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头部 > > 意识丧失 > 内容

意识丧失内容

讲一下失温的问题吧

病请描述:最近,一个突发的噩耗引起了全网关注:甘肃越野马拉松事故导致 21 人死亡。而这起悲剧的关键,是个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词:失温。到底什么是失温?怎么发生的?为什么跑步这么热的运动,还会失温?失温后为什么参赛者无法自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户外运动感兴趣,意外情况也频频发生,失温又被称为户外运动的头号杀手。也许你觉得失温离自己很遥远,但实际上,失温死亡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事:醉酒。今天就来和大家好好说一说,可怕的「失温」到底是怎么回事。1失温,不需要很冷就能发生人体的核心温度是固定的。表面温度有时候可以波动,但一定会尽量维持核心温度 37~37.5℃ 的稳定。热了之后散热,冷了之后产热保持热度。相对于出汗这种散热的方式,产热和保持热度比较被动,调节有限。所以就非常需要外界的被动衣物和住所来帮助自己抵御低温。这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从热带逐渐向寒带扩展的原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保温能力,才能在寒冷地区生活。当我们缺乏衣物和住所保护,意外出现在冷环境中时,维持不了核心温度,失温就有可能发生,甚至不需要是在很寒冷的环境下。例如这次事件,突发的恶劣天气加上跑步出汗,身体接触到冷风冷水,造成热量对流和传导散热,大量热量从皮肤和肺部损失,核心温度难以保持在标准范围。通常来说,外界温度越低,风力越大,环境湿度越高,越容易失温2失温很有迷惑性,容易被忽视失温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严重的,人体会顽强的通过代偿机制与这种低体温对抗。所以当暴露于低温环境后,会由轻到重逐渐失温。当失温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会变得行动迟缓,如果忽略掉身体报警信号,误认为只是「有点疲惫」,觉得再坚持一下就没事了,就有可能最终造成悲剧。及时发现和识别失温,快速采取措施非常重要。失温首先出现的是代偿期,或者叫冷应激期。这个时候的核心温度在 35℃ 以上。人体的精神状态完全正常,只是会感到有点儿冷。应对冷的方式是容易散失热量的周围血管收缩,减少热量从皮肤的散失,然后在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影响下增加脂肪、肌肉、肝脏产热,以及开始寒战抖动产热。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手脚因为血管收缩会冷得更厉害点儿,但能维持身体内部的需要,从这一期恢复,人体没有太大损伤。其次是轻度失温:核心温度进一步降低到 35℃ 以下,32℃ 以上。开始算作医学上定义的低体温症。代偿的产热还在进行,但已不足以维持正常机体功能了,呼吸心跳难以保证充足的供氧,所以代偿性的开始增加心跳呼吸,会心跳加速、呼吸频快。人体开始有一些怪怪的情况出现,比如判断力下降,说话不清楚、动作不协调。以及此时反常的尿多。此时已经很难靠自己脱困了,急需外界帮助。再然后是中度失温,核心温度到了 28℃~32℃。你可能听说过的冷到反常脱衣服就是这一时期出现。此时意识慢慢丧失,各种反射变得迟钝。肌肉寒战产热也不再进行了。从心跳快变成了心律不齐。反常脱衣服是一种身体调节机制的「投降」,实在是撑不下去了,原来始终收缩的周围血管扩张,导致短暂「热起来」的错觉。最后就是难以拯救的重度失温了,核心温度来到 28℃ 以下。没有意识,没有寒战,低血压,心跳减慢直到慢慢停止。3争分夺秒,科学施救失温遭遇失温时最关键的,是首先去除导致失温的原因,其次根据失温的不同阶段做不同处理。因为失温跟温度、湿度、风力都有关。所以应该尽快进入避风避雨场所,换上干燥衣物。有条件时保温转运至专业医疗救治场所。复温的处理要遵循分级温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专业的施救反而可能加重对身体的危害。1. 冷应激期:只需要被动的保持温度。裹上毯子和干燥的厚重衣物,热饮热的食物也有帮助。2. 轻度失温:要注意避免周围的肌肉按摩,本来外周低温的血液回到内脏会带来更多伤害。在被动温度加热之后,再进行主动的加热毯和室温加热,室温推荐在 28℃。3. 中度及重度失温:需要依赖主动核心加热复苏,比如在医疗场所进行的温热等渗液体腹腔冲洗。在缺少这些条件时,应尝试可能的复温方法,同时尽快实施转运。现场救援主要是做好包裹轻柔担架转运。注意!不要试图给中重度的失温者进行四肢加热或者喝热水,大量低温血液回到循环带来的低血压和温度进一步降低会增加复苏失败的风险。另外,对于失温的抢救,需要再努力一把。中重度失温对身体组织尤其是大脑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能会出现类似「假死」的状态:瞳孔放大、没有痛觉、心率和呼吸减慢,但实际上人还活着。急救医学中,有原则叫:「低体温症患者应当被抢救。只有在接近正常体温时,才可宣告死亡。」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对失温人群的抢救可以更努力一些,只要还有一线希望都不应该放弃。酒后和户外运动,尤其要注意预防失温失温是严重的急性伤害事件,关键是预防!预防失温其实很简单,不要长时间待在寒冷环境中,确保穿着足够温暖,风雨打湿衣物后尽快换下湿衣服。但只是「多穿衣服」并不是绝对的保证。失温的发生和环境情况、身体状态、热量补充、运动节奏等很多因素有关。有时候在特定情况下,遭遇失温的风险会增加。比如饮酒者,醉酒后失温死亡是目前失温死亡的最重要原因。因为醉酒会错判外界的环境而导致进一步失温致死,另外饮酒更容易带来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更不容易保存在身体内。再强调一遍:饮酒要有节制,不要相信饮酒可以御寒!喝酒不能取暖!户外运动遭遇突发事件导致失温死亡意外,最近也有上升趋势。进行户外徒步越野跑等活动时,常常容易忽略身体给出的报警信号,只是考虑「再坚持一下」,这样也是很危险的。参加户外越野运动的人群应该对失温保有警惕,在追求超越极限的同时保证安全。熟悉天气情况,根据天气情况做合适的衣物准备。保暖衣物、透气防风雨的冲锋衣都是需要的。参加比赛,各种强制安全装备不要忽视,这并不是额外的负重。熟悉环境,了解补给点的设置和呼叫救援方式。头部颈部等更容易散失热量的保暖尤其要注意。进食携带足够的高热量食物。遭遇降温风雨变化时量力而行,评估身体状态,不要硬撑,及时撤离。

