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要不要手术? 从这位患者的病情分析: 姜海涛教授介绍:“这位患者从检查片子及激素检查来看,属于无功能性垂体瘤,不分泌激素,肿瘤大概2公分多,肿瘤的位置处于脑子最中心,肿瘤已经压迫到视神经、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如果再长的话视力视野会造成损伤,手术风险会变大。 关于大家关心的手术风险,任何手术治疗都是有风险的,但是相对来说有一些成熟的手术,一些技术比较有经验的医生可能把这个手术的风险降到最低。垂体瘤的手术,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手术的风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尤其是现在内镜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鼻腔,不用开颅在鼻腔里依旧可以把垂体瘤完整的切除。这是一个微创的手术,相对来说手术风险是比较小的。但是风险小不等于没风险!所以大家要有正确的认识。 这个手术最害怕的就是视神经、颈内动脉(大血管)、基底动脉、海绵窦内神经的损伤,所以想要手术治疗,还是要找有经验的医生进行。” 无功能性垂体瘤出现这些症状需尽早手术 垂体瘤长在我们的垂体上,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垂体在大脑的底部,只有黄豆大小,主要负责分泌多种激素以及调节激素来调节全身的内分泌器官工作,大多数的垂体瘤都是良性的。垂体瘤也分很多类型,最常见的有泌乳素腺瘤,表现为闭经、泌乳、不孕等;生长激素腺瘤,发生在儿童身上,就会表现为身高异常增长,个头非常的高,叫巨人症。成年人得了生长激素腺瘤,表现为面容变得粗犷,手指、脚粗大,叫肢端肥大症。还有其他的激素,比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也有一些垂体瘤不分泌任何的激素,这部分患者随着肿瘤的增长,瘤子体积不断增大,会引起压迫的症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随着肿瘤生长还会有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等,这是因为垂体瘤体积增大,形成的颅内压升高引起,出现这种情况时,也说明病情到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时候了。 微创手术就能切除垂体瘤 “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也就是采用内镜下经鼻蝶进入蝶窦腔,定位颅底,找到肿瘤组织,分块全切肿瘤。手术方法简单、省时省力、肿瘤全切除率高,目前已成为垂体腺瘤主要的手术方式。 可有效地切除鞍内、突向蝶窦、呈柱状向鞍上延伸及局限于蝶窦内的垂体瘤等。不需要开颅,对脑组织无损伤,创伤较小,后期并发症少。
姜海涛 2025-01-22阅读量1230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长了脑膜瘤会怎么样,有生命危险吗? 大多数的脑膜瘤是良性的,也就是说不会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而且生长缓慢。 但是不要因为脑膜瘤是良性的,就忽视它的存在。脑膜瘤的危害与肿瘤的大小、生长位置和生长速度都有关系,它对人体的影响差别很大,轻的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严重的会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赵天智主任介绍:在颅内肿瘤中,脑膜瘤很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9.2%。发病以成人多见,儿童较少,女性多于男性。脑膜瘤原发于蛛网膜内皮细胞,颅内蛛网膜颗粒与蛛网膜绒毛分布较多之处,都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脑膜瘤在颅内分布很广,几乎各部位都可发生。此外,脑膜瘤有多发的特点,大的如拳头,小的如核桃或粟粒。同时脑膜瘤是不会停止长大的,因为本身来讲它就是一个肿瘤形式,虽然它是良性肿瘤为主,但是它也属于一种细胞异常分化造成的不断增殖的过程。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才能够缓解它的生长。 手术治疗是脑膜瘤治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大部分脑膜瘤都能完整切除。其他方式如脑膜瘤很小,又靠近重要的功能区,则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密切观察。如因为脑膜瘤侵犯到了重要的血管、神经,手术不能全切,则可以考虑放疗等方式辅助,肿瘤也能控制生长。 研究结果显示,颅底脑膜瘤手术切除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对大部分患者来说,肿瘤切除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较小。但术前预测术后可能出现的功能和认知障碍,为术后有较好的生活质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计划切除肿瘤的范围,十分重要。对于脑膜瘤疾病究竟能不能治好,患者不能凭借自己的想象随意揣测,更不应该消极害怕,而是应当主动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对于可以观察的脑膜瘤患者,如观察过程中肿瘤长得不是很快、没有明显症状,建议患者观察至65岁,等到65岁以后手术切除肿瘤即可(身体可接受手术)。 一般来说,如果诊断正确,脑膜瘤小,没有脑膜瘤引起相应的症状,可以动态观察,暂不手术。开始常常在第上次检查后2-3月复查核磁共振,如果没有什么变化,继续观察。随后,在上次核磁后半年再复查,如果仍没有发现脑膜瘤明显增大,可以将复查间隔定为一年。 但只要脑膜瘤引起了症状,就需要尽快手术。脑膜瘤引起的症状非常多,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比如有的肿瘤很大,会导致脑内压增高,出现颅内压高的表现,比如头痛、恶心、呕吐。但通常脑膜瘤引起颅内压高的问题时,表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赵天智 2024-12-31阅读量1420
