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库 > 全身 > 骨骼肿块 > 内容

骨骼肿块内容

什么是骨肉瘤?如何治疗?

病请描述: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不良性的肿瘤,通常发生在肾上腺区、下肢、骨盆区、肩胛带等骨骼部位。骨肉瘤的患病率较低,但患者的生存率很低。这是因为骨肉瘤的恶性程度很高,它通常会向身体的其他部位发展,如心肺等致命器官。在这篇科普论文中,我将深入讨论骨肉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和诊断方法,并向大家介绍目前临床上可用的治疗方法。 1.病因 骨肉瘤是由于某些基因的突变导致的,这使得肿瘤细胞变得不同于身体中的正常细胞,这些细胞一旦异常,就会变得无控制,从而导致骨肉瘤的发生。此外,一些遗传的因素也可能导致骨肉瘤的发生。 2.发病机理 骨肉瘤通常发生在儿童和年轻成年人身上,虽然年龄越大发病率越低,但骨肉瘤在老年人身上仍然可能发生。研究表明,骨肉瘤主要是由于误差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结合作用所致,如电离辐射、药物和化学药品、病毒、遗传等。 3.症状 骨肉瘤的症状与其他肿瘤相似,而且它的症状早期并不明显。然而,如果骨肉瘤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其症状可能会恶化,使病情进一步恶化。下面列举了一些可能表明骨肉瘤的症状: (1)骨骼疼痛 骨肉瘤通常在肢体内部形成,最常见的症状是局部的持续性骨骼疼痛,有时还会出现肢体不适甚至疼痛感。 (2)肿块 骨肉瘤局部出现肿块时,常常是初诊症状之一。这些肿块通常是可触及的、具有弹性的且柔软的。 (3)骨折 由于肿瘤可能会使局部骨质变脆变弱,导致局部发生骨折,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持续性骨骼疼痛和肿块等症状更加明显。 (4)肿瘤处的皮肤变化 当肿瘤增大并发展到局部软组织时,局部的皮肤可能会出现肿胀、发红、增厚、有发热感等症状,甚至有时可见到肿瘤处流脓的情况。 (5)全身症状 骨肉瘤发展到后期时,会出现全身性的症状,如发烧、乏力、贫血等,此时病情是比较严重的。 4.诊断方法 骨肉瘤的诊断方法通常会涉及到多个检查方法,包括: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检测骨肉瘤造成的骨骼改变和骨缺损,可以确定骨肉瘤的部位和大小。 (2)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MRI检查可以显示骨肉瘤和周边的组织、肌肉、神经和血管等组织,并可以确定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3)断层摄影术(CT) CT扫描可以更精确地诊断骨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态,尤其是在检测畸形骨瘤特别有效。 (4)切片检查 如果初步检查认为骨肉瘤是存在的,通常会进行手术前活检或切片检查,这可以确诊骨肉瘤。 5.治疗方法 骨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这些方法可以单独或联合使用,以缓解病情、减轻症状和延长患者的寿命。 (1)手术治疗 手术是骨肉瘤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通常包括切除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或者通过肿瘤切除术将受影响的肢体切除,例如局部切除、肢体截肢、部分肢体截肢等方法。 (2)化疗 化疗是通过化学药物治疗骨肉瘤的方法,所使用的药物通常是针对不良细胞的细胞毒性药物,通常会在手术和放疗后进行使用,以杀死肿瘤细胞和延长患者的寿命。 (3)放疗 放疗是一种通过高能辐射来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通常是针对较大的肿瘤或在手术治疗之后的一种治疗工具。 6.结论 骨肉瘤是一种艰难的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这篇科普论文总结了骨肉瘤的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和诊断方法,并介绍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方法。 最后,提醒大家,如发现身体部位出现明显的肿块、煎熬的疼痛等症状时,应该立刻前往专科医院就诊,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骨肉瘤,提高治愈率,恢复身体健康。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6-26阅读量1541

什么是软骨肉瘤?

病请描述: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骨骼系统中的软骨组织。软骨肉瘤通常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身上,但也可能在任何年龄段发生。本文将介绍软骨肉瘤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 软骨肉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有些因素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这些因素包括: 1.遗传因素:有些人可能会遗传某些基因,这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软骨肉瘤的风险。 2.放射线:长期接触放射线可能会增加患软骨肉瘤的风险。 3.骨骼疾病:有些骨骼疾病可能会增加患软骨肉瘤的风险,例如多发性骨软骨瘤。 二、症状 软骨肉瘤的症状可能因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而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1.疼痛:软骨肉瘤通常会引起疼痛,疼痛可能会在夜间加重。 2.肿块:软骨肉瘤通常会在肿瘤部位形成肿块。 3.活动受限:软骨肉瘤可能会导致肿瘤部位的活动受限。 4.骨折:软骨肉瘤可能会导致肿瘤部位的骨折。 5.疲劳:软骨肉瘤可能会导致疲劳和体重下降。 三、诊断 软骨肉瘤的诊断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包括: 1.X线检查:X线检查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2.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3.骨扫描:骨扫描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肿瘤是否已扩散到其他部位。 4.活检:活检是确定软骨肉瘤的最可靠方法。医生会从肿瘤部位取出一小块组织进行检查。 四、治疗 软骨肉瘤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方法的组合,包括: 1.手术:手术是治疗软骨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手术可以切除肿瘤和周围的组织。 2.放疗:放疗可以帮助杀死肿瘤细胞,减少肿瘤的大小。 3.化疗:化疗可以帮助杀死肿瘤细胞,减少肿瘤的大小。 4.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它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部位进行治疗。 五、预后 软骨肉瘤的预后通常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扩散程度。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如果软骨肉瘤已扩散到其他部位,预后可能会较差。 六、结论 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骨骼系统中的软骨组织。软骨肉瘤的症状可能因患者的年龄、肿瘤的位置和大小而异。软骨肉瘤的治疗通常需要进行多种方法的组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编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闵行院区,骨软组织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主治医师,屈国伦

屈国伦 2023-05-09阅读量1730

当身体出现以下8大症状,警惕...

