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多食 > 内容

多食内容

哪些因素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病请描述:        大肠癌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得到广泛认可的是大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大肠癌的发生相关的因素分为以下几大类。        饮食:饮食是引起大肠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从大肠癌发病率观察可以明显的发现,大肠癌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联。发达地区大肠癌的发生率明显较非发达地区来的高。未消化的蛋白质和脂肪进入结肠后,在结肠内细菌的分解作用下生成大量的致癌物质,进而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        低纤维素饮食:高纤维素饮食会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因为食物中纤维素增多使大便量多对致癌物质起到稀释作用,并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吸收的时间及机会。如果长期低纤维素饮食,也会使发生结直肠癌的概率大大增加。        腌制食品:蔬菜腌制后,其所含的维生素损失较多,维生素C几乎全部损失。腌制食物在腌制过程中,常被微生物污染,容易诱发肠道病变。蔬菜中的硝酸盐可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内遇到胺类物质时,可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致癌物质,故常食腌制品容易致癌。        烘烤、油炸、烟熏食品:因为油脂反复高温加热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高温加热后所产生的聚合物—二聚体、三聚体,毒性较强。大部分油炸、烤制食品,尤其是炸薯条中含有高浓度的丙烯酰胺,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高温烹饪的鱼及肉的裂解产物会产生诸如二甲基肼等诱发大鼠大肠的诱变剂和致癌剂。        食物中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铜、锌、铁、硒、钾、钼、钙均具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其中铜、锌、铁、硒被认为是具有抗癌作用的必需微量元素。饮食微量元素摄取量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铜、锌、铁和硒的摄取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而磷的过量摄取是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年龄:大肠癌是一种老年病,80%以上的大肠癌发生年龄大于50岁的中老年人,而且年龄越高,发生大肠癌的风险越大。所以,人口的老龄化可能是目前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一种重要原因。        肠癌家族史:目前有大量的研究证明:如一人得了大肠癌,他的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很多大肠癌的病人呈现为家族后代的群发性。特别有是一种叫家族腺瘤性息肉病的疾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他的初始表现为大肠内广泛多发的息肉,如不治疗,最终都发展为肠癌。患者的后代有50%的概率遗传此病,一旦发生此病,将100%发生癌变。        肠道疾病:结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的。但是并非所有的结肠息肉都会发生癌变,只有腺瘤性息肉容易发生癌变,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血吸虫病等疾病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慢性炎症对肠道的反复刺激诱发肠道粘膜癌变。另一发病机制为机体组织在反复的损伤及修复过程中,增生的细胞发生了突变,进而演变成了肿瘤细胞。        吸烟:烟草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会增加包括肺癌和大肠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曾经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与从不吸烟者相比,至少20年的吸烟史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26%;每天吸烟超过20 g烟草会使结直肠癌风险增加30%;吸烟超过30年或每天的烟草量超过20 g,会使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48%。由此可见,吸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风险,尽早戒烟对防治结直肠癌有利。        饮酒:我国学者有地区调查提示酗酒与肠癌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并不明确。国外的报道也未证实饮酒与大肠癌有关。

傅传刚 2016-03-10阅读量8396

万物复苏----提防皮肤病卷...

病请描述: 一、春暖花开,春季皮炎高发        春季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很多人喜欢外出旅游。由于气温较低,皮肤比较干燥,保护层不致密,容易对外来物质如花粉,尘螨等物质过敏,引发皮肤瘙痒,起疹、脱屑、表现更多的是以四肢因摩擦出疹较多的春季皮炎或者面部的过敏或刺激性皮炎,表现为面部发红,脱皮,起小的红疹子,有些瘙痒或干燥不适。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最好用些单一保湿的霜来防止四肢和面部的皮肤干燥。发疹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自己滥涂皮炎平等激素软膏。不然,在面部很容易引发激素依赖性皮炎。 二、踏青慎防虫咬皮炎和丘疹性荨麻疹        由于天气转暖,许多昆虫开始活跃起来, 当人接触带有螨虫的灰尘,毛绒玩具,或外界的草地等后,那里的跳蚤、臭虫、螨、蚊、或其他昆虫叮咬皮肤,将其唾液注入反应而致病。此外, 接触动物身上的皮毛和皮屑,由于其本身是很强的过敏原,而且常带有螨虫,被其叮咬后,皮肤就会产生过敏,出现虫咬皮炎,丘疹性寻麻疹等。因痒而不断搔抓,丘疹性寻麻疹会反复不愈,渐渐加重,变成痒疹或结节性痒疹等。而且,皮肤抓破后易继发感染,严重者还会引起严重的感染或造成肾损害。        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最重要的是清除住处的灰尘,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有充分的通风和采光,因为螨虫怕光,太阳曝晒能杀死螨虫。对于室内放置的地毯、沉重的窗帘等,要特别小心接触,特别是应避免皮肤的直接接触。可在床铺、墙角、家具等处喷洒杀虫药。在室外, 不要轻易把肌肤裸露在花草中,特别是年轻的女性和小孩。对于家中的宠物要经常洗澡,定期去宠物诊所消毒,要勤洗勤晒衣物、被单、枕头、被子、毛绒玩具,并要定期清洗空调的吸尘网等。        当发生叮咬后,应尽量避免搔抓;避免接触丝、毛、纤维,等织品衣物,地毯等,不要吃蛋、虾、蟹等食物。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如开瑞坦糖浆、扑尔敏等,局部可搽炉甘石洗剂或艾落松霜等。 三、春季切莫贪杯,肠胃不和易患荨麻疹(狗风疙瘩)        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感冒,肠胃功能不佳,黏膜水肿,消化不良,这时候人食用鱼、虾等高蛋白饮食后,由于大分子物质的吸收,很容易发生过敏,皮肤上会起大小不等的红疙瘩,痒得很厉害。这种病叫荨麻疹,民间也叫狗风疙瘩。严重者因血管内的液体很多跑到皮下,会出现喉头黏膜水肿,阻塞呼吸道,病人会有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症状。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旦出疹,要及时到医院排查是感染或食物等因素引起,可查血常规,并及时做过敏原检查,在用药的同时,应避免高蛋白饮食和民间所说的发物的食入,尽量简单饮食。此病不可拖,否则很容易拖成慢性荨麻疹。 四、春风有度,病毒无情,提防风疹和麻疹卷土重来        由于春季气温反常,早晚温差较大,人很容易感冒,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熬夜,却不知有一双眼睛一直盯着你,稍有不慎,抵抗力下降,风疹或麻疹病毒就乘虚而入,引起皮肤出疹,从耳后到全身先后布满红疹子,病人会有畏光,流泪等卡他症状,还会有干咳等,耳后淋巴结肿大等。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这是风疹病毒或麻疹病毒在作怪,引起的毒素反应。后者还会有高热和剧烈的金属样咳嗽,口腔内有一种特异的白斑。        另外,疱疹病毒也藏在局部神经节处捣乱,引起身体的某个部位出现疼痛,渐渐有一片片水疱或血疱出现,我们叫带状疱疹。其次,当身体较的时候,呼吸道或肠道病毒也会落井下石,同样有进犯,不可不防。        如身体出现不适,有不明原因红疹子出现,要及时上医院明确可能是什么问题,这时不要自己买药外用,以免耽误病情,引发内脏器官的损害。对突发的某个部位的局部疼痛,且渐渐加重,应警惕有无带状疱疹的可能。春季更应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习惯,否则,你将成为病毒的爱慕者或攻击对象。 五、留住青春的尾巴,当心化妆品皮炎加重        春季面部皮肤仍很干燥,很多准资深美女或靓丽少女喜欢用化妆品或上美容店做面模等。因化妆品中一般含有香料、颜料等物质,有的人对这些物质产生过敏现象。有的化妆品含有重金属汞、铅、铝、铬等,长期使用可以引起皮肤色素沉着。还有的化妆品中加入了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人参等,放置时间过久容易变质,因而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另外,市场上还有些不合格的劣质化妆品,对皮肤的刺激更大。有些人使用以后,在面部发生红斑、肿胀、瘙痒,甚至流水等现象,时间长久后还有色素沉着,这就是由化妆品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        还有一类是用了化妆品或激素软膏就好,不用脸上就发红,起红色小疹或有毛细血管扩张,遇热加重,这就是激素依赖性皮炎,在春季会加重。        这类病人要正确认识合理美容与护理的关系,不要片面依赖美容或化妆品来保养皮肤,要综合自身素质和心理,饮食等环节来美肤。更要了解你需要什么,会不会对面部有刺激或危害。最好的办法是学习了解化妆品知识,用之前做化妆品过敏原检测,出现问题后应及时找医生查明可能是什么原因,积极有效治疗。对激素依赖性皮炎不要性急,现在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疗。