病请描述:世界睡眠日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设立“世界睡眠日”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健康。人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五天不睡眠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失眠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影响人的情绪,甚至能影响人的免疫系统,更重要的是,失眠往往是身体潜在某种疾病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据中国调研显示,成年人一生内的失眠患病率高达57%。睡眠障碍应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睡不着,早醒等失眠。在心内科门诊常遇到来看心脏病的病人,主诉常常是头晕、胸闷、心前区刺痛心悸、背痛等,问病史常有情绪低落、应激事件等,焦虑抑郁状态引起睡眠障碍,表现入睡困难或早醒失眠,所以很多医院心内科都开设“双心”门诊,即心脏、心理双心同治,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能很好的解决睡眠问题。■ 第二类是睡得很沉,但是白天依然困倦不适,头痛头晕。这类患者睡眠时有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SAHS)。SAHS是指睡眠时因上气道梗阻打呼噜甚至引起呼吸暂停而缺氧,一般每晚呼吸暂停超过30次为异常,严重的每晚呼吸暂停的次数可达数百次。呼吸暂停的时间从几秒到几十秒钟,甚至有的超过一分钟,由于长期夜间缺氧引起各种疾病,常见的如:高血压特别是一些难治性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各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所以SAHS可以说是一种源头性疾病,所以有打呼噜的人更应该重视。SAHS的人群发病率5~10%左右,通常分为三个类型:中枢型、阻塞型、混合型,以阻塞型为主,占到90% 。原因有遗传因素、肥胖、鼻甲肥大、鼻息肉、扁桃体肥大、软腭松弛、舌体肥大、舌根后坠,小颌畸形(下巴短后缩)等,这些原因可导致咽喉腔变窄,呼吸不畅打鼾,特别是仰卧位睡眠时加重。另外儿童也有打鼾的情况,因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致咽腔变窄,睡眠时张口呼吸,可导致牙齿排列紊乱,下颌位置变化,影响颜面部发育。综上所述,打呼噜可不能小觑,必须认真对待,科学诊治。科学诊治睡眠呼吸暂停首先任何睡眠障碍都应先看医生,经过科学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睡眠呼吸暂停最重要的是要做睡眠呼吸监测,用可穿戴设备记录睡眠状态和血氧,明确分型,确定为阻塞型后,应该在耳鼻喉科检查上气道的结构。所有打呼噜的人都应该检查,这个检查一般是到医院在检查室睡一夜,记录睡眠参数。目前也有便携的初筛方法,患者可以到医院佩戴检测设备回家睡觉,这样更接近自然睡眠,数据真实。给失眠者的建议对于失眠者而言,要睡好觉,注意以下几点:01保持良好的情绪,养成按时睡眠的习惯,形成生物钟规律。02戒烟限酒,适当活动,但晚上不要做剧烈运动,可以散步或做一些有氧运动。03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遮光,睡前不要长时间看电视手机等。04通过以上方法仍然不能睡好,要及时求助医生,适当应用镇静安眠药,不要对这类药过分抵触,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副作用最小的药物,毕竟长期失眠对身体的损害要远大于安眠药。对于睡眠呼吸暂停的人,治疗方法需要检测后制定方案,平时要注意几点:01降低体重,减肥会改善部分症状。02晚上一定不要饮酒,会加重呼吸暂停和缺氧。03尽量侧卧睡眠,减轻呼吸道阻塞。04禁忌使用镇静药。05检查睡眠的同时,应该做身体健康检查,特别是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等筛查。
健康资讯 2024-11-22阅读量3328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常因为无法明确发病原因,而不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多好发于中年及老年人,患病率为182/10万人,其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2:3。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慢性疾病的人更易患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发病年龄较广,从10-90岁发病均有报告,近来儿童发病也有所增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好发于中年及老年人,患病率为182/10万人,年发病率为4~4.7/10万人,70%~80%的病例发生于40岁以上,高峰年龄50岁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多发于中青年人,临床上非常少见,发病率很低。 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大类,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较常见。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找不到确切病因的三叉神经痛。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由于肿瘤压迫、炎症、血管畸形引起的三叉神经痛。此型有别于原发性的特点,疼痛常呈持续性,并可查出三叉神经邻近结构的病变体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其病变在三叉神经的周围,即在三叉神经半月节感觉根内。根据显微外科和电镜观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有关,而引起疼痛发作。 发作时间方面,三叉神经痛属于阵发性疼痛。