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头晕头疼 > 内容

头晕头疼内容

反复头痛伴眩晕,是什么疾病?

病请描述:反复头晕伴头痛怎么回事?在门诊呢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病人,就是主诉呢反复头晕伴头痛。头疼有些时候跟头晕同时出现、有些时候出现在头晕之前或头晕发作之后。或两种症状也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同时出现。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检查例如头颅磁共振、颈椎磁共振、脑电图等均未发现异常,那么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要警惕前停性偏头痛。前庭性偏头痛呢是临床上导致眩晕的最多见的疾病,以女性最为多见,典型症状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第一:既往存在反复发作的偏头痛的病史;第二:眩晕发作至少5次以上,程度比较明显,持续时间在几分钟至几个小时不等;第三:眩晕发作前会有视觉先兆,如眼前发黑、发亮,冒金星、或感觉有雪花飘;第四:部分患者在眩晕发作时还会感觉到明显的怕光怕吵。第五部分患者还会伴发腹痛、恶心呕吐不适。如果你的眩晕符合以上五点表现,那么要考虑前庭性偏头痛了。

陈建勇 2025-02-08阅读量536

刘懿博士说肺癌(八五八四)去...

病请描述:一谈到肺里面长了一个恶性肿瘤也就是肺癌,大家的第一印象那就是这个病人会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憋气等症状。如果说这个肺癌已经发生脑转移了,大家会觉得除了刚才说的症状外,这个病人还会头疼头晕。但肺癌脑转移的病人个个都像大家想的那样么? 前段时间,有一位家住山东的患者家属在线上问诊平台联系到我,把他母亲的病历资料发给我看,征求我的诊疗意见。他母亲今年68岁,因为肚子疼,到当地医院看病。接诊的医生除了给她检查腹部外,还给她安排做了一个胸部CT。结果发现在肺里面有一个五厘米的肺占位,进行穿刺证实为肺腺癌。又检查了全身,发现脑子里还有转移,这就属于晚期肺癌了。家属感觉天塌了,看病之前就是肚子疼,谁能想到是一个晚期肺癌呢?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大家的身体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么敏感,不是说一长了肺癌,马上就能感觉到。有的肺癌已经长得很大,都已经发生转移了,也没有相关的症状。

刘懿 2024-11-18阅读量2099

骨折手术后的功能锻炼(术后篇...