病请描述:当身体出现以下8大症状,警惕很可能有甲状腺癌有关 原创 Dr.Thyroid 甲状腺Doctor 2020-07-11 13:06 专家估计,2019年大约有5.2万人将患甲状腺癌。甲状腺是位于颈部前部的一个蝴蝶形状的内分泌腺。一个健康的甲状腺产生的激素对身体的各种功能都至关重要。 在甲状腺激素的多种作用中,它帮助调节新陈代谢,身体生长和调节体温。 它还协调了体内其他激素的调节。如果异常细胞在这个腺体生长,甲状腺癌就会发生。 虽然任何癌症的诊断都是可怕的,但甲状腺癌的生存率是90%以上。如果有早期症状,就医是最好的预后方法。 1、颈部结节 虽然在甲状腺癌的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颈部的肿块或结节是最初的症状之一。并不是所有的结节都是癌性的。医生会仔细检查那些单独的、生长迅速的、坚硬的、无痛的以及常规触诊时不易移动的患者的甲状腺结节。如果医生发现肿块或肿块,他或她可能会要求活检。如果检查结果不确定,病人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2、淋巴结肿大 甲状腺癌患者可能会注意到淋巴结肿大。如果没有其他耳、鼻、咽喉症状,这可能是甲状腺癌的先兆。你的医生经常会在例行检查中发现淋巴结肿大。颈部周围任何持续的肿胀都是去看医生的好理由。 3、颈部疼痛向耳朵蔓延 即使没有肿块或肿胀,患有甲状腺癌的人有时也会感到颈部疼痛。 然而,甲状腺癌是一种罕见的引起这种疼痛和不适的原因。如果颈部疼痛在一周内没有缓解,应该去看医生。 4、吞咽困难 吞咽困难是吞咽障碍。这种症状会导致疼痛或不适,虽然吞咽困难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但它可能是癌症迅速发展的迹象。生长中的肿瘤会压迫食道。吞咽困难的人应立即就医。 5、呼吸困难 甲状腺肿瘤可能在气管或气管附近发展,导致呼吸困难。虽然这种类型的肿瘤很罕见,但它会引起极度的不适或疼痛。任何呼吸困难的人都应该和医生讨论他们的症状。许多严重的问题都与呼吸困难有关。 6、哮喘或气喘 大多数甲状腺癌的症状与颈部有关。气喘就是这样的症状之一,当收缩的气道阻止空气自由通过时发生。肿瘤会压迫气道,导致持续的喘息。 7、声音嘶哑 当甲状腺上的肿块或结节压迫喉部时,可能会引起轻微到严重的声音变化。局部进展的肿瘤会使声带瘫痪。如果不及时治疗,甲状腺癌会扩散到喉神经、肺和骨骼。 8、反复咳嗽 甲状腺癌患者可能会持续咳嗽。有些人一开始会把这种症状误认为是呼吸道感染,但如果是甲状腺癌,咳嗽的持续时间通常会比感冒的其他症状更久。如果咳嗽持续超过两周,就要去看医生。 9、发现甲癌该怎么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的实际情况(包括甲状腺癌类型、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诊断时的年龄和其它影响因素),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甲状腺癌的治疗包括: 手术:通常是治疗甲状腺癌的第一步; 放射性碘清除残余甲状腺(清甲):许多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需要进行; 甲状腺激素替代或补充治疗:切除全部或部分甲状腺的患者需要进行; 外放射治疗:少数患者需要进行; 化学治疗,包括新型靶向药物和临床药物试验,少数患者需要进行; 其它治疗:特殊情况下,需要行射频消融、经皮酒精注射治疗。 需要记住的是: 治疗目的是清除全部或大部分甲状腺癌,有利于防止癌症复发或转移;作为患者,请和医生共同探讨你的病情,了解哪些治疗手段是被推荐的及其具体理由,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治疗方案。