也就是一会儿疼、一会儿不疼,不会一整天或者几天连着疼,一般疼一会儿就好了。 疼痛性质方面,类似于“电击样痛”。疼痛沿着神经走形的方向,一发作就传到面部或者耳朵,感觉像过电一样。有些剧烈的疼痛像刀割一样,又叫“刀割样痛”。 疼痛位置方面,只在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疼痛,才是三叉神经痛。其他部位的疼痛,不属于三叉神经痛。 诱发因素方面,三叉神经痛有些常见的诱发因素,比如洗脸、刷牙、吃饭、说话等。某些病人面部有些特殊的地方,一碰就疼,常见的部位有嘴唇上或者鼻子旁边。我们管这个地方叫“扳机点”,也就是可以触发疼痛的地方。 由于都是发生在面部的疼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常以几种“假面目”出现,从而导致患者“投错医”,医生“断错案”。 1、牙痛 三叉神经痛发病初期,最容易被误诊为牙痛,不少患者甚至将患侧的牙齿全部拔除,也没能缓解疼痛。“但事实上,三叉神经痛和牙痛很好区别,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电击样、刀割样和撕裂样疼痛,突发突止,而牙痛的特点是持续性钝痛或跳痛,而且,牙痛用X线或CT一检查,即可明确。” 2、三叉神经炎 患者通常有炎性感染史,病史短,疼痛通常是持续性的,如果压迫感染分支的局部,会使疼痛加剧。而三叉神经痛通常每次只持续数秒至数十秒。 3、中间神经痛 疼痛主要位于一侧外耳道、耳廓及乳突等部位,严重的可向同侧面部、舌外侧、咽部以及枕部放射,因而容易与三叉神经痛混淆。“但其实,中间神经痛通常只是发作性烧灼痛,持续时间往往数小时,短的也有数分钟。而且,中间神经痛局部常伴有带状疱疹,还可能有周围性面瘫、味觉和听觉改变。 4、蝶腭神经痛 虽然跟三叉神经痛疼痛的部位有些相近,但蝶腭神经痛发作时一般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而且伴有患侧鼻黏膜肿胀,会出现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加。同时,可能会伴有耳鸣、耳聋、流眼泪、畏光及下颌皮肤灼热感和刺痛。而三叉神经痛没有这些症状。 5、偏头痛 虽然偏头痛的疼痛性质也为剧烈头痛,呈搏动性、刺痛及撕裂痛或胀痛,也会反复发作,但偏头痛一般是在疲劳、月经、情绪激动不安时诱发,每次发作前都会有先兆,如视物模糊、闪光、暗点、眼胀等。而且,一般会伴有恶心、呕吐、流眼泪、面色苍白或潮红等症状。 6、舌咽神经痛 疼痛性质也是突然发作、骤然停止,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跟三叉神经痛一样,也是数秒或数十秒,也是似针刺样、刀割样、烧灼样、撕裂样及电击样的剧烈性疼痛。但跟三叉神经痛不同的是,舌咽神经痛的疼痛部位在患侧舌根、咽喉、扁桃体、耳深部及下颌后部,有时以耳深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王景 2024-11-08阅读量2135
病请描述: 【预防和治疗】 1.常用的驱梅药物 (1)青霉素类:为首选药物血清浓度0.03U/m有杀灭TP的作用,但血清浓度必须稳定维持10天以上方可彻底清除体内的TP。常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水剂青霉素G、水剂青霉素G。 (2)头孢曲松钠:近年来证实为高效的抗TP药物,可作为霉素过敏优先选择的替代治疗药物 3)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疗效较青霉素差,通常作为青霉素过敏者的替代治疗药物。 2.治疗方案的选择 (1)早期梅毒: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使用1~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120万U肌内注射,连10-14天。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头孢曲松钠1.0-2.0g/d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连续10~14天,或连续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500mg,每天4次;多西环素100mg,每天2次;米诺环素100mg,每天2次)14天;阿奇霉素2g,顿服[青霉素或多西环素治疗无效时可选用,不能用于男-男性交者(MSM)、合并HIV感染患者和孕妇] (2)晚期梅毒: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连续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120万U/d肌内注射,连续20天。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多西环素100mg口服,每天2次,连续30天。 (3)心血管梅毒:对于并发心力衰竭者,应控制心力衰竭后再进行驱梅治疗。首先选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1次/周,连续3次。或建议按照神经梅毒处理。 (4)神经梅毒:为避免吉-海反应,应口服泼尼松。首先选用水剂青霉素G1200万~2400万U/d,分4~6次静脉注射,连续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1次/周,连续3次;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240万U/d肌内注射,同时连续口服丙磺舒(2.0g/d,分4次)10~14天,继以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1次/周,连续3次。替代方案:头孢曲松2g,每日1次静脉给药,连续10~14天。对青霉素过敏者用以下药物:多西环素100mg,每天2次,连服30天;或盐酸四环素500mg,每天4次、连服30天(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5)妊娠梅毒:根据孕妇梅毒的分期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案进行治疗,用法及用量与同期其他梅毒患者相同(多西环及阿奇霉素禁用于妊娠梅毒患者),在妊娠初3个月及妊娠末3个月各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青霉素过敏者进行脱敏后再用青霉素治疗或直接选用红霉素类药物服,早期妊娠梅毒:红霉素500mg口服,每天4次,连续14天;晚期妊娠梅毒:红霉素500mg口服,每天4次,连续30天。 (6)先天梅毒 1)早期先天梅毒:确诊先天梅毒的婴幼儿或者婴幼儿体检无异常发现但其母亲患有梅毒,未治疗或治疗不规范(母亲产前1个月内开始梅毒治疗者),妊娠期间应用非青霉素药物治疗者,应用水剂青霉素G10万~15万U/(kg·d),静脉注射:出生7天内,水剂青霉素5万U/kg,静脉注射,每12小时一次;出生7天后,水剂青霉素5万U/kg,静脉注射,每8小时一次,总疗程10~14天;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U(kg·d)肌内注射,每天1次,10~14天。 脑脊液异常者选用水剂青霉素G10万~15万U/(kg·d),分2~3次静脉注射,连续10~14天; 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U/(kg·d)肌内注射,连续1Q~14天。脑脊液正常者选用苄星青霉素5万U<(g·d),1次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无条件检查脑脊液者按脑脊液异常者的方案进行治疗。 幼儿体检无异常,其母亲患有梅毒但得到规范治疗且无梅毒复发或再感染梅毒证据者,可单纯观察该婴幼儿或星青素5万U/kg,1次分两部臀部肌内注射。 2)晚期先天梅毒:水剂青霉素G20万~30万U/(kg·d),分4~6次静脉注射,连续10~14天;或普鲁卡因青霉素G5万U/(kg·d)肌内注射,连续10~14天为1个疗程,可用1~2个疗程。较大儿童的青霉素剂量不应超过成人同期患者剂量。替代方案:对青霉素过敏者,既往用过头孢类抗生素而无过敏者在严密观察下可选择:头孢曲松250mg,每日1次内注射,连续10~14天。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20~30mg/(kg·d),分4次口服,连续30天(<8岁儿童禁用四环素。 【注意事项】 1.本病应及早、足量、规则治疗,尽可能避免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性伴侣同时接受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再感染及引起他人感染。 3.治疗后应定期随访,进行体格检查、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考察疗效。一般至少坚持3年,第1年内每3个月复查+次,第2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第3年在年末复查1次;神经梅毒同时每6个月进行脑脊液检查:妊娠梅毒经治疗在分娩前应每个月复查一次;梅毒孕妇分娩出的婴儿,应在出生后第1、2、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 4.病程1年以上的患者、复发患者、血清固定患者及伴有视力、听力异常的患者均应接受脑脊液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神经梅毒。 5.复发患者应排除再感染、HV感染、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生物学假阳性等重新治疗 6.防治吉-海反应吉-海反应系梅毒患者接受高效抗TP药物治疗后TP被迅速杀死并释放出大量异种蛋白,引起机体发生的急性过敏反应。多在梅毒首次用药后24小时内发生,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呼吸加快、心动过速、全身不适及原发疾病加重,严重时心血管梅毒患者可发生主动破裂。 泼尼松可用于预防吉-海反应,通常在驱梅治疗前1天开始应用0.5mg/(kg·d),口服3天,心血管梅毒的治疗应从小剂量青霉素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第4天起按正常剂量治疗;治疗过程中如发生胸痛、心力衰竭加剧或心电图ST-T段变化较治疗前明显,则应暂停治疗 7.血清固定也称血清抵抗,即梅毒患者经过规范的抗梅毒治疗和充分随访(一期梅毒随访1年,二期梅毒随访2年,晚期梅毒随访3年),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维持在一定滴度(般在1:8或以下,但超过1:8也不鲜见)超过3个月,排除再感染、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和生物学假阳性为梅毒血清固定。由于梅毒血清固定现象的发生率较高,目前对这类患者的处理已成为临床棘手的问题。早期诊断、及时规范治疗是防止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措施。
阳运忠 2024-10-12阅读量2082
病请描述: 脑膜瘤是起源于脑膜成分的肿瘤,其内主要含有蛛网膜细胞或蛛网膜细胞分化的细胞。纤维型脑膜瘤是脑膜瘤常见的病理亚型,属于较少出现复发和侵袭的脑膜瘤。 2007年WHO根据脑膜瘤复发倾向和侵袭性对其进行分级和分型,分为3级15种病理亚型。 WHO I级为良性脑膜瘤(Benign meningioma,BM),包括脑膜上皮型、纤维型、血管瘤型、砂粒体型、过渡型、微囊型、淋巴细胞丰富型、分泌型及化生型; WHO II级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包括非典型性、透明细胞型及脊索样型; WHO III级为恶性脑膜瘤(Malignant meningioma,MM),包括间变型、横纹肌样型及乳头样型。 1、WHO I级脑膜瘤 约占脑膜瘤的90%左右,其中分泌性、化生型、微囊型及淋巴细胞丰富型少见。分泌型脑膜瘤(Secretory meningi-oma)其发病率约占1.6%。 微囊型脑膜瘤(Microcystic meningioma)也较少见,其发病率约为1.6%,其病理学特点是:肿瘤细胞胞浆透明,被细胞外液体分隔成囊状、梭形或星状。 化生型脑膜瘤(Metaplastic meningioma)发病率未见明确报道,其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间可见骨、软骨或者脂肪细胞成分,为非特异性的胞浆脂质样变而非真正的化生。 