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发现自己左眼眼角、嘴角偶尔有抽动,4年时间,最近抽跳比较厉害,嘴角有时也抽跳,这是面肌痉挛吗?需要手术吗?”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面肌痉挛痉挛的诊断需要症状学、影像学检查,因为需要面诊看到患者,才能够做出明确的诊断。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事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医生会让患者快速做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断鼓起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医生再结合患者讲述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何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方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 面肌痉挛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5-02-08阅读量774
病请描述: 一、什么是血管瘤? 血管瘤,顾名思义,是一种血管组织的异常增生或畸形,通常表现为皮肤或组织内部的红色或紫色斑块。它可出现在人体的任何部位,从皮肤表面到内脏器官,如肝脏、脾脏等。 二、血管瘤的分类 血管瘤的分类有多种,包括海绵状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婴幼儿血管瘤)、毛细血管瘤等。不同类型血管瘤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 三、血管瘤的危害 1. 生长部位与大小:血管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是决定其危害程度的重要因素。生长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的血管瘤,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因摩擦、抓挠等原因导致破溃出血。 2. 功能障碍:如果血管瘤生长在关节、眼球等重要部位,可能会影响这些部位的正常功能。例如,长在眼球附近的血管瘤可能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受损。 3. 并发症风险:部分血管瘤可能发生感染、溃疡、出血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外,少数血管瘤还可能发生恶变,转化为恶性肿瘤。 四、血管瘤的症状 血管瘤的症状因类型和生长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症状包括皮肤表面的红色或紫色斑块、局部隆起、疼痛、感觉异常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相关部位的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 五、血管瘤的治疗与预防 1. 治疗: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生长部位等因素制定。 2. 预防:目前尚无确切的预防措施可防止血管瘤的发生。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有助于降低患上血管瘤的风险。 3. 早期发现与干预:早期发现血管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如发现皮肤表面有异常斑块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六、总结 总之,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组织异常增生疾病,其危害程度取决于生长部位、大小及组织成份。了解血管瘤的分类、症状及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及家属更好地应对这一疾病。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的原则,对于预防和治疗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如有疑虑或发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邓娟 2025-02-06阅读量1458
病请描述: 天冷了,寒冷的空气开始侵袭我们的面部神经,导致面部肌肉的刺激和紧张感增强。这种情况对面部神经较为敏感的人来说尤为严重,可能会出现眼睑跳动、“挤眉弄眼”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预示着面肌痉挛的可能。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虽然面肌痉挛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无法控制的面部肌肉抽搐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面容和生活,甚至造成心理影响。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目前面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等,但疗效多不显著。肉毒素注射治疗多对初次治疗有效,但多在3-4个月后复发,需再次注射,而且随着病程延长及注射次数的增多,疗效逐渐减退。反复注射肉毒素病人可能出现永久性的眼睑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面部僵硬等体征,因此肉毒素注射一般不作为长期治疗面肌痉挛的措施。