费健 2022-05-01阅读量9214

甲状腺癌的分型和诊断了解一下

病请描述:甲状腺癌的分型和诊断 了解一下 黄火文 优医迈 2022-04-06 21:00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正确诊断和分型甲状腺癌,对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 甲状腺癌的病理分为分化型,未分化型和髓样型。分化型甲状腺癌又分为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分化型癌约占90%,预后良好,术后10年生存率高。未分化型预后差,髓样癌居两者之间。 1、乳头状腺癌 在甲状腺癌中最常见,占甲状腺癌的60%~70%,女性和40岁以下患者较多。恶性度低,病程发展缓慢,从发现肿块到就诊时间,5年以上者占31.6%,病程最长者可达20年以上,肿瘤多在一侧,少数在双侧或峡部发生。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颈淋巴结转移具有发生率高,出现早,范围广,发展慢等特点。瘤体较大者常伴有囊性改变,穿刺可吸出浅棕黄色液体,每易误诊为囊肿,血行较移少见。  2、滤泡性腺癌 占甲状腺癌的15%~20%,可见于任何年龄,多发于中老年女性。一般病程较长,生长缓慢,属中度恶性。原发瘤一般较大,一般为数厘米或更大,多为单发,少数为多发或双侧、实性、硬靭、边界不清。易发生远处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伴随远处转移率可达33%,常见转移到肺和骨骼。较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淋巴结转移多为较晚期表现。  3、髓样癌 占甲状腺癌的5%~10%,本病于1959年Hazard正式命名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简称MTC)。临床上,MTC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后者为一特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内分泌综合征,属多发性内分泌腺瘤,往同时患甲状腺髓样癌、嗜铬细胞瘤、甲状旁腺瘤、神经节瘤。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甲状腺肿大或结节 为常见症状,早期发现甲状腺内有坚硬的结节,可随吞咽上下移动。  2、压迫症状 当肿瘤增大至一定程度时,常压迫气管,使气管移位,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症状,当肿瘤侵犯气管时,可引起吞咽障碍,当肿瘤侵犯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声嘶哑。  3、颈淋巴结肿大 当肿瘤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时,常见颈上、中、下淋巴结可触及肿大。  甲状腺癌由于其病理类型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 甲状腺髓样癌多见于30~40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大多数以甲状腺肿块而就诊,病程较长,可10天至20年不等,肿块质地较硬,可有轻度压痛,家族性MTC多累及双侧,而散发性MTC常仅累及一叶甲状腺。  MTC恶性程度高,转移率常发生颈淋巴结转移,也可血行转移至肺、肝和骨骼。  MTC来源于滤泡旁细胞(C细胞),能产生降钙素(CT)、前列腺素(PG)、5-羟色胺(5-HT)、肠血管活性肽(VIP)等,故患者可有顽固性腹泻,每日数次到十余次不等,便前可伴有腹痛和急迫感,多于饭后和夜晚加重,癌灶切除后,腹泻消失,复发或转移时腹泻又出现,可伴有面部潮红和多汗等颇似类癌综合征或其他内分泌失调的表现。  4、未分化癌 又称间变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约占甲状腺癌的8%。未分化癌由一系列分化不良的癌细胞所组成,包括梭形细胞癌、巨细胞癌、小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巨细胞癌最多见。其发病以老年人居多,一般在60岁以上。未分化癌可由良性肿瘤及分化好的乳头状腺癌、滤泡状腺癌间变而来,因此病者常有多年甲状腺瘤或甲状腺肿大的病史,近期突然增大,病情进展迅速为其最重要的临床特征。肿块很快累及邻近器官而出现声嘶、咳嗽、吞咽困难及颈部疼痛等症状。检查时可见双侧甲状腺及颈部弥漫性巨大实性肿块、质硬、固定、边界不清,广泛侵犯邻近组织。  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通常淋巴结可被甲状腺原发癌所累及包绕,故临床上多不易触及。易发生血行转移,具有转移快,死亡率高的特点。  Larry将未分癌的临床特征概括为:老年起病,生长迅速,巨大肿块致颈部严重畸形,咽喉、气管、食管受侵引起堵塞,对任何治疗方式反应均差。  (二)诊断要点  1、临床诊断 甲状腺癌患者,初诊时多以甲状腺结节为主诉,要判断为良恶性并不容易。因此,当临床触及甲状腺肿大结节时,需要详细了解病史、症状和体征。对甲状腺肿块,应注意形态、大小、肿块为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表面是否光滑、有无触痛、活动程度,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还应注意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此外,还需结合实验室、超声及CT、MRI检查等各方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行穿刺活检、手术探查、颈淋巴结活检等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临床上,除未分化癌有明显的恶性体征易于诊断外,其他三型,有下列情况者,应考虑为甲状腺癌:①男性与儿童患者,癌的可能性大,儿童期甲状腺结节50%为癌,应高度警惕;②在非地方性甲状腺肿病区,青年尤其女性,曾在幼儿期接受过颈或上胸部放射治疗者;③有甲状腺髓样癌家族史,伴有腹泻、类癌综合征或阵发性高血压;④颈前肿块大小不论,质硬、凹凸不平、活动受限或固定;⑤肿块短期内突然增大为实性结节,或产生压延症状,如呼吸不畅或声哑,但应排除良性甲状腺囊腺瘤等合并囊内出血的情况;⑥肿物较大,外形不规则,活动度差,囊性,穿刺吸出棕黄色液体(甲状腺肿多为胶样物),X线片见肿物散在不整形较小的钙化;⑦颈淋巴结肿大。  2、穿刺细胞学检查 原发灶或颈淋巴结的穿刺活检常可得到确诊。有学者报道其确诊率可达95%,但诊断滤泡状癌有困难。  3、X线检查 颈部正侧位片可显示肿瘤内的钙化影响为云雾状或砂粒状,边界不规则,如气管左右径狭窄,前后径正常,提示甲状腺癌浸润气管壁。吞钡检查,有助于了解食管是否受累。胸部及骨骼片,了解有无肺及骨转移。 4、放射性核扫描 应用放射性核素R1I或Te等的甲状腺扫描,正常甲状腺最高30%,而甲状腺癌一般在10%以下,有助于协助判断甲状腺肿块的性质。甲状腺癌的扫描图像大多为冷、凉结节。但功能亢进的滤胞状腺癌,有较强的摄碘功能而显示温或热的结节。 5、B超 可探测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大小、数目,并确定其为囊性还是液性,实性或囊实性。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和不规则肿块,点状强回声常提示为恶性。B超对鉴别良、恶性肿瘤,特别对甲状腺癌的筛选有一定的特异性。 6、CT和MRI扫描 可清楚显示甲状腺肿块的形态、大小以及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提示癌肿浸润范围,转移部,为确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甲状腺癌典型CT表现为边界模糊,形态不规则、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与邻近结构间脂肪间隙消失。 7、实验室检查 较有特异性的是用放射免疫法测是血清降钙素诊断髓样癌,正常人血清降钙素为0.02~0.04mg/ml,而髓癌患者可达1~540mg/ml,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也可作为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指标而提示预后。  甲状腺球蛋白的测定来源于滤泡上皮的甲状腺癌、血中甲状腺球蛋白(Tg)的含量可异常增高。通过免疫法测定Tg,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缺乏特异性。一般认为Tg值在1000mg/ml以上对诊断恶性肿瘤有意义(髓样癌除外)。同时Tg对判断疗效有意义,肿瘤治愈Tg可恢复正常,有残留时,Tg值不下降,而复发或远处转移时则又增高。 (三)鉴别诊断 1、甲状腺腺瘤 病理分为滤泡性腺瘤和乳头状腺瘤两类,多见于20~30岁的年轻人,多为单结节,边界清,表面光滑,生长缓慢,当瘤内出血时结节突然增大,局部腹痛,无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约10%会癌变。治疗原则应早期切除。  2、结节性甲状腺肿 多见于地方性甲状腺肿地区,沿海地区较少。一般在缺碘性甲状腺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见于中年以上的妇女,病程很长可达数十年,病变累及双侧甲状腺,为多结节,大小不一,结节表面光滑,可随吞咽上下移动。可有囊性变、钙化区。一般不出现压迫症状,可有局部重坠感。部分患者可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少数可发生癌变,肿块迅速增大,并可出现向周围组织浸润现象。治疗:除恶性病变及产生并发症外,一般保守治疗。 3、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本病多发生在45岁以上的妇女,35岁以下少见,为慢性进行性双侧甲状腺肿大,橡皮样硬实,扪诊时整个腺叶轮廓坚实,临床上与癌难鉴别。一般无症状,基础代谢常偏低,扫描甲状腺内碘分而普遍稀疏。颈部软组织X线照片无钙化灶,测定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升高,可帮助确诊。  本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较敏感,一般口服泼尼松5mg,每日3次,不宜过多,避免术后发生黏液水肿。用少量X线(800~1000Gy)照射,效果好。  来源:《常见恶性肿瘤综合治疗学》

费健 2022-04-29阅读量1.3万

畸胎瘤(前纵隔结节/前纵隔肿...