余碧娥 2016-01-18阅读量4.6万

黄豆也可保护你的小心脏!

病请描述: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大,亚健康一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心脏问题也日趋严重。各种护心药物、护心理疗层出不穷,但这些价格不菲的质量方式和治疗药物往往对人体其他部分的也有着伤害。其实,微医邀请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心律失常专科 主任医师 丁春华专家 认为:最好的护心食物很多就在我们身边,它们不一定是昂贵的价格。  黄大豆,通称黄豆,即大豆的一种,作为广为普及的粮食作物,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是一种富含植物蛋白质的作物。1. 黄豆是良好的蛋白质来源。  黄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作物,常用于各种豆制品、豆油、酿造酱油等食物的制备,同时也是蛋白质提取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市售栽培大豆的粗蛋白质含量可高达42.62%,通过检测发现,大豆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2. 黄豆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黄豆除含大量蛋白质外,还含有脂肪酸、矿物质以及大豆异黄酮等多种物质。黄豆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有益处  大豆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占80%  ~90%,其中亚油酸占绝大部分。亚油酸作为不饱和的必需脂肪酸,对心血管有重要保护作用。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磷脂中亚油酸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缺乏,因此补充饮食中的亚油酸含量,可能对扩张型心肌病的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  黄豆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减少血管阻力  此外,黄豆中含有钙、镁、铁、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补充铜、铁、镁等微量元素可以降低血管阻力,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冠心病的风险。天然大豆富含异黄体酮,可改善血脂代谢  天然大豆富含大豆异黄酮,在生物体内发挥弱的雌激素活性,因此可改善雌激素撤离后的血脂代谢,从而产生冠心病的防治作用;血管平滑肌上有雌激素受体,植物雌激素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从而参与血管损伤的保护机制。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都与过度的分子氧化有关。研究表明,异黄酮可以阻断体内过氧化物对血管平滑肌DNA的氧化损伤。 3. 黄豆多食易胃肠胀气。  黄豆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尤其对于心血管疾病而言,似乎是不错的保健食材。然而有人说,黄豆吃多了,容易腹胀,这也是真的么?《本草纲目》中提及黄豆:"多食壅气、生痰、动嗽”,针对于此,黄宫绣《本草求真》中有较精到的论述:"凡物生则疏泄,熟则壅滞,大豆其味虽甘,其性虽温,然生则水气未泄,服之多有疏泄之害,故豆须分生熟,而治则有补泻之别耳。用补则须假以炒熟,然必少食则宜,若使多服不节,则必见有生痰壅气动嗽之弊矣。”所以,黄豆不可多吃,也应注意其食用方法。  4.饮食推荐——大麦玉米黄豆饭  煎煮要点:可先将黄豆用热水泡4小时以上,再换水烹煮。  这样可以将黄豆中容易产生气体的棉籽糖族糖类溶解出来,以免造成肚子胀气。专家简介:    丁春华  医生个人微站>> 专家团队主页>> (关注他)  丁春华,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 ,心律失常专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研究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律失常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 心律失常(心跳缓慢或过快、不齐、早搏、间歇)、心力衰竭和晕厥(头晕、晕倒)的诊治,导管射频消融、起搏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手术。本文发表于丁春华专家的微医个人网站  感谢丁春华专家的权威医学科普微医出品如果您喜爱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其他朋友得到帮助。  如果您是医生,也想发布文章,请点击 发布指南>>  