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在手术显微镜下将位于面神经根部走行异常、并对面神经造成压迫的血管推移离开,并固定,使血管不接触到面神经,从而解除血管对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恢复面神经的正常功能,使面肌抽搐消失。具有微创、安全性高、效果显着以及低复发率和低并发症发生率等特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总有效率可达98%以上。 而王景教授做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更具有以下的优势: 1.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 2.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 3.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 4.降低术后并发症; 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专业的团队,适合的治疗方法,才能帮助患者彻底摆脱疾病折磨,回归到正常生活。
王景 2025-01-23阅读量1130
病请描述: 目前,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外科手术切除、激光治疗、局部药物注射、口服药物、微创介入、射频消融、放射治疗及冷冻治疗等。然而,由于对血管瘤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对血管瘤的治疗存在一些误解,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几种: 1.许多患儿家长及部分医务人员常常将所有皮肤血管性疾病统称为血管瘤,这种混淆导致了对病情的误解,从而选择了不适当的治疗方法。结果,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2.盲目等待观察 一些家长和医务人员受传统医学观念的影响,认为血管瘤可以自行消退,因此选择等待观察。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血管瘤种类繁多,只有部分草莓状血管瘤有自行消退的可能,但即便如此,消退过程往往需要长达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血管瘤可能会导致皮肤凸起、畸形,消退后也容易留下疤痕。特别是当血管瘤位于面部或其他暴露部位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观美观。 对于混合型或海绵状血管瘤,它们不仅不会自行消退,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侵犯周边正常组织,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3.迷信而不治疗 有些老年人认为,孩子的血管瘤是先天带来的,是命运的安排,不能随意干预。直到血管瘤增大并引发严重后果时,才意识到观念的错误,但此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4.担心孩子太小 有些患儿家长虽然对血管瘤有所了解,但仍担心孩子太小,害怕治疗过程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因此一再拖延治疗时间。这种做法不仅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还可能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通过了解这些误区,家长和医务人员可以更加科学地对待血管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邓娟皮肤科在此,提醒广大患儿家长,血管瘤种类繁多,一旦发现孩子患有血管瘤,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时和正确的医疗干预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邓娟 2025-01-13阅读量1229
病请描述: 颅神经疾病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三年前,我发现右眼抽搐,连带这右边脸也跟着抽搐,开始没在意,后来抽搐的次数多了,就到医院去做检查,说是面肌痉挛,该如何治疗?” 王景教授介绍:诊断为面肌痉挛,目前,临床中,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有三种方法:第一种药物治疗,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之类的抗癫痫药物和甲钴胺,谷维素之类的B族维生素,但治疗疗效比较有限,控制症状的效果会比较差;第二种针灸或肉毒素,针灸就是直接在脸上操作,对面部神经进行扎针,扎到神经上,对神经轻度的破坏,形成轻度面瘫;肉毒素(美容针):类似封闭的效果,面神经封闭,自然就不抽不跳了,但它们的控制时间比较短,两三个月不超过半年;第三种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术,就是在耳后开颅,把责任血管和相应的面神经之间置入神经垫棉隔开,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术后有效率98%以上,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更具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全方位观察神经与血管关系;抵近观察,不遗留责任血管及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颅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有这些症状者要警惕患面肌痉挛,应及早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治: 1.以一侧眼睑开始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随着时间延长可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伴有口角抽搐极为常见; 2.