病请描述:骨折手术后的功能锻炼   注意:功能锻炼一定要在手术医生的指导下,即使是康复科医生,也需要在手术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骨折术后康复的目的:    1.有利于消肿 骨折导致局部出血、水肿,静脉和淋巴回流障碍又加重水肿。肌肉的损伤和活动减少,使肌肉对静脉回流的作用消失。肌肉的收缩锻炼可以增加损伤肢体的血液循环,肌肉的作用增加静脉及淋巴回流,促进水肿消退。  2.促进骨折愈合 肌肉收缩可促进局部血运,为骨折端的愈合提供了营养。肌肉的收缩可以使骨折端产生微动,刺激骨痂形成。肌肉的收缩可以使断端产生压力,使骨折端紧密接触,使愈合加速。在骨折愈合后期,肢体承受一定的生理应力可以促进骨痂塑形,使之更为符合生物力学需要。  3.减少关节僵硬 关节内损伤导致出血,血液内的大量纤维蛋白将导致关节黏连。长期的关节制动导致关节内水肿渗液等,也会出现大量纤维蛋白导致关节黏连。肌肉缺乏活动,导致肌肉萎缩,纤维化等,也会进一步加重关节僵硬。早期的主动收缩锻炼可减少此类粘连的发生。关节的僵硬也常发生在损伤部位附近的其他关节,一方面与水肿波及这些部位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关节活动的减少。  4.减少肌肉萎缩 由于关节制动或者疼痛等,或者不能负重行走等原因,将导致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比如髌骨骨折,可导致明显的肌肉萎缩。功能锻炼可以减少萎缩程度,并能使肌肉尽快恢复正常肌力。  5.减少卧床并发症 可以防止压疮、皮肤压迫性溃疡、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   骨折术后锻炼可以按照时间分为术后即刻、术后出院前、拆线前、骨折愈合前和骨折愈合后的锻炼,对应的时间为术后回到病房当天(d0),术后第二天到出院前(d1-7),出院后到拆线前(伤口愈合,d8-14),骨折愈合前期(上肢2-4周,下肢2-6周)和骨折愈合后期(上肢4-8周,下肢6-12周),和骨折愈合后(允许完全持重或负重)。   术后当天:手术后,患者回到病房的当天。患者刚回病房时,在麻药和镇痛泵(如果有)的作用下,处于嗜睡状态,感觉头晕或头疼,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不适。由于手术时多数位于同一个身体的位置,可能会出现腰酸或者全身酸痛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首患者先根据手术部位的要求,采取适当位置,比如平卧,患肢略微抬高。逐渐清醒后,可以适当进行简单的活动,以缓解身体的不适,并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身体恢复。如果是上肢的手术,位置可以适当改变,双侧下肢可以适当进行活动,包括屈膝和踝泵等活动。健侧上肢也可以适当活动,包括肩肘手的活动。患侧上肢则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如果是肩肘,可以适当的攥拳活动,如果是腕关节或者是前臂,则可以根据医生要求适当的活动肩肘。下肢骨折,健侧肢体可以适当活动,患侧肢体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髋关节和膝关节手术,可以允许踝关节适当做踝泵活动。   急性疼痛期:术后24-48小时,为伤口急性疼痛期,严重可影响睡眠,需要药物镇痛。此阶段多使用镇痛泵或辅助药物,伤口和患肢疼痛较为严重。患肢以抬高,适当更换身体的位置保持一定舒适,注意观察末梢血运和运动感觉功能,如有异常,及时请医护查看。手术涉及的关节在疼痛允许范围内,在医生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运动。注意,这是非必须的。对于患肢,未受影响的关节部位,在不是太疼痛的情况下,允许适当活动。比如肘关节手术,可以适当的攥拳活动,手腕运动,都是可以的。下肢如果是膝关节手术,则可以适当活动髋关节或者踝关节,比如进行踝泵活动,减少不适和血栓形成。健侧肢体则可以适当运动,尤其是下肢,除髋膝关节活动外,踝泵锻炼必不可少。 出院前:术后48小时以后,一般疼痛明显缓解,心电监护、引流管和尿管多数已经拔除,镇痛泵也已经结束。患者需要在医院内,接受手术医生和康复科医生的训练指导,并进行早期锻炼。(有些医院医生和康复科医生会在病房共同查房) 这一阶段是在前一阶段的加强,可以开始活动手术部位。这一阶段有医生指导,需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机会。伤口敷料也会逐步减少,需要根据伤口情况确定康复计划。活动增多可能会使伤口渗血增多,在关节伸侧的伤口,如果屈曲关节的时候,会使伤口张力增加,有裂开的风险,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进行。 锻炼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其他肢体的正常活动的恢复,患肢非累及关节的活动,患肢关节活动的锻炼和肌肉力量的锻炼。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手术医生的许可下,方可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锻炼。原因是只有手术医生对你的手术最为了解,对于骨折固定程度和内固定的牢固程度最为了解,知道哪些活动可以做,什么时候可以做。   出院后到拆线前:通常在伤口无明显渗出和肿胀或者坏死等并发症后,患者可以出院继续观察伤口。伤口一般12-14天左右拆线,对于足踝伤口,则可以延长至三周左右才拆线。这段时间伤口在逐渐好转,疼痛逐渐减轻,患肢的锻炼可以逐渐加强。   拆线后到骨折愈合早期:一般术后2-6周,此阶段的特点是伤口愈合,不用再担心康复锻炼引起的伤口问题。临床检查,骨折部位少许压痛,肿胀有所消退。当然少数患者会出现延迟愈合或者愈合不良等伤口并发症,可能要适当减少锻炼强度,先保证伤口愈合。骨折周围出现软组织黏连,有一定的稳定性。此时,可以适当加强锻炼,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骨折愈合后期:一般术后1-3个月,骨折部位基本无明显压痛,肿胀消退明显。此阶段骨折愈合已经出现明显骨痂,骨折相对牢固,通过锻炼可以使骨痂更好的改建,骨小梁能够更好地具有力学效应。下肢已经开始可以部分负重锻炼。逐步在关节活动度、力量和灵敏度等方面进行康复。   骨折愈合后:经摄片和CT检查,发现骨折完全愈合。局部无压痛和叩痛,下肢已经完全负重。可以在正常活动的基础上,增加关节活动度的锻炼,达到和健侧完全相同。在肌肉力量方面需要锻炼,使双侧肢体粗细一样。同时,需要在本体感觉和灵活性等方面进行锻炼,以尽快恢复日常生活,重返工作和体育运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请咨询医生。

