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垂体功能紊乱 > 饮食

垂体功能紊乱饮食

垂体功能紊乱饮食相关内容 更多>

甲状腺总出问题?根源可能在你...

病请描述:甲状腺总出问题?根源可能在你的肠子里!瑞金医院费健主任揭秘最新研究嗨,姐妹们,朋友们!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普外科医生。在手术台边和门诊室里度过了30多年,我见过太多被甲状腺问题困扰的朋友,尤其是像桥本甲状腺炎、甲亢(Graves病)这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大家常常很困惑:“医生,我作息规律,也没乱吃东西,为什么甲状腺就‘罢工’了呢?” 今天,我想分享一个颠覆传统认知的重磅发现: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脖子上,而在你的肠道里! 🤯最近,国际顶尖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2025年)上发表了一篇重量级综述,系统回顾了过去7年的20项重要研究。这些研究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方向:我们肠道里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居民”——肠道菌群,很可能是引发甲状腺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亢)的“幕后推手”!它们主要通过4种精妙的机制,悄悄扰乱了我们的免疫系统,最终让甲状腺“躺枪”。这完全刷新了我们过去认为这只是“内分泌失调”的看法!为什么说肠道菌群这么关键?来看看这“四把刀”:第一刀:“肠漏”开门揖盗!🚪💥想象一下,健康的肠道像一堵坚固的城墙,把有害物质挡在外面。但当菌群失衡,城墙就可能破损,出现“肠漏”(Leaky Gut)。研究发现,甲亢患者血液里,像脂多糖(LPS) 这样的“毒素”指标明显升高!它们本不该进入血液。这些“入侵者”会疯狂刺激免疫系统,引发全身性的炎症风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无辜的甲状腺组织就被当成“敌人”攻击了!研究还发现,LPS水平越高,甲状腺功能紊乱(像FT4升高、TSH降低)和自身抗体(TRAb)水平也越高!第二刀:“李鬼”冒充“李逵”!👻🛡️(分子拟态)这个机制简直像谍战片!有些肠道细菌(比如大家熟悉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它们身上的某些蛋白质结构,竟然和甲状腺自身的蛋白质(像TPO、TG)长得非常像!当免疫系统发现这些“坏细菌”,并产生抗体去消灭它们时,这些抗体“杀红了眼”,认错了人!把结构相似的甲状腺蛋白也当成敌人攻击了。这就是“分子拟态”引发的误伤。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桥本和甲亢患者体内,这些能“冒充”甲状腺的细菌比例还特别高!第三刀:“维稳部队”失能!🛡️➡️🔥(SCFA失衡 & Th17/Treg失调)肠道好菌会产生一种非常重要的“和平物质”——短链脂肪酸(SCFAs),特别是丁酸(Butyrate)。它就像免疫系统的“调解员”,能促进抗炎的调节性T细胞(Treg) 生成,抑制促炎的辅助性T细胞(Th17) 过度活跃,维持免疫平衡。但在甲状腺自身免疫病患者(如甲亢、桥本)体内,产生丁酸的好菌(如Blautia, Anaerostipes)明显减少了,导致SCFAs水平大幅下降。结果就是:Treg减少,Th17增多,免疫天平严重向“炎症攻击”一侧倾斜。研究在患者甲状腺组织中就发现了大量活跃的Th17细胞和促炎因子IL-17,持续攻击甲状腺。第四刀:“指挥中心”受干扰!🧠📡(神经-内分泌-菌群轴)肠道菌群还能影响我们的大脑!它们产生的物质(比如某些菌产生的丙酸Propionate)可以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多了,会抑制大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进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生成。这条通路叫“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有趣的是,这也为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021年的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在服用常规抗甲亢药物(甲巯咪唑)的基础上,额外补充特定的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益生菌,能让关键的甲状腺自身抗体(TRAb)水平平均下降近40%! 