夏烨 2021-05-25阅读量9398

晕厥的病因治疗

病请描述:医学上的晕厥其实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晕倒,是突然发生短暂的意识丧失,如果一个人经常出现晕厥现象,必须到医院检查,及时查出晕厥的原因,以免出现严重的后果。导致晕厥的原因有哪几种呢? 1、心源性晕厥。是指由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排血量突然减少或暂停而致的晕厥,多由于心律失常和器质性心脏病引起。比如房室传导阻滞、室颤室速、心动过速、急性心梗、先天性紫绀型心脏病等均可引起晕厥。心源性晕厥常见于老年人,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凶险,有心脏疾患的老年人尤应注意。 2、脑性晕厥。是由于脑部血管或主要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时的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多见于老年人,常见原因有短暂脑缺血、脑干性晕厥、大动脉炎等。预防措施为,防止脑血管动脉硬化,减少脑血管痉挛,规律用药,定期复查。 3、直立位低血压性晕厥。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表现为体位的突然改变后,出现眼前发黑晕厥等。所以此类人在站立时要缓慢或扶物而起,不宜久蹲。 4、血管迷走性晕厥。这种最为常见,多发于年轻人,往往发作时有固定的诱因,如排尿、咳嗽、疼痛、情绪紧张、恐惧、天气闷热、剧烈运动、空腹等。晕厥有时发作前无任何症状,会很快恢复,无后遗症,有时会出现血压或心率减慢,这种晕厥通常在医生的指导下,大部分人通过特殊锻炼可以治愈,少数需要用药物或心脏起搏器治疗。 晕厥原因很多,血管迷走性最常见,心源性晕厥最凶险。晕厥发作时应将晕厥者放置于仰卧位或下肢抬高位,可增加脑血流量。松解领口,头转向一侧。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血糖、倾斜试验等检查,确定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再发。     如果确定是因为心跳缓慢或者是心脏停搏造成的心源性晕厥,那么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就能避免晕厥再发。

