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请描述: 手足徐动型脑瘫属于运动障碍型脑瘫的一种,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痉挛型脑瘫的一类,其明显特征是头部与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患儿做某种动作时常会夹杂着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自己控制能力差,同时在患儿的面部也会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此型肌张力可高可低,随年龄改变。概而言之,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是由于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又可分为痉挛性手足徐动型(既有手足徐动,又有痉挛型特征,又称高肌张力的手足徐动型或者混合型);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肌张力明显变化,从高到低来回变化。肌张力高时出现古怪动作,过后又呈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能力差);舞蹈性手足徐动型(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达不到目的的运动,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三大类。 常崇旺教授介绍:对于手足徐动型脑瘫,一般传统的脑瘫康复训练效果是不理想的,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接受CPS手术(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该手术阻断了交感神经的传导,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效应减弱,使唾液的分泌量减少。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兴奋性的降低,使患儿上肢肌张力下降、协调性提高、吐字更加清晰和连贯。 适应于:手足徐动型脑瘫、继发性扭转痉挛、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痉挛型斜颈等疾病治疗,手术通过对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从而改善患儿扭动、流涎、语言、多动等一系列现象,同时结合家属的配合,进行良好的康复训练,是患儿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的治疗目的。 CPS手术效果怎么样? CPS术后有2/3的患儿会有改善,整体紧张程度减轻50%,在目前临床手术中,有1/3的患儿术后没有一点改善,这是家长需要清楚的一点。因此,术前无法准确把握术后到底效果如何,只有术后才能知道效果。 因此,需要选择专业的脑瘫专家及团队进行手术,常崇旺教授作为陕西省残联特聘脑瘫手术治疗专家、国内首位功能神经外科出身的脑瘫医学博士,他创立脑瘫外科康复一体化全程治疗法—梯度疗法,结合神经电生理技术最大程度改善脑瘫治疗效果,现已帮助近4000例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常崇旺 2025-01-07阅读量1500
病请描述: 手足徐动型脑瘫属于运动障碍型脑瘫的一种,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仅次于痉挛型脑瘫的一类,其明显特征是头部与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患儿做某种动作时常会夹杂着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自己控制能力差,同时在患儿的面部也会出现不规则的局部收缩,呈现“龇牙咧嘴”、“挤眉弄眼”等怪异表情。此型肌张力可高可低,随年龄改变。概而言之,手足徐动型脑瘫主要是由于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导致运动发育迟缓,姿势异常。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又可分为痉挛性手足徐动型(既有手足徐动,又有痉挛型特征,又称高肌张力的手足徐动型或者混合型);低肌张力手足徐动型(肌张力明显变化,从高到低来回变化。肌张力高时出现古怪动作,过后又呈现肌张力低下,头部控制能力差);舞蹈性手足徐动型(主要特征是有目的但达不到目的的运动,常以舞蹈形式或扭动的形式不间断地出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三大类。 对于手足徐动型脑瘫,一般传统的脑瘫康复训练效果是不理想的,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接受CPS手术(双侧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该手术阻断了交感神经的传导,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效应减弱,使唾液的分泌量减少。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兴奋性的降低,使患儿上肢肌张力下降、协调性提高、吐字更加清晰和连贯。 适应于:手足徐动型脑瘫、继发性扭转痉挛、继发性肌张力障碍、痉挛型斜颈等疾病治疗,手术通过对双侧颈动脉外膜剥脱,来改善大脑供血、供氧,从而改善患儿扭动、流涎、语言、多动等一系列现象,同时结合家属的配合,进行良好的康复训练,是患儿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的治疗目的。 CPS手术效果怎么样? CPS术后有2/3的患儿会有改善,整体紧张程度减轻50%,在目前临床手术中,有1/3的患儿术后没有一点改善,这是家长需要清楚的一点。因此,术前无法准确把握术后到底效果如何,只有术后才能知道效果。 因此,需要选择专业的脑瘫专家及团队进行手术,常崇旺教授作为陕西省残联特聘脑瘫手术治疗专家、国内首位功能神经外科出身的脑瘫医学博士,他创立脑瘫外科康复一体化全程治疗法—梯度疗法,结合神经电生理技术最大程度改善脑瘫治疗效果,现已帮助近4000例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常崇旺 2024-11-18阅读量1768
