惩脑外伤昏迷时间较久的患者,可后遗痴呆状态,表现近记忆、理解和判断明显减退,思维迟钝。并常伴有人格改变,表现主动性缺乏、情感迟钝或易激惹、欣快、羞耻感丧失等。 5.外伤性癫痫。 6.外伤后人格障碍:多发生于严惩颅脑外伤,特别是额叶损伤时,常与痴呆并存。变得情绪不稳、易激惹、自我控制能力减退,性格乖戾、粗暴、固执、自私和丧失进取心。  颅脑外伤还会遗留颅骨缺损和脑积水(一)颅骨缺损(defect of skull)部分是由于开放性颅脑创伤或火器性穿通伤所致,部分是由于手术减压、颅骨病变所致的穿凿性破坏或切除颅骨病损所致。颅骨缺损会致头皮塌陷会影响美观,也影响脑组织局部血流动力学和脑脊液循环,导致脑功能下降,脑组织在颅骨缺损区摆动亦可诱发癫痫,一部分伤员因害怕颅骨缺损区被撞击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伴有有精神症状。颅骨重建具有以下作用:1.恢复患者头面部容貌,增加生活自信;2.恢复颅腔的解剖生理结构,重建脑的保护屏障,消除恐惧心理;3.改善脑组织供血、促进脑脊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语言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故病情稳定后及时修复颅骨缺损(补脑壳或补头骨)尤为迫切。(二)脑积水(Hydrocephalus)不是一种单一的病,脑积水多见于各种颅脑外伤后或颅内肿物,使得脑脊液吸收障碍、循环受阻或分泌过多而致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张,按压力可分为高颅压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根据脑脊液动力学可分为交通性和梗阻性。早期CT表现为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张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张 [1]  。其典型症状为头痛、下肢无力、起步或步态站立不稳、尿失禁、共济失调、反应迟钝、进行性自主语言躯体活动减少,腰穿观察后可确诊。中度与重度脑积水通过一次CT扫描脑室普遍扩大,并伴有大小便失禁、进行性痴呆、卧床不起 [2]  、便秘、视力模糊,视神经乳头水肿,偶伴复视,眩晕及癫痫发作,即可确诊。3.脑外伤后遗症如何规范化治疗?(一)耐心倾听和心理辅导大多数病人认为自己病情非常严重,对今后的生活及工作顾虑重重,怀疑自己能否正常工作与生活。对脑外伤此从医学角度向病人讲解,诚恳地告诉他们各项检查都正常,只要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很快便能痊愈,而且与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脑外伤后综合征病人中女性较多,情绪多变,针对这一特点,认真倾听其主诉,耐心解释其提出的问题,引导其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观看一些令人快乐的电视节目,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使他们感觉到温暖,情绪逐渐趋于稳定。(二)稳定情绪和生活照顾因此类病人大多无器质性病变,在情绪稳定时,都能做一些很细致的工作,所以,及时地给予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有一个客观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生活护理:1.脑外伤后遗症病人注意居室的安静、光线宜较暗、减少对病人的一切干扰。2.病人记忆和智能受损时,使其表述症状困难,因此症状具有隐蔽,不典型和多病共存的特点。需要全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3.对慢性期病人不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例如早起、洗漱、进食、物品放置等均可顺其自然。尽量鼓励个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病人的责任心,如负责自己居室的门窗开关、清洁床头桌、扫地等,使其对生活保持信心。4.保持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逐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5.对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应注意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6.按病情需要给予充足营养和水份,必要时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三)神经外科门诊就诊和定期随访神经外科门诊通常接诊病情表症较轻的病人,经过门诊医生一整套的诊断手段、辅助检查,给病人得出初步诊断,门诊医生能够对症治疗即给予病人进行治疗,如果门诊医生对病人病情有疑问或诊断为病情较重较急,则将病人收入住院病房,在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或进行手术或相关的药物或康复治疗等医疗措施,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如颅骨缺损修补、脑积水分流手术、昏迷促醒手术、神经功能重建手术。                                  