淋巴细胞丰富型脑膜瘤(Lymphoplasmacyte-rich meningioma)少见,其发病率为1.7%,此型肿瘤内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可伴有生发中心结构,此类肿瘤也可见脊索样的组织学表现,但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 2、WHO II级脑膜瘤 约占脑膜瘤的4.7%~7.2%,其性质介于良、恶性脑膜瘤之间,同I级脑膜瘤相比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以非典型性脑膜瘤(Atypical meningioma,AM)为主。 非典型性脑膜瘤可以是上述各亚型的非典型性改变,但有其特殊的病理学特征,即每10个高倍视野下等于或超过4个有丝分裂相即可确定诊断。在有丝分裂率不增高的情况下,至少有以下5种征象中的3种才能诊断为非典型性脑膜瘤,这些征象包括:①细胞密集;②有高的核/浆比的小细胞成分;③核仁明显而突出;④典型结构消失,成弥漫状或片状生长;⑤区域性或地图样坏死。 透明细胞型脑膜(Clear cell meningioma,CCM)较为罕见,其发病率占脑膜瘤的0.2%~1%CCM同良性脑膜瘤相比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性。 脊索样型脑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罕见,占脑膜瘤的0.5%~1%,同样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肿瘤病理特点为与脊索瘤相似,并交错着脑膜瘤细胞。 3、WHOⅢ级脑膜瘤 少见,约占脑膜瘤的1%~3%,具有很高的侵袭性及复发率。 间变型脑膜瘤(Anaplastic meningioma)可由I、II级脑膜瘤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恶性生长方式。其特点为瘤细胞明显退行性变、有较高的有丝分裂率(10个高倍视野20个或更多有丝分裂相),或者二者兼有。 横纹肌样脑膜瘤(Rhabdoid meningioma)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结构,常保留有脑膜瘤区域,肿瘤细胞密集,细胞核大、偏位,核旁可见包涵体样小体,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并见坏死区。 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 meningioma)其显著特点是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乳头样排列,胞浆及胞核伸向血管壁,呈假菊形团,似漂浮在组织切片中,保留的脑膜上皮区域与经典的脑膜瘤不同,表现为细胞密集、可见核分裂及坏死区。 脑膜瘤属于良性肿瘤,生长慢,病程长。因肿瘤呈膨胀性生长,病人往往以头疼和癫痫为首发症状。根据肿瘤位置不同,还可以出现视力、视野、嗅觉或听觉障碍及肢体运动障碍等。在老年人,尤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多见。颅压增高症状多不明显,尤其在高龄病人。 在CT检查日益普及的情况下,许多患者仅有轻微头痛,甚至经CT扫描偶然发现为脑膜瘤。因肿瘤生长缓慢,所以肿瘤往往长的很大,而临床症状还不严重。临近颅骨的脑膜瘤常可造成骨质的变化。 是不是所有的脑膜瘤都需要手术治疗呢? 赵天智主任介绍介绍:虽说越早治疗,治疗难度和效果越低,但是手术毕竟是有风险和创伤的,所以临床上并不主张对所有的脑膜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脑膜瘤患者是不是需要手术需要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是否合并脑水肿,是否出现症状等来综合判断,具体如何处理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来制定相应的方案。 目前,临床上主主张对于出现肿瘤生长较快或出现癫痫、虚弱乏力、感觉缺失、颅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需要手术治疗。 那么,哪些患者是不需要或者不建议手术治疗的呢? 1、患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且肿瘤直径小于30mm,首选观察; 2、患者年龄较大(≥65岁)可能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3、对于肿瘤位置特殊,手术危险性很大的患者,不建议手术; 4、对于病人难以接受手术的病例,不建议手术; 5、观察期间,如果发现脑膜瘤周围没有明显水肿,可以不手术; 6、脑膜尾征不典型; 7、肿瘤位于非重要功能区。 脑膜瘤手术,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患者在发现脑膜瘤后最重要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或随访。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4-10-10阅读量1633
病请描述:以下是烟雾病的十个最佳手术治疗时机要点: 1.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如频繁的肢体麻木、无力、失语等症状出现后,应尽快评估手术。因为TIA可能是病情进展的信号,此时手术可有效预防脑梗死发生。 2.轻微脑梗死后:一旦发生轻微脑梗死,应抓紧时机进行手术干预。在梗死灶未扩大且神经功能损害较轻时手术,有助于恢复脑部供血,减少后续严重脑梗风险。 3.头痛、头晕症状持续不缓解:当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经检查确诊为烟雾病引起,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早期手术可改善脑部血供,缓解症状。 4.儿童患者早期发现:对于儿童烟雾病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部对缺血更为敏感,早期手术有利于大脑的正常发育。 5.有脑出血病史:若烟雾病患者发生过脑出血,在病情稳定后应尽快评估手术。防止再次出血及脑缺血发作。 6.影像学检查提示血管病变进展:当脑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显示烟雾病血管病变逐渐加重时,是手术的重要时机,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7.