病请描述:畸胎瘤(前纵隔结节/前纵隔肿块)是怪胎吗? 遇到纵隔畸胎瘤莫慌张 (原创)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胸外科 谢冬...大夫,他们说我这是畸胎瘤??...是不是就是怀孕怀了个怪胎?人家怀孕在肚子里,我怎么长在胸腔里?...是不是只有女人才会得这个毛病?可我是男的。...是不是得了畸胎瘤以后就不能正常怀孕了?其实都不是的!!!今天,就为大家揭开畸胎瘤的神秘面纱。不少人都会被畸胎瘤的名字所误导,那么畸胎瘤真的是“怪胎”吗?畸胎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咬文嚼字一下。所谓“畸”,是长得不好看,奇形怪状;所谓“胎”,是其中含有与胎儿相似的成份。瘤子的来源的确是存在于女性卵巢或男性睾丸中的生殖细胞,但需要澄清的是,畸胎瘤并不是妇女怀了怪胎以后演变成的瘤子,与结不结婚、有没有性生活没有关系。纵隔畸胎瘤(mediastinal teratoma,MT)是最常见的胚胎源性纵隔肿瘤,可分为成熟畸胎瘤(Mature Teratoma)和未成熟畸胎瘤(Immature Teratoma),未成熟畸胎瘤即恶性畸胎瘤;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囊性、实性以及囊实性。一 什么是纵隔畸胎瘤?    纵隔畸胎瘤属胚胎源性肿瘤,好发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良性畸胎瘤多见,病程较长。纵隔畸胎瘤为胚胎期胸腺始基(第3对鳃弓)发育时,部分多潜能组织脱落并随着心血管的发育下降至纵隔演变而成,因而多数畸胎瘤位于前纵隔近心包底部,与胸腺残留组织相连。二 纵隔畸胎瘤有哪些症状?    早期畸胎瘤体积较小,可无任何症状,随着肿瘤体积增大可出现压迫症状、继发感染,或侵入周围组织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但造成上腔静脉综合征罕见。咳出皮脂样物或毛发是最有诊断价值的症状。畸胎瘤内可含有胰腺、涎腺等组织分泌消化酶作用于周围组织,容易与邻近组织器官形成严重粘连或穿破。    穿破入肺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肺炎、肺不张,易误诊为肺脓疡、支扩;外穿至胸膜腔,可发生胸腔积液、脓胸或血胸;外穿至颈部可形成颈部局限性肿块;如穿破心包会发生心包积液、心脏压塞,甚至侵及心肌与心肌粘连。三 纵隔畸胎瘤的CT表现是什么样子?    纵隔畸胎瘤的影像学表现为前纵隔圆形或类圆形肿块,瘤灶内不同密度的多种组织成分混杂分布,包括水样成分、脂质成分、钙化或骨化成分,以及软组织成分。典型的皮样囊肿为囊性,可伴钙化甚至含有牙齿,囊壁大部分显示清晰,故称其为“显壁囊肿”。前纵隔肿瘤内高密度的钙化影、骨骼或牙齿影与低密度的脂肪影或脂液平面共存,是纵隔畸胎瘤,尤其是良性畸胎瘤特征性的表现。囊中囊,包括水密度子囊和脂密度子囊,也是纵隔畸胎瘤的特征性表现。四 如何治疗纵隔畸胎瘤?手术切除是纵隔畸胎瘤惟一有效治疗措施。手术径路的选择,需要根据病灶的部位、性质、大小以及与周边结构的关系而定。良性畸胎瘤,直径较小,包膜完整,组织粘连不严重,无感染、外穿或胸水时,可行VATS手术或前外侧切口;如瘤体巨大,CT表现呈双侧侵袭、伴肺门或纵隔血管侵袭粘连者,应取正中胸骨切口,必要时辅以患侧胸腔镜切口或前外侧切口;如瘤体巨大、粘连广泛或预计术中需行肺叶切除者,宜选择后外侧切口;如病灶侵犯颈部,则行颈胸联合切口。对肿瘤侵犯周边肺组织者,术中气管内插双腔管,防止术中对侧误吸或播散。是否同期行肺叶切除,应根据肿瘤侵犯肺的具体情况而定。若肺叶受累及范围较大,功能已丧失,则宜行肺叶切除;若为局部肺粘连炎性改变,可行肺楔形切除。本组中多数为局部粘连受侵,故以楔形切除为主。肿瘤外侵心包时可行心包部分切除;肿瘤侵犯无名静脉、上腔静脉时,术中应谨慎操作,避免大血管破裂出血;如肿瘤与大血管粘连紧密或浸润者,可考虑行血管成形或人工血管置换术;若病理证实为良性,残余瘤壁与大血管浸润性粘连,难以分离,也可在刮除瘤壁内皮后,涂以碘酒或石炭酸。巨大纵隔畸胎瘤切除的难点在于肿瘤占满胸腔,术野暴露差,解决方案:尽量扩大手术切口,必要时可横断胸骨,双侧开胸;缩小肿瘤体积,囊性病灶可戳破囊壁吸出囊液以缩小瘤体;较大的实体瘤,可在包膜内切除部分内容物缩小瘤体,获得较充分的显露后再处理。肿瘤与纵隔面紧密粘连者,术中应注意保护膈神经、臂丛神经、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1.胸腔镜切口位于一侧或前纵隔的畸胎瘤,可以采用胸腔镜的方法治疗,特别是单孔胸腔镜能够完整切除肿瘤,而且最大程度减少创伤。以下类型的畸胎瘤可以采用胸腔镜的方式手术切除。单孔胸腔镜手术更微创、切口少    元芳,你看下面的图是从四孔——三孔——双孔——一直过渡到单孔,切口减少,更微创。元芳,你看,这是单孔胸腔镜术后患者的切口,非常小。2. 正中切口五 最后,谢冬医生那么博学,去哪里能找他看病呢?元芳,谢冬医生每周二、周五下午专家门诊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靠近五角场)上海市肺科医院门诊4楼本文是谢冬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谢冬 2021-11-08阅读量1.9万

肺癌会转移到哪些部位?

病请描述:肺癌会转移到哪些部位? A:当肺癌的肿块超过一定大小之后,血管和淋巴管内可能存在着肺癌细胞,肺癌就会沿着淋巴管和血管转移。但肺癌具体转移到哪个部位或者哪些部位,是与这些部位的生理特性和肺癌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相关的,也就是一个“亲和力”的问题。有的肺癌对肝脏有亲和力,就容易发生肝转移,而有的容易转移到脑里面,有的容易转移到骨骼。临床上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锁骨上或者颈部淋巴结、肝、肾上腺、骨、肾和脑。近15%的患者是以转移灶的症状为最早表现。在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血行转移最常见。鱗癌以淋巴转移最常见。

李建雄 2019-10-30阅读量8086

骨肉瘤小患者在病房的总结:&...