戴大伟 2021-01-19阅读量1.1万

遗传性舞蹈病

病请描述: 遗传性舞蹈病(hereditary chorea),亨廷顿病又称亨廷顿舞蹈病或慢性进行性舞蹈病,1872 年George Huntington 首次对该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并指出其具有遗传性,遂又称为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该病为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定位于4号染色体短壁的IT15基因上编码谷氨酸的CAG三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引起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运动、认知和精神障碍。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张宁 遗传方式:亨廷顿病属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致病基因IT15(又称HTT 基因)位于染色体4p16.3,外显率100%,受累个体后代50%发病,偶见散发病率,男女无显著差异。该病在欧洲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5~7 /10 万。 CT 或MRI 检查,其特征性表现为基底节及皮层脑萎缩。 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年龄可见于25 ~50 岁,通常在30~40岁之间,本病病程呈进行性缓慢进展,发病后平均生存15~20年,死亡原因常以心力衰竭、呼吸困难、肺炎等并发症所致 亨廷顿舞蹈病主要侵犯基底节和大脑皮质,以尾状核、豆状核为主,也常累及大脑皮层的额叶和颞叶。患者脑部病理变化为基底节与大脑皮质的变性、萎缩。基底节的萎缩以其中的尾核及壳核最明显,大脑皮质的萎缩以额叶最明显。脑部变性区伴有神经胶质增生。造成舞蹈样运动、认知障碍、精神异常。 该病首发症状常可见面部抽搐,其后逐渐波及其他部位,可见震颤及随意运动失去控制,从初起时的动作笨拙、不能完成精细动作,逐渐发展成周身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或舞蹈手足徐动症。语言、吞咽功能日渐受损。情绪变得压抑,痴呆多在不自主动作出现数年后发生。 运动障碍症状: 1.舞蹈症:常以手足活动笨拙、持物易于失手、面部不能安宁、坐立不安起病。逐渐发展波及肢体多关节乃至全身。以近端关节和躯干部为重,以致行走时出现较为明显的臂和腿部异常运动,呈现特征性欢快,顿跃状步态。 2.肌张力障碍:随病情进行性发展,舞蹈样不自主运动逐渐减少、代之以缓慢进展的肌肉僵直、肌张力障碍、动作缓慢、姿位不稳,多数患者尚有眼运动异常与吞咽困难,以及手足徐动、口舌部运动障碍。 认知与精神症状: 主要涉及情绪、思维及精神障碍。认知功能减退,可有情绪激动、记忆力下降、强迫症、严重者可导致自杀,晚期时可出现痴呆。此外还可有人格和行为异常、睡眠和性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可出现在认知和运动症状出现前数年。 诊断方法及标准: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显示尾状核变性,脑室扩大,但早期多正常。头MRI可显示尾状核萎缩,T2像壳核高信号。PET结合18-F脱氧葡萄糖显像可检查出尾状核、壳核代谢明显减退,并先于CT和MRI所见。 基因检测:亨廷顿病为具有完全外显的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特点,因此基因诊断可以为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依据。针对IT15基因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检测,对确诊以及产前诊断有很大意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亨廷顿病亨廷顿病系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常在20~30岁出现舞蹈样运动。早期以额叶功能紊乱为主,到晚期记忆仍可相对完整,只能损害只是本病症状之一。部分病例早期表现为抑郁、焦虑或明显偏执的人格改变。病程进展缓慢,常在10~15年内死亡。根据舞蹈样运动、只能损害及亨廷顿家族史可做诊断。1.       符合脑变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2.       皮质下功能常先受损,如以思维迟缓、运动迟缓,或以淡漠、抑郁的人格改变为特征。3.       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可伴有僵硬或椎体束性痉挛。4.       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亨廷顿病,或提示有本病家族史。5.       疾病进展缓慢,常在10~15年内死亡。6.       排除其他舞蹈性运动障碍、皮克病或克-雅病。 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主要从临床症状的三方面给予对症治疗。控制不自主运动药物有丁苯喹嗪、氟哌啶醇等,抗精神异常药物有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等,改善认知功能药物有盐酸美金刚、盐酸多柰哌齐及心理疗法加以干预等。 亨廷顿病的基因治疗目前尚处于临床前阶段,主要方法有:诱导突变基因沉默、减少mHtt 蛋白表达;加强mHtt蛋白清除;导入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抑制神经元死亡;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补偿神经元缺失;以及纠正由mHtt 蛋白导致的细胞基因转录异常、钙信号传导异常和线粒体代谢紊乱。动物实验业已证实上述方法可减轻亨廷顿病引起的神经元病理变化和动物运动障碍。

张宁 2018-11-26阅读量9406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贵在持之以恒...