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如果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下降表现,应考虑手术改善脑部供血,保护神经功能。 8.频繁癫痫发作:烟雾病可导致癫痫发作,当癫痫频繁发作且药物控制不佳时,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9.体检发现烟雾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但在体检中意外发现烟雾病,也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手术时机。 10.家族中有烟雾病患者:若家族中有烟雾病患者,自己被确诊后应更加重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或检查异常,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齐学锋 2024-10-10阅读量2059
病请描述:以下是烟雾病的十个最佳手术治疗时机要点: 1.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时:如频繁的肢体麻木、无力、失语等症状出现后,应尽快评估手术。因为TIA可能是病情进展的信号,此时手术可有效预防脑梗死发生。 2.轻微脑梗死后:一旦发生轻微脑梗死,应抓紧时机进行手术干预。在梗死灶未扩大且神经功能损害较轻时手术,有助于恢复脑部供血,减少后续严重脑梗风险。 3.头痛、头晕症状持续不缓解:当不明原因的头痛、头晕经检查确诊为烟雾病引起,且保守治疗无效时,应考虑手术。早期手术可改善脑部血供,缓解症状。 4.儿童患者早期发现:对于儿童烟雾病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脑部对缺血更为敏感,早期手术有利于大脑的正常发育。 5.有脑出血病史:若烟雾病患者发生过脑出血,在病情稳定后应尽快评估手术。防止再次出血及脑缺血发作。 6.影像学检查提示血管病变进展:当脑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显示烟雾病血管病变逐渐加重时,是手术的重要时机,可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7.出现认知功能下降:如果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下降表现,应考虑手术改善脑部供血,保护神经功能。 8.频繁癫痫发作:烟雾病可导致癫痫发作,当癫痫频繁发作且药物控制不佳时,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9.体检发现烟雾病:即使没有明显症状,但在体检中意外发现烟雾病,也应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手术时机。 10.家族中有烟雾病患者:若家族中有烟雾病患者,自己被确诊后应更加重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或检查异常,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齐学锋 2024-10-10阅读量2151
病请描述:烟雾病的确诊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 一、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癫痫发作等症状。尤其是儿童患者多表现为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成人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症状。如果出现这些典型症状,应高度怀疑烟雾病。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显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以及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是筛查烟雾病的重要手段。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它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以及颅底烟雾状血管的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确诊烟雾病。一旦确诊,应及时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脑缺血和脑出血的发生风险。
齐学锋 2024-10-08阅读量1891
病请描述:(江苏阜宁)王长杰医生 一、贫血和子宫腺肌症的介绍 1、贫血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症状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状态。血常规检查成年男性血红蛋白小于每升120克,成年女性血红蛋白小于每升110克,则可确诊是贫血。贫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乏力、头晕、心悸、苍白等。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营养不良、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失血等。 2、子宫腺肌症的定义和病因 子宫腺肌症是一种妇科疾病,其特征 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并在其中生长。这种情况会导致子宫增大,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以及痛经等症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宫腔操作、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异常等因素有关。 二、贫血和子宫腺肌症之间的关系 1、子宫腺肌症如何导致贫血 子宫腺肌症会导致月经量显著增加,这种长期的月经过多会导致失血性贫血。由于月经失血过多,身体无法及时补充足够的铁质和其他造血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引发贫血。 