健康资讯 2016-01-04阅读量6509

【中医养生】中医限食健脾

病请描述:中医自古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与否,是保证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调养脾胃”是保持后天身体健康的重要方法。  脾胃如果出现问题,会很容易形成高血脂、高尿酸、高血糖、肥胖,久之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那么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脾胃调理的呢?微医今天邀请 中山市中医院 老年病科 张俊杰 医生为我们介绍他的限食健脾疗法。什么是限食健脾疗法?  中医限食健脾疗法,指有限时间内,保证基本能量需求的前提下,在配合中医健脾补气的基础上,通过减少特定食物的摄入,达到一种有效的增强脾运化功能的疗法。该疗法的具体方案可以分成“限制饮食、健脾促运及营养补充”等三个部分构成。临床证实,该疗法具有降糖,降压,调脂,降尿酸,改善动脉硬化,减轻脂肪异位沉积等作用。限制饮食  控制饮食谈何容易,谁能抵制美食的诱惑呢?现代研究发现,我们人体对食物的追求与我们的大脑内的神经递质密切相关。调整脑内神经递质可以增强抵制食物诱惑的能力,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调整递质平衡,通过中医和营养干预,有效减轻饥饿感,降低过亢的食欲,步骤如下:1.极低热量饮食期(200-600Kcal/天)  每天喝少量的特殊配制的极低热量营养液,每天少量的体力运动,定期清肠,放松,听音乐,推拿,按摩等舒缓紧张情绪,坚持7-9天,该阶段以消除体内“痰湿”为主。2.低热量饮食期  按照不同体质制定相应的饮食控制期膳食结构,期间保持每周3小时运动,合理作息,保证足够睡眠,这是“健脾运,去痰湿”的阶段,坚持3-4周。3.健康膳食期  进一步调整膳食结构,制定合理和长期的饮食方案,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的快步、游泳或爬山等,充足睡眠,这是“健脾运”的巩固阶段,坚持8周。健脾促运  健脾运是本疗法的核心部分,根据脾喜燥恶湿,湿易困脾的特点,按照节饮食不同阶段的中医病机,处方用药。1.极低热量饮食  “谷气不足,痰湿内化”阶段,处方原则为补气化痰利湿,应选择黄芪,党参,茯苓,白术,泽泻,半夏,桂枝,炙甘草等中药。2.低热量饮食  “脾气尚弱,痰湿未净”阶段,处方原则为健脾祛湿,应选择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甘草等中药。3.健康膳食  “谷气有余,气机不畅”阶段,应选择柴胡,枳壳,香附,川芎,党参,白芍,白术,木香,肉桂,当归,黄芩,瓜蒌等中药。营养补充  慢性代谢性疾病是一种营养过度和营养不足并存的代谢性疾病,一方面节饮食以减少过度的营养,另一方面增加缺乏的营养摄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极低热量饮食阶段,补充体脂燃烧过程必需的营养素;低热量饮食和健康膳食阶段,补充必需维生素和矿物质,根据不同疾病补充不同的营养素,坚持服用12周。过去有古语,叫“少食增寿”、“若要安,自带三分饥和寒”。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0多岁,他的长寿秘诀就是“腹中食少,心中事少”。  所以想要健康,饮食要有规律,按时吃饭,不能饥饱无常,这也是保养脾胃的重要方面。专家简介:  张俊杰 (关注他)专家个人微站>>  中山市中医院 老年病科,医学博士。擅长: 擅长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中西医内科治疗,开创“系统健脾疗法”全方位改善脾胃状态,延缓衰老。本文发表于张俊杰专家微医个人网站感谢张俊杰专家的权威医学科普微医出品如果您喜爱这篇文章,欢迎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让其他朋友得到帮助。  如果您是医生,也想发布文章,请点击 发布指南>>   

健康资讯 2015-11-25阅读量2637

三叉神经痛患者饮食

病请描述:        三叉神经痛患者,应该拒绝任何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辛辣刺激的食物对于神经,会有刺激的作用。尤其是刺激三叉神经,会使神经冲动加强,从而引发了三叉神经痛。常见的辛辣食物包括辣酱、洋葱、大蒜、生姜、京葱、芥末等等。患者不管是在治疗期间,还是在间歇期都应避免,此类食物的摄入。患者也不宜食用油炸、油煎类的食物,因为油腻食品很容易滋湿生痰,上扰头面,就会使经脉闭阻,从而诱发三叉神经痛。所以,患者应当避免食用肥猪肉、猪肉、牛油、油炸鸡鸭等食物,这是三叉神经痛饮食禁忌中,应注意的一点。        三叉神经痛应该远离硬果类食物,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食物需要用力咀嚼,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诱发因素。所以,患有此病的患者应尽量不吃,硬果类的食物。一般市面上常见的硬果类食物,有核桃、松子、榛子、栗子、花生、蚕豆等。患者如果食用了生冷食物,则会诱发三叉神经冲动的加强,从而引发了三叉神经痛。所以,患者在治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应尽量要避免生冷食物的摄取,如冰激凌、冰西瓜、棒冰、冰镇饮料等等。        三叉神经痛患者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的进行饮食。