病请描述: 帕金森病患者早期一般多采用药物治疗,但是随着疾病的进展,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药物,会产生耐药性疗效逐渐下降的症状,像“剂末现象”、“开关现象”、“晨僵现象”等,这些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剂末现象 又称疗效减退或剂末恶化,是指每次用药的有效作用时间缩短,症状随血液药物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出现剂末现象时可增加每日服药次数或增加每次服药剂量,或改用缓释剂,或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抑制剂、COMT抑制剂。 (二)开关现象 指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是该类药物产生的一种副作用。 “开”:尽管未加用任何相关治疗,而突然活动正常,肢体僵硬消失,可以自如活动。 “关”:表现为身体突然出现僵直,无法运动,类似断电,比如在走路时突然迈不开步子,脚上好像拖了一个重物,寸步难行。 “开关”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就像电源开关一样,而且无法预测,突然出现,突然消失。临床上称这种生理现象为开关现象。由于“开关现象”的不可预测性使得帕金森病症状在突然缓解和突然加重之间转换,缓解时常有不自主运动,加重时四肢僵硬,无法行走。 治疗可以增加多巴制剂的给药次数、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COMT抑制剂等。 (三)晨僵现象 指帕金森病病患者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症状非常重、全身僵硬,很难活动,但一部分患者过几分钟到半小时会自行缓解,而一些患者则需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才能缓解。 王学廉教授在此提醒大家: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可先进行药物治疗,对于经药物调整难以控制的现象时,建议积极和尽早考虑脑起搏器(DBS)手术治疗,DBS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药物影响的症状波动。脑起搏器手术与药物治疗结合起来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4-10-28阅读量1643
病请描述: 今年66岁的张阿姨患帕金森病已经5年了,在这5年时间里,肢体僵硬,运动迟缓使得她的生活质量逐步下降。多年来,张阿姨一直在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王学廉教授的门诊就诊,通过药物的调整,症状控制效果也很不错,病情控制的也较为平稳。 近期,张阿姨在门诊复诊时,反馈到“我最近的状态总是时好时坏的,走路的时候迈不开步子了,过一会又突然好了,这是什么原因啊?””根据问诊情况及病情表现,王学廉教授了解到,药物对张阿姨肢体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有很明显的效果,现在的情况是出现了开关现象,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了药效波动。 张阿姨说自己症状消失的时候全身舒畅,就像被点亮的灯,可症状出现的时候,顿觉前方被黑暗笼罩,行走不能。王学廉教授针对此情况,建议其进行脑起搏器手术治疗。 什么是开关现象? 开关现象是指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是该类药物产生的一种副作用。"关"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肢体僵直,运动不能,就像断电一样,比如在走路时突然迈不开步子,脚上好像戴了脚镣铅锤,举步维艰。"开"时尽管未加用任何相关治疗,而突然活动正常,肢体僵硬消失,可以自如活动。 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且不可预测,如同电源开关一样,临床上形象地称这种生理现象为开关现象。开关现象不可预测,使得帕金森病症状在突然缓解和突然加重之间转换,缓解时常有不自主运动,加重时全身僵硬、寸步难行。 如何应对“开关现象”? 1.药物治疗 治疗可以增加多巴制剂的给药次数、添加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协良行、克瑞怕等)、COMT抑制剂(刚坦)等。 2.手术治疗 按照国际最新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于经药物调整难以控制的“开关现象”,建议积极和尽早考虑脑起搏器(DBS)治疗。DBS手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药物影响的症状波动,能有效延长“开”的时间,缩短“关”的时间,减少症状波动带来的影响,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王学廉 2024-10-08阅读量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