同时,患者的多巴胺水平下降,TSH回升,甲状腺功能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只吃药组!这说明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这条“肠-脑-甲状腺轴”来发挥作用。费健主任的解读与展望:这项覆盖20项研究的大型综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肠道菌群的失衡,通过“肠漏开门”、“拟态误伤”、“维稳失能”、“干扰中枢”这四重奏,一步步诱导或加剧了甲状腺的自身免疫攻击。这不再是孤立的内分泌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到肠道、免疫、神经、内分泌的全身性“生态失衡”!这意味着什么?诊断新思路: 未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容易得桥本或甲亢,可能不仅仅查甲状腺抗体,还要结合分析“肠道菌群图谱”,实现更早预警。治疗新范式: 除了传统的药物或手术,“调菌养甲”可能成为重要的补充甚至基础治疗!这包括:针对性补充特定益生菌修复肠道屏障(解决“肠漏”)恢复有益的短链脂肪酸水平(比如通过膳食纤维滋养产SCFA的好菌)更本质的干预: 这可能是比单纯补充甲状腺激素更接近问题根源的干预方式。关键知识要点总结(划重点!📌):根源关联: 肠道菌群失衡是诱发桥本甲状腺炎、甲亢(Graves病)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重要潜在因素。核心机制:“肠漏” (Leaky Gut): 肠道屏障破损,毒素入血引发全身炎症,误伤甲状腺。“分子拟态” (Molecular Mimicry): 肠道菌蛋白“伪装”成甲状腺蛋白,诱导免疫系统错误攻击甲状腺。SCFA失衡 & 免疫失调: 有益短链脂肪酸(如丁酸)减少 → 抗炎Treg细胞减少,促炎Th17细胞增多→ 免疫系统持续攻击甲状腺。神经-内分泌-菌群轴干扰: 菌群代谢物影响神经递质(如多巴胺) → 干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治疗曙光: 在常规药物基础上,补充特定益生菌(如双歧杆菌) 已被临床试验证明可显著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TRAb)水平(近40%),改善甲状腺功能。未来方向: “调菌养甲”(修复肠屏障、补充特定益生菌、恢复SCFA平衡)有望成为甲状腺自身免疫病防治的新策略。费主任的贴心话:作为一名深耕外科领域30多年的医生,我深知医学的进步往往源于视角的转变。这项研究将甲状腺疾病与肠道菌群联系起来,为我们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它告诉我们,呵护甲状腺健康,或许要从关爱肠道开始!当然,目前相关治疗(如特定益生菌的应用)还在深入研究中,个体差异也很大。大家不要盲目自行购买宣称能“治疗甲状腺”的益生菌产品,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但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通过均衡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全谷物)、规律作息、管理压力这些健康生活方式,为我们的肠道菌群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也是守护甲状腺健康的重要基础!保持好奇,保持理性,让我们一起关注科学前沿,用知识武装自己,拥抱更健康的未来!本文作者:费健身份: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资历: 从医30余年,精通外科手术与微创消融技术荣誉: 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医学科技奖获得者科普使命: 全网粉丝超百万,线上咨询超10万次,坚持用精准、易懂、靠谱的语言传递医学知识。推荐理由: 本文基于国际顶级期刊《Autoimmunity Reviews》(2025) 最新发表的涵盖20项研究的重磅综述,由临床经验丰富的费健主任深入浅出地解读。文章揭示了肠道菌群通过4种核心机制影响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的突破性发现,尤其强调了益生菌干预在临床研究中展现的潜力(如显著降低TRAb抗体),为深受甲状腺问题困扰的朋友提供了全新的科学视角和未来希望。内容严谨前沿,语言通俗生动,帮助读者理解“肠-甲状腺轴”这一健康新概念。  