李心远 2015-06-22阅读量6819

饮食与大肠癌的发生

病请描述: 大肠癌(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差异很大,于10~20倍之间。在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地区可高达25~35例/10万人,在印度最低,1~3例/10万人,我国南方,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明显高于北方。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从低发病率地区迁移至高发病率地区的第二代移民,其结直肠癌危险性增加至高发地区水平,这可能是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饮食及环境因素与大肠癌的密切关系提示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膳食营养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并可能在大肠癌的综合治疗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大量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膳食结构和某些特殊饮食习惯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高脂肪和高胆固醇膳食能显著增加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动物实验表明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能增加致癌剂对实验动物大肠肿瘤诱发率和诱发肿瘤的数量,使肿瘤出现更早,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转移率,显著缩短其存活时间;在大鼠饮食中单纯加入胆汁酸,对二甲肼(DMH)并无促癌作用,如果胆汁酸和胆固醇同时加入则能显著增加DMH的诱癌作用,去除胆固醇的饮食能显著增加DMH诱发大鼠大肠癌动物的存活时间,且肿瘤转移率明显降低。 胆汁酸为脂肪吸收必需的,脂肪的致癌作用可能通过胆汁酸介导,高脂饮食能刺激胆汁酸及胆同醇的分泌和排泄增加,而促进大肠癌的发病。有学者对不同饮食的大肠癌高危险人群和低危险人群的大便粪胆汁酸和中性胆固醇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后指出:高脂饮食人群大便粪胆汁酸和中性固醇的排泄增加与大肠癌高发有显著的关系,大肠癌病人组较对照组有较高的粪胆汁酸和胆固醇代谢物浓度;健康青年在高脂饮食时粪胆汁酸排泄量高于低脂饮食时;大鼠高脂饮食饲给不仅能增加粪胆汁酸和中性胆固醇的排泄,且能促进化学物诱癌;饲给大鼠消胆胺以促进胆汁排泄的同时应用致癌剂可使动物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另外增加分泌至肠道的胆酸,可影响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在大肠中肠细菌可把酸性和中性胆固醇代谢为辅致癌物和/或致癌物,刺激次级胆酸产生并促进结肠癌的发生;富含脂肪而少纤维的饮食可使人粪便中的反应性氧自由基增加,而氧自由基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饮食中脂肪的质和量干扰了机体免疫状态;改变了参与致癌物代谢的酶系统。脂肪消费增加导致结肠肠腔内的胆汁酸增加。粪便中的胆汁酸对上皮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能促进动物和人类上皮细胞的增殖。 (二)低纤维饮食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纤维饮食的非洲人大肠癌发病率很低,而低纤维饮食的美国人大肠癌发病率很高;高纤维饮食可显著抑制偶氮甲氧烷(AOM)对大肠的致癌作用;随着饮食纤维量的增加,动物的粪便量增加,而DMH诱发大肠癌的发病率降低;纤维能与DMH相互结合,某些类型的纤维能对抗化学物诱发大肠癌,其部分原因是由于增加了致癌剂与饮食纤维在结肠内的结合;另外某些饮食纤维如果胶、角叉菜可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粪便中的胆汁酸及中性固醇。 膳食纤维的抗癌机制:1、降低大肠中致癌物质的浓度;2、缩短肠腔内毒素通过的时间,从而减少致癌物质与组织间的接触;3、减少某些致癌物质或前致癌物质的产生;4、对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5、胆汁酸代谢变化和短链脂肪酸产生增多。 (三)微量元素 硒是人体健康的基本营养成分,可能有抗肿瘤发生的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美国城市居民中的血硒水平与人口中总的肿瘤发生率呈负相关,虽然血硒水平可能受到疾病过程的影响,但有研究表明硒可抑制癌肿的发生,并且缺硒地区肠癌发生至少率明显增高;许多动物实验表明补给动物硒能显著抑制化学物对大肠的致癌作用;国外学者Jacobs等发现无机硒可抑制DMH导致的实验性大肠癌的发生,国内郁宝铭应用有机硒——硒酵母获得了相同的结果。有机锗抗大肠肿瘤的作用也有报道。        Fernaández等对低硒地区血清硒和结直肠大腺瘤的危险性进行观察发现:在≤60岁的研究对象中,两组患者的平均血清硒水平(腺瘤57.9 ± 4.3 μg/L; 癌症43.7 ± 6.6 μg/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88.9 ± 8 μg/L),硒水平和大腺瘤样息肉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硒水平较高的患者患腺瘤的可能性小于硒水平低者,但这一相关性在≤60岁者中较显著,而老年组中不显著。表明在低硒地区,高硒水平可降低发生大腺瘤的危险性,这一预防作用似乎仅见于≤60 岁者,对于老年人的预防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关硒的抗癌机制可能有:1、硒可改变致癌剂的代谢与解毒作用,可通过抑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抑制如DMH的氧化过程和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持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健全,防止对DNA的损害;2、硒提高了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使DMH等致癌剂嗜电子敏感性降低,因而减少了肿瘤的发生;3、增加大肠癌患者的血硒水平、能改善其免疫状态及机体抗氧化功能。实验研究发现增加饮食中硒的含量可提高抗绵羊红细胞IgM、IgG抗体的效价,在大肠癌患者中补充微量元素硒将有助于发挥机体自身抗癌功能,是一种合理而有益的辅助治疗方法;4、可刺激DNA修复和防止DNA烷化。 (四)多种维生素、叶酸 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1)抗氧化、清除自由基;2)增强免疫功能;3)改变化学致癌剂的性质、阻断其传播;4)增加细胞间隙连接的交通;5)维持细胞DNA甲基化状态。 1、维生素D        文献表明经饮食或其它途径摄入较多的维生素D能降低结直肠肿瘤发生率,长期VitD缺乏可促进结肠癌的发生,高vitD摄入与结肠粘膜癌前病变的减少有显著联系。美国9个地区癌症登记资料证实阳光照晒有利于降低直肠癌发生,从而为维生素D抗结肠肿瘤发生的作用提供了间接的证据。整体实验发现1,25(OH)2D3可抑制DMH诱发大鼠结肠肿瘤的发生;离体实验表明二羟D3能显著抑制培养的直肠上皮细胞增生,同时VitD及其衍生物可显著抑制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的生长。这些研究均表明维生素D是防止结肠上皮细胞恶变,调节其生长、分化的重要因素。维生素D对结直肠肿瘤作用机理,1.通过细胞内维生素D受体(VDR)介导;2.经非VDR途径,蛋白激酶C(PKC)作用,PKC参与结肠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细胞增殖等一系列过程,其激活与c-myc、Fas基因的活化有关;另外实验显示VitD能调节DMH大鼠结肠上皮细胞K-ras基因突变的频率,可通过减少K-ras DNA甲基化加合物,增加DNA修复相关蛋白的活性来抑制致癌物的作用。        2、维生素A和亲脂因子缺乏    饮食中亲脂因子蛋氨酸和胆碱降低能改变肠道致癌物在肝内的代谢。实验证明高脂无胆碱和蛋氨酸的饮食或缺VitA的饮食均能增加化学物对大肠的致癌作用。给予动物高VitA饮食显著抑制了DMH、黄曲霉菌毒素B的诱癌作用。但也有相反的结论,即VitA缺乏能降低MNNG的诱癌作用,抑制大肠癌的发病。 3、叶酸 低叶酸摄入可导致DNA甲基化减低,造成DNA合成和修补异常,从而促结肠癌生成。前瞻性研究显示,叶酸缺乏增加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饮食中高叶酸摄入和长期补充叶酸可减低结肠癌的危险。病例对照和组群研究均提示大量蔬菜摄入伴有结直肠癌危险性减低,但所涉及的营养素尚不知。Giovamoucci等提供的证据显示,叶酸摄入与结肠癌呈负相关。与叶酸摄入≤200μg/天的妇女相比,摄入201-300μg/天者结肠癌的相对危险性为0.9,摄入301-400μg/天者为0.8,摄入>400μg/天者为0.7(趋势的p=0.01)。在摄入最高的一组,86.3%是补充多种维生素,其余三组主要来自饮食。当对多种维生素中存在的其他营养素作校正后,叶酸摄入与结肠癌发生的负相关仍存在。对含叶酸多种维生素的服用时限进行分析,负相关至少在服用5年后才明显,最显著的作用则在服用至少15年后。 (五)肠道菌群  研究证实:(1)在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大便中,细菌可将初级胆酸转化为次级胆酸,而后者在动物实验中有明显促癌作用;(2)DMH能在正常大鼠诱发大肠肿瘤,诱癌率达93%,而在无菌大鼠仅达20%,使用对细菌的葡萄糖苷酸酶的抑制剂,能显著降低AOM诱发肿瘤的数量。两实验均说明肠细菌及其酶能把间接致癌物DMH、AOM代谢激活,对大肠癌的发生起作用;(3)高危饮食人群粪便中葡萄糖苷酸酶活性显著升高,而该酶的高度活性能促进葡萄糖醛酸化物向致癌性配基转化。体内许多毒物包括致癌物,在肝脏解毒后以6一葡萄糖醛酸形式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该酶作用下又可重新游离而起作用;(4)大鼠由谷食改为肉食后,粪便中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显著升高。这两种酶能把硝基和偶氮化合物还原为芳香胺。在还原过程中能形成硝基和N一羟基化合物。亚硝酸盐与二级胺或三级胺在哺乳动物胃内适宜的酸性环境中,形成亚硝胺类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可在肠细菌作用下转化为胼类物质,有数种肼类和DMH已在动物中成功诱导大肠癌的发生,这些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致癌物;(5)大肠癌患者及高危人群大便中,厌氧细菌明显增多,尤其是梭状芽胞杆菌。后者能使胆汁酸核去饱和,产生不饱和胆固醇,形成多环香烃;(6)在人类粪便中已发现对鼠伤寒沙门氏菌FA98、TAl00的致突变物,在大肠癌高危人群中其致突变性高于低危人群。如果把粪便与厌氧菌共同孵育,致突变物可增加20倍;(7)临床实验证明丽珠肠乐有提高大肠癌病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种全身免疫功能的提高可能与丽珠肠乐的抗肿瘤作用有关;(8)分叉双歧杆菌的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对裸鼠皮下移植的大肠癌的生长具有明显阻抑作用,通过透射电镜及原位末端标记等手段和方法证实它能诱导大肠癌移植瘤细胞的凋亡,其机制与WPG能显著增强大肠癌移植瘤bax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使bcl-2基因的表达下调有关。另外WPG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NK细胞以及B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使之分泌多量的具有杀瘤活性的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如IL-1、IL-6、TNF-α、IFN-γ、NO以及多种抗体等亦参与了抑瘤机制;(9)注射双歧杆菌后,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细胞的PCNA阳性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双歧杆菌能降低大肠癌移植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使之生长减慢;(10)高脂饮食的正常鼠DMH的大肠肿瘤诱发率显著高于高脂饮食的无菌大鼠和低脂饮食的正常大鼠,而高脂和低脂饮食的无菌大鼠之间DMH的肿瘤诱发率无差异性,该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肠菌群和大肠癌之间的关系。 (六)杂环胺 20年来实验研究一直强调,肉和鱼烹饪时形成的杂环胺可能与人类癌瘤的发生相关。但近年研究表明普通饮食的杂环胺含量不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率,虽杂环胺摄入量高于1900ng/日者癌危险增加,但普通饮食极少有如此高的摄入量,因此,饮食中杂环胺不是致癌的主要因素。肉和鱼可能含杂环胺以外的致癌物(如多环芳香烃、亚硝胺、少极杂环胺),可能后者对癌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七)咖啡 瑞典学者对6.1万名40至74岁的瑞典妇女喝咖啡的数量和饮食习惯进行了研究,经过9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喝咖啡与患结肠癌没有关联,即使喝大量的咖啡也不会增加患癌症的危险;同样,咖啡对癌症也没有预防作用。 (八)进食红肉 世界范围内有关饮食对癌变影响的大规模研究的预实验结果显示进食红肉(牛羊肉)与结肠癌发生有关。在385名结肠癌患者中,食肉量在前25%的人群,患癌症的危险性增加40%,而进食蔬菜量位于前25%的人群患癌症的危险性减少40%。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9137