病请描述:骨肉瘤小患者在病房的总结:“生命不止,化疗不息”作者:小李发病-确诊-治疗发病初期:骨肉瘤发病高峰期在10~20岁骨骼生长期,四肢是骨肉瘤最好发部位。早期大多表现为疼痛和局部肿胀,疼痛往往在深部且强烈,以夜间疼痛为主。尤其是剧烈运动后,在这个阶段发病,导致家长忽视,认为孩子是太累导致。再则局部可出现肿胀,在疼痛部位触及肿块,伴明显压痛,以及发热、不适、体重下降等全身症状。如果我们能提高对骨肉瘤的认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就能降低截肢率,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骨肉瘤初发病的患者描述:术后十年小李:当初是膝盖里面发麻,但是活动活动就好了,跑跳都不影响,但是一旦静下来,又开始隐隐的麻。慢慢的开始疼,可以忍受的酸疼,大概持续一个月,有加重倾向。开始吃扶他林。不吃就疼。然后感觉不对,去医院做骨扫描,基本确诊。最后骨穿刺,明确确诊!正在治疗小P:我当初右脚胫骨肿了一个鸡蛋大的肿块 开始是弯曲会疼到,最后是自己60度弯曲都很困难了,不能再弯曲也不能伸直,否则就会巨疼,到做手术前几天是晚上疼的睡不着觉,很疼!很疼!很疼!如何确诊:1:恶性骨肿瘤患者的基本影像学检查包括局部的X线、CT、MRI检查和全身检查,如肺CT、ECT、PET等,不同的检查方法可显示肿瘤不同的影像学特点。2: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治疗过程:骨肉瘤常规治疗是化疗+手术+化疗,治疗期间根据肿块的大小和化疗效果的评估,医生会建议选择保肢和截肢。手术解决局部,化疗是全身癌细胞的控制,缺一不可。“化疗不止,生命不息。”这句话是来自病房小患者的总结。在整个治疗周期中,时间可持续近一年时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在治疗期间也可以提高免疫力哦。学会转移注意力,丰富自己的生活。 袁霆医生评:虽说对于标准治疗来说,化疗是有疗程的,化疗结束时,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较理想的效果。但对于患者来说,化疗就意味着生命的抗争,如果疗程还没有结束,就被医生建议不用化疗了,往往则意味着一个悲伤的结局。

袁霆 2019-02-13阅读量9107

会变大变小的良性肿瘤-四肢血...

病请描述:   血管瘤是由成血管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可以遍及身体各处,主要发生于皮肤,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中。在颜色,形状和大小方面可以变化很大。四肢血管瘤通常出现四肢某一部位的胀痛感,随着运动,肿瘤可出现增大,休息后又缩小的表现。早期瘤体较小或部位较深,则很难诊断。   1.血管瘤都有哪几种? 常见的血管瘤主要有三种:海绵状,蔓状及毛细血管型。毛细血管型多见于儿童,多采用激光与核素治疗,其余两种成人多见。血管瘤发展缓慢,一般不会出现迅速增生及消退。 海绵状血管瘤  主要由扩大的血管腔和衬有内皮细胞的血窦组成,多为单发。通常无自觉症状、只可触及生长缓慢的柔软肿块。处于表浅位置的肿瘤,表面皮肤或黏膜呈青紫色。深部者,皮色正常。触诊时肿块柔软,边界不清。挤压时肿块缩小,压力解除后则恢复原来大小。 蔓状血管瘤  主要由扩张的动脉与静脉吻合而成。肿瘤高起呈念珠状或蚯蚓。有博动感与震颤感。若将供血的动脉全部压闭,上述之博动及杂音消失。该类型生长速度较快,宜早期治疗。   2.血管瘤都有哪里症状? 血管瘤通常是无痛的,触摸时比较柔软。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与皮肤平齐或轻微升高。 浅表病灶可能出血或转成溃疡,尤其是碰撞或受伤。 肌肉中的深血管瘤可引起疼痛,以及伴随活动增加的血管瘤的肿胀。骨骼中的血管瘤可引起疼痛和骨骼增大。   3. 如何确诊血管瘤? B超,磁共振检查以及细针穿刺都可以明确血管瘤诊断。 血管瘤是一个血流很丰富的肿瘤,通过超声可以做出初步的判断。增强核磁共振除了能够更好地判断肿瘤的性质、它的部位、它和周围重要器官结构的关系以及血流的丰富程度以外,还可以为外科医师提供手术中的指导。   4.血管瘤应该怎么治疗? 血管瘤很少发生癌变,大多数不需要任何治疗。如果瘤体小,表浅,症状不明显,可随访观察,定期B超检查。 然而对于生长在骨骼,肌肉深部的血管瘤,常引起疼痛以及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常需治疗。根据血管瘤生长的位置,会选择不同治疗方案。通过手术完整切除,效果最好。其他治疗方法也包括放射治疗、冷冻治疗、硬化剂注射及激光照射等。  

袁霆 2019-01-26阅读量9911

胳膊和腿上突出的硬块是什么?...