2、贫血对子宫腺肌症患者的影响 贫血会使子宫腺肌症患者的症状进一步加重,因为贫血会导致身体虚弱、疲劳、抵抗力下降等。这些症状会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同时也可能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效果。此外,贫血还可能导致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总结来说,子宫腺肌症和贫血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子宫腺肌症可能导致月经过多,从而引发贫血;而贫血又会加重子宫腺肌症的症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对于患有子宫腺肌症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是否有贫血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贫血的类型和症状 1、铁缺乏性贫血与其他类型的贫血 (1)、铁缺乏性贫血: 这是子宫腺肌症引起最常见的贫血类型,由于体内铁含量不足,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常见原因包括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失血等。典型的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 (2)、溶血性贫血: 这类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骨髓造血功能补偿不足所引起。可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例如,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 (3)、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性贫血: 这类贫血是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表现为巨幼细胞性贫血。 (4)、再生障碍性贫血: 这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贫血的症状和体征 (1)、一般症状: 贫血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易疲劳、头晕、头痛、心悸、气短等。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血液中的氧气运输能力下降所引起。 (2)、皮肤和黏膜变化: 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皮肤和黏膜可能会出现苍白的表现。此外,指甲可能会变得脆弱,甚至出现匙状甲。 (3)、神经系统症状: 长期贫血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晕等。 (4)、心血管系统症状: 严重贫血可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出现心率加快、心律不齐,甚至心力衰竭。 (5)、消化系统症状: 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6)、特殊表现: 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口角炎、舌炎、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缺铁还可能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总的来说,贫血的类型多样,症状也各有不同。在诊断和治疗贫血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饮食调理也是防治贫血的重要环节。 四、自救第一步:生活方式的调整 调整生活方式是应对健康问题的重要步骤,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营养不良、压力管理和整体健康的问题。以下是具体的方法: 1、饮食调整 (1)、富含铁质的食物:增加铁质的摄入可以帮助改善贫血状况。富含铁质的食物包括红肉(如牛肉、羊肉)、绿叶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豆类(如黑豆、扁豆)和干果(如葡萄干、杏干)。 长期探讨子宫腺肌症中西药保守治疗方案的王长杰医生,建议贫血的子宫腺肌症患者,饮食方面不能为了补血而食用红枣、桂圆、任何蜂蜜制品、胎盘、也不能长期服用阿胶、鹿类的任何制品等,因为长时间连续吃这些,虽然有可能改善贫血的程度,但会增加子宫腺肌症患者体内的雌激素,使激素增高,刺激子宫腺肌症病情持续加重或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最终得不偿失!因此,除了食用以上的宣含铁质的食物外,王长杰医生建议贫血的子宫腺肌症,可以平时用含铁量丰富的黑木耳配合山药、精肉片,一起煲汤喝,中午煲汤,分成二次,中午吃一次,晚上再吃一次。但月经期间不要再放黑木耳,以防增加月经的出血量。 (2)、增强铁吸收的食物:维生素C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铁质。因此,应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橙子、柚子)、草莓、番茄和彩椒。 2、生活习惯的改变 (1)、适当的运动和休息: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但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和铁质流失。因此,应根据个人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并确保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2)、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管理:过度劳累和压力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和恢复能力。