王晓庆 2024-11-15阅读量2150

【感谢信】头晕、视力下降检查...

病请描述: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站工作站,有位脑膜瘤患者在手术后,分享就诊治疗及现状,他说:“我老婆头疼、头晕3个月多,视力也下降了好多,检查出脑膜瘤,让我们看神经外科做手术。于是我们找到了赵天智主任,全国脑膜瘤手术冠军,挂了他的号,赵主任很有亲和力,讲解说话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经过他闹心细致的讲解,我们不那么紧张和害怕,做完术前检查,顺利做了手术,非常成功。术后,赵主任和团队医生每天都一起来查房,问的详细,指导护理具体,和对待亲人一样,让我们心里感到暖暖的,我老婆恢复很好,没有后遗症,离不开赵主任及团队医生的敬业负责和高超的艺术,我们切切试试体会到他们把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落实到我们患者身上,很感动!感恩遇到好医生!”   脑膜瘤大多属于良性,是“惰性肿瘤”,即这种肿瘤很“懒”,不爱进展、也极少转移。脑膜瘤的病因至今还没有研究清楚,可能与一定的内环境改变和基因变异有关,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可能与颅脑外伤,放射性照射、病毒感染以及合并双侧听神经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认为蛛网膜细胞的分裂速度是很慢的,上诉因素加速了细胞的分裂速度,可能是导致细胞变性的早期重要阶段。   有许多脑膜瘤患者早期没有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但若肿瘤位于脑功能区,或短时间内加速生长,就会出现头痛、突眼、视力、嗅觉、听觉障碍及癫痫发作、肢体运动障碍等。   虽然良性脑膜瘤生长慢,病程长,出现早期症状要2-5年,但它长在颅内,总会让我们害怕,因为大脑是我们的精神、语言、感情和行为的指挥中枢,所以必须重视它。那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呢?   如果瘤体小、多次复查变化不明显,甚至出现部分钙化,观察就是很恰当的处理方式。但如果脑膜瘤位于脑功能区,或者复查期间发现它不老实,逐渐增大了,就要及时治疗了。   赵天智主任介绍: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脑膜瘤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也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患者在发现脑膜瘤后最重要也是唯一要做的就是配合医生开展治疗或随访。   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赵天智 2024-09-13阅读量149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探讨