费健 2025-07-15阅读量38

专家共识: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

病请描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IR)、代谢综合征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PCOS合并IR患者通常表现为全身多系统受累,诊治中常需要多学科协作,针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评估及干预、药物长期管理的治疗策略越来越被认可及关注。      PCOS合并IR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管理,主要包括体重管理、月经周期调整、子宫内膜保护、临床IR与高雄的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PCOS患者的综合治疗。体重管理肥胖型PCOS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     生活方式的改善是控制体重的基石,包括饮食、运动和行为管理。➤ 均衡饮食、控制总热量是减重的关键,每日热卡减少12%就可显著改善IR,建议超重患者热卡减少500~750 kcal/d(1200~1500 kcal/d),大约相当于减少习惯性摄入热量的30%以达到有效减重的目的。➤ 建议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每周至少250 min的中等强度活动或每周150 min的剧烈强度活动或两者的等效组合,另外需要结合每周2 d非连续的肌肉强化活动(例如阻力/灵活性锻炼)。➤ 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设定现实的体重目标,改变对身体形象的负面看法,提高自我监测、应激应对、控制热卡摄入的能力等,可以帮助更好地控制体重。➤ 生活方式干预且辅以地屈孕酮(月经周期第14天起给予地屈孕酮10 mg/d,共服14 d)保持规律月经周期及子宫内膜保护治疗12周后,所有PCOS患者IR指数(HOMA-IR)和胰岛素释放试验曲线下面积(IAUC)均明显降低。肥胖型PCOS患者的药物管理➤ 奥利司他:推荐该药随餐或者餐后1 h内服用,每天3次,服用后一般在24~48 h可以在大便中发现脂肪排泄明显增加。由于服用奥利司他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建议用药2 h后或睡前补充复合维生素。➤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GLP-1受体激动剂(GLP-1 RA)用于肥胖PCOS患者(BMI >30 kg/m2,或BMI >27 kg/m2且伴有代谢功能障碍如血糖、血压、血脂异常等)。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推荐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以减轻不良反应,使用前还需要排除胰腺炎及甲状腺髓样癌的病史。非肥胖型PCOS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     非肥胖PCOS患者在饮食、运动和认知行为上遵循与肥胖患者相同原则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样有利于改善IR和各种生殖代谢异常,同时优化体成分。➤ 建议不控制或适当增加(BMI低于正常者)总热量基础上,注重营养素的全面均衡摄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入。➤ 每周至少150~300 min中等强度或75~150 min高强度有氧活动,或者两者等效组合,每周也要有非连续两天的肌肉强化运动(例如阻力/灵活性)。月经周期的调整      IR合并肥胖是PCOS患者出现月经不规则的主要因素,PCOS患者通常选择周期性使用孕激素、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及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治疗来调整月经周期。周期性使用孕激素治疗      可作为青春期、围绝经期PCOS患者的首选,也可用于育龄期,尤其是有妊娠计划的PCOS患者。➤ 对于月经稀发、继发性闭经和各年龄阶段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无排卵的患者,使用孕激素后半周期治疗,即于月经周期或撤退性出血第11~14天起,每周期使用口服孕激素10~14 d,根据患者情况使用3~6个周期。➤ 对于月经频发、月经过多的患者,或无不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症的患者使用孕激素长周期治疗,即从撤退出血或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用药,连续用药20 d,用药3~6个周期,正常后可停药观察。➤ 优先推荐不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功能或抑制较轻的药物如地屈孕酮或天然黄体酮。短效COC     可用于青春期、育龄期有避孕需求、有高雄症状的PCOS患者的月经调整,也可用于月经量多、痛经、有经前期综合征的患者。雌孕激素周期序贯治疗     适用于IR严重、子宫内膜薄、单一孕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无撤退出血反应的患者,也用于雌激素水平偏低、有生育要求或有围绝经期症状的PCOS患者。可口服雌二醇1~2 mg/d(每月21~28 d),月经周期的第11~14天起加用孕激素。子宫内膜保护     PCOS患者子宫内膜增生(EH)和子宫内膜癌(EC)的风险明显增高。因此,对于PCOS患者应做好预防,包含体重管理、月经周期调整和定期孕激素治疗。没有生育要求者,也可考虑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保护子宫内膜。高雄的管理➤ 高雄和月经紊乱的育龄期和青春期PCOS患者:如无COC的禁忌证,推荐使用COC治疗。应优先考虑雌激素含量较低(含20~30 μg炔雌醇)的COC,含35 μg炔雌醇醋酸环丙孕酮制剂的COC作为二线药物。➤ 高雄表现不严重的患者:经改善IR、生活方式干预后,也可缓解高雄症状。IR的药物治疗二甲双胍➤ 近几十年,二甲双胍被广泛用于PCOS患者的治疗。最新国际指南推荐,BMI≥25 kg/m2的PCOS成人患者,应考虑单独使用二甲双胍,以改善IR、血糖和血脂等。➤ 二甲双胍最佳有效剂量为每天1500~2000 mg,不同剂型的二甲双胍药效相当。➤ 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二甲双胍缓释片和缓释胶囊的胃肠道反应更小,依从性更高。➤ PCOS患者在妊娠期间是否继续使用二甲双胍仍存在争议,我国尚无二甲双胍在孕妇中应用的适应证推荐,且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可能与子代生长发育和肥胖风险增加有关,属于妊娠B类药物,建议妊娠期慎用。➤ ≥10岁的青春期PCOS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是安全和有效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的主要代表药物为吡格列酮,是过氧化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和α(PPARγ和PPARα)的双激动剂。➤ 推荐剂量15~30 mg/d。➤ 吡格列酮被推荐作为双胍类药物疗效不佳时的替代用药或联合用药选择。由于此药有轻微体重增加问题,常用于非肥胖、无生育要求的患者。➤ 此类药物属于妊娠C类药物,用药期间需要避孕。➤ 目前不建议在青少年PCOS患者中使用吡格列酮。阿卡波糖➤ 在PCOS患者中,阿卡波糖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降低LH以及高雄激素水平,促进月经规律及增加排卵率,且疗效与二甲双胍无明显差异。➤ 针对PCOS合并糖耐量降低(IGT)的患者,当二甲双胍不能耐受或失效时,可作为备选药物,一般推荐每天150~300 mg,用药期间建议避孕。肌醇➤ 肌醇可能改善PCOS患者的代谢异常,但对排卵、多毛或体重的临床益处有限。➤ 目前不能推荐肌醇的特定类型、剂量或组合用于患有PCOS的成人和青少年。小檗碱➤ 中药小檗碱被用于治疗各种代谢异常,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 一些在PCOS人群中的研究发现,小檗碱可以改善患者的IR和糖脂代谢紊乱,减少雄激素和LH的合成,促进排卵和降低子宫内膜病变风险等。