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采用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来管理压力,有助于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五、自救第二步:药物治疗与管理 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药物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在急性期或症状严重的条件下。 1、西药铁剂补充 (1)、铁剂的种类和用法:铁剂补充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法。常见的铁剂包括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铁剂通常口服,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胃肠道吸收不良)也可能采用注射形式。 (2)、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管理:铁剂补充可能会引起便秘、恶心、胃部不适等副作用。为了减少这些副作用,可以在饭后服用铁剂,并增加饮水量和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同时,应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铁质水平,以确保补充量合适。 (3)、中药配合西药补铁制剂优点:长期探讨子宫腺肌症中西药物保守治疗方案的王长杰医生,不建议子宫腺肌症患者单纯服用补铁制剂,一是绝大多数补铁类药物,均有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观察到,不少子宫腺肌症患者合并贫血,服用西药补铁类药物,的确能改善贫血的程度,但停止服用铁剂后血红蛋白数值又下降!但如果同时配合补血类中药后,则能较好预防在停服西药铁剂后的血红蛋白下降,减少铁剂的一些不良反应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在服用中药和铁剂时,不能在同一时间内口服,需要二者最少间隔一个小时。 2、其他药物治疗 (1)、止血药和调经药的使用:对于子宫腺肌症引起月经量过多导致的贫血,可以考虑使用止血药和调经药来减少出血量。否则,即使中西药物补血,也会随着每次月经量过多而雪上加霜!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 对于中医止血的用药:子宫腺肌症患者,平时月经的经量过多,那么在月经来时可以配合服用二种止血中成药,对于止血中成药的选择,有着治疗子宫腺肌症二十余临床经验的王长杰医生,建议患者可以用断血流胶囊或片剂来配合后面推荐的止血中成药中的任何一种来配合。建议患者在当地药店选择的止血中成药有:葆宫止血颗粒、妇科止血灵片(或胶囊)、妇科止血胶囊、止血宝胶囊、妇血宁、断红饮胶囊、益妇止血丸、宫血停颗粒、维血宁冲剂、崩漏丸等等。如应用单纯的止血中成药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可以考虑尝试用4天止血中药汤剂来配合二种止血中成药,增强止血效果,则有很好疗效!不过,需要警告的是,如果出血的颜色并不呈黑色、且没有什么血块,最好不用口服云南白药胶囊!因为云南白药胶囊主要适用于月经的血瘀之症,如月经的颜色呈黑色、有血块等。 (2)、疼痛管理药物:对于伴随的疼痛症状,可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或其他疼痛管理药物。较长时间口服止痛药物绝大多数对肠胃、肝肾功能有较大的损害!王长杰医生建议患者自己到当地药店,买西药双氯芬酸钠栓或吲哚美辛栓外用肛门内提高止痛强度!推荐使用前面两个栓剂的原因,是它直接作用于肛门内吸收,要比内服止痛片的副作用少得多。在使用西药肛门止痛栓剂改善痛经的症状,也可以在月经前八天开始服用7天止痛中药汤剂,一直服用到月经正常来,则立即停止服用。经临床证实7天止痛中药汤剂能提高药物的止痛效果,有着很不错的疗效,值得借鉴! 六、中医与替代疗法 中医和替代疗法可以作为传统西医治疗的补充,但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1、中医治疗 (1)、中药方剂:中药方剂可以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常用的补血中药包括当归、熟地黄、白芍和川芎。这些药材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伍成方剂,如“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名方。服用方便的补血中成药如当归补血丸、八珍颗粒、四君子丸 、养血饮、人参归脾丸、十全大补丸等。还有补气血效果不错的膏方,就是王长杰医生根据祖父、父亲所遗留补气血良方——药食同源的当归黄芪猪皮枸杞膏(补血益气滋养膏方)等。这款膏方主要成分包括当归、黄芪、枸杞、桑叶、核桃仁、黑芝麻、猪皮等十几种药食同源的原料。于2015年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其配方和制作工艺均受到官方的认可和保护。 (2)针灸疗法: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改善贫血症状。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气海、关元等。 2、替代疗法 草药和营养补充剂:除了传统的中药,一些草药和营养补充剂也被认为有助于改善贫血,如铁质叶酸片、维生素B12补充剂等。这些补充剂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最后,再一次感谢审核员及网管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 作者简介:王长杰医生,江苏省阜宁县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专业探讨气血不足、痛经、子宫腺肌症等领域长达二十余年。二个中药配方曾获得中药发明专利证书,二个中药配方被列为省级首批保护项目之一。在此期间,撰写了二百余篇原创网络文章,并制作近百个关于这些方面的医学小视频。王长杰医生入驻平台,将继续撰写并发表探讨这些方面的原创文章。
子宫腺肌症知识宝库 2024-09-23阅读量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