饮食营养因素对胃癌预防与治疗...

病请描述:        蔬菜、水果和食物中纤维有保护作用,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和天然食物能降低胃癌的危险因素。并且,注意饮食、家用冰箱的普及和减少盐的摄入对降低胃癌发病率和地域分布有即时效果。 (一)高纤维膳食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膳食纤维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瑞典的一项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63种食物及饮料,发现膳食纤维含量与胃贲门腺癌呈负相关,食物中总纤维含量最高组(平均:21.3g/d)较最低组(8.0 g/d)患癌的危险性降低60%;进一步分析主要是谷类植物(含谷、麦)纤维,最高组(平均:14.7g/d)较最低组(1.5 g/d)患癌的危险性降低70%。墨西哥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食物中纤维(OR为0.22,95%CI为0.09-0.55)有拮抗胃癌的作用,统计学上有明显差异。        谷类植物纤维降低胃癌发生的机制:唾液是进入胃的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我们日常摄入的抗坏血酸、吞入空气中的O2能将亚硝酸盐转化为NO从而阻止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这在动物模型中已得到证实;抗坏血酸的缺乏和不足使唾液中的三氰酸盐易在胃食管结合处局部形成亚硝胺,而谷类植物纤维在酸性环境下对亚硝胺有强烈的清除作用,与抗坏血酸一样能明显降低胃内亚硝酸盐的浓度。谷类植物不仅其所含纤维,其整个颗粒都含有抗肿瘤成分,如:植物雌激素、酚复合物、抗氧化剂、抗淀粉和低聚糖。纤维的保护作用与胃癌的组织类型无关。 (二)咖啡和茶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咖啡和红茶与患胃癌的危险无明显关系。        茶叶为近来颇受重视的天然防癌剂之一。近来陆续报道在绿茶产地和有饮茶习惯的地区或民族,肿瘤发病很低。世界范围内有关绿茶的回顾性调研结果不尽相同,部分报告认为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主要是绿茶含有高浓度的多酚有保护作用。中科院进行体内外试验,显示茶有阻断亚硝基化合物合成的作用,并呈明显剂量反应关系;人体实验证实,每日饮用1~5克茶叶的茶水,可明显阻断体内亚硝酸盐的合成。北京医科大学报道,绿茶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和茶多酚等多种亚硝化抑制剂。研究表明4.65g茶叶水(相当绿茶32克)提取物,可完全阻断高危人群体内过高的N-亚硝基脯氨酸合成。也有相反的报道,如日本的两项前瞻性的研究均持否定结论,并认为回顾性调查中得出胃癌患者摄入绿茶少是因其明确诊断前2年有腹部症状所致。世界肿瘤研究基金会认为任何饮料均不能增加或降低患胃癌的危险。 因而有关绿茶的防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我国更大规模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绿茶有可能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胃癌发生的饮料。 (三)香料和调味品        大蒜具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大蒜对胃癌、肠癌、头颈部肿瘤、肺癌、前列腺癌均有抑制作用。在中国北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大蒜类食物,经常食用较不食用者,可降低胃癌相对危险性53%。        回顾对比和病倒对照及前瞻性研究中,均发现大蒜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此种现象在年食蒜量超过2.5Kg时即可出现。据山东及北京的资料,大蒜的年用量与胃癌的发病呈明显的负相关。        实验研究表明,大蒜能抑制N-二乙基亚硝胺的合成。食大蒜后可使胃的泌酸功能增加 。胃内亚硝酸盐的含量及真菌或细菌的检出率均有明显下降。大蒜对细菌尤其是Hp有杀灭作用,大蒜中的硫代硫酸盐能抑制Hp的生长。大蒜富含的黄酮醇、特别是四羟基黄酮有助于致癌物的去毒。大蒜提取物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大蒜素不但能杀伤个体培养的胃癌细胞,而且可以抑制体内移植的胃癌。早先发现大蒜因富含硒对哺乳动物肿瘤形成的早期有抑制作用,随后动物实验证实大蒜提取物双丙稀基硫化物和丙稀基甲基三硫化物能抑制肿瘤的发生。晚近Schaffer等证实大蒜中含硫复合物能保护哺乳动物上皮细胞的DNA。        山东省苍山县盛产大蒜,该县居民有常年食蒜习惯,胃癌死亡率仅是胃癌高发县山东省栖霞县的1/12。因此,大蒜很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干预胃癌发生的食物。        意大利的研究认为辣椒和香料与胃癌无关,可能是因为食用香料的生活方式主要在低发病率的南方地区;相反,墨西哥地区报道辣椒是高危因素,辣椒辣素有诱变作用。        橄榄油能降低胃癌的危险,可能是其含有抗氧化物,但也有认为与其在地中海国家主要用于生菜色拉有关。在中国菜油被认为能降低胃癌的危险。 (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主要的维生素有β-胡萝卜素(β-Carotene,β-C)、维生素A、C、E(VA、C、E)和叶酸(folic acid,FA)。        早在1942年美国Tannock就观察到VA和癌的关系,他给接受射线治疗的肿瘤动物使用VA,结果减少了控制肿瘤所需照射量的25%;Wold等用大约16000人进行前瞻性研究,重点研究了86位癌症病人和176位非癌者,结果提示血清低水平的VA与癌发病率有关,而以肺癌和消化道癌最为明显;天津医学院任大林等调查了97对病例对照血清VA与胃癌发生率的关系,发现胃癌组V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VA水平与胃癌患病危险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β-C含量和胃肠道癌的关系证实饮食中β-C的高摄入与胃、食管癌有关。1985-1992年间,La-Vecchia选择了723例胃癌和部分非肿瘤的消化道良性病变做营养要素与胃癌危险性的调查,发现β-C、VC和胃癌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国内外的多个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胃癌前病变亦与维生素缺乏有关:Zhang等调查胃癌高发区600名35-64岁有癌前情况者β-C、VC和VE水平显著降低。在国内胃癌高发区山东省发现胃粘膜肠化生的患者,血中VC和β-C的浓度较低。多个研究均证实摄入β-胡萝卜素(或类胡萝卜素)能降低患胃癌的危险,并在前瞻性的样本干预研究得到证实,胡萝卜素、VitA和β-C转化的VitA醇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无关。国内在食管癌和胃腺癌高发区的河南省林县,发现饮食单一,缺乏核黄素、VA、VC等微量元素是病因之一。在随后的一项前瞻性干预研究中,将高危人群分为四组,给予不同的微量元素,随访四年,发现给予VE、β-C和硒能明显降低胃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降低21%,提示高发区人群因摄入较低而易患胃腺癌。        叶酸是水溶性B族维生素,其组成成分有:谷氨酸、对氨基苯甲酸和蝶呤啶。国内房静远等发现药理剂量叶酸能减缓干预致癌剂乙基硝基亚硝基胍(ENNG)所诱生的胃癌发生速度;人胃癌发生过程中有血清叶酸水平的降低。墨西哥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叶酸能降低肠型胃癌的发生。        大多数病例对照及化验血标本的前瞻性样本研究评估经食物摄入微量元素,总体而言,已清楚表明适量VitC、维生素E和β-胡萝卜素是很强的保护因子。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E还显示能明显延长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主要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激活免疫系统、阻断化学致癌物的作用,改善细胞间隙连接交通及参与DNA甲基化状态的维持。各种维生素抗肿瘤的机制可概括为:β-C为抗氧化剂,可清除自由基,并可通过视黄醇和VA酸刺激免疫系统及活化间隙连接交通,维持细胞分化的正常状态。VA以抗氧化和增加细胞间隙联接交通为主,并可增强上皮细胞防御功能。VC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刺激免疫系统,并可抑制亚硝胺这一诱变因子的形成,增强肝解毒作用和间接抗癌作用。VE可抗氧化,增强免疫功能,也可还原亚硝胺,并在近期的前瞻性研究和化学预防中得到初步证实;维生素E还能在基因突变前后阻止细胞的恶性转化或过度增生;最近的许多研究报告维生素E对嗜烟者没有作用。叶酸主要是参与SAM供甲基过程以维持m沮甲基化状态,参与基因调控,抑制癌基因表达。        维生素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虽已进行多年,但仍有许多不清楚的细节,尤其是几种维生素共同作用抑或单一作用的问题,有时还须排除肿瘤发生后所致维生素吸收降低的情况影响,至于补充维生素以防治肿瘤,已有这方面的尝试,并有初步结论,但涉及到包括用量及副作用等问题,多尚未成熟;不过随着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提高,有关机制的研究工作会深入至细胞乃至分子水平,其临床应用也逐渐完善。 (五)水果和蔬菜        目前普遍认为长期食用新鲜水果特别是柑橘和生蔬菜有保护作用,可明显减低胃癌的发生。另外,一些在沙拉中使用的特殊品种蔬菜也有保护作用,如:西红柿、莴苣、黄瓜、胡罗卜、芹菜、甜胡椒、洋葱。地方特产的葱类蔬菜和洋葱在中国及一些国家证实与胃癌的发生呈负相关。病例对照和队列调查资料均表明,新鲜蔬菜和水果的用量与胃癌死亡率呈明显的负相关。美国自1930年,日本自1950年起,水果和蔬菜食用量增加,继而观察到胃癌死亡率明显下降。        大量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降低胃癌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新鲜蔬菜中致癌物少,另一方面可能是其中含大量的维生素A、C和E等。根据维生素A的来源可分为植物型(胡萝卜素)和动物型(视黄醇)。1988年Byers 观察到植物型维生素A有更强的防癌效果。维生素A能使上皮细胞分化成特定的组织,使人体鳞状细胞癌和其他细胞癌消退,并可刺激抗肿瘤的免疫系统,以预防胃癌的发生。维生素C的作用机制是抑制内源性亚硝胺的合成及抑制组织细胞对致癌化合物的转化,甚至可使已转化的细胞逆转,以产生抗癌作用。维生素E的抗肿瘤作用有三个方面:①体内抑制致癌物亚硝胺的形成;②某些致癌物在体内可形成自由基,维生素E则可抑制自由基的形成,保护细胞的正常分化;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六)豆制品、牛奶        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牛奶、豆制品、鲜鱼、鲜肉、蛋对胃癌粘膜有保护作用,豆类中含有多种蛋白酶抑制剂、不饱和脂肪酸和酚类化合物,对致癌过程和亚硝胺形成有抑制作用。美国学者最近从动物实验中发现豆类食物中的粗蛋白酶有很好的防癌作用。日本平山雄进行的病倒对照研究中发现如以不饮牛奶的相对危险性为1.0,经常饮用牛奶者男性为0.29,女性为0.42;每日均饮用牛奶者男性为0.22,女性为0.29。如饮用牛奶并食用肉和黄经绿色蔬菜,患胃癌的相对危险性降至1/5。牛奶中富有钙和维生素A,还有蛋白质的胶体,对胃粘膜有保护免受毒物侵害的作用。膳食蛋白质可能影响某些酶的活力,从而在改变致癌物质中起重要作用。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8978