抽搐反复发作,自己不能控制,多在情绪激动、紧张、劳累或与人交谈时加重; 3.严重者山治会睁眼困难、口角歪斜,无法正常工作或学习; 据统计,临床上有85%的面肌痉挛患者在治疗上存在误区,如盲目轻信广告、迷信一些偏方等,还有些患者及家属害怕进行手术治疗,造成久病不愈,患者十分痛苦。 面肌痉挛在诊断时,需要与双侧眼睑痉挛、梅杰综合征、咬肌痉挛、面瘫后遗症等面部肌张力障碍性疾病进行鉴别。 1.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患者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2.梅杰综合征:患者常常以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起病,但随着病程延长,会逐渐出现眼裂一下面肌的不自主抽动,表现为双侧面部不自主的异常动作,而且随着病情加重,肌肉痉挛的范围会逐渐向下扩大,甚至累计颈部、四肢及躯干的肌肉; 3.咬肌痉挛:为单侧或双侧咀嚼肌的痉挛,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上下颌咬合障碍、磨牙和张口困难,三叉神经运动支病变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4.面瘫后遗症:表现为同侧面部表情肌的活动受限,同侧口角不自主抽动以及口角与眼睑的连带运动,依据确切的面瘫病史可鉴别。
王景 2025-01-10阅读量1439
病请描述: 多生牙,是指在正常牙列之外额外生长的牙齿,它们可能出现在口腔的任何位置,对口腔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多生牙的形成与遗传、先天性发育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并非每个人都会遭遇这一问题,但其带来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首先,多生牙最直观的危害在于影响牙齿的排列和美观。多生牙可能会占据正常牙齿的位置,导致牙齿拥挤、排列不齐。这不仅影响了口腔的整体美观,还可能因为牙齿间的缝隙难以清洁,增加了患龋齿和牙周病的风险。长期下去,牙齿的色泽和形态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进一步降低个人的自信心。 其次,多生牙还可能对咀嚼功能造成负面影响。由于多生牙的存在,牙齿的咬合关系可能变得不稳定,甚至出现咬合不平衡的情况。这不仅会降低咀嚼效率,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可能引发牙周组织的炎症,导致面部关节疼痛等问题。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多生牙还可能影响颌面部的正常发育,严重时可能导致颌面部畸形。 再者,多生牙还可能增加患口腔疾病的风险。由于多生牙往往难以彻底清洁,容易积聚食物残渣和细菌,从而引发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此外,多生牙还可能伴发含牙囊肿等疾病,严重时可能影响周围组织结构,给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 除了上述危害,多生牙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牙齿排列不齐或颌面部外形改变,可能使患者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心理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交能力。 鉴于多生牙带来的诸多危害,一旦发现多生牙的存在,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拔除多生牙、进行正畸治疗等,以恢复口腔的健康和美观。同时,患者也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口腔问题,预防多生牙等口腔疾病的发生。
李会彬 2025-01-09阅读量1422
病请描述: 你可能听说过“红胎记”,在医学上它被称为“鲜红斑痣”。这是一种由于血管畸形引起的常见血管性皮肤疾病,通常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形成,大多数情况下,宝宝出生时就能被发现。 “红胎记”仅仅是皮肤颜色与正常部位不同吗?它会发生变化吗?是否只影响外观而不影响健康呢?很多家长面对宝宝身上的红胎记时都会有这些疑问。商丘市第五人民医院皮肤科的邓娟主任给出了详细解答:红胎记不仅是一片红色斑点,它是一种血管性疾病,涉及更复杂的病理变化。鲜红斑痣的发展演变示意图 总体来看,鲜红斑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加重。颜色逐渐加深,面积逐渐扩大,表面逐渐加厚并隆起,甚至可能长出结节。这是一种终身进行性的血管病变,需要引起重视。 1. 累及一侧肢体 当鲜红斑痣累及一侧肢体,且较大或广泛时,可能会出现隆起或形成结节,伴有其他血管畸形。这种情况下,受累肢体可能会出现进行性的过度生长,导致两侧肢体大小不一。 2. 累及面部及五官 如果鲜红斑痣累及面部,尤其是侵及唇部、口腔内黏膜及牙龈,随着病情的发展,皮损会逐渐增厚,导致软组织肿胀。唇部的皮损可能引起唇外翻,影响唇部功能;口腔内黏膜的皮损可能会增生至结节,容易破溃出血,严重时会影响进食;牙龈处的皮损可能会导致暴牙畸形。此外,部分面部鲜红斑痣还可能合并脑部血管畸形。 3.心理影响 红胎记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健康,还会给患者和家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长期不进行治疗,将对患者的一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对于红胎记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以避免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邓娟 2025-01-09阅读量1773