病请描述:颈性眩晕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难题, 这些症状包括头晕、眩晕、头痛以及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心悸等自主神经症状, 因临床表现复杂, 客观体征少, 无有效的检查手段。 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 一、本体感受器紊乱 在人类所有脊柱关节里颈椎的关节突关节具有最丰富的神经支配。颈椎本体感受器中50%分布在C1~C3的关节囊里。此外,在上颈区深层肌肉的γ肌梭里也有丰富的机械感受器。这些机械感受器似乎是本体感受系统里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在颈区软组织里,密集的机械感受器网络不仅控制着每一个关节的多样的运动自由度,而且通过与前庭系统和视觉系统直接的神经连接,给中枢神经系统相对于身体其他部分,头的空间位置信息。上颈区的颈部机械感受器更可能控制着异常的神经冲动传入。颈部机械感受器的异常信号可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对前庭信号和视觉信号的错误分析,影响大脑的空间定位和平衡控制功能。上颈部肌肉由于外伤、退变劳损或炎症或直接的疼痛刺激等病理变化时导致上颈部本体感受器损伤, 容易引起本体感受传入紊乱, 从而产生眩晕。 二、交感神经功能刺激 颈椎病理性改变也许会刺激交感神经纤维,影响椎动脉血流量,出现诸如头晕、耳鸣、头疼、视力模糊、瞳孔散大、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颈椎退变性改变能够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 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反射性血管收缩, 致使迷路动脉缺血, 导致前庭器官缺血从而产生眩晕等症状。有学者研究发现椎动脉管壁上存在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 并且与颈交感神经节联系紧密, 当出现颈椎失稳、钩椎关节或小关节增生等均会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 引起椎基底动脉挛缩从而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此外,颈椎后纵韧带上存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颈椎背根神经节和交感神经节之间存在双向联系并呈节段性分布。颈椎间盘退变导致化学刺激和机械压迫均可能使颈椎后纵韧带上的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颈交感神经异常兴奋, 通过脑脊髓反射作用于包括椎动脉在内的供脑血管以及其它器官如心脏、胃肠道系统的效应器上, 引起眩晕、头痛、呕吐以及心慌、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症状。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椎病引起椎动脉受压进而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不常见。椎动脉行走于颈椎的横突孔,只有当椎间盘完全向侧方突出时才有可能压迫椎动脉,而常见的椎间盘突出方向为侧后方或后方。退变或创伤等原因引起颈椎骨质增生、失稳以及椎间孔狭窄等导致椎动脉直接受压从而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导致前庭器官缺血而产生眩晕。 此外,颈椎横突孔发育不良、颈椎分节不全、颈椎半椎体畸形、椎动脉畸形、寰枢关节脱位、寰枕融合、颈椎融合、横突孔发育不良、先天性椎管狭窄等颈椎的发育异常和畸形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椎基底动脉的供血而引起颈性眩晕。 四、神经体液因子 神经体液因子可能参与了颈性眩晕的发病过程,主要的体液因子包括血浆内皮素和神经肽Y, 这些体液因子具有强效收缩血管的作用, 在颈性眩晕发生过程中, 这些体液因子异常升高, 使得椎动脉收缩, 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前庭器官缺血而产生眩晕症状。 当椎动脉受到压迫和长期慢性刺激时, 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内皮素增多, 从而使椎动脉持续痉挛, 产生椎基底动脉缺血, 出现颈性眩晕症状。 五、颈椎失稳 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生理稳定性包括内源性稳定和外源性稳定两部分。内源性稳定主要由颈椎椎体、椎间关节、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等维持颈椎的静力性平衡;外源性稳定主要由椎旁肌肉和韧带的运动和协调来达到动态性平衡。颈椎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突出、颈部肌肉力量不足等因素均可引起颈椎失稳,进而导致颈性眩晕。 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寰枢关节的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颈椎的稳定性被打破,造成椎动脉受压或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颈性眩晕。这些原因可以是外伤、炎症、颈部长期劳损、颈椎退行性改变等。

王明杰 2024-09-06阅读量1394

唐都医院赵天智主任精湛医术切...