饮食与胃癌

病请描述:        饮食因素与胃癌的发病、发生及预后有显著关系。食品种类、膳食成分、食品加工和储存方式均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1997年世界肿瘤研究基金和美国肿瘤研究机构已明确将亚硝酸盐、盐漬食品、烟熏肉列为胃癌的病因,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资料提示重盐、吸烟、泡菜和不当食物加工和保存(在保存鱼、肉和蔬菜时,含有大量的盐、亚硝酸盐、亚硝基化合物、N-亚硝基化合物前体)导致胃癌的发病增加。        50年代后,胃癌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呈现持续性下降,普遍认为主要与膳食方式的改变及电冰箱的普及有关。我国在1973~1975年进行了全国死因回顾调查,发现西北河西走廊一带及东部沿海是我国胃癌高发地区。随后,通过全国十一个高发区和低发区胃癌流行病学病因学综合考察,发现胃部疾患、亚硝酸胺及真菌毒素与胃癌发病有关。以后各地对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危险因素有高盐食物、霉变食物、不良饮食习惯、胃部疾患、家庭患癌史、精神创伤及性格抑郁等;有保护作用的因素为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牛奶及鲜鱼肉、含巯基类的大蒜、葱及绿茶等。 (一)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        虽有个别报道奶酪和乳制品与胃癌有一定的关联,但大部分研究认为大量摄入奶酪和乳制品有保护作用。总体认为,牛奶与胃癌无持续关联,远东地区研究还有保护作用,零星报告其与胃癌的有关联可能是由于牛奶常伴随西方饮食方式。        墨西哥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就220例胃癌患者和752例正常人分析了其日常食用的70种食物成分,结果显示大量进食饱和脂肪增加胃癌的危险性,经常食用饱和脂肪、单不饱和脂肪、胆固醇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摄入最高四分之一组与最低四分之一组比较),其调整OR饱和脂肪为4.37,95%CI为1.89-10.12;单不饱和脂肪OR为3.45,95%CI为1.39-8.56;胆固醇OR为2.39,95%CI为1.23-4.64);西班牙的一项研究也显示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增加胃癌的危险,而且主要是肠型胃癌。        另外,不同种类的脂肪在胃癌的发病中作用迥异。多不饱和脂肪可防止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可降低胃癌的发病(其OR为0.20,95%CI为0.09-0.46),多不饱和脂肪的保护作用与肿瘤的组织类型无关。多不饱和脂肪主要来源于向日葵、菜油和某些坚果食品中。 (二)不良饮食习惯、不当食品加工、食物贮藏方式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一些国家与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和加工方式导致胃癌的发生。        我国农村、城市胃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均表明,饮食习惯不良(三餐不定时、暴饮暴食、进食快、喜烫食等)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喜食硬食、食物过干和过稀以及食物过热和过凉均与胃癌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饮食习惯不良,易形成胃的负担过重,造成机械的胃粘膜损伤,以及胃液的分泌紊乱等,久之导致慢性胃病的发生。而慢性胃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使胃粘膜保护和屏障作用遭到破坏,为致癌剂作用造成可乘之机。        许多国家经常食用的烟熏鱼是胃癌的危险因素。晚近,西方国家的一些研究报道在烟熏鱼肉中发现了阳性致癌物;烧烤鱼肉时亦可产生多环芳香烃,增加胃癌的发生。经常食用熬煮食物可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4.16倍;病例对照研究显示胃癌病例组中经常食用油炸食品者为18.61%,而在对照组中经常食用油炸食品者仅为5.561%,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可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3.02倍,而且其相对危险性随食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炸食物的油反复高温,使油脂中某些成分碳化而成为前致癌物或致癌物。        食物贮藏方式与胃癌的发生亦有明显关系,多项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经济发展,电冰箱的大范围启用降低胃癌的发生。国内某胃癌高发区的流行病学调研显示食物储存不当,发酵变质是高危因素。1900年开始,发达国家电冰箱广泛而迅速普及,使食物贮存、运输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得以常年均匀地食用蔬菜和水果,减少了腌 熏食物的制备。Wrnder提出在2。C 时硝酸盐自发转为亚硝酸盐的过程几乎完全被抑制,从而减少了亚硝酸的摄入量。 (三)高盐饮食        饮食中口味的淡重与胃癌相对危险性有明显的联系。口味适中者与清淡者基本无差别,而重盐者与口味清淡者相比,增加胃癌相对危险性191%。盐漬食物对胃癌的作用非常大,国内哈尔滨的一项胃癌病例对照研究显示从不吃盐漬食品的比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为2.22%和9.17%;而经常食用盐漬食品分别为33.06%和15.00%,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随着食用盐漬食品频率的增加,其OR值明显增加。山东省某胃癌高发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提示重盐、盐漬食品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日本全国营养调查表明,胃癌死亡率与人均盐消耗量呈正相关,每日摄取高盐食物者,胃癌相对危险性明显增加。河南省对食盐销售量与几种主要恶性肿瘤调整死亡率进行了等级相关分析,发现高盐食品,如咸肉、碱肉、虾油、鱼露等,患胃癌的危险性增高。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得出,上海食用咸肉的相对危险性为4.75,咸鱼为3.14,福州虾油为1.73。我国胃癌高发区福建长乐,习食由杂鱼加大量盐经浸泡发酵而成的鱼露,盐含量极高。但直接计算盐的食用量发现,尽管日本人胃癌死亡率逐年下降,但食盐量变化不大(1950~1986年波动范围仅10~15Kg/人/年)。        粗制海盐含有硝酸盐。咸鱼和腌肉富含酰胺。长期摄入高盐可腐蚀损害胃粘膜,导致慢性胃炎,高盐通过反复破坏胃粘膜屏障,促进亚硝酰胺吸收并直接接触和作用于胃粘膜。在动物实验中,食盐与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合用增加了肿瘤的发生。