病请描述: 本文基于“Comparing the esthetic impact of virtual mandibular advancement, bichectomy, jawline, and their combination”文献撰写。 文章链接 Comparing the esthetic impact of virtual mandibular advancement, bichectomy, jawline, and their combination - ScienceDirect1.引言Intronduction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发育性异常,其患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有所不同。例如,在欧洲国家人群中,安氏Ⅱ类2分类的发病率约为5%~12%,而国内学者的研究显示其发病率在5%~18%之间。这种畸形通常表现为下颌后缩、上颌前突、牙齿咬合关系异常等,对患者的面部美观和口腔功能有显著影响。水平面部生长型分类如图所见,Ⅱ类患者下颌后缩,上颌显突,下巴短,颏颈角大,侧貌不协调。丰满的颊部和清晰的下颌线是面部吸引力的重要基石,研究表明,面部吸引力对个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有显著影响,高颜值通常被认为与良好的基因和健康状态相关,并且能够带来更多的社会认可和自信。在青少年生长发育高峰期,功能性矫治器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如隐适美MA)被广泛用于促进下颌发育,改善下颌后缩畸形,并改善面部侧貌。这些方法在促进下颌骨发育和改善咬合关系方面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非生长期的成人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是改善咬合、功能和面部美学的有效方法。然而,对于需要进行复杂手术如下颌前移(mandibular advancement, MA)的患者,患者的动机和配合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除颌骨手术外,面部整形手术也作为患者的备选之一。①颊脂垫切除术颊脂垫切除术(bichectomy)是一种通过去除颊脂垫来改善面部轮廓的手术,常用于塑造面部角度和提升美学效果。颊脂垫位于下颌中三分之一处,由薄囊包裹,其切除可以通过口腔途径进行,通常在局部麻醉下完成。颊脂垫切除术能够减少脸颊的丰满度并突出颧骨,从而改善面部轮廓。②下颌角修整术下颌角修整术是另一种常见的面部轮廓整形手术,通过截除部分下颌角骨质来改善宽大的面部外形,这也是很多明星的瘦脸方式。这种手术通常采用口内切口入路,以避免面部瘢痕。正畸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面部美学的平衡,但面部吸引力的感知因个体和社会差异而异。为全面反映患者在三维空间中的审美感知,本研究采用三维(3D)面部扫描,并要求参与者对调整后的面像的侧面和正面图像进行评分,以探讨审美感知是否随评估角度(侧面或正面)的变化而改变并对比确定有效的治疗方式。2.研究方法MethodsⅠ. 3D建模 清晰简单的建模过程II. 手术模拟 R:基础面相;B:双侧颊脂垫切除术;MA:下颌骨前移(下颌前导);J:下颌线修整术;C:B+MA+J结合Ⅲ. 参与者评分337名参与者对手术模拟的图片进行评分,参与者的分布如上图所示,请关注紫色分布:包括了正畸医生、牙医及牙科学生、患者及非专业人士。3.研究结果ResultsⅠ. 下颌前移的面部变化II. 非专业人士与专业人士意见的异同异在决定一个骨性II类1分类患者的治疗方式时,非专业人士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的亲戚、家人和朋友以前的研究发现,正畸医生和非专业人士对面部吸引力的感知是不同的正畸医生评价的标准差小于非专业人士,说明正畸医生的分析比非专业人士更准确同本研究中,无论是正面照还是侧面照,正畸医生和非专业人士都对MA(下颌前导)的评分最高更甚有研究者发现MA(下颌前导)后的患者,面部吸引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牙医、牙科学生和患者也对MA(下颌前导)的治疗效果评价最高延伸颧骨是影响面部美学及年轻化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正畸医生和非正畸专科医生对不同的脸颊部体积给出不同的美学评分正畸医生没有绝对能力控制患者的颊部脂肪体积,然而,对颊部充盈度对患者面部美学的影响认知是提高正畸医生整体诊断和分析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将持续存在,面部美学的起源和意义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除了给予患者全面的专业意见及尽可能多种的治疗方案以外,关心患者的美学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此文彰显了对于一个下颌后缩的患者,从直观视觉来看,下颌前导是最有效的提高面部吸引力的方式,可最大程度地恢复鼻唇颏颈轮廓的流畅性。其实还有很多方面的优点本文没有讨论,如呼吸道宽度,下面高度,法令纹,颏突度等等。那么对于伴有宽度及垂直向不调,不同面部旋转,伴或不伴有上颌前突的患者,如何更大程度地彰显下颌(主动或被动)前导的魅力,留给以后的空间慢慢探讨。说一个题外话来结束本文,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韩江女士,我视频欣赏了韩江女士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题目是《光与线》。在演讲中,韩江详细讲述她书写《素食者》、《失语者》、《少年来了》和《不做告别》等等作品时的心路历程,她写作的原因是不断发问,为什么人类的残酷与尊严可以同时存在,为什么压倒性暴力和直面压倒性暴力的勇气会同时存在,而何物能连接这两种极端时空,何物能完成死者对生者的帮助......韩江最终给出的答案是“爱是连接我们心与心之间的金线”。我看完以后深深动容,也许这种理解和连接是我们得以感知存在、理解彼此、抚平创伤的唯一途径。其实这也恰和了本文的主题,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用真诚给与选择,用交流拒绝傲慢是正畸医生的必修行为,让橙色的光总是能如暖流温柔地包裹我们的躯体和魂魄,祝大家周末愉快!