病请描述:胳膊和腿上突出的硬块是什么? 骨软骨瘤的症状与治疗 金汉樯  袁霆(审) 骨科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暑假的骨肿瘤门诊来了许多骨软骨瘤的小病人,他们的特征是手臂或者腿上有硬硬的凸起,有的看上去只有花生大小,有的却顶出来像土豆一样大,而且凹凸不平。 这一类病人大多数是骨软骨瘤,骨软骨性外生骨疣,是指在骨的表面覆以软骨帽的骨性突出物。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大部分出现在骨骼生长的迅速阶段。肿瘤会随人体生长发育而生长,并随骨骺闭合而停止生长。骨软骨瘤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前者与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骨骺板的错置移位、残余幼稚细胞或化生、骨膜生长不完全、干骺失去塑形的能力等有关。而后者常常是由于遗传引起的,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骨软骨瘤在X光下有它的特殊性,X线片上骨软骨瘤分为骨性基底和软骨盖帽两部分。发生在长骨上的骨软骨瘤可见原来光滑的骨皮质出现了向外延伸突出的骨性赘生物;其中可见骨小梁,也与母体骨的小梁相延续。大一点的骨软骨瘤基底部顶端略微膨大,有的能看到典型的菜花状骨头,或呈丘状隆起,基底部顶缘为不规则的致密线。软骨帽在X线片上则不显影。所以有的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片子上肿瘤看起来很小,实际在体表却摸起来很明显,就是因为软骨帽不显影的缘故。由于骨软骨瘤在X线片上表现具有特征性,所以常规的X线片即可满足诊断需要,对于一些特别大的骨软骨瘤,需要超声和肌电图来辅助了解一下有无对血管和神经的压迫。 那么骨软骨瘤有什么治疗的方法呢?在当今的医学背景下,手术是公认的唯一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一提到手术,有些家长就皱起了眉头,孩子生了这个毛病是不是一定要手术呢。我们认为,如果肿瘤本身较小,且每半年的随访发现肿瘤并没有长大,同时患者没有疼痛,平时的活动也没有因为肿瘤而受到限制,可以不需治疗。 但是出现如下的情况则必须手术治疗:1)肿瘤逐渐长大,对附近血管、神经及骨骼产生压迫,患者会感到疼痛麻木等不适或影响周围关节活动。2)由于肿瘤的侵蚀发生了病理性骨折或者合并滑囊炎局部产生肿痛不适者。3)生长发育虽已停止但肿瘤仍然继续长大者;或者虽然不感到疼痛不适,肿瘤却快速长大者,这些说明该肿瘤有恶变的倾向,一定要尽快及时的手术。当然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也碰到,因为肿瘤比较大影响美观的,患者要求手术切除者。 手术的方式是将骨软骨瘤切除,范围包括肿瘤以及基底部的少量正常骨,连同纤维外膜及软骨帽一同切除。对于良性骨软骨瘤来说,手术目的是切除肿块,改善外观和关节活动,解除压迫症状,推迟或改善进行性的生长紊乱。也就是说,对于较小的骨软骨瘤来说,可直接切除。对于较大的骨软骨瘤,手术的目的要解除后续肿瘤的破坏作用,并尽可能恢复功能。有些病人手术的目的并不能一味追求肿瘤的完全切除。例如,一些巨大肿瘤与正常骨已经没有完全分界线了,或人体的力学支撑通过肿瘤本身传导,如果完全切除肿瘤,可能会导致骨折发生。 而对于有恶性倾向者,则应做彻底切除。对术前可疑恶变者应在术中作快速冰冻病理切片,一旦证实恶变,则应作广泛或根治切除。同时术中还须注意入路的选择,以尽量减少对功能和外观的影响;避免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