可见高盐主要是促使胃癌发生的辅致癌因素。 (四)亚硝酸盐、N-亚硝酸基复合物        近年来,人们对N-亚硝基化合物致癌问题十分重视,胃癌的亚硝胺病因研究工作获得了重要进展。N-亚硝基化合物包括亚硝胺和亚硝酰胺两大类。亚硝酸盐在pH1~4时和胃内胺类物质极易形成亚硝酰胺,不需要任何代谢激活就能在胃中直接诱发肿瘤。如N-甲基-N亚硝基-N-乙酰脲对大鼠胃腺癌诱发率高达100%,亚硝酰胺的直接致癌活性在胃癌病因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胃内呈高浓度的亚硝酸盐时,膳食蛋白能经亚硝基化成二级和三级胺,意大利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和其它相关研究中菌提示膳食蛋白特别是动物源性的与胃癌有关联,同样,墨西哥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高蛋白饮食增加胃癌的危险性(OR为4.13,95%CI为1.56-10.94),有一定差异(p=0.063),并与胃癌的组织类型相关,弥漫型胃癌危险性轻度增加,而肠型胃癌则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N-亚硝基化合物在食物和饮水中广泛存在。哥伦比亚胃癌高发区井水中亚硝酸盐含量高达300mg/L。我国山西省垣曲县是胃癌高发区,该县饮水中硝酸盐含量普遍高于低发县。在硝酸盐类含量高的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是人体食入硝酸盐的主要来源之一。Hartman报告12个国家胃癌死亡率与每人每日硝酸盐摄入量密切相关。18世纪美国习惯用硝酸可卡因和亚硝酸盐类物质处理鱼肉和蔬菜,1925~1981年用亚硝酸盐类物质处理的食品下降了75%,此期间胃癌死亡率下降了2/3。泡菜和发酵蔬菜富含亚硝酸盐和盐,是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而且这类传统食品食用前常在室温下储存较长时间,抗氧化物水平较低。腌、熏鱼肉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类物质,可能是沿海地区胃癌高发及日本人胃癌发病率高的原因。近年来,日本人饮食欧化,减少了腌、熏鱼肉的食用量,可能是胃癌下降的原因之一。全国胃癌综合考察组考察了十个胃癌高发县和低发县胃病患者空腹时胃液中亚硝酸盐含量,发现胃癌高发区高于低发区。胃癌高发县福建长乐县居民喜食鱼露,曾有报告其挥发性亚硝胺检出率达100%。Ames试验结果表明经亚硝化后部分鱼露具有致突变性。        陕西佳县为胃癌高发县(调整死亡率44.57/10万)。1990年调查时见到,农民以混合粉为主食,系高梁粉为主,混以马铃薯粉,豆粉等制成,其中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为玉米面的7.1倍,高粱米的8.2倍,小米的15.2倍,相差均非常显著(P<0.01)。佳县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寒冷,蔬菜食用时间较短,一般一年为3~4个月,因此秋季群众自制酸菜,食用半年以上。当地食用的蔬菜莙荙生长快,且生长时间长(4~5个月),故农民食用较普遍,测定其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高于当地食用的豆角及西红柿(P<0.01)。        一些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摄入N-亚硝基复合物前体(二甲基亚硝胺或NDMA)亦与胃癌的发病有关。 (五)霉变食物        美国近几十年来胃癌下降,被认为可能与推广冰箱,食物保藏新鲜和霉变食物减少有关。全国胃癌综合考察组观察到各综考点胃癌死亡水平与食用霉粮呈正相关。根据各高发点外环境真菌调查,发现各点粮食真菌污染普遍。从慢性胃病病人胃液中分离的真菌看,亦发现有可产毒的菌种如杂色曲霉、构巢曲霉、黄曲霉和镰刀菌等。此外,在胃酸缺乏的情况下,胃液内细菌总数及硝酸盐还原酶阳性菌都增多。初步考虑杂色曲霉或其代谢产物以及细菌与氮素的协同作用,可能是胃癌的病因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福建长乐男性胃癌调整死亡率为120.47/10万,居全国首位,且仍呈上升趋势。当地易霉天长,粮食霉变相当普遍,研究发现随着霉粮摄入量的增多,胃癌危险性增加,呈剂量效应关系。高发点甘肃武威、陕西佳县居民普遍食用酸菜,由其中也检出有毒真菌。        我国胃癌综合考察组报告,胃癌高发区粮食霉变较普遍,慢性胃病患者胃液检出产毒真菌杂色曲霉占第一位,并与胃粘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及胃液NO2-含量明显相关,其检出率明显高于低发区。动物实验证明杂色曲霉菌、黄曲霉毒素可诱发大鼠腺胃癌,某些真菌在适宜条件下可产生致癌霉菌毒素,并可促进N-亚硝化合物的合成。真菌在胃癌发生发展上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六)酒、烟及其他因素        多年来,烟草和酒精一直被认为是胃癌的病因。meta分析显示吸烟者较不吸烟者增加50%-60%胃癌危险性,并有研究指出吸无烟烟叶较有烟烟叶可摄入更多的致癌亚硝胺,国内山东省某胃癌高发区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亦提示吸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Weimin YE等报道的瑞典的一项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吸烟、饮酒与胃癌(按部位和组织类型分为贲门型、弥漫型和肠型胃癌)关系,发现无论何种吸烟方式均能增加三种类型胃癌的发病危险,以弥漫型胃癌最高,胃贲门癌最低。戒烟者(≥2年)与从不吸烟者无明显差异,而在贲门型、弥漫型胃癌与吸烟者有明显差异。患胃癌的危险度与吸烟量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吸烟量≥15支/d增加这三型胃癌的危险性两倍或更多。该研究显示啤酒和烈性酒对这三型胃癌则无影响。有关饮酒与胃癌的其他研究也有不同结论,Kato等认为酒精与肠型和弥漫型胃癌无关,而Jedrychowski等的报告认为伏特加能增加这两型胃癌的危险。酒精与胃癌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研和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        烟草致胃癌的机制尚不明了。据认为吸烟时吞人的烟草特有亚硝胺、亚硝基复合物及其他致癌物参与了胃癌的形成过程。吸烟者的DNA合成水平较高。中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吸烟可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纸烟烟雾中含有氧化剂和自由基可消耗保护性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和胡萝卜素。Buiatti检出吸烟者较不吸烟者血中某些抗氧化剂水平较低。进一步设想吸烟致胃癌的危险因素可被食物中的抗氧化剂中和,事实上,包括Hansson等的多个研究已证实新鲜蔬菜水果能抵消烟草的胃癌危险。        酒精性饮料、烟草烟中除了可含有PAH、NOC等致癌物外,还能影响NOC等的体内代谢,促进NOC合成。同时它们是胃粘膜刺激物,动物实验中有促癌作用。