魏晓渝 2025-01-07阅读量910
病请描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仅限于一侧面部,是颜面运动神经系统的疑难病症之一。起病时多在中年以后,临床以女性多见,多数患者以眼肌的间断抽动为主,逐渐缓慢的扩散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部分。严重时半个脸痉挛,不能睁眼,可引起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症状。面部抽动经常在遇见陌生人时、在公共场所露面时发作明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办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面肌痉挛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肉毒素、射频治疗等方法是很多患者在治疗时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能够减轻面肌痉挛症状,但是治疗也存在很大弊端。药物治疗初期有效,但是经常服用,患者会产生耐药性,而且药物副作用大。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有效时间在3-6个月,需要反复注射,但是长期治疗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射频治疗损毁神经系统,因此,一般不是首选手术治疗方法。 面肌痉挛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 根据临床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面听神经与责任血管之间的压迫所引起的,因此可通过微血管减压术找到压迫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后将其游离,在血管与神经之间垫入Teflon棉团,在消除引起面肌痉挛的病因后面肌痉挛会立即或逐步停止。据统计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有效率98%,是唯一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
王景 2025-01-07阅读量1444
病请描述: 日前,在面肌痉挛专家王景教授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咨询:“我母亲右眼下方一直跳动有一个多月了,也没有别的不舒服,近期也没有休息好,医生说是痉挛,让服用甲钴胺和卡马西平,现在吃药快一个月了,症状能稍微轻点,想问下还有更好的药能治吗?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王景教授介绍:对于患者出现的右眼下方跳动会不会是面肌痉挛?有没有这种可能?首先,面肌痉挛的诊断是不能通过一个月或几天的病史就能够诊断清楚,所以先不做诊断;其次,出现眼皮跳的症状更多的原因在于休息不好,最常见的上眼皮跳,有一部分患者也会出现下眼皮跳,跳动的时间可长可短,时间短一点的3-5天休息好了就不跳了,时间长一点的可能2-3个月或3-5个月都有可能。如果说跳动的时间确实长,症状还没有明显减轻,建议到就近的医院复查一下影像学的检查,排除一下有没有肿瘤。目前让患者注意调节,规律生活,最重要的是规律生活,保障充足睡眠、休息、饮食。 患者疑问:需不需要吃点营养神经或改善睡眠的药物? 王景教授:没必要,药物能少吃就少吃,能不吃最好。 患者疑问:那需要把卡马西平、甲钴胺停了吗? 王景教授:是的,可以停药。 延伸阅读: 面肌痉挛常以一侧眼睑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首发症状,并逐步扩展至同侧的其他面肌,以口角抽搐最为明显,但额肌很少受累;病初抽搐较轻且仅维持数秒钟,后期逐渐加重并可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严重者面部出现强直痉挛,导致眼睛睁不开、口角歪斜,有时会累及同侧肢体而引起行走困难;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可使症状加剧,入睡后会逐渐停止,但患者无法进行自控。 事实上,诊断面肌痉挛,问诊和做表情相当重要。通常,大夫会让患者做快速睁眼-闭眼、龇牙以及不停鼓气等动作,其实是在检查面神经5个分支的功能。如果患者不能做好这些动作,就说明相应的面神经功能有问题。大夫再结合患者讲诉的患病过程和症状,大致就可以推断是不是面肌痉挛了。 但是,由于94%的面肌痉挛都是从眼皮跳动开始的,如何才能知道这是真正的面肌痉挛,还是单纯的眼皮跳呢?时间是最好的检验方法。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夫会告诉患者三个月后再来复查,看抽动范围有没有扩大到嘴角、脖子等部位;如果三个月内病情进展很快,就不要等到三个月,患者要尽快再次就诊。 可是,毕竟等三个月很难受,有没有什么办法立马就能确诊呢? 面肌痉挛的诊断主要靠医生看到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患者仍需要进行头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有专门针对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3D—TOF和FIESTA检查序列)。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条件,也应该行头磁共振平扫检查,其目的在于:(1)了解有无导致继发性面肌痉挛的颅内病变,如肿瘤、脑血管畸形(AVM)、颅底畸形等;(2)明确有无与面神经存在解剖接触的血管,显示出血管的类别、粗细以及对面神经的压迫程度。 如确诊为面肌痉挛,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目前面肌痉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两大类,第一类就是抗癫痫药物,主要有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妥英钠等,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中枢神经的反应性,同时降低面神经的反应,从而缓解面肌痉挛的症状,但是无法让症状消失,第二类药物,就是B族维生素,主要有甲钴胺、谷维素、维生素B6、B12等等,主要作用是起到一定的营养神经的作用。因此药物治疗,对于运动神经的疗效总体不是特别好。 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术)是唯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治愈率在98%以上。优点在长期有效的解决面部疼痛或面部抽搐的基础上,并保持了神经的解剖学完整,从而保持正常的神经功能,改变以往其它治疗后出现的面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景 2024-12-25阅读量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