病请描述:  脑膜瘤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每位患者的年龄、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也会不同。在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两位脑膜瘤患者家属分享了患者的治疗经历及术后现状,同时对赵天智主任医生团队表达感谢。   第一位:家住陕西宝鸡,他说:“我是不是头晕头疼,到医院检查,头里面长了瘤子,医生建议到大医院做手术。家人打听到赵天智主任是全国最权威的脑膜瘤专家,我们就连夜赶往西安,慕名看病,经过赵主任详细诊断、安排手术,很顺利。我现在术后一周了,除了伤口有点木疼,其他恢复正常,病理结果也是良性,赵主任确实医术高明,住院期间每天下班前都要仔细查看我们病人恢复情况,很负责,让我们心里感到被重视,也很踏实,赵主任团队医生也很敬业,耐心服务,总之,这次看病一切顺利,非常感谢赵天智主任团队全体医护天使们!”   第二位:家住陕西汉中,他家属说:“我爱人体检发现脑膜瘤,没有症状,看了几个医院的大教授,建议手术,因为位置不好,在功能区,说等有症状了,比如说话不清,半身不遂等,再治疗就为时已晚。我们就怕这个位置敏感,必须找最权威专家手术,去了北京上海,经过对比,还是选择到唐都医院,选择赵天智主任手术。赵主任手术做的很精细,做了7个多小时,手术很成功,术后我爱人说话正常清晰,思维反应正常,肢体活动也正常,肿瘤切除也很干净,赵主任手术技艺高超,令人佩服,感恩感谢!”   脑膜瘤是颅内较常见的良性肿瘤,生长较缓慢,病程周期较长。部分患者发现症状时,已经生长10年甚至几十年。还有部分患者发现脑膜瘤后,观察20-30年后都不会生长。因此对于生长较慢的良性脑膜瘤,治疗方案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最彻底,根据切除程度,可以分为彻底切除、次全切和近全切。虽然手术治疗效果最彻底,但是手术也有缺点,理论上任何手术都存在一定风险,最严重的是生命危险。头颅手术风险相对其他手术更大,可能会引起昏迷、偏瘫,以及局部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感染、术后癫痫、头痛等。但是如果患者手术顺利,虽然上述风险理论上存在,并非一定会发生;   2、放疗:常使用伽玛刀治疗,如果脑膜瘤体积较大,可能需进行适形放疗。放疗优点在于无创,仅需使用射线进行照射,缺点是存在脑膜瘤控制不住再生长的情况。因脑膜瘤如果被放射线照射后再生长,局部如果有重要神经和血管,可引起粘连,如果再去做手术,会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医生在给患者选择伽玛刀时,需考虑到患者对手术能否接受,评估患者身体条件,如心、肺等其他基础器官能否耐受手术,以及是否有恐惧手术的情况;   3、观察:临床上通过影像学判断脑膜瘤,如果生长较缓慢,同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可以先观察。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或在观察过程中发现脑膜瘤增大,此时再考虑手术或伽玛刀治疗。

赵天智 2024-09-02阅读量1500

刘懿博士说肺癌(八一五七)头...

病请描述: 2024-8-2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肺部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 有一位家住天津市东丽区的患者家属在线上问诊平台联系到我,把他母亲的病历资料发给我看。他母亲前几天在当地医院拍胸部CT,发现了肺里有一个磨玻璃结节。从家属递交过来的片子看,这个肺磨玻璃结节直径两厘米,是一个混合密度的磨玻璃结节,首先考虑恶性肿瘤,建议手术切除。 家属说现在母亲肺里面没有任何症状,前段时间出现了头疼、头晕以及腿疼的症状,这些会不会是肺癌转移引起的呢? 肺癌会发生转移,颅脑和骨骼也是常见的转移部位,如果转移到这些位置,有可能会引起患者头疼、头晕以及腿疼的症状。但经验来说,他母亲的肺磨玻璃结节虽然有些实性成分,但还是属于早期肺癌,这样的肺癌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不高。因此,这些症状未必是和肺癌转移有关,但住院后,我们也会系统检查一,排除远处转移。

刘懿 2024-08-23阅读量730

知名歌手台上高歌致脑出血不幸...