袁霆 2018-09-12阅读量1.2万

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进展

病请描述: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内分泌治疗(包括手术或药物去势、雄激素受体拮抗剂、以及其他抗雄激素药物)已经成为了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然而,既往研究已发现,几乎所有一开始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前列腺癌患者最终都将发展成激素抵抗,即对内分泌治疗无反应或内分泌治疗反而促进疾病进展,导致不可逆的临床进展恶化,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内分泌治疗的中位敏感期一般为18~24个月,仅有极少部分(约8%)患者可长期保持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一旦发展为激素抵抗,前列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12个月。上世纪90年代以前,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治疗是乏术的;然而随着新的治疗方案的不断涌现,人们对之不再一筹莫展。 激素抵抗的定义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  血浆睾酮达到去势水平(通常定义去势水平为<50ng/ml);2,  连续3次间隔2周测得的血浆PSA递次上升;3,  停用抗雄药物至少4周(康士得需停药至少6周);4,  在运用二线内分泌治疗的情况下,PSA仍持续上升;或出现骨或软组织病灶继续进展。 对雄激素抵抗或激素非依赖的产生机制还没有确切阐明,主要的可能假设是:1,  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克隆的选择生长;2,雄激素受体发生变异;3,前列腺癌细胞适应去雄环境;4,前列腺癌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发生改变;5,抗凋亡基因的上调等(1)。 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Hormon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HRPC)的治疗是一种多学科,多策略的综合治疗。 一,维持雄激素剥夺治疗如果患者血睾酮未达到<50ng/ml,应继续使用LHRH-a(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确保血睾酮维持于去势水平(4,5)。 二,化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前列腺癌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对化疗不敏感的恶性肿瘤。1988年至1992年间,先后有26种化疗单药被运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总体反应率仅8.7%,中位生存时间10-12个月,疗效让人失望;而且化疗带来众多的毒副作用,使化疗一度遭遇冷落(2)。多西他赛的出现为前列腺癌的化疗开辟了崭新的前景,2004年ASCO上报道的两个III期临床试验TAX327和SWOG9916更是确立了以多西他赛为核心的化疗在HRPC治疗中的首选地位。1,一线化疗方案TAX327临床试验证实了多西他赛联合强的松比米托蒽醌联合强的松有更高的生存时间,延长25%。推荐方案剂量为多西他赛75mg/m2,d1,每3周1次静脉滴注,联合强的松5mg,口服bid,d1-21,每21天为1周期。该剂量组合的生存率比同期对照的多西他赛30mg/m2,d1,每周1次静脉滴注方案的生存率略高,并明显高于米托蒽醌12mg/m2每3周1次静脉滴注,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9个月,17.4个月和16.5个月(3)。SWOG9916临床试验比较了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和米托蒽醌联合强的松的治疗差异。推荐方案为多西他赛75mg/m2,d1,每3周1次静脉滴注,联合雌二醇氮芥280mg,d1-5,每日2次口服,每21天为1周期。2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5个月和15.6个月(4),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使生存时间延长了20%。多西他赛主要通过加强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和抑制微管解聚作用,导致形成稳定的非功能性微管束,起到破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抑制肿瘤生长、促进肿瘤凋亡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无论是原发灶或转移灶均高表达Bcl-2抗凋亡基因,Bcl-2的磷酸化会抑制其抗凋亡作用,而多西他赛是一个高效的磷酸化促进剂,因此它能抑制了Bcl-2基因的抗凋亡作用,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2个III期临床试验都是以多西他赛为中心的,目前还没有试验比较多西他赛联合强的松和多西他赛联合雌二醇氮芥之间的治疗差异,因此,这2个方案究竟哪个更好,尚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雌二醇氮芥有较明显的致静脉血栓的副作用,必须在应用的同时加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相比之下,联合强的松的治疗并没有增加太多的毒副作用,而且血液毒性和胃肠道反应也相对较轻,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安全耐受。因此,多西他赛联合强的松可能更容易被患者接受。以多西他赛为中心的化疗在HRPC治疗中的成功运用,使人们开始探索其在更早期前列腺癌的辅助或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前景。2,二线化疗方案米托蒽醌是第一个被证实对HRPC有效的化疗药物,也是第一个被FDA正式批准应用于HRPC治疗的化疗药物。它是通过和DNA分子结合产生作用,抑制核酸合成而导致前列腺癌细胞死亡。米托蒽醌联合强的松能比单用强的松更好地控制前列腺癌患者的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0%以上),在过去的十余年里被认为是HRPC的标准化疗方案。不过,米托蒽醌的应用并没有增加HRPC患者的生存率(5)。该方案的推荐剂量为米托蒽醌12mg/m2,d1,每3周1次静脉滴注,联合强的松5mg,口服bid,d1-21。虽然在多西他赛出现后,该方案已退居二线,但在多西他赛方案耐药的情况下,仍可对一部分患者产生抗肿瘤作用,减轻症状,降低血浆PSA。其原因可能在于米托蒽醌和多西他赛的作用机理不同,两者可能有不同的抗瘤谱。吉西他宾为主的化疗方案是多西他赛无效时的又一选择。国内报道15例HRPCPSA反应率93%(14/15),其中10例患者的血PSA值降至正常水平(<4ng/ml),4例患者PSA值下降超过50%(6,7)。Morant等(6)发现吉西他宾具有明显止痛和缓解其他症状的作用,即便PSA并无下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具体方案为:吉西他宾1000-1200mg/m2,d1、8,顺铂30mg/m2,d2、8、9。3,其他可选方案主要是以雌二醇氮芥为中心的化疗方案。(1) 雌二醇氮芥联合米托蒽醌:口服雌二醇氮芥140mg每天3次,米托蒽醌每疗程总剂量20mg,每2周为1疗程重复给药,50%的患者血PSA下降>50%,27%的患者出现可测量的软组织肿块体积减小,平均见效时间为9.2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5个月。(2) 雌二醇氮芥联合依托泊苷:依据以往的经验,该方案通常有40%~50%的反应率,虽然副作用较多,但多可耐受。(3) 雌二醇氮芥联合紫杉醇联合长春瑞宾:联合应用三个作用于微管的药物的Ⅰ期临床试验,雌二醇氮芥300mg/m2口服每天3次,第1、2、3、8、9、10天给药;长春瑞宾20mg/m2静脉滴注每天1次,第3、10天给药;紫杉醇40~50mg/m2逐渐加量静脉滴注每天1次,第3、10天给药;3周为1周期重复给药。总的PSA反应率约50%。(4) 其他雌二醇氮芥联合多种药物的化疗:国内有学者联合应用雌二醇氮芥、米托蒽醌、酮康唑及依托泊苷治疗HRPC。CR17%,PR58%,SD17%,CR和PR持续4~14个月,平均9个月,疗效肯定。 1,  HRPC相关骨痛和骨相关事件的治疗HRPC相关骨痛的产生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①之前的内分泌治疗造成骨质丢失、骨密度下降和骨质疏松;②骨转移进展,造成进行性骨破坏。大约70-80%的HRPC患者发生骨转移,主要累及脊柱、骨盆和胸廓肋骨。这些患者往往会发生骨并发症,即骨相关事件,主要包括: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和严重骨痛(需放疗姑息止痛)等。骨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HRPC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因此,减少骨并发症的发生就等于延长了生存,提高了生活质量。1,二膦酸盐:有预防骨破坏和延缓骨转移灶播散的作用,可以明显降低骨骼并发症的发生。它可以抑制正常和病理性的破骨反应,主要机制有:①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黏附、分化和存活;②间接减少破骨细胞对成骨细胞的抑制作用。(1) 唑来膦酸盐:是最新一代的二膦酸盐,已被FDA批准用于一线内分泌治疗失败后有骨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在Zometa 039 III期临床试验中,间隔1月运用唑来膦酸盐4mg 1次能明显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率(P=0.02),并且平均生存时间有所延长(P=0.09)。多因素分析显示,总体发生骨相关事件的危险性下降36%(12)。唑来膦酸盐是否有利于生存率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2) 帕米膦酸盐和氯膦酸盐:多个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的联合分析显示,帕米膦酸盐和氯膦酸盐与安慰剂相比,并未明显改善骨痛评分,也没有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2,放疗:(1) 局部外照射:对明确的骨转移病灶进行局部外照射,单次剂量8Gy,可以有效而快速地缓解骨痛症状。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显示,骨痛缓解率达80~100%,完全缓解30%,有效时间6个月左右。对病理性骨折和脊髓压迫也有一定作用。当然,必要时,手术解除压迫也是很好的选择。(2) 骨示踪核素治疗(核素内照射):目前运用最多的是89Sr和153Sm,主要用于多发广泛性骨转移疼痛,止痛率为80%。其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β射线的杀伤作用缓解骨转移疼痛。其中,氯化锶(89Sr)的半衰期为50天,内放射作用持续时间90天,主要的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而153Sm-EDTMP的半衰期仅46小时,其骨髓抑制副作用要比89Sr小的多,相对比较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核素内照射治疗骨痛应当是在HRPC患者已经接受过一线、二线化疗和二膦酸盐治疗后,疼痛仍持续进展时才予考虑,否则过早地运用,一旦发生骨髓抑制是很难纠正的,还有可能造成患者骨髓的不可逆损害,使患者无法接受其他有效的治疗,如一线化疗。 