俞一飞 2025-06-24阅读量212

熬夜、生气与甲状腺:你的健康...

病请描述:熬夜、生气与甲状腺:你的健康正在被双重打击?文 | 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专注甲状腺疾病诊疗与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咨询超10万,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甲状腺:身体的“发动机”为何总受伤? 费医生总在跟我的病人说:“熬夜会得甲状腺结节!”“生气多了甲状腺要罢工!”听起来像是危言耸听,但数据却让人心惊——我国甲状腺疾病患病率已超50%,功能异常者占15%。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发动机”,甲状腺一旦“扯拐”(四川话:出问题),轻则长结节、发炎,重则甲亢、甲减甚至癌变。 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聊聊:熬夜和生气,是如何对甲状腺双重打击的? 熬夜:甲状腺的“生物钟杀手” 你以为只有你会熬夜追剧、加班?甲状腺也有自己的“生物钟”! 熬夜打乱激素节律:甲状腺激素分泌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正常情况下,促甲状腺激素(TSH)白天低、夜晚高。熬夜会扰乱这一规律,导致TSH异常升高,长期刺激可能诱发结节甚至癌变。 褪黑素被“偷走”:熬夜时手机、灯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这种“睡眠激素”不足,不仅让你失眠,还会间接让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 免疫力“误伤”甲状腺:长期缺觉削弱免疫力,免疫细胞可能误将甲状腺当“敌人”,诱发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关键结论: 规律性熬夜比偶尔晚睡更伤甲状腺!即使你每天固定凌晨2点睡,TSH和褪黑素仍会异常,风险更高。 夜班人群尤其高危!研究显示,夜班工作者甲状腺结节风险增加88%,甲减风险也显著升高。 生气:甲状腺的“情绪刺客” 甲状腺还有个外号叫“情绪腺”,它和情绪的关系堪称“相爱相杀”: 生气→伤甲状腺:压力大、焦虑时,身体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诱发结节和功能异常。 甲状腺问题→情绪失控:甲亢让人易怒、失眠,甲减则导致抑郁、反应迟钝,形成恶性循环。 女性更易中招:女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是男性的3-4倍!这与雌激素波动密切相关(比如孕期、更年期)。 情绪管理小贴士: 深呼吸、冥想、运动能快速降低皮质醇水平。 遇到糟心事,试试“10秒法则”:先冷静10秒再开口。 女性经期、产后、更年期要格外关注甲状腺健康,定期检查。 保护甲状腺的6个“自救指南” 结合华西医生、北大三院等权威研究,送你一份实用护甲清单: 规律作息: 固定睡眠时间,成年人保证7小时睡眠。 睡前1小时远离手机,卧室保持黑暗(用遮光窗帘)。 饮食均衡: 补镁:多吃绿叶菜、坚果(杏仁、腰果)。 控碘:普通人正常吃碘盐(最好监测一下尿碘),甲亢患者不吃海带、紫菜。 远离刺激物: 戒烟限酒!尼古丁扰乱激素,酒精抑制甲状腺功能。 定期体检: 每年做甲状腺B超和甲功检查(TSH、T3、T4等)。 自查三步法:照镜子看脖子是否变粗、触摸有无肿块、吞咽时肿块是否移动。 科学运动: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但睡前3小时避免剧烈运动。 心态第一: 工作再忙,每天留10分钟做喜欢的事(听歌、撸猫)。 学会说“不”,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 费医生暖心总结 甲状腺疾病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作为外科医生,我见过太多患者一边熬夜赶工,一边抱怨“为什么生病的是我”。其实,身体从不撒谎——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回报你。 记住: 偶尔熬夜不必焦虑,但别让它成为习惯。 生气时想想:“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甲状腺,值得吗?” 健康不是“挥霍不完的余额”,而是需要精心管理的“账户”。 愿每个人都能与甲状腺“和平共处”,毕竟——好好睡觉,就是在赚钱;心态平和,就是在续命!  