赵飞 2020-07-20阅读量1.0万

心脏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动过速

病请描述:心脏射频消融是一种介入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方法,已有20余年的历史。将很细的导管从颈部、大腿根部放入血管内,到达心脏发病位置后,释放射频电流,从而一次性消除“病灶”。这种方法不开刀,创伤小,成功率极高,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中文名 心脏射频消融术 外文名 catheterradiofrequency ablation 损伤范围 1-3 mm 基本设备 射频消融仪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仪器 简介 心脏射频消融术(catheterradiofrequency ablation)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经导管向心腔内导入的射频电流损伤范围在1-3 mm,不会造成机体危害。射频消融术目前已经成为根治阵发性心动过速最有效的方法。基本设备包括X光机、射频消融仪及心内电生理检查仪器。 适应症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正常节律发生了异常改变,而快于正常心率(60-100次/分)的心律失常则称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常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速、特发性室速、预激综合症,临床上以心悸、心慌、胸闷、乏力、头晕、目眩等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肢冷汗出、意识丧失、抽搐等表现。 一、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室间存在着先天性“旁路”,导管射频将旁路“切断”,心动过速或预激波将不再存在。 二、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房室结形成“双径路”,电流在适宜条件下,在两条径路形成的折返环快速运行,引起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慢径,只保留快径,心动过速就不再具备发作条件。 三、心房扑动(房扑):房扑是心房存在大环路,电流在环路上不停地转圈,心房跳动250-350次/分,心室一般在150次/分;导管射频可以破坏环路,造成双向电流阻滞,从而根治房扑。 四、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房速是左心房或右心房的某一局部有异常快速发放电流的“兴奋点”或者在心房内有小折返运动;电生理检查标测到异位“兴奋点”或折返环,进行消融得到根治。 五、室性期前收缩(早搏):主要用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单源性的频发室早;常常由于心室“兴奋灶”引起;标测到异位兴奋灶消融,室早即可消失。 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包括特发性、束支折返性和疤痕性室速等。特发性室速常见于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人群,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但心动过速频繁发作可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其发生是由在右或左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上的一个“兴奋灶”快速发放电流,导致心动过速。通过导管找到“兴奋灶”,发放射频电流消融,室速可以治愈。束支折返性室速和疤痕性室速多见于扩心病、冠心病和先心病外科手术后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人发作时可以出现晕厥、抽搐,往往需紧急抢救。束支折返性室速是电流在心脏的左、右传导束支及左、右心室之间折返环路(“转圈”),导管电极找到并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疤痕性室速是由于心脏纤维疤痕组织间的存活心肌细胞产生的折返环路,发放射频电流阻断环路,心动过速同样得到根治。导管射频消融可以根治室速而不能根治心脏病;消融不成功或室速发作有生命危险时,需植入心脏埋藏式除颤器(ICD)预防猝死。 七、心房颤动(房颤):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房颤的触发是因为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上的“心肌袖”发放快速电冲动,另外房颤的持续与心房自身重构也有关。采用导管电极在环肺静脉口消融,形成大静脉与心房的“电隔离”,或加上在心房内的某些线形消融,可以达到根治房颤目的。 注意事项 小儿具有血管细、心脏小等特征,实施射频消融术难度高、风险大,需要慎重选择。对于3岁以下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患儿,尽量先采取药物治疗,3岁以上可以考虑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对于早搏等心律失常,药物不能缩短病程,只是缓解症状,药物治疗要高度警惕其毒副作用;只有当心动过速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身体发育时才积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适合情况下采用射频消融治疗。 术前注意事项 一、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一般需要住院进行,需要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心电图和血液化验等)。 二、饮食注意事项:手术前6-8小时内不要进食进饮。 三、告诉医生所用药物的名字和剂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前3-5天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会影响到检查结果。 四、告诉医生对药物过敏情况。 操作过程 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术是在一个有特殊设备的手术间进行(称为导管室)。导管室工作人员通常包括电生理医生、助手、护士和技师。患者躺在X光检查床上,医务人员会将各种监测装置与患者身体连接,并将您身体用无菌单盖住,医务人员穿戴上无菌手术衣和手套。   首先导管插入部位(腹股沟、手臂、肩膀或颈部)的皮肤消毒,局麻药进行局部麻醉;然后用穿刺针穿刺静脉/动脉血管,电生理检查导管通过血管插入心腔;心脏电生理检查所用的电极导管长而可弯的导管,能将电信号传入和传出心脏。电极导管记录心脏不同部位的电活动,并发放微弱的电刺激来刺激心脏,以便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心动过速诊断;然后医生通过导管找到心脏异常电活动的确切部位(此过程称为“标测”),再通过消融仪发送射频电流消融治疗,从而根治心动过速。 患者感受 整个过程患者一般处于清醒状态,有时医生会用镇静剂来缓解患者紧张,患者会全程监护;电生理检查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导管行进于血管和心腔时患者不会有感觉;检查时医生可能会用微弱的电流刺激心脏,患者不会感觉到这些电脉冲,往往会诱发出心动过速,感觉和以前发作时一样(可能有头晕、目眩、心悸、胸痛或气短等),告知医生即可;这些操作风险很小,相对而言很安全。 成功率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一次射频消融成功率可以达到98%以上,而房速、房扑、室早、特发性室速等复杂心律失常成功率可以达到90%以上,目前房颤的消融成功率阵发性房颤达到80~90%,持续性和慢性房颤也可达到60~80%,再次消融成功率将进一步提高。 术后注意事项 射频消融术后患者须按照医嘱卧床静养,静脉穿刺处沙袋压迫6小时,动脉穿刺处沙袋压迫8-12小时,并患肢制动(限制不动),注意观察是否出血;   卧床期间给予易消化饮食;   射频消融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心率和心律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向医生汇报,必要时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胸片等检查;   如果术后心动过速再次发作的感觉,但并未真正发作,无要紧张勿需特殊治疗;   术后一般1周后可恢复正常活动;   出院后如有复发,应及时就近记录心电图,并与手术医生取得联系,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射频消融术后需要抗凝治疗,一般需要1-3个月的抗凝药物,具体视患者的心律、年龄和全身情况而定。其他辅助药物的应用主要房颤消融术后使用胺碘酮,遵照医嘱服用,才能达到期望疗效。 

赵飞 2020-06-20阅读量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