病请描述:1、脑出血后出现偏瘫症状,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有哪些?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是脑出血常见的后遗症。轻度偏瘫患者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针对于偏瘫患者,改善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主要有:正确体位摆放;翻身训练;床上自我辅助训练;床旁被动训练—包括偏瘫侧上肢、躯干、下肢的训练;床头抬高坐位训练;卧坐训练;平衡训练(坐位、站位);步行训练等。2、高压氧治疗有效吗?一定要进行高压氧治疗吗?多长时间应该进行一次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气。研究证明高压氧治疗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改善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脑出血的患者,高压氧治疗即可减轻脑水肿,迅速降低颅内压,还可快速提高脑组织的氧含量及氧储量等。高压氧的治疗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高压氧对患者的要求很高,并不是所有脑出血患者都适合高压氧治疗。脑出血患者行高压氧治疗的指征包括:1)病程在6小时以上及次日颅脑CT显示血肿不见增大者;2)试验性高压氧治疗1-2次后症状未加重及CT显示脑血肿未见增大者;3)脑血肿清除后的患者,只要病情稳定,无感染及新鲜出血征兆者,也应尽早实施高压氧治疗。一般来说,高压氧治疗可以每日进行1次,疗程为连续治疗1-3个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越早开始效果越好。3、抗痉挛药物对于肢体偏瘫有什么效果?抗痉挛药物是一大类降低肢体张力的药物。肌张力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如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当脑出血发生后,部分患者会肌张力增高,主要表现为肢体痉挛,此时偏瘫侧肢体肌肉出现挛缩,令患者突感剧痛,关节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等。对于痉挛的治疗,除了手法治疗外,抗痉挛药物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目前临床上用的比较多的是巴氯芬片,主要作用是缓解反射性肌肉痉挛,以及显著缓解痛性痉挛,自动症和阵挛。巴氯芬能缓解肢体的痉挛状态,使肌张力下降,关节变得灵活,有效改善活动能力,方便日常生活和物理治疗等。4、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还是只是针对患肢?脑出血后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系统规范的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从脑出血早期康复开始,如果治疗仅着眼于患侧功能的改善,而忽视健侧和全身功能的维持和强化,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许多研究发现,脑出血后不仅在患侧,甚至在健侧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废用,成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所以康复治疗应从急性期开始,尽早开始双侧肢体的主动训练,早下床,在不引起异常运动反应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便尽可能地减轻废用综合征。当患者进入脑出血后遗症中后期,患侧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变小,此时加强健侧肢体的训练更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健侧肢体的代偿不仅是要完成日常生活内容,同时还要考虑进行更多的活动,比如外出购物、旅游,甚至于工作等,所以脑出血后功能训练是全身性的。5、中医针灸及物理治疗对肢体功能障碍有什么效果?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针灸可以改善脑部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神经损伤、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起到脑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作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物理治疗的项目有很多种类,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比较常用的项目有: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吞咽障碍治疗仪。低频生物反馈电刺激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是利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并结合多种电刺激模式进行肌肉训练治疗,以达到改善肌肉功能,帮助患者重建并恢复肌肉正常运动功能;吞咽障碍治疗仪同样属于低频治疗仪范畴,治疗的作用是针对吞咽功能相关的神经进行电刺激,加强吞咽肌群,缓解吞咽肌废用性萎缩,改善咽喉部血流,实现吞咽反射弧的恢复与重建,最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这两种仪器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对康复治疗师的康复治疗工作是一种补充。6、如何评估康复效果?康复训练多久才会有效果?康复效果的评估又称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的基础,没有评定就无法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和评价治疗后的效果。康复评定类似临床医学的疾病诊断,但又具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康复评定不是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类型,而是客观地、准确地评定功能障碍的性质、范围、程度,并估计其发展预后和转归,为康复治疗计划打下科学的基础。康复评定主要包括:1)躯体功能评定:运动和感觉功能(肌张力、肌力、平衡、协调、步行能力和整体运动功能);2)言语功能评定(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障碍等);3)心理精神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5)生活质量评定等。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康复的疗程和疗效是有很大差别的。临床上一般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的半年之内,尤其是前3个月内,是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也是康复训练的黄金期。病程超过半年则进入后遗症期,康复疗效的变化变得缓慢,但是并不代表就可以停止康复训练,只是不同时期康复的目的不同,所以半年后患者还是需要积极康复训练的,只是这时候的康复可以从康复医院或者康复病房逐渐转化为家庭或者社区康复。  在这里提醒各位患者朋友,脑血管疾病多数是因为颈椎病导致的,由于颈椎结构改变出现的骨性的或者软组织性质的干扰血管,导致血管不通畅,血流减慢,进一步出现关闭血栓和斑块形成,最后影响脑组织的供血,导致脑组织细胞的缺血,缺氧。所以在治疗脑缺血,缺氧疾病的同时一定要对颈椎病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治疗通过无创的手法,正骨可以有效的改善血管的供血改善脑组织缺氧。欢迎加微信理性沟通:

马彩毓 2018-04-30阅读量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