病请描述:  唱歌是一种很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休闲活动。事实证明,唱歌不仅可以锻炼大脑,还可以锻炼身体,对于改善呼吸、姿势和缓解肌肉张力都很有裨益。但是,对于有些人,唱歌却是一种危险行为。   《中国妇女报》2024年2月20日报道,此前,媒体报道日本知名老牌视觉系乐队BUCK-TICK的主唱歌手樱井敦司,在演唱会上唱到一段高音时突感身体不适,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后宣告死亡。樱井所属经纪公司后续发出声明,证实其因脑干出血去世,年仅57岁。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分析指出,人在引吭高歌、生气骂人等情绪激动时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交感神经异常兴奋,令血压快速升高,进而引发危险。不过,脑出血的发病与基础疾病有关,患者可能患有颅内动脉瘤等疾病。当血压升高时,容易对本就很薄弱的动脉瘤血管壁产生过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已经存在的动脉瘤破裂。   《长江日报》2023年10月18日报道,55岁的张女士参加家庭聚会唱《青藏高原》飙高音时,突然头疼剧烈、恶心呕吐,家人紧急将其送医。医院给她做了全脑血管造影,最后发现是动脉瘤破裂。 ▲ 席刚明教授在阅片   颅内动脉瘤,犹如一颗“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并非肿瘤。”席刚明教授介绍,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由于先天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最后形成颅内动脉瘤。脑动脉瘤到底有多普遍呢?世界范围中的总体发生率为3.2%,也就是每100个人中有3个人伴有脑动脉瘤,而中国35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0人就有7位具有动脉瘤。   由于其起病隐匿、发病急剧、致残致死率高,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在30%左右,而且更可怕的是它还会第二次、第三次破裂,第二次破裂的病死率为70%~80%,如果发生第三次破裂,死亡率几乎是100%。   席刚明教授表示,一般来说,情绪激动、血压忽然升高、用力排便、妊娠晚期、分娩、体力劳动、性生活、剧烈运动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很多病人在出血前即有阵发性头痛、眼肌麻痹、复视、头昏、颈痛等先驱症状,说明动脉瘤在破裂之前,动脉瘤壁已有病理改变。在更多的情况下,出血是在没有明显诱因时忽然发生的。   颅内动脉瘤如果体积较小,没有破裂,通常不会有明显症状。如果体积较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造成脑缺血症状和神经压迫症状,比如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半侧脸麻木等。当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患者常常发生突然性的头痛、颈部僵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畏光、失去意识甚至休克,如果就医不及时,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脑动脉瘤破裂怎么办?   一旦患者出现颅内动脉瘤破裂症状,家属或是身边的人一定要保持冷静,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立即就近送至有卒中综合救治能力的医院诊治。其次要安抚好病人,稳定情绪,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席刚明教授表示,如果脑动脉瘤能在首次破裂的48小时内得到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最大限度改善破裂患者的预后。   出于对外科治疗的恐惧,许多动脉瘤患者希望接受药物治疗或保守治疗。遗憾的是,目前还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动脉瘤,但药物治疗在动脉瘤的防治中确实有其重要作用。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处理对降低早期再出血风险、防治并发症意义重大,但对于动脉瘤本身而言并无明确治疗作用。只有积极的外科或介入处理,使动脉瘤自血液循环中完全隔绝才是有效治疗动脉瘤、防止再出血的根本方法。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包括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两大类。   手术夹闭是通过开颅手术,从外部直接夹闭血流进入动脉瘤的通道。而血管内治疗是通过动脉血管内途径向动脉瘤内填入柔软的金属栓塞材料,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两种方法的目的都是使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压力消失,从而避免动脉瘤体破裂。目前国际上和国内的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多认为,对于同时可以使用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建议首选介入治疗。此外,现在还有血管内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等各种新型装置,通过改变血流方向等多种机制达到治疗作用,使无法使用传统栓塞方法治愈的动脉瘤得到有效治疗。 ▲ 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4A脑血管病一科副主任王贵平博士在为患者手术 ▲ 栓塞前 ▲ 栓塞后   如何预防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一旦破裂出血则可能会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何来预防颅内动脉瘤呢?席刚明教授指出,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对颅内动脉瘤的成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根据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相关的几个因素:先天性发育、血流冲击、感染、动脉硬化以及外伤,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以降低发生颅内动脉瘤的可能。   先天性发育和血流冲击这两个因素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上述后面三个因素,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首先要控制感染的发生,有病要及时上医院就诊,防止感染性疾病对血管的损害。第二要注意动脉硬化的发生,要改变现有的不良生活习惯,比如嗜酒、吸烟、高脂饮食、熬夜以及缺乏运动等等。第三要尽量保护自己,避免遭受重大外伤,尤其是头颅外伤。   席刚明教授建议,中老年朋友在平时健康体检时可以增加一些有关脑血管的检查项目。脑血管筛查,首选脑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造影(CTA)无创检查,必要时可以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如果发现了未破裂动脉瘤,建议及时就诊。一般说来,直径大于5毫米、形态不规则的动脉瘤破裂危险较大,建议尽快手术,而不是等到破裂之后再干预。手术时机不同,最后的治疗结果差别巨大。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2024-06-28阅读量1364