费健 2025-05-14阅读量358

乳房早发育:认知、原因、症状...

病请描述:乳房早发育:认知、原因、症状、诊断、治疗、预防与家长应对   乳房早发育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指的是在女孩7.5岁前,男孩9岁前,乳房开始发育,出现乳房增大、乳核形成等症状。这一现象可能会给家长和孩子带来困扰和焦虑,因此,了解乳房早发育的相关知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乳房早发育?   乳房早发育,也称为性早熟的一种表现,是指儿童在未达到正常的青春期年龄时,乳房开始提前发育。这通常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导致的。   乳房早发育的原因?   乳房早发育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遗传、内分泌疾病、环境因素等。遗传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家族中有性早熟的病史,孩子发生性早熟的风险就会增加。此外,一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肾上腺疾病等也可能导致乳房早发育。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对乳房发育产生影响。   乳房早发育的症状?   乳房早发育的最明显症状就是乳房的提前发育,女孩可能表现为乳房增大、乳晕变深、乳头增大等,男孩则可能表现为乳房增大、乳核形成他们的乳房会比正常发育的男孩子更早地开始隆起,并逐渐变得丰满等。此外,孩子可能会出现生长速度加快、骨骼发育提前等症状。   如何诊断乳房早发育?   诊断乳房早发育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内分泌检查、骨龄评估等。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是否为乳房早发育。   乳房早发育的治疗?   乳房早发育的治疗主要取决于其病因。如果是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于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如果乳房早发育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或生长发育,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   如何预防乳房早发育?   预防乳房早发育的关键在于避免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的因素。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此外,还应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乳房早发育的骨龄评估?   骨龄评估是判断乳房早发育对孩子生长发育影响的重要手段。通过拍摄手腕部的X光片,可以了解孩子的骨龄情况。如果骨龄提前明显,可能意味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受到了影响,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家长如何应对乳房早发育?   面对孩子的乳房早发育,家长应保持冷静和理性。首先,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了解病因和治疗方案。其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因为乳房早发育带来的自卑和焦虑情绪。最后,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总之,了解乳房早发育的相关知识对于家长和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知识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乳房早发育带来的挑战。

生长发育 2024-05-29阅读量2358

垂体功能紊乱饮食相关医院 更多>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505.0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预约量:13.4万

乌镇微医互联网医院

一级医院 预约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