周主青 2015-06-16阅读量8821

胆囊息肉可以保守治疗吗?

病请描述: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 ,有单发及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表现。按病变性质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胆囊息肉是进一步观察还是手术治疗,目前仍存争议,普遍认为具备以下情况:单发、>10mm、广基或蒂粗大、多发息肉但短期内有明显增大趋势或胆囊壁增厚者、年龄>50岁、或者合并结石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其中胆固醇息肉并非真正的息肉,而是胆汁中胆固醇的结晶集结在一起所形成的桑葚状改变,其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可采用非手术及中药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以下几方面:(1) 饮食要有规律: 早餐要吃好。患者如果饮食没有规律, 尤其是不吃早餐, 则胆囊分泌的胆汁得不到利用, 导致胆汁在胆囊中滞留时间过长, 从而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或增多。(2) 要坚持低胆固醇低脂饮食: 胆固醇摄入过多, 不仅会加重患者肝脏的负担, 而且还可以造成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结晶、积聚和沉淀, 从而形成胆囊息肉.所以, 患者应降低胆固醇的摄入量.尤其是晚餐更不能食高胆固醇食物.如鸡蛋、动物内脏、无鳞鱼、海鲜及肥肉等。(3) 要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 患者要克服平时不健康的生活习贯, 禁烟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避免经常熬夜, 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经常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必要时也可取山楂、菊花、决明子等做成药茶经常饮用, 以达到降低胆固醇的目的。

赵刚 2015-04-05阅读量7668

得了乳腺小叶增生怎么办?

病请描述:       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平时应注意几点:         1、心理上的治疗非常重要,乳腺小叶增生对人体的危害莫过于心理的损害,因缺乏对此病的正确认识,不良的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虑悲伤,造成神经衰弱,会加重内分泌失调,促使增生症的加重,故应解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对心理承受差的人更应注意,少生气,保持情绪稳定,活泼开朗心情即有利增生早康复。       2、改变饮食,注意饮食结构,忌食或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在治疗期间应遵医嘱;防止肥胖少吃油炸食品,动物脂肪,甜食及过多进补食品,要多吃蔬菜和水果类,多吃粗粮。黑黄豆最好,多吃核桃,黑芝麻、黑木耳、蘑菇。       3、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保持性生活和谐,不冷淡,以保持体内的激素水平和乳腺组织的生理调节;可调节内分泌失调,保持大便通畅会减轻乳腺胀痛。       4、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更不可有长时期精神抑郁,尤其是在月经前期更应注意;       5、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       6、不长期使用含有激素的化妆美容品;不过食含有激素类的滋补品和使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本病。       7、一旦发现乳房肿块或有月经周期乳房胀痛、乳头溢液等现象时,应及时到医院专科检查,以防隐患。

王维东 2015-02-06阅读量8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