头疼脑热可能是大问题

病请描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头疼脑热的毛病的毛病,经常听父母说多喝水一会就没事了,睡一宿觉起来就好了,所以很多人都不太重视,大部分头疼脑热要么是感冒引起的,要么是颈椎病引起的这俩部分占绝大多数。这是一般大家所知道的。其实头疼分类非常专业。头疼从现代医学来讲,它分为两大类:一个是颅内因素,一个是颅外因素。造成颅外因素的原因可以分成血管和神经两个方面。90%的头痛患者用按摩或者针灸治疗,效果是立竿见影;这就是外因感冒这类。另外10%呢?它是颅内的问题,比如说颅内的肿瘤,颈椎压迫神经等。我们需要做系统的检查同时配合用药进行治疗。头痛在我们中医当中也要分类的,虽然它病因比较多,但是不出两大类,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伤。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作恶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临床当中多以风邪为主。内伤头痛:中医认为脑为髓海,靠肝肾精血以及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上奉于我们头脑,所以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有关系。头痛部位往往预示着你病因,关系到是小事还是大事,急性头痛为内科急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劳累、精神紧张和焦虑的一般表现,或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也可能是高血压脑病、脑卒中或颅内肿瘤等颅内严重疾病的一种较早期信号。出现头痛,应首先确定就诊的急性头痛患者是否由颅内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引起,因为这些疾病若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都在头部的一侧额部、前额、巅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成全头痛,头痛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隐痛或头痛欲裂等等。那么头痛发病时间不规律,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可能是一天,也可能是一周,时间不定。痛势悠悠,遇到劳累加重,时作时止,那么这种情况也是内伤头痛。急性头疼不缓解尤其是伴有喷洒状呕吐物时,一定要及时就医,由医生做出专业判断对症下药,切不可盲目自行处理。如果是长期神经性头疼,三叉神经疼这种,疼痛科、神内科都可以开缓解疼痛的药物进行治疗,建议中西医相结合,补肝肾同时做中医理论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头痛治疗的处理原则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目的是止痛,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中常以药物治疗为主,根据头痛程度的轻重给予对症的止痛药物。对于原发性头痛则根据头痛类型给予相应治疗。头疼患者应禁食能够诱发头痛加重的食物,应避免食用过油、过咸、高脂、辛辣刺激性食物,冰冷寒凉等食物也应该忌吃,以免加重头痛、头晕的症状,同时避免各种添加剂的食物。加工类食品、发酵食品、咖啡、茶等也应该尽量避免食用,以免诱发头痛的加重。饮食以清淡为主,适当的补充营养素,促进头痛的恢复,对于有特殊基础疾病的病人,还应针对疾病,特别注意。尤其是脑损伤患者。平时我们可以用黄芪、川芎、党参、桃仁、红花、丹参等泡水冲服,具有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散风止痛的作用。可以很好的缓解头疼的毛病。头疼患者在发作期,应注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全和安静,对老年患者,床应加护栏,防止跌床,造成更严重损伤、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如果居家,那么应该注意保持居家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声、光刺激,减少探视,少说话,可以睡觉和听音乐、看电视来缓解疼痛。要关心患者,耐心告知病情、特别是绝对卧床与预后的关系,详细介绍头痛各项检查的目的、程序与注意事项,配合医生,以达到痊愈的目的。不可轻视头疼脑热这类小毛病,有病及时就医是关键。头疼脑热不可怕,只要我们提高重视度,正确对待,小毛病早发现早治疗,不可延误疾病的进展,听医嘱及时治疗,都能取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平时我们也要多注意保暖,尤其是入冬以后,出门不仅要围围巾还要及时带上保暖帽,从头到脚关爱自己的健康,这样才能做到疾病不进门,健康伴你行。

微医药 2023-02-09阅读量1861

管理多动症孩子服药,家长要注...