2,  靶向生物治疗靶向生物治疗是肿瘤治疗的热点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受体或配体相关药物以及免疫相关治疗被运用于肿瘤的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素-1抑制剂、疫苗治疗、以及单克隆抗体在临床试验中都有较高的安全性,其中有不少是针对HRPC的。1,骨化三醇:是类固醇激素维生素D的活性形式,其受体分布于前列腺癌细胞内,具有一系列的抗癌活性,包括诱导分化和凋亡。体外研究发现其对多种前列腺癌细胞株具有抗增殖活性,并能增强包括泰素和铂类等多种细胞毒药物的抗肿瘤活性。II期临床试验联合骨化三醇和多西他赛治疗37例HRPC,具体方案为0.5ug/kg第1天口服每周1次,多西他赛36mg/m2第2天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续6周休息2周,8周为1周期。结果发现81%的患者PSA下降超过50%,而PSA下降超过75%的患者达到了59%,中位生存时间19.5个月,1年生存率89%。相关的一个比较骨化三醇联合多西他赛与单用多西他赛治疗HRPC的多中心II期对照研究已经结束入组,其结果将于今年下半年报道。2,Atrasentan:内皮素-1在转移性HRPC较正常前列腺上皮及局限性前列腺癌上皮表达更高,其功能在于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并作为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原抑制破骨。Atrasentan是一种高选择性内皮素受体A拮抗剂,已经被FDA批准运用于前列腺癌的治疗。2个多中心随机双盲II期临床试验M96-594和M96-500评价了Atrasentan在HRPC中的疗效。Atrasentan的推荐剂量为10mg,与安慰剂相比,PSA进展时间被延长了1倍多,中位疾病进展时间推迟近50%(8,9)。3,Bevacizumab(Avastin):是特异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通过抑制血管生成起到抗肿瘤作用。GALGB 90006临床II期试验中,多西他赛、雌二醇氮芥和bevacizumab被联合应用治疗HRPC,剂量为多西他赛70mg/m2 d2,雌二醇氮芥280mg d1-5 每日2次口服,bevacizumab 15mg/kg d2,每21天为1周期。PSA反应率达81%,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10)。另一个随机双盲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GALGB 9040将在今年年底开始入组病人,评价多西他赛联合强的松再加bevacizumab对HRPC总体生存率的影响。4,Thalidomide(沙力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Figg(13)等进行的一项随机的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应用thalidomide单药治疗HRPC,剂量从200mg/d渐增至1200mg/d,结果18%的患者PSA下降50%以上。Dahut等(11)的II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多西他赛单药和沙力度胺联合多西他赛治疗HRPC的疗效差别,PSA反应率分别为37%和53%。5,Provenge(APC8015):是一种前列腺癌肿瘤疫苗,是将从每个患者体内通过分离、扩增并在前列腺磷酸抗原(PAP)中孵育活化的方式收集雄激素呈递细胞重新注入此患者体内,利用产生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达到治疗HRPC的目的。III期临床试验D9901证实了其能延长无症状的转移性激素抵抗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观察36个月,接受Provenge治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5.9个月,相比安慰剂组为21.4个月;而且在生存率方面,Provenge组为34%(28/82),明显高于安慰剂组的11%(5/45)。另外,Gleason评分≤7分的患者治疗效果要好于Gleason评分≥8分者。6,Genasense:癌基因Bcl-2在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中是过度表达的。Genasense是一种反义Bcl-2寡聚核甘酸,在临床前期的试验中显示出对Bcl-2基因强大的抑制作用,能延迟激素抵抗的转变,并且能增强前列腺癌的化学敏感性。临床前期研究发现Bcl-2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还可以通过增强泰素的细胞毒作用,产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7,诱导分化药物13-顺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实验室研究已经证实13-顺式-维甲酸+联合干扰素能够降低Bcl-2的表达,ECOG3899研究显示13-顺式-维甲酸+干扰素联合紫杉醇治疗晚期前列腺癌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目前13-顺式-维甲酸+干扰素联合泰索帝治疗HRPC的研究正在进行当中。8,其他:尚处于早期开发中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imatinib(Gleevec)、gefitinib(Irresa)、sunitinib、erlotinib以及蛋白酶抑制剂bortezomib。J591是一个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单克隆抗体,目前也在临床试验中。 3,  小结目前HRPC的标准治疗应该是雄激素剥治疗、化疗和二膦酸盐的应用,以多西他赛为核心的化疗是当今HRPC治疗中唯一可提高生存率的治疗,诸多处于探索中的生物治疗方案很有希望成为将来替代化疗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Alan S, Martin G, Antonio H, etc. Mechanis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drogen independence in prostate cancer. World J Urol (2005) 23: 1–92.           Yagoda A, Petrylak D. Cytotoxic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hormone-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ancer 1993 (71): 1098–1109.3.           Tannock IF, deWit R, Berry WJ, et al. Docetaxel plus prednisone or mitoxantrone plus prednisone for advanced prostate cancer. N Engl J Med. 2004;351: 1502-1512.4.           Petrylak DP, Tangen CM, Hussain MH, et al. Docetaxel and estramustine compared with mitoxantrone and prednisone for advanced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N Engl J Med. 2004;351: 1513-1520.5.           Kantoff PW, Halabi S, Conaway M, et al. Hydrocortisone with or without mitoxantrone in men with hormone-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results of the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 9182 study. J ClinOncol 1999; 17:2506–2513.6.           Qin ZK, Yang GW, Zhou FJ, Han H, Liu ZW, Zhou NN, Wu ZG. Short-term efficacy of combined chemotherapy of gemcitabine and cisplatin on advanced hormon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Ai Zheng. 2004 Dec;23(12):1700-3. Chinese.7.           Morant R, Bernhard J, Maibach R. Response and palliation in a phase II trial of gemcitabine in hormone-refractory metastatic prostatic carcinoma. Swiss Group for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SAKK). Ann Oncol. 2000 Feb;11(2):183-188.8.           Carducci MA, Padley RJ, Breul J, et al. Effect of endothelin-A receptor blockade with atrasentan on tumor progression in men with hormone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II,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 Clin Oncol 2003; 21:679–689. 9.           Nelson JB, Nabulsi AA, Vogelzang NJ, et al. Suppression of prostate cancer induced bone remodeling by the endothelin receptor A antagonist atrasentan. J Urol 2003; 169:1143–1149.10.        Picus J, Halabi S, Rini B, et al. The use of bevacizumab (B) with docetaxel (D) and estramustine (E) in hormone refractory prostate cancer (HRPC): initial results of CALGB 90006 [Abstract]. Proc Am Soc Clin Oncol 2005; 22:393.11.        Dahut WL, Gulley JL, Arlen PM, et al: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docetaxel plus thalidomide in androgen-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J Clin Oncol , 2004 (22): 2532–2539.12.        Saad F, Gleason DM, Murray R, et al: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zoledron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hormone-refractory metastatic prostate carcinoma. J Natl Cancer Inst , 2002 (94): 1458–1468.13.        Figg WD, Dahut W, Duray P, et al.  A randomized phase II trial of thalidomide, an angiogenesis inhibitor, in patients with androgen-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Clin Cancer Res. 2001 Jul; 7(7):1888-1893.

张海梁 2018-08-23阅读量8791