病请描述:       多动症的药物治疗是决定治疗成功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家长在给孩子服药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醒家长注意下面几个要点: 第一点,要重视孩子的病,孩子得了多动症,家长不要轻视,不要不以为然,不要错误地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大……孩子看专科医生以后,如果医生处方了治疗药物,一定要配合医生治疗用药,千万不能不服药,不规律用药,随意停药,这样会影响疗效。 第二点,要每天督促孩子服药,对于小年龄的孩子,往往他们不愿意服药,怕药物苦,或者难以下咽,家长要鼓励孩子服药,耐心的说服孩子服药。对于大孩子来说,有时候会拒绝服药,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想法非常多,在门诊中见到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不接受自己的问题,或者认为服药对自己没有用,往往觉得这个药很难吃,孩子不想吃药,这样就会藏药或者扔药,家长不知道,往往还认为吃药没有效果,在临床中,我还遇到过这样的孩子,家长把药给了孩子,孩子上学了,结果一直未服用药,家长也不知道,等到来医院复查的时候,没有看到疗效,一个冬天过去了,开春的时候,家长在打扫卫生时,在暖气后面发现了大量的药品,这个孩子没有服药,家长却长时间没有发现,延误了治疗,影响了疗效,这是需要家长重视的方面,就是要督促和监督孩子服药。对于住校的孩子,一定要将药品交给生活老师或者卫生老师,不要直接把药交给孩子,避免服药不规律、漏服。 第三点,对于家长要求有一定难度,就是服药要有记录表,这个表格填写日期、药名、剂量、副作用及服药后的体重变化。按日期填写,复查时拿给医生看,这样医生就会一目了然,非常清晰,节省了就诊时间,方便医生准确调整治疗用药,如果疗效好,可以维持用药,如果用药后效果不明显,但是副作用也不大,那么可能要加剂量,调剂量,建议家长要更细的观察,可以用表格记录。有些家长密密麻麻写了很多,重点不突出,也不便于医生了解孩子的病情变化,所以表格是简洁高效的方式。 第四点,服药以后,家长要耐心等待疗效的出现。治疗多动症不像治疗感冒那样,服药以后病情会很快的好转,而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往往起效没有那么快,像速释哌甲酯起效也需要一周左右,而托莫西汀二周到四周起效,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一吃药马上就会有效果。而往往家长最先看到的是服药以后的副作用,比如服药以后,孩子食欲会下降,会出现消化道的反应,出现肚子疼,食欲不振,恶心,甚至还有呕吐。但是没有因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停药的,临床上很少见到此情况。有些孩子会出现头晕,头疼,身体疲乏,困倦,晚上入睡有些困难等,这些不良反应往往比较轻微,在服药的前三个月会出现,以后慢慢逐渐减轻,所以开始治疗的时候,医生的用药剂量会很小,家长不必担心,慢慢的增加剂量,这时候孩子的身体会耐受,反应逐渐减少,疗效则慢慢出现,根据实际情况再调整剂量。家长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不要指望一吃药孩子就马上出现疗效,马上变好。 第五点,提醒家长客观评价药物的疗效,多动症的孩子往往有一些行为问题,严重者会影响学习,造成学习下降,往往孩子服药以后,家长最先关心的孩子的学习成绩,认为学习成绩提升,就是治疗有效果,学习成绩没有变化,往往疗效不好,这样是不正确的,不客观的。建议家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观察疗效:第一个就是主要症状的改善。如果孩子的行为能控制了,上课专心了,做作业认真了,不用大人紧盯了,发脾气少了,与同学关系改善了,有上进心了,这是一个好的效果。另外,家长和老师的评价是从不同的时间段,不同地点观察,往往有差异,这时候要多听老师的反馈,因为孩子主要在学校,他的学习生活、课堂纪律、同学关系,这些变化都要通过老师去评价,这样更客观、更准确,家长要定时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服药后的变化,并将这种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家长更多的要关心孩子放学以后在家的情况,比如学习状态,写作业情况,学习效率,多动行为等变化。 最后一点,家长还需要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复查,每次取药都要和医生沟通孩子的情况,包括症状的改善,行为的改变等,最好三个月到半年要让孩子来医院复查,比如复查注意力、行为量表等,医生要把这些检查结果前后对照,观察疗效,以便调整治疗。家长的描述往往具有主观性,而检查评估是客观的。这两部分要结合起来,家长也要重视,不要仅仅来门诊取药,不去复查,这样孩子的变化不会很客观的反馈给医生,不能及时调整治疗,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家长和孩子很容易放弃治疗,这样就会前功尽弃了。

陆小彦 2022-05-13阅读量9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